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看腻了歌手真人秀?这里有一场关于乐队的节目想和你聊一聊(上)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看腻了歌手真人秀?这里有一场关于乐队的节目想和你聊一聊(上)

专访《中国乐队》总导演陈韬(上)。

7月24日,江苏卫视原创纪实类音乐节目《中国乐队》正式进入录制阶段,节目尚未播出,网上早已引发热议。刘迦帝、龙神道、声音玩具、马赛克、海龟先生、莫西子诗、打扰一下等参赛乐队陆续浮出水面,陆续爆出的现场照让乐迷心潮澎湃,不断追问播出时间,更有人担心,一旦节目播出,乐队人气大涨,再也看不起音乐节了。

一档从降生之日起就以迥然不同的姿态,带着“无海选、不PK、不淘汰”标签、以乐队为主体的全新音乐节目,不止引发了观众的好奇,更引起了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在明星大咖之间的“巅峰对决”,以及素人歌手与明星导师之间“星素结合”中,致力于原创的《中国乐队》如何打开一片全新的天空,对此《中国乐队》总导演陈韬及《中国乐队》执行总导演陈晓冬有话说。

乐队精神比“PK混战”更好看

“虽然之前也有《中国好歌曲》这样展示原创音乐的节目在前,在我自己看来《中国乐队》与《好歌曲》的区别在于——《好歌曲》着眼点在于挖掘新作品、展示作品的音乐性、音乐技巧,而《中国乐队》要展示的乐队音乐作品,更多是表现他们自身的状态以及对社会和自身的思考。”陈韬这样表示。

刚一面世,《中国乐队》就旗帜鲜明地打出了“无海选、不PK、不淘汰”的节目内核,在形式上摒弃了所有过往音乐综艺节目的pk比赛晋级的竞赛型元素,节目组有自己的考虑。

“其实‘去PK、无竞赛’的概念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乐队这个群落与歌手、选秀歌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凡能够组乐队的乐手,他们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社会性烙印,从他们创作的乐曲、合作的团队,再到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等,都异于单体的歌手,他们的表达也会更有特性。如果把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不同乐队放在同一个层面去PK的话,很难去评价谁好谁坏。”

陈晓冬进一步表示,“我们认为在评判一个乐队的时候,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和个体特质,唱得好不好是因人而异的。有些很有特色的乐队,但他们唱歌的声音可能从大众审美的角度来看并不是那么完美。所以我们没有采取比赛的方式,而是采取多元化的手段,把精神层面的考量作为主要表达方式。这样更容易用发现的眼光去记录乐队的表达,因此《中国乐队》节目的记录性和展示性也会比较强。”

因此,《中国乐队》是以乐队的“发掘—呈现—成长”作为推进线索的。节目组和乐队推荐人深入全国各地,寻找优秀的乐队组合及原创作品,并陪伴他们成长蜕变。除了没有PK竞赛之外,更重要的是展示乐队的原创作品。

不存在“回锅肉”关注作品而非故事

目前《中国乐队》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联络过的华语乐队已经超过100支,每期节目中将有3-4支乐队登台演出。最终12期节目总共会有44支乐队登场。不存在PK,最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回锅肉选手不再出现。

“所谓‘回锅肉’选手的叫法,是基于过去长久以来各类竞赛型音乐节目的环境提出来的,但《中国乐队》并不存在‘比赛’的机制。因此即使某些乐手和歌手在其它节目出现过,但这次他们在《中国乐队》呈现的展示方式、评判标准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这并不会成为我们的障碍。”

谈到乐队选拔标准,两位导演都表示目前主要是通过推荐、发掘等深度挖掘渠道,经过线下评估后进入节目。“我们都知道组成乐队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技能,不是谁开口能唱就能组成一支乐队的,而且大部分乐队个性化也比较强,所以我们不设海选,而是用推荐、发现的挖掘渠道,经过线下评估把他们选到节目中来。此外我们的节目是边录边播,随着节目的播出,未来也会有更多看到节目、受到节目感召的的乐队聚拢过来。”

在筛选怎样的乐队音乐风格上,陈晓冬和整个团队也有着谨慎的考量。考虑到受众的接受程度,《中国乐队》选取的乐队都是偏向大众和主流人群,表现内容积极向上的,“过于颓废、非主流和边缘化,乃至十分极端的音乐形式就不太方便呈现。”当前节目组遴选出的乐队中有一些比较有粉丝基础、经常登上音乐节舞台的乐队,也有的是主唱曾以歌手身份登上过其它节目的,“但还是以新乐队为主,老乐队不太多。”

对于有业内人士担心的,是否会为了表现乐队自身的矛盾、冲突而强化节目故事性,陈韬给出了否定的答复:“不是每一个乐队都能用起承转合的完整方式来叙述的,如果每一个乐队都如此深入,观众关注的点就会偏离。我们的节目中会叙事,也会采用外拍和第二现场等手段来全面呈现乐队的状态。但毕竟我们更倾向于呈现作品,而不是故事。”

