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王菲和极地双子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王菲和极地双子星

王菲与极地双子星的合作很好的利用了个性较为鲜明的二分法——东方/西方,流行/独立,主流/另类——并且两者互相被对方的创作激情点燃。

编者 eyelight:这是一篇来自英国作者Simon Bishop的文章,作为一个既喜欢中国音乐可骨子里又是个十足的老外,而且还是一位跨文化研究的学者,让我对这篇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带着期许的心情阅读了这篇关于王菲与极地双子星Cocteau Twins的文章,并大言不惭的参与了翻译。原文标题是《Kindred Spirits:The Uncanny Alliance of Faye Wong and Cocteau Twins》。在翻译的过程中,它让我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王菲。

正文

也许人们很难将这两者联系一起,最起码从表面上看来是这样的。他们之间有太多的不同之处:一个是中国著名的女歌手,叱咤华语乐坛十多年的超级巨星;而另一个则是在西方享有盛誉,但商业发展上并不理想的苏格兰后朋克乐队。

(王菲 | Cocteau Twins)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者的事业如日中天,而后者却面临着乐队的解散。然而没有想到的是这两个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独立创作个体,却在日后有了合作的可能,并且擦出了东西方音乐的神秘火花。

对于大多数的乐迷来说王菲应该是再熟悉不过的歌手:60年代末在北京出生,后来移居香港,并在香港出道,成为90年代到00年间华人一线歌唱与表演的两栖大明星。尽管现在她已经从如日中天的演艺事业中抽离出来了,但是她依然在整个华语歌坛拥有她人无法超越的天后地位,以及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2015年年底王菲再次引爆了华语乐坛的热点,发行了一张迟到了18年的广东话大碟《敷衍》。即便这张唱片里的歌曲都曾以EP形式发表过,但是乐迷依然津津乐道不断拼凑出它原有的样貌。

(王菲 | 敷衍的封面与内页)

极地双子星可能需要更多一点的介绍,即便是在西方他们仍然是一个谜。1979年乐队组建于苏格兰,他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缥缈的后朋克风格并且成为这一风格在80年代最重要的代表乐队。吉他手Robin Guthrie和Simon Raymonde的吉他听起来像黑暗海面上漂流而过的孤独冰川,女主唱Liz Fraser 超凡脱俗的嗓音,在传统的旋律与自身的音乐元素中自由的穿插,并且拥有一套属于的音乐语言。虽然他们的音乐中曾借鉴了同时期的Siouxsie/The Banshees/The Cure的早期作品,但是他们自身独有的“美丽噪音”(Eric Green的纪录片《Beautiful Noise》)给90年代早期Shoegaze奠定了基础。1997年,在发行了8张录音室唱片和为数众多的EP之后,因毒品问题以及乐团成员 Robin Guthrie 和 Liz Fraser 浪漫关系破裂之后,乐队面临着解散。

那么,这令人不可思议的火花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也许令人惊讶的开始是王菲在1994年发行的EP《胡思乱想》,这是她开始以独立创作人的姿态开展自己流行音乐事业的第一部作品。里面收录了两首改编自极地双子星的作品《Bluebeard》(胡思乱想)和《Know Who You are at Every Age》(知己知彼)。2003年乐队主创Simon Raymonde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到,他们此前并不知道这位来自香港的歌手,直到她的作品发行之后,他们才有所耳闻:

(Cocteau Twins | 图片来自Gettymages)

我们听说有一个亚洲摇滚明星翻唱了我们的一些歌,当我们听到这些翻唱作品时,它们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通常那些翻唱极地双子星作品的乐队不能很好的表达这些作品里的意境,但是王菲的版本简直就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能看出来他们在这个翻唱版本中花了很多的心思,而且王菲的声音非常独特、迷人。

因此而结缘的他们,在王菲于1996年发行的专辑《浮躁》中,极地双子星专门为王菲创作了两首歌曲《分裂》和《扫兴》。也正是基于此,我们能发现他们两者之间的相似、共通之处,这两首带有强烈极地双子星风格作品恰当无缝的介入了这张概念专辑。

(王菲 | 浮躁专辑封面)

