正在阅读:

如果你是一名“多重潜能者”那么恭喜,这是你最好的时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如果你是一名“多重潜能者”那么恭喜,这是你最好的时代

感谢互联网时代模糊了工作与私生活之间的界限,让我们可以选择更酷的生活方式。

小时候的我们渴望长大成人,年纪大了又渴望回到过去。童年童心,意味着纯真无暇、简单快乐,还有无限可能的未来。“长大后你想当什么?”,这个问题小时候你一定有被大人们问过。这仅仅是一个无伤大雅的问题,为的是得到小朋友们可爱的回答,比如“我想当昆虫学家”或“我想当蜘蛛侠”,事实上没有人真正在意你说了什么。然而,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

长大后你想当什么?

这个问题给了小朋友们想象未来的机会,却并未给他们想象的自由,反而限制了自由。因为你不可能回答20种不同的职业,这会被大人们笑话的,“哦,你真可爱,但你不能同时成为芭蕾舞演员和法官啊,你只能选一个。” 随着年龄增长,类似的问题持续升级, “你准备学文科还是理科?”、“你上大学想选什么专业?”或“你打算做什么工作?”,仿佛所有人都在逼你只能选择一条路。突然之间,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让人心烦意乱。

兴趣太多,变得太快,你是这样不安分的人吗?

一生只做一件事(narrowly focused life)的观念,在我们的文化中被过分浪漫化了。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命中注定的伟大事业(one true calling或destiny),我们要做的就是尊崇心灵的呼唤找到它,并奋斗此生。如果真能这样,超酷。

但如果你不是这样的人呢?

Emilie Wapnick从小就兴趣广泛,有一天她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习性。她会对某一领域感兴趣,然后一头扎进去,快速学习后变得原来越擅长,但到了某一阶段,热情就渐渐消失。通常她会继续坚持一段时间,毕竟已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甚至金钱。但最终这种无聊的感觉会打败她的坚持,就好像在说“哦,这事儿我已经基本会了,再继续也没有更多挑战和成就感了”。于是,let it go。

之后Emilie又会对新的领域感兴趣,像之前一样一头扎进去,可一旦到了某一阶段热情消退,只得再次let it go。这种令人沮丧的习性困扰了她很长时间,无法专心做一件事,永远这么朝三暮四,未来的职业生涯会不会很糟糕?看着身边的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专属领域,难道自己是一个害怕做出承诺、自由散漫、习惯不了了之又惧怕成功的人吗?

现在的Emilie已走出迷茫,成为一名作家/网站设计师/摇滚歌手/职业生涯顾问/创业者。把爱好与职业相结合,并且多种身份集于一身,原本令人懊恼的状况变得让人羡慕不已!这么厉害她是怎么做到的?因为Emilie重新认识并接纳了自己,她把她这一类人称为Multipotentialite,中文翻译成“多重潜能者”。

关于“多重潜能者(Multipotentialite)”,你想知道的一切

什么是多重潜能(Multipotentiality)?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这首先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指细胞的多向分化,继而是一个教育学和心理学范畴的术语,指一个人在两个或更多领域拥有超出常人的的天赋和好奇心。现在也用来形容一个人兴趣涉猎广泛而不是专精某一个领域,这种跨界狂魔就被称为多重潜能者(Multipotentialite)。

Emilie Wapnick认为,多重潜能者拥有三种“超能力”。

第一,资源整合并创新的能力。快速检索不同领域,并在交叉地带产生好创意。因为交叉领域总能带来惊喜,就像小编总觉得混合多种水果与乳品的smoothie要比纯果汁的味觉体验来的奇妙。第二,快速学习能力。多重潜能者习惯于当初学者,他们不怕尝试新事物,乐于走出舒适区。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领域,他们学的比谁都快,这也许就是先人一步的制胜秘诀。第三,适应能力。由于跨界太多,多重潜能者需要快速切换身份以适应不同状况,并很快进入状态。如果强迫多重潜能者缩小自己的关注范围,这三种能力将会,使他们流于平庸。 