意见领袖加盟为乐队和大众之间搭建桥梁

除了推广原创、展示乐队精神与风格,为了让乐队这样一个在国内相对小众的演出形式与电视机前“合家欢”需求的普罗大众们实现真正的对接,寻找到乐队和大众之间能够沟通的交汇点,这其中必然需要一座沟通的桥梁。如何搭建这座“桥梁”?又如何才能让观众通过认知、最终认可乐队的作品?以陈韬和陈晓冬为代表的《中国乐队》制作团队可谓是下足了工夫。最终他们首创了“KOL主题演讲”这一关键环节。

“KOL主题演讲”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环节,它代表了一种观察的角度。为了达到乐队和观众在更宏观角度上的跨界融合,乐队更多时候是一个载体,但带给大家的思考是需要有人去引导的。陈晓冬表示,“如果说崔健、谭维维、陈伟伦在节目中代表了发现乐队的‘眼睛’,那么意见领袖们就代表了通过乐队作品的启迪来发现社会的‘眼睛’。所以在我们的每一期节目中,都有这两双眼睛在带领观众们以全新的角度去发现当下的乐队原创音乐,或者通过乐队的的作品来重新认知社会百态。”

有了崔健、谭维维的推荐,加上KOL的解读,《中国乐队》可能更像个乐队版的《朗读者》。“作为一档音乐节目,《中国乐队》呈现和欣赏的部分更多,没有对抗和竞赛的部分。推荐人把他们认为已经足够成熟、值得推荐的乐队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据陈韬介绍,在《中国乐队》目前已经规划的KOL名单中,财经界的王石、罗永浩等,以及白岩松等文化界、主持界的音乐发烧友们,甚至资深的表演艺术家,节目组都已经着手去进行发动邀请,其中有不少都欣然应允,愿意为这个电视领域的新生儿助力。“我们寻找KOL的标准是希望在这个位置上发表演讲的不能是简单的艺人,或者初出茅庐的明星。而必须是能够精准地表达,让公众很精确的获取到这些感受的人。更重要的是,这些感受是有根据、有高度的。”

除了每期登场的多支乐队、演讲嘉宾之外,陈韬透露每一场都还会有一位表演嘉宾,可能由观众熟悉的明星来构成,有的甚至是跨界来参与表演的。“虽然受限于节目形态,关注的群体可能还是年轻观众居多,但我们希望节目能够更加广谱一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看腻了歌手真人秀?这里有一场关于乐队的节目想和你聊一聊(上)

专访《中国乐队》总导演陈韬(上)。

7月24日,江苏卫视原创纪实类音乐节目《中国乐队》正式进入录制阶段,节目尚未播出,网上早已引发热议。刘迦帝、龙神道、声音玩具、马赛克、海龟先生、莫西子诗、打扰一下等参赛乐队陆续浮出水面,陆续爆出的现场照让乐迷心潮澎湃,不断追问播出时间,更有人担心,一旦节目播出,乐队人气大涨,再也看不起音乐节了。

一档从降生之日起就以迥然不同的姿态,带着“无海选、不PK、不淘汰”标签、以乐队为主体的全新音乐节目,不止引发了观众的好奇,更引起了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在明星大咖之间的“巅峰对决”,以及素人歌手与明星导师之间“星素结合”中,致力于原创的《中国乐队》如何打开一片全新的天空,对此《中国乐队》总导演陈韬及《中国乐队》执行总导演陈晓冬有话说。

乐队精神比“PK混战”更好看

“虽然之前也有《中国好歌曲》这样展示原创音乐的节目在前,在我自己看来《中国乐队》与《好歌曲》的区别在于——《好歌曲》着眼点在于挖掘新作品、展示作品的音乐性、音乐技巧,而《中国乐队》要展示的乐队音乐作品,更多是表现他们自身的状态以及对社会和自身的思考。”陈韬这样表示。

刚一面世,《中国乐队》就旗帜鲜明地打出了“无海选、不PK、不淘汰”的节目内核,在形式上摒弃了所有过往音乐综艺节目的pk比赛晋级的竞赛型元素,节目组有自己的考虑。

“其实‘去PK、无竞赛’的概念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乐队这个群落与歌手、选秀歌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凡能够组乐队的乐手,他们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社会性烙印,从他们创作的乐曲、合作的团队,再到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等,都异于单体的歌手,他们的表达也会更有特性。如果把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不同乐队放在同一个层面去PK的话,很难去评价谁好谁坏。”

陈晓冬进一步表示,“我们认为在评判一个乐队的时候,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和个体特质,唱得好不好是因人而异的。有些很有特色的乐队,但他们唱歌的声音可能从大众审美的角度来看并不是那么完美。所以我们没有采取比赛的方式,而是采取多元化的手段,把精神层面的考量作为主要表达方式。这样更容易用发现的眼光去记录乐队的表达,因此《中国乐队》节目的记录性和展示性也会比较强。”