这是一张以王菲自主自在的状态作为主导概念的专辑,在深受西方另类摇滚和独立音乐的影响下,除了两首极地双子星的作品以及一首纯音乐作品之外,其余词曲创作均由王菲一人包办。这些作品里我们也很容易看到极地双子星的影子,专辑中出现的一些自创词语的灵感似乎也受到了Fraser在极地双子的歌曲中使用的语言。

同年,王菲参与了极地双子星专辑《Milk&Kisses》中单曲《Serpentskirt》的人声录制。这是他们唯一一次在作品中实现的合作,王菲与Fraser惊似天籁的二重唱,搭配上Guthrie 和Raymonde如泣如诉的吉他,简直堪称完美。只可惜,这个版本只限于亚洲发行,这也意味着西方独立音乐爱好者错过了认识这位亚洲巨星的机会。

(Milk & Kisses | Twinlights)

这些并没有阻止他们的再次合作,在1997年发行的同名专辑《王菲》中,就有两首跟极地双子星有关的歌。《娱乐场》是极地双子星专门为王菲写的,而《怀念》则来自乐队收录于1995年发行的EP 《Twinlights》中,一首不太被人注意的单曲《Rilkean Heart》。可见王菲对极地双子星的迷恋已经深入骨髓。

让人讶异的是他们之间的联系仅仅是这合作过的七首歌,王菲与基地双子星的成员甚至从来都没有见过面,而在这中间起到沟通角色的人是王菲的制作人梁荣骏先生。Raymonde曾对记者说到,在极地双子星解散的时候,他曾想过与Guthrie来中国担任王菲的伴奏乐手,但是这一想法并没有实现。在之后的歌唱生涯里,王菲的音乐风格多变且丰富,但是很多作品里我们仍然能发现她对极地双子的歌曲的借鉴与回应。

(王菲 | 日本精选集封面)

也许你们会疑问为什么我要在这里陈述这些,难道只是对这一对合作伙伴的好奇吗?它提醒我们音乐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产品。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消费和生产来决定音乐质量的时代,也就是说,当我们听到一首音乐作品时,自然而然会想到它诞生的特定地理位置:是东方还是西方。我们会思考它属于哪种特定的风格或是流派:是流行还是独立。然而我们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取决我们的独特品味,而这些个人的音乐品味又决定了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主流音乐爱好者,他的关注点会仅限在当代的主流文化当中;而那些有丰富内涵并知晓甚多的音乐爱好者、另类音乐爱好者却拼命的想从当代主流文化的现状中抽离出来,具有真正价值的另类之声。

(王菲 | 王家卫电影《重庆森林》剧照)

王菲与极地双子星的合作很好的利用了个性较为鲜明的二分法——东方/西方,流行/独立,主流/另类——并且两者互相被对方的创作激情点燃。诚然,东西方音乐家之间的合作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音乐上的融合往往会偏废其一,过多的强调某一种地域特色。

而王菲与极地双子星的合作却擦出了新的创作火花,他们的音乐幽雅、动听,完全超越了东西方的音乐范畴,进入了一个自由、广阔的空想世界。音乐风格在这里已经变得没有类别属性并且乏味至极。是否一首歌由王菲演唱就会被定义为流行音乐,而被极地双子星演唱则会被定义为独立摇滚?这样的问题在这里已经变得无关紧要了。

当然这跟艺术家本身的气质有关,王菲,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独立主流明星;而极地双子星,是一支积极寻找完美流行音乐和声的另类摇滚乐队。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半球,创作不同类型的音乐,但是却用截然不同的方式让听众听到了同样优雅的音乐。她们的声音是如此的具有不可思议的相似度,让我们不再去思考音乐中最纯粹的表达方式:像声音,情绪,音色,音调和节奏,她们几乎拥有同一种音乐气质,将这种无限的可塑性融进了她们的艺术生命。

然而遗憾的是,他们没有更多音乐上的合作。你可以想象极地双子星为王菲量身打造一张专辑会是什么样的。但我们依然会庆幸二十年前他们有过这样的传奇的合作,而这些作品提醒我们,音乐的力量可以超越世俗的分类。

