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王石研究(上篇)——企业家能量系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王石研究(上篇)——企业家能量系列

还原一个真实的王石。

作者:李方

王石近年有点“点儿背”。从2015年底到2017年中,关于王石与万科的新闻不断,而且多数对于王石来说都是负面消息。资本市场的“野蛮人”不断举牌,“宝能系”“安邦系”“恒大系”前后成为了万科的重要股东,以前一直在“华润系”保护下的王石突然有了危机感,“野蛮人”们要拿下王石已经成为一件稀松平常之事。这次王石真的“怒”了,想出各种办法来抵御“野蛮人”的威胁。最终由于“深圳地铁”接盘成为大股东,“华润系”退出,有效地阻击了民营资本家的“劫掠”,王石得以比较体面地退出,最终在他万科34年的董事长身份上画下了比较圆满的句号。

回顾近两年的“惊魂时光”,给大家留下了很不同的印象。在公众面前,王石似乎从一个“教父级”的企业家,忽然变成了一个资本市场的“莽撞少年”。中间的反差有点大了!当然我们知道,王石还是那个王石。“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快速变化的社会也许使王石有点不太适应。我们还是希望能拨开现象看本质,尽可能还原一个真实的王石。

王石被公众所诟病并非第一次,早在9年前,汶川地震那次的“捐款门”事件,已经够王石“喝一壶”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动全国。临时成立的万科企业公民办公室紧急向灾区捐款200万元人民币。

晚上9点36分,王石在自己的博客上回答网友提问。

5月14日,有网友跑到王石博客里质疑:“你也太虚伪了,面对这么大的灾难,在各界纷纷解囊的情况下,仍一毛不拔,还谈什么社会责任?”在众多网友看来,万科此前捐出去的200万,对于这家首屈一指的房地产大佬级企业而言,依旧被视为“一毛不拔”。

王石立即回复:“不放高音喇叭也可以做慈善。”

5月15日凌晨,王石熬夜回复:“不少帖子列出捐款超过1000万的企业名单,呼吁万科再多捐点,”“但作为董事长,我认为万科捐出的200万是合适的,这是董事会授权管理层的最大单项捐款数额。即使授权大过这个金额,我仍认为200万是个合适的数额。”他还说,万科内部还规定,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

王石显然误判了当时的局势,一天之内,“王石成了十恶不赦的吝啬小人”,“虽然登上珠峰,但是你的高度还没有坟头高”,作为一个资深网民,王石这时感到,这是“万科史上最大一次公关危机”。

其实那次事的责任不在王石,本来为灾区捐款完全是企业的自愿,不能把本应国家承担的义务都转嫁到企业头上。最后变成所有企业的“被捐款”,不捐还被上升到“道德”问题。那是第一次把本来很有企业家“情怀”的王石,数落成了“小人”。真是欲哭无泪。

社会公认王石是最有情怀的企业家之一。这些评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不少事实依据的。比如,他在很早期万科股改时,就放弃了大量股权;又比如他很愿意放权,很早就培养经理人走上领导岗位,自己退居幕后;还比如他不惧体弱年迈,爬遍了世界七大洲最高峰;还有他非常喜欢学习,在年近60时,出国深造等等。这些一般企业家想都不敢想的事,王石做到了。当然有些事情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比如爬山和退居二线的事。

从1994年到1997年间,他的心肌功能严重有问题,腰椎还有个血管瘤,压迫左腿神经,晚上痛得吃止痛片都睡不着觉,医生说他随时可能瘫痪。

但“病人”王石在辞去总经理的最初日子里,“作为一个习惯了强势,又愿意亲力亲为的人,免不了有伸手去指挥一把的冲动,如果继续在公司待着,肯定会没事找事。”

他选择了疏远自己和管理层的距离,离开公司,去游历西藏,登山探险。而登山者王石,其实早在1998年就诞生了,不过从此时起,他登山之旅更为频繁了。

王石自己说:

登山和生病是有关系的,想着赶快去趟西藏,一旦瘫痪,你坐轮椅就不方便了。偶然之余,也有内在的逻辑驱使,现代企业不是靠人,而是靠智慧,靠团队,你不会放手了就还在那儿坐着,不会的。我感觉我的生活在做加法,而不是减法。你去登山探险,丰富了生活,显得你与众不同,甚至实现你儿时的一种梦想,到野外去探险,去实现个人自我的价值,去和大自然亲近。从这点来讲,这是个人自我的一种表现,非常非常自我,有一种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可见,真实的逻辑是因为身体不好,所以去登山;又因为要锻炼,必须把日常性工作交出去,才有了“放权”培养接班人。尽管有一连串原因,我们也不能排除王石骨子里的“英雄主义”,以及他脑海深处的“民主”思想。

再比如王石较早放弃股权和希望学习深造,其实也是有偶然有必然。从1988年万科改造成股份公司,王石一直是董事长兼总经理。1999年,48岁的王石,终于决定,辞去总经理一职。这不是一时性起,而是王石深思熟虑的决定。

王石自己说:

20世纪80年代创立企业时,我的目标很明确:建立一间新型公司……对于如何开拓业务和建立新型企业制度,我的大脑每天都充满了想法和激情,公司的管理层跟不上我的思路,但另一方面我又时时感到自己半路出家的压力。毕竟没有受过工商管理的专业训练,我一直很想有深造的机会。当时没什么危机感,毕竟80年代下海经商一族的文化层面都不高。但到了1992年之后,经商下海一族的文化层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92派企业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试水者,和之前的中国企业家相比,他们应该是中国最早具有清晰、明确的股权意识的企业家的代表。当时市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开始有危机感——脑中的想法越来越少,更有甚者,到了1998年,构思的周期要长达半年时间。怎么了?我不得不反省自己。

2010年,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邀请王石去给EMBA学员上课,前来邀请的商学院副院长陈慧珠女士说:“你个人的经历和万科的经营之道是很好的案例。”

这时的王石,经常在各地论坛讲演,分享万科故事和自己的商业经验,讲多了,自己突然很想正经找所大学,做个商学院老师。这次陈慧珠邀请,一拍即合。

但教了两个班的课,王石渐渐感到,“仅凭企业家的个人魅力来掩饰学识不足,是对自己、对学生、对学校的不负责任,”于是有了“百战归来再读书”的念头。

很快就有了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的机会,7月,王石在香港会见了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凯博文教授、助理主任米尔先生。交谈中,万科的经营理念,尤其是把“不行贿”作为经营底线的理念,得到凯博文的认可:“哈佛欢迎你,来吧!”

哈佛学生王石,最初最耗精力的不是白天听课,也不是周末考试,而是晚饭后的公寓作业。波士顿的冬天很冷,老式公寓的暖气不足,王石写作业前,先烧好开水,泡壶咖啡,暖身提神。

为了弄懂英文课堂笔记,王同学不免经常熬个通宵,次日一早,洗把冷水脸,热一杯牛奶,两片烤面包,半个西柚,三分钟早餐,背上书包,去上课。

在很多人看来,王石这是何苦?放弃舒适的董事长生活,开始寒窗苦读,生活上做着减法,但王石看重的,是精神上做了加法。

王石说:

“对我来讲,恰好是我成功了,我有时间,我有机会,我有能力,去做我想做的事情,恰好是倒过来的,而不是说是因为我不成功,我搏一下。”

留学梦,到了60岁才真正开始。去学校学习,完全是因为我知识不够,尤其是现代企业方面。因为你到了学校去当老师讲课,讲的是现代企业制度,而它的逻辑就是西方的,对你来讲需要把案例从管理学的逻辑上好好梳理一下,所以首先你不是去当老师,而是要先去当学生,去学习。

管理是西方的文化,西方的文化你了解吗?刚才说的那个方法是如何去做的——它为什么要这么做,这需要从更深的一个层次哲学、宗教,从文化的层面去理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王石

