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重返48年前的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重返48年前的梦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是属于和平与音乐的乌托邦,是一场历经48年仍让人不想醒来的梦。

1969年举行的第一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可以说是音乐史上的一次经典,《滚石》杂志称其为“50个摇滚乐史上重要转捩点的其中之一”。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更是属于和平与音乐的乌托邦,是一场历经48年仍让人不想醒来的梦。

提到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就不能不提那些经典照片中忘情投入在音乐里的年轻嬉皮士们。当时正值越战时期,美国年轻人反战情绪高涨。音乐节“三天的和平与音乐”的口号吸引了40多万人次慕名来到这个由音乐架起的乌托邦。

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每次想起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时,都会好奇照片中的这些年轻人是谁,他们是怎么样的人,48年后的今天他们在何方?

好奇心作祟,于是我用各种关键字搜索,找到了几个当年曾去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年轻人”的近况。当然,他们早已不再年轻,但苍苍白发并不影响他们不断回味那些疯狂的岁月。更有的情侣在48年后仍然恩爱如初。你看吧,真爱是真的存在的。

这是那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最经典的照片之一:1969年8月17日,星期天。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最后一天,地上显得有些狼藉,还有一些年轻人零零散散裹着毯子躺在地上。一对恋人被狂欢后的零落一地的周遭景象包围,披着沾了泥土的毯子相拥。他们身后有一个越南退伍军人正席地而卧。这一幕被摄影师Burk Uzzl拍了下来。

这看似不经意捕捉到的一个随机镜头,其实装满了当年的时代背景:60年代颠覆传统崇尚自由的嬉皮士文化、让人疲惫不堪的越战。这不完美吻合了这次音乐节的主题“和平、反战、博爱、平等”吗?于是这张神来一笔的照片,便成为了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发行黑胶唱片时的官方封面。

因为这张照片太经典,照片中的两位主角BobbiNick也很快被人们找到。曾经作为一代青年反文化运动标志的两位,每过个一阵子就会重新走红一次。让人们惊讶又欣慰的是,他们仍然恩爱如初。这张照片和两位老人家的故事还一度登上了Reddit网站的最佳图片榜首,更有无数人在评论中分享自己对于长久的爱情的见解。

Bobbi和Nick在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过后的两年便结婚了,那次音乐节的经历两人仍历历在目。那时候他们刚在一起几个月,宁愿长途跋涉前往也不愿意错过这个听上去很令人难忘的音乐节。因为周五要工作,所以他们只参加了两天。

当时的天气太闷热了,35摄氏度并且已经达到了绝对湿度,阵雨不断。现场的人被热浪和脚下泥泞的草地夹击。但在场的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激进嬉皮士,许多都是学生和有工作的人。他们并没有在抗议示威,而是在尽情享受这次音乐节。但因为当时战争正在越南肆虐,这次音乐节又有了更深一层的反战含义。

当认真问起两老数十年如一日的恩爱秘诀时,Nike老爷子的语气一如意气风发的少年:“照片中这对二十来岁的恩爱情侣,是我们,永远都是我们。你仍然能看到我们一如当年牵手。拥抱。”但还真没有具体的“秘诀”一说,老爷子建议大家:“多沟通,不要留隔夜仇,这是一个长久互相迁就互相让步的过程。”

还有前面提到的,照片中两人身后有一个席地而卧的越南退伍军人,那是Bobbi和Nick的好友Jim Corcoran。当时Jim刚退伍回国,耳旁的声响从轰隆的炮火声一下子变成了呼唤爱与和平的音乐声,让他一下子无所适从。

其实他一开始去音乐节现场是准备做安保工作的,但到了现场发现后来直接免费入场,已经不需要安保拦截无票的人,于是他干脆就留下来欣赏音乐。但当然,他本来也是有打算要亲自买票去看的。