多重潜能者并不是某部分人类进化的产物,它的另外两个外号——博学家(polymath)和文艺复兴式的人(Renaissance Person)——透露出这类人群早就存在于我们的世界里。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一大批此类跨界历史名人。莱昂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他是画家/发明家/人体解剖学专家/天文学家/科学家/建筑工程师/军事工程师…

与他齐名的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意大利人文主义作家/艺术家/建筑师/诗人/牧师/语言学家/哲学家/密码学家。当然,我国的多重潜能者名人更是人才济济,比如诸葛亮,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美食家(据说发明了馒头)。再比如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这一套相信每一名小学毕业生都背诵过了。

此时此刻让我感叹一句:科学家会武术,谁也挡不住!上述伟人和英雄们已经站在了遥不可及的历史高度,我们普通人虽然只得望其项背,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假如你认为自己拥有三项超能力,是一名标准的多重潜能者,首先你不用再为自己的不专注而懊恼了,然后你可以自信满满的把奋斗目标设定成做一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文艺复兴式的人才。并且我要告诉你,现在就是你们最好的时代。

互联网时代,零工经济…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工业革命之前,大部分人都是个体户。但在以生产方式转型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到来之后,人们对工作的标准定义发生了观念性的转变——我们应该选择一个雇主而为他工作。

后来,人类于世纪之交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生活也在悄悄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线上知识供应商,再看着现在满大街跑的小黄车、滴滴,看着隐藏在楼群中的Airbnb们,看着你身边无数做微商、卖闲鱼的朋友们,许多人都在做第二份工,试问现在是什么时代了?为了说明上述现象体现的时代特征,引入关键词「零工经济」和「共享经济」。 

零工经济(Gig economy)指劳动力市场以从事短期工作的自由职业者为主要构成的经济形式,利用互联网快速匹配供需方。Gig原指任何任务、工作,在这里专指利用网站或应用程序承揽的零碎工作。于是,你看到身边的很多人都在“打零工”,有的当兼职健身教练,有的工作之余当家庭教师,有的身兼多职,集编辑、咨询、培训于一身。

纽约专栏作家Marci Alboher认为,我们的社会已进入了“斜杠时代”(slash generation),到处都遍布着“斜杠青年”,即在同一时间段内拥有超过一种职业身份的人。互联网时代下的零工的概念对于拥有众多爱好的多重潜能者来说,是非常好的展示平台,他们可以在闲暇时间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专业技能,在交叉领域产生不一样的火花。雇主也喜欢这种雇人的方式,因为有时雇主并不需要全职工作者,而只需要一些“临时工”解决某些具体问题,或只需要占用你每天的一小部分时间完成工作。

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的术语早在1978年由两个美国社会学教授提出,流行却是在近几年。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之间,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等资源。也有人说在互联网时代下,共享经济是人们公平享有社会资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获利。说到这,貌似共享经济显露不出什么适合多重潜能者发挥的便利条件。但在国内,共享经济跟零工经济的概念却是混用的。为啥?因为很多人打的零工,就是开顺风车、开民宿、卖闲鱼呀!

小编以为,就释放人力资源、提升人的价值这一方面来说,零工经济的层次是高于共享经济的。共享经济关键在于“供应商”跟“使用商”分享自己的某种资源,比如车子、房子、各种设备等等一般物质资源。而零工经济关键在于“供应商”采取的主动上门服务模式,它更强调人的自主选择,以及它提供的服务往往是知识、技能等无形的资源。所以并不是所有身兼多职的人都是有许多兴趣爱好和过人天赋的多重潜能者,很多人只是为了赚钱而已。

因此对于多重潜能者来说,在这大好时代中奋斗的时候一定要避开那些无聊兼职的雷区。比如你看看你身边那些一边上班一边做代购,企图“小赚一笔or脱贫致富”的人(小编并无意伤害那些通过做代购实现自己商业爱好与梦想的们)并不是我们所推崇的, 毕竟过多的无意义“斜杠”隐藏某种风险——被作为一种抵抗无力感的尝试——会令人们习惯于浅尝辄止,无法获得成就感,更不可能有所建树(Bialik., 2010),小编并不希望多重潜能者把宝贵的精力用在满足马斯洛需求的低级层面上。一名合格的多重潜能者应该充分利用零工经济的本质,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资源,实现自己的更高更全面的人生价值。 