  • 2023风马牛年终秀:冯仑、王石、周鸿祎、程前聊聊挺住那些事儿
  • 王石:期待生物圈三号成为中外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平台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王石研究(上篇)——企业家能量系列

还原一个真实的王石。

作者:李方

王石近年有点“点儿背”。从2015年底到2017年中,关于王石与万科的新闻不断,而且多数对于王石来说都是负面消息。资本市场的“野蛮人”不断举牌,“宝能系”“安邦系”“恒大系”前后成为了万科的重要股东,以前一直在“华润系”保护下的王石突然有了危机感,“野蛮人”们要拿下王石已经成为一件稀松平常之事。这次王石真的“怒”了,想出各种办法来抵御“野蛮人”的威胁。最终由于“深圳地铁”接盘成为大股东,“华润系”退出,有效地阻击了民营资本家的“劫掠”,王石得以比较体面地退出,最终在他万科34年的董事长身份上画下了比较圆满的句号。

回顾近两年的“惊魂时光”,给大家留下了很不同的印象。在公众面前,王石似乎从一个“教父级”的企业家,忽然变成了一个资本市场的“莽撞少年”。中间的反差有点大了!当然我们知道,王石还是那个王石。“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快速变化的社会也许使王石有点不太适应。我们还是希望能拨开现象看本质,尽可能还原一个真实的王石。

王石被公众所诟病并非第一次,早在9年前,汶川地震那次的“捐款门”事件,已经够王石“喝一壶”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动全国。临时成立的万科企业公民办公室紧急向灾区捐款200万元人民币。

晚上9点36分,王石在自己的博客上回答网友提问。

5月14日,有网友跑到王石博客里质疑:“你也太虚伪了,面对这么大的灾难,在各界纷纷解囊的情况下,仍一毛不拔,还谈什么社会责任?”在众多网友看来,万科此前捐出去的200万,对于这家首屈一指的房地产大佬级企业而言,依旧被视为“一毛不拔”。

王石立即回复:“不放高音喇叭也可以做慈善。”

5月15日凌晨,王石熬夜回复:“不少帖子列出捐款超过1000万的企业名单,呼吁万科再多捐点,”“但作为董事长,我认为万科捐出的200万是合适的,这是董事会授权管理层的最大单项捐款数额。即使授权大过这个金额,我仍认为200万是个合适的数额。”他还说,万科内部还规定,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

王石显然误判了当时的局势,一天之内,“王石成了十恶不赦的吝啬小人”,“虽然登上珠峰,但是你的高度还没有坟头高”,作为一个资深网民,王石这时感到,这是“万科史上最大一次公关危机”。

其实那次事的责任不在王石,本来为灾区捐款完全是企业的自愿,不能把本应国家承担的义务都转嫁到企业头上。最后变成所有企业的“被捐款”,不捐还被上升到“道德”问题。那是第一次把本来很有企业家“情怀”的王石,数落成了“小人”。真是欲哭无泪。

社会公认王石是最有情怀的企业家之一。这些评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不少事实依据的。比如,他在很早期万科股改时,就放弃了大量股权;又比如他很愿意放权,很早就培养经理人走上领导岗位,自己退居幕后;还比如他不惧体弱年迈,爬遍了世界七大洲最高峰;还有他非常喜欢学习,在年近60时,出国深造等等。这些一般企业家想都不敢想的事,王石做到了。当然有些事情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比如爬山和退居二线的事。

从1994年到1997年间,他的心肌功能严重有问题,腰椎还有个血管瘤,压迫左腿神经,晚上痛得吃止痛片都睡不着觉,医生说他随时可能瘫痪。

但“病人”王石在辞去总经理的最初日子里,“作为一个习惯了强势,又愿意亲力亲为的人,免不了有伸手去指挥一把的冲动,如果继续在公司待着,肯定会没事找事。”

他选择了疏远自己和管理层的距离,离开公司,去游历西藏,登山探险。而登山者王石,其实早在1998年就诞生了,不过从此时起,他登山之旅更为频繁了。

王石自己说:

登山和生病是有关系的,想着赶快去趟西藏,一旦瘫痪,你坐轮椅就不方便了。偶然之余,也有内在的逻辑驱使,现代企业不是靠人,而是靠智慧,靠团队,你不会放手了就还在那儿坐着,不会的。我感觉我的生活在做加法,而不是减法。你去登山探险,丰富了生活,显得你与众不同,甚至实现你儿时的一种梦想,到野外去探险,去实现个人自我的价值,去和大自然亲近。从这点来讲,这是个人自我的一种表现,非常非常自我,有一种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可见,真实的逻辑是因为身体不好,所以去登山;又因为要锻炼,必须把日常性工作交出去,才有了“放权”培养接班人。尽管有一连串原因,我们也不能排除王石骨子里的“英雄主义”,以及他脑海深处的“民主”思想。

再比如王石较早放弃股权和希望学习深造,其实也是有偶然有必然。从1988年万科改造成股份公司,王石一直是董事长兼总经理。1999年,48岁的王石,终于决定,辞去总经理一职。这不是一时性起,而是王石深思熟虑的决定。

王石自己说:

20世纪80年代创立企业时,我的目标很明确:建立一间新型公司……对于如何开拓业务和建立新型企业制度,我的大脑每天都充满了想法和激情,公司的管理层跟不上我的思路,但另一方面我又时时感到自己半路出家的压力。毕竟没有受过工商管理的专业训练,我一直很想有深造的机会。当时没什么危机感,毕竟80年代下海经商一族的文化层面都不高。但到了1992年之后,经商下海一族的文化层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92派企业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试水者,和之前的中国企业家相比,他们应该是中国最早具有清晰、明确的股权意识的企业家的代表。当时市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开始有危机感——脑中的想法越来越少,更有甚者,到了1998年,构思的周期要长达半年时间。怎么了?我不得不反省自己。

2010年,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邀请王石去给EMBA学员上课,前来邀请的商学院副院长陈慧珠女士说:“你个人的经历和万科的经营之道是很好的案例。”

这时的王石,经常在各地论坛讲演,分享万科故事和自己的商业经验,讲多了,自己突然很想正经找所大学,做个商学院老师。这次陈慧珠邀请,一拍即合。

但教了两个班的课,王石渐渐感到,“仅凭企业家的个人魅力来掩饰学识不足,是对自己、对学生、对学校的不负责任,”于是有了“百战归来再读书”的念头。

很快就有了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的机会,7月,王石在香港会见了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凯博文教授、助理主任米尔先生。交谈中,万科的经营理念,尤其是把“不行贿”作为经营底线的理念,得到凯博文的认可:“哈佛欢迎你,来吧!”

哈佛学生王石,最初最耗精力的不是白天听课,也不是周末考试,而是晚饭后的公寓作业。波士顿的冬天很冷,老式公寓的暖气不足,王石写作业前,先烧好开水,泡壶咖啡,暖身提神。

为了弄懂英文课堂笔记,王同学不免经常熬个通宵,次日一早,洗把冷水脸,热一杯牛奶,两片烤面包,半个西柚,三分钟早餐,背上书包,去上课。

在很多人看来,王石这是何苦?放弃舒适的董事长生活,开始寒窗苦读,生活上做着减法,但王石看重的,是精神上做了加法。

王石说:

“对我来讲,恰好是我成功了,我有时间,我有机会,我有能力,去做我想做的事情,恰好是倒过来的,而不是说是因为我不成功,我搏一下。”

留学梦,到了60岁才真正开始。去学校学习,完全是因为我知识不够,尤其是现代企业方面。因为你到了学校去当老师讲课,讲的是现代企业制度,而它的逻辑就是西方的,对你来讲需要把案例从管理学的逻辑上好好梳理一下,所以首先你不是去当老师,而是要先去当学生,去学习。

管理是西方的文化,西方的文化你了解吗?刚才说的那个方法是如何去做的——它为什么要这么做,这需要从更深的一个层次哲学、宗教,从文化的层面去理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