文/Simon B;翻译/eyelight

原文来自落网专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王菲和极地双子星

王菲与极地双子星的合作很好的利用了个性较为鲜明的二分法——东方/西方,流行/独立,主流/另类——并且两者互相被对方的创作激情点燃。

编者 eyelight:这是一篇来自英国作者Simon Bishop的文章,作为一个既喜欢中国音乐可骨子里又是个十足的老外,而且还是一位跨文化研究的学者,让我对这篇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带着期许的心情阅读了这篇关于王菲与极地双子星Cocteau Twins的文章,并大言不惭的参与了翻译。原文标题是《Kindred Spirits:The Uncanny Alliance of Faye Wong and Cocteau Twins》。在翻译的过程中,它让我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王菲。

正文

也许人们很难将这两者联系一起,最起码从表面上看来是这样的。他们之间有太多的不同之处:一个是中国著名的女歌手,叱咤华语乐坛十多年的超级巨星;而另一个则是在西方享有盛誉,但商业发展上并不理想的苏格兰后朋克乐队。

(王菲 | Cocteau Twins)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者的事业如日中天,而后者却面临着乐队的解散。然而没有想到的是这两个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独立创作个体,却在日后有了合作的可能,并且擦出了东西方音乐的神秘火花。

对于大多数的乐迷来说王菲应该是再熟悉不过的歌手:60年代末在北京出生,后来移居香港,并在香港出道,成为90年代到00年间华人一线歌唱与表演的两栖大明星。尽管现在她已经从如日中天的演艺事业中抽离出来了,但是她依然在整个华语歌坛拥有她人无法超越的天后地位,以及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2015年年底王菲再次引爆了华语乐坛的热点,发行了一张迟到了18年的广东话大碟《敷衍》。即便这张唱片里的歌曲都曾以EP形式发表过,但是乐迷依然津津乐道不断拼凑出它原有的样貌。

(王菲 | 敷衍的封面与内页)

极地双子星可能需要更多一点的介绍,即便是在西方他们仍然是一个谜。1979年乐队组建于苏格兰,他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缥缈的后朋克风格并且成为这一风格在80年代最重要的代表乐队。吉他手Robin Guthrie和Simon Raymonde的吉他听起来像黑暗海面上漂流而过的孤独冰川,女主唱Liz Fraser 超凡脱俗的嗓音,在传统的旋律与自身的音乐元素中自由的穿插,并且拥有一套属于的音乐语言。虽然他们的音乐中曾借鉴了同时期的Siouxsie/The Banshees/The Cure的早期作品,但是他们自身独有的“美丽噪音”(Eric Green的纪录片《Beautiful Noise》)给90年代早期Shoegaze奠定了基础。1997年,在发行了8张录音室唱片和为数众多的EP之后,因毒品问题以及乐团成员 Robin Guthrie 和 Liz Fraser 浪漫关系破裂之后,乐队面临着解散。

那么,这令人不可思议的火花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也许令人惊讶的开始是王菲在1994年发行的EP《胡思乱想》,这是她开始以独立创作人的姿态开展自己流行音乐事业的第一部作品。里面收录了两首改编自极地双子星的作品《Bluebeard》(胡思乱想)和《Know Who You are at Every Age》(知己知彼)。2003年乐队主创Simon Raymonde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到,他们此前并不知道这位来自香港的歌手,直到她的作品发行之后,他们才有所耳闻:

(Cocteau Twins | 图片来自Gettymages)

我们听说有一个亚洲摇滚明星翻唱了我们的一些歌,当我们听到这些翻唱作品时,它们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通常那些翻唱极地双子星作品的乐队不能很好的表达这些作品里的意境,但是王菲的版本简直就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能看出来他们在这个翻唱版本中花了很多的心思,而且王菲的声音非常独特、迷人。

因此而结缘的他们,在王菲于1996年发行的专辑《浮躁》中,极地双子星专门为王菲创作了两首歌曲《分裂》和《扫兴》。也正是基于此,我们能发现他们两者之间的相似、共通之处,这两首带有强烈极地双子星风格作品恰当无缝的介入了这张概念专辑。

(王菲 | 浮躁专辑封面)