尾声·鸡汤·一些tips

感谢互联网时代模糊了工作与私生活之间的界限,让我们可以选择更酷的生活方式。

假如你是一名多重潜能者,请珍惜自己的所有天赋,珍惜当今时代给你提供的各种发展便利条件,悦纳自己,勇敢追梦。如果不是,那么万万不要为了迎合时代,让本来一如既往的你变得盲目混乱,变得疲惫不堪。

工作与生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要因为兼职过多而忽略了自己的重要工作,没有金刚钻儿,就别揽瓷器活儿,千万别哪天让老板对你说“世界那么大,我想让你去看看。”

Anyway,不管你是不是多重潜能者,这都是最好的时代。科技进步正在推动社会发展,并鼓舞每一个人开发自身,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每个人都将有更多的潜能。

文末提供给大家一个多重潜能者聚集的网站,Emilie Wapnick创办的puttylike网站(http://puttylike.com/),这里有更多多重潜能者的故事和职业发展交流。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你回到小时候,若是有人问你“你长大后想做什么”,请你告诉他,我把未来交给自己的天性。

参考文献

Alboher, M. (2012). One Person/MultipleCareers: The Original Guide to the Slash Career. New York, NY: A HeyMarci.comProduction.

Bialik., C. (2010). Seven Careers in aLifetime? Think Twice, Researchers Say. WSJ.

Bill Wilson, What is the 'gig' economy?,http://www.bbc.com/news/business-38930048

Emilie Wapnick, Why some of us don`t have one true calling?,https://www.ted.com/talks/emilie_wapnick_why_some_of_us_don_t_have_one_true_calling

James Manyika, Susan Lund, Jacques Bughin, Kelsey Robinson, Jan Mischke, and Deepa Mahajan , Independent work: Choice, necessity, and the gig economy,http://www.mckinsey.com/global-themes/employment-and-growth/independent-work-choice-necessity-and-the-gig-economy

Sean Buchan,Why the Multipotentialite Mindset Makes Sense from an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Perspective,http://puttylike.com/why-the-multipotentialite-mindset-makes-sense-from-an-economics-and-philosophical-perspectiv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如果你是一名“多重潜能者”那么恭喜,这是你最好的时代

感谢互联网时代模糊了工作与私生活之间的界限,让我们可以选择更酷的生活方式。

小时候的我们渴望长大成人,年纪大了又渴望回到过去。童年童心,意味着纯真无暇、简单快乐,还有无限可能的未来。“长大后你想当什么?”,这个问题小时候你一定有被大人们问过。这仅仅是一个无伤大雅的问题,为的是得到小朋友们可爱的回答,比如“我想当昆虫学家”或“我想当蜘蛛侠”,事实上没有人真正在意你说了什么。然而,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

长大后你想当什么?

这个问题给了小朋友们想象未来的机会,却并未给他们想象的自由,反而限制了自由。因为你不可能回答20种不同的职业,这会被大人们笑话的,“哦,你真可爱,但你不能同时成为芭蕾舞演员和法官啊,你只能选一个。” 随着年龄增长,类似的问题持续升级, “你准备学文科还是理科?”、“你上大学想选什么专业?”或“你打算做什么工作?”,仿佛所有人都在逼你只能选择一条路。突然之间,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让人心烦意乱。

兴趣太多,变得太快,你是这样不安分的人吗?

一生只做一件事(narrowly focused life)的观念,在我们的文化中被过分浪漫化了。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命中注定的伟大事业(one true calling或destiny),我们要做的就是尊崇心灵的呼唤找到它,并奋斗此生。如果真能这样,超酷。

但如果你不是这样的人呢?

Emilie Wapnick从小就兴趣广泛,有一天她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习性。她会对某一领域感兴趣,然后一头扎进去,快速学习后变得原来越擅长,但到了某一阶段,热情就渐渐消失。通常她会继续坚持一段时间,毕竟已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甚至金钱。但最终这种无聊的感觉会打败她的坚持,就好像在说“哦,这事儿我已经基本会了,再继续也没有更多挑战和成就感了”。于是,let it go。

之后Emilie又会对新的领域感兴趣,像之前一样一头扎进去,可一旦到了某一阶段热情消退,只得再次let it go。这种令人沮丧的习性困扰了她很长时间,无法专心做一件事,永远这么朝三暮四,未来的职业生涯会不会很糟糕?看着身边的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专属领域,难道自己是一个害怕做出承诺、自由散漫、习惯不了了之又惧怕成功的人吗?

