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山公园相亲角。 高原 摄
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5个小时过去了,陈尚面前的柚子茶从深黄色变成浅黄色,再从浅黄色变成了无色,她等的那个人还没有来,这个人,是她的相亲对象。
在30岁以前,在对方没有任何解释的情况下,陈尚在对方迟到半小时内一定会离开,而这一次,她选择了等待。
这是她这半年来的第一次相亲,之所以等待,是因为她决定,这次是最后一次相亲。
从24岁到36岁,一个轮回过去了,陈尚已经记不清自己一共相了多少次亲。不过,她清楚地记得,相亲条件变得越来越苛刻,从开始看重学历和工作,到现在看重户口和房子。
“从学历到工作,再到房子和户口,硬件在一件件加码,唯独越来越淡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陈尚感慨。
看到近日朋友圈热议的《中国式相亲价目表》,陈尚也给自己估了值,“价目表里只有顶配、高配和低配,这么算下来,我应该是低配。”陈尚自嘲地说。
有一次,一个聊得还不错的军官向她袒露心迹,之所以想和她交往,是因为陈尚的北京户口,因为如果军官的配偶是当地人,这个军官就可以转业到北京。
陈尚拒绝了这位耿直的军官,也开始思索,这样的相亲,意义是什么?如果相亲成功最终走向了婚姻,这样的婚姻基础牢固吗?
而有同样烦恼的,决不只陈尚一个人。
根据国家民政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经超过两亿,占我国适婚年龄人口的18.9%,这个数据比2013年的14.8%高出了4个百分点,且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另一方面,城市独居青年(20-39岁)已超过2000万,全国一人户家庭占比12.45%。
有专家表示,在当今相亲的逻辑下,结婚并非仅为了爱情和生育,还为了进行资源共享,比如,房子、社会地位、教育和医疗资源。
“都是套路”
2016年10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而在相应劳动年龄的流动人口中,出生于1980年后的新生代比例已经超过一半,为51.1%。
正是这个群体,撑起了相亲市场的主体。
对于陈尚的经历,刘萌感同身受。1989年出生的刘萌是家中独女,父母都是老师,从上大学开始,父母就严肃认真地和她谈过话,本科期间不要谈恋爱。
4年繁重的学业,加上要报考研究生,尽管身边也有不错的男孩追求,刘萌却一直没有考虑谈恋爱的事情。
风向在她工作的第一年急速调转。
不知道是受了那些剩女电视剧还是身边邻居的影响,父母和家里的长辈突然急切地催她结婚,“趁着年轻,如果不赶紧个找个好的占上,以后就不是你挑别人而是别人挑你了”,父母的话每天单曲循环萦绕在耳边,刘萌很头大。
终于,在父母的软磨硬泡下,在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刘萌坐在了一个同样心不在焉的男孩面前。
“你有照片吗”“你身高体重多少”“你们单位解决户口吗”“你准备买房子吗”……问题简单干脆,一秒钟都不愿意浪费,相亲这些年,刘萌收到的相亲对象的问候,总是绕不过这几个话题。
更夸张的,会在刘萌因为不堪其扰的要照片的要求下,婉言谢绝了对方后,被对方索要精神损失费。
刘萌最终把自己微信的头像换成了一只天鹅,因为天鹅众生只有一个伴侣,她羡慕那样的爱情,朋友圈也选择了仅开放3天。
“相亲市场险恶,保护自己为上。”刘萌说。
而在相亲市场的稀缺资源、男孩孟航看来,女孩相亲时问的虽然委婉,但始终绕不过去房子,“你家车位多少钱一个月”“你父母和你一起住吗”,看似简单平常的问题,其实都是在问你买没买房,“都是套路啊。”孟航感慨。
终于,刘萌像陈尚一样,结束了这个闹剧。
“你究竟想找个什么样的!”在无数次相亲失败后,父母终于发火了,对刘萌吼出这个问题。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究竟想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刘萌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她羡慕父母那个年代的爱情,人品是衡量一个人是否适合结婚的最重要标准,而不是现在像商品一样被来回比较。
2016年年底,某婚恋网站发布《2016单身人群现状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超7成的单身男女都有被催婚的经历,其中,近20%的人表示一年内被父母“逼婚”或者催找对象的次数超过12次,近半单身男女表示逢年过节必遭遇催婚。
新“三大件”
陈尚最近才知道,她的妈妈,在她决定放弃相亲这条路的时候,在北京市中山公园的相亲角为她开辟了第二战场。
而公园的相亲角,更像是一个名利场。
一线城市户口指标的缩紧和房价的持续走高,让户口、房产和收入成为了相亲角最受重视的三要素。
相亲角的地上铺满了打印着相亲男女资料的A4纸,男男女女的信息像商品简介一样,不过其中的关键词一定是京户和有房,如果加上海外留学经历和年薪几十万甚至百万的标签,这个摊位在老年人中的受欢迎程度决不亚于超市打折的大米。
近年来,随着相亲角的名气日益壮大,来这儿的人不再只限于老年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这个角落。
“不用不好意思,只要我们抱着真诚的心态,又确实有这样的需求,怕什么呢。”角落里,一个年轻男孩正在给一个女孩传授经验。
也有年轻人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亲自上阵,几个“70后”大龄青年,尽管在胸口贴着自己的工作学历信息,但是这些“未来丈母娘”们问他的第一句话往往都是:“有房吗?”