如今已经70岁的Jim,住在佛罗里达州的霍布桑德颐养天年。他与Bobbi和Nick两夫妻仍然是很好的朋友。Bobbi在采访的时候还说了,如果不是当年Jim借来他妈妈的车并且不辞劳苦绕远路避路障把他们载到音乐节现场,那么他们也就与伍德斯托克失之交臂了。Jim在战场上和战场下都是Bobbi和Nick的英雄。

回想起越战和伍德斯托克,Jim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很多人都说自己亲临现场,但当你开始认真询问他们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并没有。

后来,伍德斯托克官方网站做了一个Then and Now的栏目,找到了几位当年曾参加过1969年那场音乐节的人,并采访了他们,从他们的口述中将伍德斯托克拼凑得更完整。

Harvey Goldberg

(当年15岁)

“接着下来的一整年里我整个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因为我曾经参与过这么一场不可思议无法言喻的盛会。”

当年仅有15岁的Harvey,他的父母忧心忡忡不想让他去伍德斯托克。最后他和另外几个朋友找到了一个年满18岁的朋友,能够租车并担当驾驶员才成功出行。

现场的气氛使他激动不已。在场的任何人都能自由表达不同的看法,这与他在家乡的情况截然不同。他不再是那一个少数派,因为被太多所见略同的人包围着。这样的体验为他接下来的一年都打满了鸡血,充满斗志,并且立志要追寻音乐梦想。

如今,Harvey是美国知名音乐制作人,几档知名节目配乐的录制与混音都是出自他手。并且还获得了格莱美音乐奖。

Anna Park与其丈夫Nick

(当年18岁)

“我们当时希望这能够引导美国文化走向真正改变的可能性,并且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

当时的Anna是一个银行的小职员,和一群玩音乐的朋友一起住在康涅狄格州的一间小屋里。他们为了去伍德斯托克发了疯似的存钱。最后他们十个人挤在一辆甲壳虫小车里前往伍德斯托克,一路上不停唱歌就像电影里那样。她最早意识到伍德斯托克肯定是一次非凡的体验时,是在一长串的车辆堵塞在高速路上。虽然一路上堵得要命,但是每辆车里的人都平和地不得了,并且非常享受自己的时光。

这次音乐节她人生中最伟大的经验之一,与朋友一起欣赏好音乐,并与陌生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她之前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神奇的事情。她内心充满感激与感动,觉得自己不再孤独。尽管日常生活中她被人们称为怪胎,但在伍德斯托克,所有和她一样的怪胎都在那里。

现在,Anna已经从医疗保险行业退休,与丈夫在西海岸生活,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并且是三位小朋友的奶奶。

Terry Carter

(当年19岁)

伍德斯托克是我真正开始投入人生接触大世界并且独自奋斗的起点。它让我做好了准备,并让我确信一切都会好的。

当时19岁的Terry是让父母头痛的问题少女。从大学退学、辞了工作、与未婚夫分手、更因为偷窃被逮捕......叛逆的她不顾父母反对跑去了伍德斯托克,没想到这个叛逆的行为正是她人生的转折点。

在伍德斯托克的所见所闻让她感受到了人们的闪光点,更发现了政治的影响力。于是在那之后,她努力修复了与父母的关系并且搬到佛罗里达州重新开始。后来,她在一家独立报社工作,那也是她正式追求艺术之路的开端。她尝试将艺术创意与政治融合在一起。如今,她是当地知名的活动家和艺术家,更在社区帮助边缘儿童走回正轨。

Kate Wodell

(当时16岁)

“我被当时现场的人数震惊了。与此同时,能够与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共处实在是太美好了。能够发现并接触到这些人们让我欣喜若狂。”

当时年仅16岁的Kate连驾照都还没有,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她,瞒着父母,拽上哥哥驱车前往。他们完全没有任何准备,没有带食物和水,也没有睡袋。但尽管这样,还是在那些可爱的人们的帮助下共同度过了美好的三天。

后来,Kate考入了耶鲁大学,学习动画设计,更成为了知名艺术杂志的创意总监。如果问她在伍德斯托克之后有何领悟,她觉得自己学会了分享,施比受幸福。她相信如果帮助了他人,将来也一定会得到回报。所以,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尽最大努力去帮助身边的人。

