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音乐类综艺节目十分火热。
前有《青歌赛》《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如今又有《歌手》《我想和你唱》《中国新歌声》等系列节目。
音乐类节目一直走在求变、创新的道路上
从最初单纯地以选拔音乐人才为核心的节目,到如今逐渐采用明星素人混搭、大牌歌手同场竞技等方式比拼......话题够了、热度够了,但音乐的感觉却越来越欠缺,真人秀的因素日趋突显。
1984—2002:以“选”为主
1984年,《青歌赛》开启了音乐选秀节目先河,这档单纯以选拔音乐人才为核心的本土原创声乐节目,给予选手在音乐上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舞台,音乐就是唯一的考核标准。
《青歌赛》一直以培养和挖掘声乐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大众为目的,拒绝商业行为。无论在选手的选拔、赛制的设置上,还是评委的阵容上都体现了专业性和权威性。
历经29个年头的《青歌赛》,也为当今乐坛选拔了众多有影响力的音乐人(蔡国庆、韦唯、毛阿敏、宋祖英、谭晶等),让音乐类节目成为众多观众的心头好。
2003—2008:以“秀”为主
2003年,《快乐男声》《超级女声》的出现更是为喜欢唱歌的人(无论男性女性、无论团体个人)提供一个公平的展示舞台,不设门槛、不限年龄、不分唱法、颠覆传统。因此,“超女”“快男”也被广大观众称为“草根成名之路”。自此,音乐节目进入发展高潮期。
在这个时期,音乐节目开始由重“选”向重“秀”方向倾斜。比赛不再以选拔优秀音乐人,繁荣声乐事业为终极目标,而是更加注重节目的表现形式和展示效果,以获取更高的收视率和商业利益。
2009—2011:音乐节目发展进入瓶颈期
“快男”“超女”的火热,引得众多电视台都开始进行跟风模仿,一大批音乐节目涌现,却也让音乐节目开始逐渐偏离“音乐”,“造星”的感觉日益显现。
之后《我型我SHOW》《加油!好男儿》《绝对唱响》《梦想中国》《花儿朵朵》《中国红歌会》等节目的出现,打着歌唱真人秀的旗号,不再单纯专注音乐人才的选拔。
竞争的白热化,使得这些中国音乐选秀节目整体呈现低俗、煽情化倾向,开始进入“炒作时代”。无序的竞争、恶性的复制,短信投票的黑幕,音乐选秀节目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进入发展的瓶颈期。
2012—至今:“音乐综艺”到“综艺音乐”
2012年,《中国好声音》横空出世,音乐节目再次备受关注;歌手竞技类真人秀《我是歌手》进入到“明星+音乐”的竞演时代;
《蒙面歌王》《看见你的声音》等音乐节目呈现了“以音辨人”“以视觉辨声”的音乐新玩法;
《超强音浪》《偶滴歌神啊》《歌手是谁》等游戏类音乐节目也不断涌现,让人目不暇接。
《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 《中国星力量》《最美和声》等节目同属于素人竞技类,但除名字类似之外,节目内容也越来越“同质化”,陷入自我重复和互相效仿的“模仿秀”之中,明星导师甚至比学员表现更抢风头。
事实上,这些节目中,音乐的比例在逐渐缩减,综艺成份一直在不断提高。“综艺音乐”开始取代音乐综艺。
不过,在政策引导和竞争驱使之下,《我想和你唱》《音乐大师课》《跨界歌王》等一批节目涌现出来,凭借星素互动、少儿教育、跨界竞演赚足话题与热度。
纵观这些音乐节目,从素人+音乐的音乐梦想时代,到明星+音乐的明星宣发时代,再到“音乐不重要,重要是玩法”的综艺音乐时代。素人竞技、歌手竞演、偶像团体养成、音乐游戏等形式层出不尽,可谓应有尽有。
近两年,国内外先后爆发多档具有影响力的星素结合的音乐节目,大致分为星素合唱和星素竞技。
从戏剧性角度出发,素人向明星讨教、挑战,更具专业性。
国外的《主唱战争·神的声音》等节目,国内的《梦想的声音》《天籁之战》等节目,都是将素人和明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竞技性和音乐性并存。这种明星和素人处于对立阵营,各自用一首歌的表演接受观众评鉴的方法,瞬间强化两者之间冲突感和反差感。
但从互动性角度出发,“与其仰望,不如合唱”,星素合唱类节目能够更多地满足素人与明星的合唱心愿,吸引更多素人的关注。
不破不立,音乐节目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
音乐所包含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粗略的分为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原生态音乐、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等,而每一个分类中又包含多种音乐形式。在以往的音乐节目中,所有音乐节目的内容只有一个统称:音乐(现代音乐)或声音。
越来越多的综艺音乐通过改变对流行音乐的编曲,让不同的明星、素人来重新翻唱耳熟能详的歌曲,经典的音乐作品越来越少,一些选手却越来越红。靠“情怀”留住观众,能留多久,值得反思。
近期,《中国有嘻哈》的播出,引发了新一轮话题热度,嘻哈音乐文化被更多的人熟知,多种类型的音乐开始逐渐走入观众的视线之中,音乐不再是流行音乐的天下了。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国内音乐的发展方向绝不仅是“中国好声音”,而是可能会出现《中国有摇滚》《中国有古典乐》《中国有民歌》《中国有爵士》等多个类型的音乐,让观众在享受一场视听盛宴的同时,还能对于音乐有更为全面的认知。
从这个方面来说,国内的音乐节目也正在逐渐地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音乐类型化将会是未来原创音乐节目的重大突破口。
无论哪种音乐类型,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重视原创、尊重原创的最为关键的。歌手李健说过:“中国不缺‘好声音’而缺‘好作品’。”
对于歌手来说,在比赛中演唱经典歌曲的确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引发高关注度。但在高关注的背后,折射的却是原创音乐缺少新鲜血液的现实,形成对比的是音乐行业的一片“荒凉”。
层出不穷的音乐节目和新歌手出现,但真正的原创音乐有多少呢?能让观众记住的东西有多少呢?这样的追问,一直存在却没有答案。
归根究底,音乐节目的竞争力还是在于音乐本身,无论是歌手还是素人,只有超越自己带来更好的作品给观众,让新鲜、原创的力量在节目中被挖掘,才有观众愿意为音乐节目买单。在未来,让更多优质的原创音乐为音乐节目锦上添花。
但音乐节目要想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杀出重围,做好出彩的原创音乐,已经不是一个难字就能概括的了的。以音乐为载体的音乐综艺节目的兴起任重而道远,只有回归音乐的本质,让音乐节目=好创意+好内容+好互动,才是未来音乐节目更好地唱下去的关键。
作者:柴桑
编辑:桦桦
【版权声明】传媒+版权文章,如需转载联系后台,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及原文链接,内容合作请添加微信号1352185916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