否定的回答换来的就是下一秒“未来丈母娘”的转身就走,大龄青年简介中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在家长们眼里,还没有一套五环外的小房子更有吸引力。
陈尚的妈妈也有自己固定的“摊位”,只不过在男少女多的大环境下,陈妈妈的摊位很少有人问津。
时间长了,陈妈妈发现,不能只靠守株待兔,于是,看见路过的适龄小伙子,陈妈妈也会主动出击。
在得到有户口和房子以及不错收入的信息之后,陈妈妈还会问男孩是否有抽烟喝酒的习惯。有一次,一个博士学历的男孩让陈妈妈很满意,不过对方表示因为工作减压戒不掉吸烟的习惯,陈妈妈的一句话吓走了这个博士。
“我只是说了一句考虑你们结婚后马上要要孩子,还是能戒了的好,那个男孩就走了。”陈妈妈表示很无辜。
陈尚不明白,这些和自己妈妈差不多年龄的老年人们,当年不都是这么一穷二白地走过来的吗?为什么到了现在,原本最重要的感情却成了婚恋中最微薄甚至忽略不计的一环。
相对于大城市的户口房产和收入,在农村,形势逆转,户口不再关键,男孩在城镇的一套楼房决定了他在相亲市场上的分量。
10年前,“新型城镇化”作为党的十七大重要指示加以推进,农民进城成了新风尚,而农村的男孩们,如果不在附近的县城有一套房子,往往娶不到心仪的女孩。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就研究认为,在现代化过程中,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人们通过婚姻保持和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动机就逐渐下降,以爱情为基础、跨越社会阶层的婚姻就开始增长。
而从微观来看,相亲角人气很旺,成功率却很低。
惊动团中央
有研究发现,目前相亲热产生的原因指向伴随现代化和城市化而产生的城市性和大都市精神,它们导致了男女青年尤其是白领一族固定的工作环境和狭小的交际空间,从而限制了适龄青年的婚恋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
在这样一份重要顶层设计中,青年婚恋问题被单独拎出来,其中对“青年婚恋”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措施,希望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关注青年婚恋,为青年婚恋交友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和适合青年特点的便利条件。
5月,团中央发话,要“帮助未婚青年找到合适伴侣”。近日,地方也开始行动,共青团浙江省委在6月底成立婚恋交友事业部,组织相亲大会。
10年前,“剩女”成为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如今,10年过去了,单身族日渐增多。
数据显示,中国当下尚未走进婚姻殿堂的适婚青年至少有一亿多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30岁及以上女性中,有2.47%未婚;而10年前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仅0.92%女性未婚。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2016年的一项调查,36.8%的中国单身女性认为不结婚也很幸福。
陈尚现在心里没有那么焦虑了,如果再把时间浪费在这种市侩的相亲中,她觉得是在浪费生命。
相关专家认为,单身问题并非仅仅是个人问题,从社会学角度看,还牵涉到国家的人口政策、社会保障等,而人口均衡发展,才能有效应对老龄化,缓解人口红利的消退。
随着单身潮出现的,就是晚婚和少子化。
即使近几年随着普遍二孩政策的落实,我国总和生育率提高到了1.7左右,但国际上公认2.1的总和生育率才是实现和维持代际更替的基本条件。
少子化加剧着老龄化。
国家卫计委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55亿左右,约占总人口的17.8%,这将对社会保障和公务服务带来巨大的压力。
专家指出,单身潮、少子化、老龄化,这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而这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应要求,部分受访人为化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