Uncle Mort (Jan Senten)

(当时18岁)

“我接触到的每一位成年人了解到我的反战理念之后都愤怒不已。所以我想在大学假期结束前去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接触,顺便欣赏一下好音乐。”

Jan当时是安默斯特学院大一的学生。从小在海外长大的他,在十几岁时才随家人搬回美国。在目睹了芝加哥暴乱和越战爆发后,他充满愤怒与困惑,再加上与身边成年人的政见不合,让他想要去接触一些与自己一样的人。于是他简单准备了一些食物,带上睡袋,一路搭顺风车到达了伍德斯托克。这是他最难忘的一个假期体验。

伍德斯托克对Jan的影响太深远,使他对社会系统一度绝望,想要辍学成为四处流浪的嬉皮士。但当然,并不能这么草率。于是他选择了就读法律,企图改变社会。但他的力量太渺小,并没有掀起波澜。于是他郁郁寡欢了当了巴士司机。但最后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声途径,他成为了一名电台DJ——Uncle Mort,通过广播向观众传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Barbara Hamilton

(当时20多岁)

伍德斯托克有着一些简单、美好、自然的特质。我所信仰的一切都在那里。

当年刚走出一段婚姻的单亲妈妈Barbara带着两个女儿来到纽约展开新生活,在艺术家朋友Max的邀请下一同去了伍德斯托克。她很享受在那里的三天,与不同的人交谈,还有不同的音乐和感受,新鲜得如万花筒般。

每一个在场的人在离开的时候一定都收获了各自的体验。她希望人们在接触的时候都能更真实,将心比心,就像在伍德斯托克时一样。

我们一直在做梦,做着虚幻与现实交错的梦。那些深刻的人和事啊,总是会不经意地在夜阑人静时一次次地回到我们梦里,直到我们停止做梦的那一天。希望你也能做一场让你回味一辈子的梦。

本文作者:李卤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重返48年前的梦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是属于和平与音乐的乌托邦,是一场历经48年仍让人不想醒来的梦。

1969年举行的第一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可以说是音乐史上的一次经典,《滚石》杂志称其为“50个摇滚乐史上重要转捩点的其中之一”。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更是属于和平与音乐的乌托邦,是一场历经48年仍让人不想醒来的梦。

提到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就不能不提那些经典照片中忘情投入在音乐里的年轻嬉皮士们。当时正值越战时期,美国年轻人反战情绪高涨。音乐节“三天的和平与音乐”的口号吸引了40多万人次慕名来到这个由音乐架起的乌托邦。

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每次想起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时,都会好奇照片中的这些年轻人是谁,他们是怎么样的人,48年后的今天他们在何方?

好奇心作祟,于是我用各种关键字搜索,找到了几个当年曾去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年轻人”的近况。当然,他们早已不再年轻,但苍苍白发并不影响他们不断回味那些疯狂的岁月。更有的情侣在48年后仍然恩爱如初。你看吧,真爱是真的存在的。

这是那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最经典的照片之一:1969年8月17日,星期天。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最后一天,地上显得有些狼藉,还有一些年轻人零零散散裹着毯子躺在地上。一对恋人被狂欢后的零落一地的周遭景象包围,披着沾了泥土的毯子相拥。他们身后有一个越南退伍军人正席地而卧。这一幕被摄影师Burk Uzzl拍了下来。

这看似不经意捕捉到的一个随机镜头,其实装满了当年的时代背景:60年代颠覆传统崇尚自由的嬉皮士文化、让人疲惫不堪的越战。这不完美吻合了这次音乐节的主题“和平、反战、博爱、平等”吗?于是这张神来一笔的照片,便成为了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发行黑胶唱片时的官方封面。