现在的Emilie已走出迷茫,成为一名作家/网站设计师/摇滚歌手/职业生涯顾问/创业者。把爱好与职业相结合,并且多种身份集于一身,原本令人懊恼的状况变得让人羡慕不已!这么厉害她是怎么做到的?因为Emilie重新认识并接纳了自己,她把她这一类人称为Multipotentialite,中文翻译成“多重潜能者”。

关于“多重潜能者(Multipotentialite)”,你想知道的一切

什么是多重潜能(Multipotentiality)?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这首先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指细胞的多向分化,继而是一个教育学和心理学范畴的术语,指一个人在两个或更多领域拥有超出常人的的天赋和好奇心。现在也用来形容一个人兴趣涉猎广泛而不是专精某一个领域,这种跨界狂魔就被称为多重潜能者(Multipotentialite)。

Emilie Wapnick认为,多重潜能者拥有三种“超能力”。

第一,资源整合并创新的能力。快速检索不同领域,并在交叉地带产生好创意。因为交叉领域总能带来惊喜,就像小编总觉得混合多种水果与乳品的smoothie要比纯果汁的味觉体验来的奇妙。第二,快速学习能力。多重潜能者习惯于当初学者,他们不怕尝试新事物,乐于走出舒适区。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领域,他们学的比谁都快,这也许就是先人一步的制胜秘诀。第三,适应能力。由于跨界太多,多重潜能者需要快速切换身份以适应不同状况,并很快进入状态。如果强迫多重潜能者缩小自己的关注范围,这三种能力将会,使他们流于平庸。 

多重潜能者并不是某部分人类进化的产物,它的另外两个外号——博学家(polymath)和文艺复兴式的人(Renaissance Person)——透露出这类人群早就存在于我们的世界里。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一大批此类跨界历史名人。莱昂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他是画家/发明家/人体解剖学专家/天文学家/科学家/建筑工程师/军事工程师…

与他齐名的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意大利人文主义作家/艺术家/建筑师/诗人/牧师/语言学家/哲学家/密码学家。当然,我国的多重潜能者名人更是人才济济,比如诸葛亮,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美食家(据说发明了馒头)。再比如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这一套相信每一名小学毕业生都背诵过了。

此时此刻让我感叹一句:科学家会武术,谁也挡不住!上述伟人和英雄们已经站在了遥不可及的历史高度,我们普通人虽然只得望其项背,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假如你认为自己拥有三项超能力,是一名标准的多重潜能者,首先你不用再为自己的不专注而懊恼了,然后你可以自信满满的把奋斗目标设定成做一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文艺复兴式的人才。并且我要告诉你,现在就是你们最好的时代。

互联网时代,零工经济…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工业革命之前,大部分人都是个体户。但在以生产方式转型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到来之后,人们对工作的标准定义发生了观念性的转变——我们应该选择一个雇主而为他工作。

后来,人类于世纪之交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生活也在悄悄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线上知识供应商,再看着现在满大街跑的小黄车、滴滴,看着隐藏在楼群中的Airbnb们,看着你身边无数做微商、卖闲鱼的朋友们,许多人都在做第二份工,试问现在是什么时代了?为了说明上述现象体现的时代特征,引入关键词「零工经济」和「共享经济」。 

零工经济(Gig economy)指劳动力市场以从事短期工作的自由职业者为主要构成的经济形式,利用互联网快速匹配供需方。Gig原指任何任务、工作,在这里专指利用网站或应用程序承揽的零碎工作。于是,你看到身边的很多人都在“打零工”,有的当兼职健身教练,有的工作之余当家庭教师,有的身兼多职,集编辑、咨询、培训于一身。