因此,《中国乐队》是以乐队的“发掘—呈现—成长”作为推进线索的。节目组和乐队推荐人深入全国各地,寻找优秀的乐队组合及原创作品,并陪伴他们成长蜕变。除了没有PK竞赛之外,更重要的是展示乐队的原创作品。

不存在“回锅肉”关注作品而非故事

目前《中国乐队》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联络过的华语乐队已经超过100支,每期节目中将有3-4支乐队登台演出。最终12期节目总共会有44支乐队登场。不存在PK,最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回锅肉选手不再出现。

“所谓‘回锅肉’选手的叫法,是基于过去长久以来各类竞赛型音乐节目的环境提出来的,但《中国乐队》并不存在‘比赛’的机制。因此即使某些乐手和歌手在其它节目出现过,但这次他们在《中国乐队》呈现的展示方式、评判标准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这并不会成为我们的障碍。”

谈到乐队选拔标准,两位导演都表示目前主要是通过推荐、发掘等深度挖掘渠道,经过线下评估后进入节目。“我们都知道组成乐队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技能,不是谁开口能唱就能组成一支乐队的,而且大部分乐队个性化也比较强,所以我们不设海选,而是用推荐、发现的挖掘渠道,经过线下评估把他们选到节目中来。此外我们的节目是边录边播,随着节目的播出,未来也会有更多看到节目、受到节目感召的的乐队聚拢过来。”

在筛选怎样的乐队音乐风格上,陈晓冬和整个团队也有着谨慎的考量。考虑到受众的接受程度,《中国乐队》选取的乐队都是偏向大众和主流人群,表现内容积极向上的,“过于颓废、非主流和边缘化,乃至十分极端的音乐形式就不太方便呈现。”当前节目组遴选出的乐队中有一些比较有粉丝基础、经常登上音乐节舞台的乐队,也有的是主唱曾以歌手身份登上过其它节目的,“但还是以新乐队为主,老乐队不太多。”

对于有业内人士担心的,是否会为了表现乐队自身的矛盾、冲突而强化节目故事性,陈韬给出了否定的答复:“不是每一个乐队都能用起承转合的完整方式来叙述的,如果每一个乐队都如此深入,观众关注的点就会偏离。我们的节目中会叙事,也会采用外拍和第二现场等手段来全面呈现乐队的状态。但毕竟我们更倾向于呈现作品,而不是故事。”

意见领袖加盟为乐队和大众之间搭建桥梁

除了推广原创、展示乐队精神与风格,为了让乐队这样一个在国内相对小众的演出形式与电视机前“合家欢”需求的普罗大众们实现真正的对接,寻找到乐队和大众之间能够沟通的交汇点,这其中必然需要一座沟通的桥梁。如何搭建这座“桥梁”?又如何才能让观众通过认知、最终认可乐队的作品?以陈韬和陈晓冬为代表的《中国乐队》制作团队可谓是下足了工夫。最终他们首创了“KOL主题演讲”这一关键环节。

“KOL主题演讲”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环节,它代表了一种观察的角度。为了达到乐队和观众在更宏观角度上的跨界融合,乐队更多时候是一个载体,但带给大家的思考是需要有人去引导的。陈晓冬表示,“如果说崔健、谭维维、陈伟伦在节目中代表了发现乐队的‘眼睛’,那么意见领袖们就代表了通过乐队作品的启迪来发现社会的‘眼睛’。所以在我们的每一期节目中,都有这两双眼睛在带领观众们以全新的角度去发现当下的乐队原创音乐,或者通过乐队的的作品来重新认知社会百态。”

有了崔健、谭维维的推荐,加上KOL的解读,《中国乐队》可能更像个乐队版的《朗读者》。“作为一档音乐节目,《中国乐队》呈现和欣赏的部分更多,没有对抗和竞赛的部分。推荐人把他们认为已经足够成熟、值得推荐的乐队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据陈韬介绍,在《中国乐队》目前已经规划的KOL名单中,财经界的王石、罗永浩等,以及白岩松等文化界、主持界的音乐发烧友们,甚至资深的表演艺术家,节目组都已经着手去进行发动邀请,其中有不少都欣然应允,愿意为这个电视领域的新生儿助力。“我们寻找KOL的标准是希望在这个位置上发表演讲的不能是简单的艺人,或者初出茅庐的明星。而必须是能够精准地表达,让公众很精确的获取到这些感受的人。更重要的是,这些感受是有根据、有高度的。”

除了每期登场的多支乐队、演讲嘉宾之外,陈韬透露每一场都还会有一位表演嘉宾,可能由观众熟悉的明星来构成,有的甚至是跨界来参与表演的。“虽然受限于节目形态,关注的群体可能还是年轻观众居多,但我们希望节目能够更加广谱一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