因为这张照片太经典,照片中的两位主角BobbiNick也很快被人们找到。曾经作为一代青年反文化运动标志的两位,每过个一阵子就会重新走红一次。让人们惊讶又欣慰的是,他们仍然恩爱如初。这张照片和两位老人家的故事还一度登上了Reddit网站的最佳图片榜首,更有无数人在评论中分享自己对于长久的爱情的见解。

Bobbi和Nick在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过后的两年便结婚了,那次音乐节的经历两人仍历历在目。那时候他们刚在一起几个月,宁愿长途跋涉前往也不愿意错过这个听上去很令人难忘的音乐节。因为周五要工作,所以他们只参加了两天。

当时的天气太闷热了,35摄氏度并且已经达到了绝对湿度,阵雨不断。现场的人被热浪和脚下泥泞的草地夹击。但在场的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激进嬉皮士,许多都是学生和有工作的人。他们并没有在抗议示威,而是在尽情享受这次音乐节。但因为当时战争正在越南肆虐,这次音乐节又有了更深一层的反战含义。

当认真问起两老数十年如一日的恩爱秘诀时,Nike老爷子的语气一如意气风发的少年:“照片中这对二十来岁的恩爱情侣,是我们,永远都是我们。你仍然能看到我们一如当年牵手。拥抱。”但还真没有具体的“秘诀”一说,老爷子建议大家:“多沟通,不要留隔夜仇,这是一个长久互相迁就互相让步的过程。”

还有前面提到的,照片中两人身后有一个席地而卧的越南退伍军人,那是Bobbi和Nick的好友Jim Corcoran。当时Jim刚退伍回国,耳旁的声响从轰隆的炮火声一下子变成了呼唤爱与和平的音乐声,让他一下子无所适从。

其实他一开始去音乐节现场是准备做安保工作的,但到了现场发现后来直接免费入场,已经不需要安保拦截无票的人,于是他干脆就留下来欣赏音乐。但当然,他本来也是有打算要亲自买票去看的。

如今已经70岁的Jim,住在佛罗里达州的霍布桑德颐养天年。他与Bobbi和Nick两夫妻仍然是很好的朋友。Bobbi在采访的时候还说了,如果不是当年Jim借来他妈妈的车并且不辞劳苦绕远路避路障把他们载到音乐节现场,那么他们也就与伍德斯托克失之交臂了。Jim在战场上和战场下都是Bobbi和Nick的英雄。

回想起越战和伍德斯托克,Jim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很多人都说自己亲临现场,但当你开始认真询问他们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并没有。

后来,伍德斯托克官方网站做了一个Then and Now的栏目,找到了几位当年曾参加过1969年那场音乐节的人,并采访了他们,从他们的口述中将伍德斯托克拼凑得更完整。

Harvey Goldberg

(当年15岁)

“接着下来的一整年里我整个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因为我曾经参与过这么一场不可思议无法言喻的盛会。”

当年仅有15岁的Harvey,他的父母忧心忡忡不想让他去伍德斯托克。最后他和另外几个朋友找到了一个年满18岁的朋友,能够租车并担当驾驶员才成功出行。

现场的气氛使他激动不已。在场的任何人都能自由表达不同的看法,这与他在家乡的情况截然不同。他不再是那一个少数派,因为被太多所见略同的人包围着。这样的体验为他接下来的一年都打满了鸡血,充满斗志,并且立志要追寻音乐梦想。

如今,Harvey是美国知名音乐制作人,几档知名节目配乐的录制与混音都是出自他手。并且还获得了格莱美音乐奖。

Anna Park与其丈夫Nick

(当年18岁)

“我们当时希望这能够引导美国文化走向真正改变的可能性,并且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

当时的Anna是一个银行的小职员,和一群玩音乐的朋友一起住在康涅狄格州的一间小屋里。他们为了去伍德斯托克发了疯似的存钱。最后他们十个人挤在一辆甲壳虫小车里前往伍德斯托克,一路上不停唱歌就像电影里那样。她最早意识到伍德斯托克肯定是一次非凡的体验时,是在一长串的车辆堵塞在高速路上。虽然一路上堵得要命,但是每辆车里的人都平和地不得了,并且非常享受自己的时光。