纽约专栏作家Marci Alboher认为,我们的社会已进入了“斜杠时代”(slash generation),到处都遍布着“斜杠青年”,即在同一时间段内拥有超过一种职业身份的人。互联网时代下的零工的概念对于拥有众多爱好的多重潜能者来说,是非常好的展示平台,他们可以在闲暇时间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专业技能,在交叉领域产生不一样的火花。雇主也喜欢这种雇人的方式,因为有时雇主并不需要全职工作者,而只需要一些“临时工”解决某些具体问题,或只需要占用你每天的一小部分时间完成工作。

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的术语早在1978年由两个美国社会学教授提出,流行却是在近几年。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之间,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等资源。也有人说在互联网时代下,共享经济是人们公平享有社会资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获利。说到这,貌似共享经济显露不出什么适合多重潜能者发挥的便利条件。但在国内,共享经济跟零工经济的概念却是混用的。为啥?因为很多人打的零工,就是开顺风车、开民宿、卖闲鱼呀!

小编以为,就释放人力资源、提升人的价值这一方面来说,零工经济的层次是高于共享经济的。共享经济关键在于“供应商”跟“使用商”分享自己的某种资源,比如车子、房子、各种设备等等一般物质资源。而零工经济关键在于“供应商”采取的主动上门服务模式,它更强调人的自主选择,以及它提供的服务往往是知识、技能等无形的资源。所以并不是所有身兼多职的人都是有许多兴趣爱好和过人天赋的多重潜能者,很多人只是为了赚钱而已。

因此对于多重潜能者来说,在这大好时代中奋斗的时候一定要避开那些无聊兼职的雷区。比如你看看你身边那些一边上班一边做代购,企图“小赚一笔or脱贫致富”的人(小编并无意伤害那些通过做代购实现自己商业爱好与梦想的们)并不是我们所推崇的, 毕竟过多的无意义“斜杠”隐藏某种风险——被作为一种抵抗无力感的尝试——会令人们习惯于浅尝辄止,无法获得成就感,更不可能有所建树(Bialik., 2010),小编并不希望多重潜能者把宝贵的精力用在满足马斯洛需求的低级层面上。一名合格的多重潜能者应该充分利用零工经济的本质,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资源,实现自己的更高更全面的人生价值。 

尾声·鸡汤·一些tips

感谢互联网时代模糊了工作与私生活之间的界限,让我们可以选择更酷的生活方式。

假如你是一名多重潜能者,请珍惜自己的所有天赋,珍惜当今时代给你提供的各种发展便利条件,悦纳自己,勇敢追梦。如果不是,那么万万不要为了迎合时代,让本来一如既往的你变得盲目混乱,变得疲惫不堪。

工作与生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要因为兼职过多而忽略了自己的重要工作,没有金刚钻儿,就别揽瓷器活儿,千万别哪天让老板对你说“世界那么大,我想让你去看看。”

Anyway,不管你是不是多重潜能者,这都是最好的时代。科技进步正在推动社会发展,并鼓舞每一个人开发自身,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每个人都将有更多的潜能。

文末提供给大家一个多重潜能者聚集的网站,Emilie Wapnick创办的puttylike网站(http://puttylike.com/),这里有更多多重潜能者的故事和职业发展交流。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你回到小时候,若是有人问你“你长大后想做什么”,请你告诉他,我把未来交给自己的天性。

参考文献

Alboher, M. (2012). One Person/MultipleCareers: The Original Guide to the Slash Career. New York, NY: A HeyMarci.comProduction.

Bialik., C. (2010). Seven Careers in aLifetime? Think Twice, Researchers Say. WSJ.

Bill Wilson, What is the 'gig' economy?,http://www.bbc.com/news/business-38930048

Emilie Wapnick, Why some of us don`t have one true calling?,https://www.ted.com/talks/emilie_wapnick_why_some_of_us_don_t_have_one_true_calling

James Manyika, Susan Lund, Jacques Bughin, Kelsey Robinson, Jan Mischke, and Deepa Mahajan , Independent work: Choice, necessity, and the gig economy,http://www.mckinsey.com/global-themes/employment-and-growth/independent-work-choice-necessity-and-the-gig-economy

Sean Buchan,Why the Multipotentialite Mindset Makes Sense from an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Perspective,http://puttylike.com/why-the-multipotentialite-mindset-makes-sense-from-an-economics-and-philosophical-perspectiv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