这是一张以王菲自主自在的状态作为主导概念的专辑,在深受西方另类摇滚和独立音乐的影响下,除了两首极地双子星的作品以及一首纯音乐作品之外,其余词曲创作均由王菲一人包办。这些作品里我们也很容易看到极地双子星的影子,专辑中出现的一些自创词语的灵感似乎也受到了Fraser在极地双子的歌曲中使用的语言。

同年,王菲参与了极地双子星专辑《Milk&Kisses》中单曲《Serpentskirt》的人声录制。这是他们唯一一次在作品中实现的合作,王菲与Fraser惊似天籁的二重唱,搭配上Guthrie 和Raymonde如泣如诉的吉他,简直堪称完美。只可惜,这个版本只限于亚洲发行,这也意味着西方独立音乐爱好者错过了认识这位亚洲巨星的机会。

(Milk & Kisses | Twinlights)

这些并没有阻止他们的再次合作,在1997年发行的同名专辑《王菲》中,就有两首跟极地双子星有关的歌。《娱乐场》是极地双子星专门为王菲写的,而《怀念》则来自乐队收录于1995年发行的EP 《Twinlights》中,一首不太被人注意的单曲《Rilkean Heart》。可见王菲对极地双子星的迷恋已经深入骨髓。

让人讶异的是他们之间的联系仅仅是这合作过的七首歌,王菲与基地双子星的成员甚至从来都没有见过面,而在这中间起到沟通角色的人是王菲的制作人梁荣骏先生。Raymonde曾对记者说到,在极地双子星解散的时候,他曾想过与Guthrie来中国担任王菲的伴奏乐手,但是这一想法并没有实现。在之后的歌唱生涯里,王菲的音乐风格多变且丰富,但是很多作品里我们仍然能发现她对极地双子的歌曲的借鉴与回应。

(王菲 | 日本精选集封面)

也许你们会疑问为什么我要在这里陈述这些,难道只是对这一对合作伙伴的好奇吗?它提醒我们音乐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产品。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消费和生产来决定音乐质量的时代,也就是说,当我们听到一首音乐作品时,自然而然会想到它诞生的特定地理位置:是东方还是西方。我们会思考它属于哪种特定的风格或是流派:是流行还是独立。然而我们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取决我们的独特品味,而这些个人的音乐品味又决定了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主流音乐爱好者,他的关注点会仅限在当代的主流文化当中;而那些有丰富内涵并知晓甚多的音乐爱好者、另类音乐爱好者却拼命的想从当代主流文化的现状中抽离出来,具有真正价值的另类之声。

(王菲 | 王家卫电影《重庆森林》剧照)

王菲与极地双子星的合作很好的利用了个性较为鲜明的二分法——东方/西方,流行/独立,主流/另类——并且两者互相被对方的创作激情点燃。诚然,东西方音乐家之间的合作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音乐上的融合往往会偏废其一,过多的强调某一种地域特色。

而王菲与极地双子星的合作却擦出了新的创作火花,他们的音乐幽雅、动听,完全超越了东西方的音乐范畴,进入了一个自由、广阔的空想世界。音乐风格在这里已经变得没有类别属性并且乏味至极。是否一首歌由王菲演唱就会被定义为流行音乐,而被极地双子星演唱则会被定义为独立摇滚?这样的问题在这里已经变得无关紧要了。

当然这跟艺术家本身的气质有关,王菲,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独立主流明星;而极地双子星,是一支积极寻找完美流行音乐和声的另类摇滚乐队。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半球,创作不同类型的音乐,但是却用截然不同的方式让听众听到了同样优雅的音乐。她们的声音是如此的具有不可思议的相似度,让我们不再去思考音乐中最纯粹的表达方式:像声音,情绪,音色,音调和节奏,她们几乎拥有同一种音乐气质,将这种无限的可塑性融进了她们的艺术生命。

然而遗憾的是,他们没有更多音乐上的合作。你可以想象极地双子星为王菲量身打造一张专辑会是什么样的。但我们依然会庆幸二十年前他们有过这样的传奇的合作,而这些作品提醒我们,音乐的力量可以超越世俗的分类。

文/Simon B;翻译/eyelight

原文来自落网专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