这次音乐节她人生中最伟大的经验之一,与朋友一起欣赏好音乐,并与陌生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她之前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神奇的事情。她内心充满感激与感动,觉得自己不再孤独。尽管日常生活中她被人们称为怪胎,但在伍德斯托克,所有和她一样的怪胎都在那里。

现在,Anna已经从医疗保险行业退休,与丈夫在西海岸生活,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并且是三位小朋友的奶奶。

Terry Carter

(当年19岁)

伍德斯托克是我真正开始投入人生接触大世界并且独自奋斗的起点。它让我做好了准备,并让我确信一切都会好的。

当时19岁的Terry是让父母头痛的问题少女。从大学退学、辞了工作、与未婚夫分手、更因为偷窃被逮捕......叛逆的她不顾父母反对跑去了伍德斯托克,没想到这个叛逆的行为正是她人生的转折点。

在伍德斯托克的所见所闻让她感受到了人们的闪光点,更发现了政治的影响力。于是在那之后,她努力修复了与父母的关系并且搬到佛罗里达州重新开始。后来,她在一家独立报社工作,那也是她正式追求艺术之路的开端。她尝试将艺术创意与政治融合在一起。如今,她是当地知名的活动家和艺术家,更在社区帮助边缘儿童走回正轨。

Kate Wodell

(当时16岁)

“我被当时现场的人数震惊了。与此同时,能够与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共处实在是太美好了。能够发现并接触到这些人们让我欣喜若狂。”

当时年仅16岁的Kate连驾照都还没有,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她,瞒着父母,拽上哥哥驱车前往。他们完全没有任何准备,没有带食物和水,也没有睡袋。但尽管这样,还是在那些可爱的人们的帮助下共同度过了美好的三天。

后来,Kate考入了耶鲁大学,学习动画设计,更成为了知名艺术杂志的创意总监。如果问她在伍德斯托克之后有何领悟,她觉得自己学会了分享,施比受幸福。她相信如果帮助了他人,将来也一定会得到回报。所以,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尽最大努力去帮助身边的人。

Uncle Mort (Jan Senten)

(当时18岁)

“我接触到的每一位成年人了解到我的反战理念之后都愤怒不已。所以我想在大学假期结束前去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接触,顺便欣赏一下好音乐。”

Jan当时是安默斯特学院大一的学生。从小在海外长大的他,在十几岁时才随家人搬回美国。在目睹了芝加哥暴乱和越战爆发后,他充满愤怒与困惑,再加上与身边成年人的政见不合,让他想要去接触一些与自己一样的人。于是他简单准备了一些食物,带上睡袋,一路搭顺风车到达了伍德斯托克。这是他最难忘的一个假期体验。

伍德斯托克对Jan的影响太深远,使他对社会系统一度绝望,想要辍学成为四处流浪的嬉皮士。但当然,并不能这么草率。于是他选择了就读法律,企图改变社会。但他的力量太渺小,并没有掀起波澜。于是他郁郁寡欢了当了巴士司机。但最后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声途径,他成为了一名电台DJ——Uncle Mort,通过广播向观众传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Barbara Hamilton

(当时20多岁)

伍德斯托克有着一些简单、美好、自然的特质。我所信仰的一切都在那里。

当年刚走出一段婚姻的单亲妈妈Barbara带着两个女儿来到纽约展开新生活,在艺术家朋友Max的邀请下一同去了伍德斯托克。她很享受在那里的三天,与不同的人交谈,还有不同的音乐和感受,新鲜得如万花筒般。

每一个在场的人在离开的时候一定都收获了各自的体验。她希望人们在接触的时候都能更真实,将心比心,就像在伍德斯托克时一样。

我们一直在做梦,做着虚幻与现实交错的梦。那些深刻的人和事啊,总是会不经意地在夜阑人静时一次次地回到我们梦里,直到我们停止做梦的那一天。希望你也能做一场让你回味一辈子的梦。

本文作者:李卤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