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怡亚通为什么一定要做380平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怡亚通为什么一定要做380平台

怡亚通在虚拟生产业务上的哑火,直接导致其失去了复制利丰的可能。那么,怡亚通的“护城河”又在哪里呢?公司给出的答案是建立380平台

各位CBO的读者小伙伴们,大家好!上一期《军军说》说到,在经过梳理之后,怡亚通于2000年前后进行了一次转型,正式走上了“供应链管理”的道路,并比照“香港利丰集团”的业务,梳理出了“全球采购中心”、“虚拟生产”和“供应链金融”三大核心业务。那么,怡亚通的“利丰梦”能实现吗?

CBO执行总编 刘李军

一开始,怡亚通的三大核心业务进展非常顺利,不仅在IT行业没有对手,而且将业务扩展到了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业务量(有别于营业收入)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财务报表显示,到2007年,怡亚通全年的业务量达到了217亿元的高峰,并成功在深圳中小板上市,摘下“国内供应链第一股”的桂冠。

但是,当时看起来如日中天的怡亚通,实际上却暗流涌动。

>>> 轻资产埋下的祸根

根据学者对“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指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各相关者的连接或业务的衔接;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个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所连成的整体功能网链结构。

这么长的一句话,如果抛开所有形容词和定语,可以浓缩成“供应链是衔接”。也就是说供应链的本质是:围绕核心企业,把产品从采购原材料开始直到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所有要素“衔接”起来。而供应链管理的精髓就是,不断优化这种“衔接”。

基于这样的理解,早期的“供应链”公司,基本上都是轻资产——资金是找银行贷的、物流是外包的、生产是OEM的。这导致整个行业进入门槛比较低,怡亚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批的模仿者,有些模仿者甚至直接来自怡亚通内部。

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普路通”,这家公司包括董事长在内的5名核心创始人,都曾在怡亚通身居高位。尽管无法统计当时全国有多少“供应链”公司,但是到2016年,全国冠以“供应链”为名的公司已经超过21000家,其中,6800多家集中在深圳。

扎堆出现的供应链公司,迅速地将蓝海变成红海。

>>> 利润比刀片还薄的三大核心业务

根据熟悉怡亚通业务和财务的人士透露,怡亚通以“全球采购中心”为依托代理采购业务,一开始收取的服务费是货物完税价值的5%。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整个行业这一业务的服务费被迅速拉低到3%,到2009年进一步拉低到1.3%。到2010年,怡亚通基本上退出了竞争最为激烈的电子元器件代理采购市场。

而在虚拟生产领域,怡亚通的发展也并不顺利,在进行了巨大的投入之后,所获并不大,综合毛利率更是低得惊人。以怡亚通2007年年报数据为例,其虚拟生产业务的综合毛利率居然只有3.06%。

(怡亚通2007年年报数据)

很快,供应链金融业务也由于金融危机的来临,显得寒风瑟瑟。

我相信2007、2008、2009这几年的周国辉,过得很不轻松。如何建立壁垒,甩开竞争对手,是悬在空中的一把剑。同样是做供应链,同样是这三大核心业务,为什么利丰可以,怡亚通就不行了呢?

>>> 什么才是怡亚通的“护城河”?

如果仔细思考一下,其实利丰的三大核心业务,其基础是“虚拟生产”,利丰是利用数十年做贸易在全球积累的资源,以虚拟生产为核心,组建起来的。因为代理采购属于转手买卖,很难构筑壁垒;而供应链金融是寄生业务,更加无法建立壁垒;只有虚拟生产的技术含量最高,最有可能建立壁垒。

对于利丰来说,全球超过7500个工厂的信息,就是它的护城河。正因为如此,利丰也常常被人诟病为“全球血汗工厂定位器”。

而怡亚通在虚拟生产业务上的哑火,直接导致其失去了复制利丰的可能。那么,怡亚通的“护城河”又在哪里呢?

周国辉给出的答案是建立380平台,在全国380个城市和乡镇建立一站式采购服务平台。这构成了怡亚通的第四大核心业务——深度分销。从2009年开始,怡亚通进入了第二次转型,怡亚通官网上对于这一次转型的描述是从“行业服务型企业”升级为“平台型企业”,而怡亚通之前的三大核心业务被成为“广度供应链”,380平台从事的分销业务及相关衍生品被称为“深度供应链”。

380平台能成功吗?能成为怡亚通的护城河吗?下一期《军军说》咱们接着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怡亚通

2.8k
  • 怡亚通首笔境内信用银团募集成功
  • 怡亚通等在佛山成立供应链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怡亚通为什么一定要做380平台

怡亚通在虚拟生产业务上的哑火,直接导致其失去了复制利丰的可能。那么,怡亚通的“护城河”又在哪里呢?公司给出的答案是建立380平台

各位CBO的读者小伙伴们,大家好!上一期《军军说》说到,在经过梳理之后,怡亚通于2000年前后进行了一次转型,正式走上了“供应链管理”的道路,并比照“香港利丰集团”的业务,梳理出了“全球采购中心”、“虚拟生产”和“供应链金融”三大核心业务。那么,怡亚通的“利丰梦”能实现吗?

CBO执行总编 刘李军

一开始,怡亚通的三大核心业务进展非常顺利,不仅在IT行业没有对手,而且将业务扩展到了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业务量(有别于营业收入)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财务报表显示,到2007年,怡亚通全年的业务量达到了217亿元的高峰,并成功在深圳中小板上市,摘下“国内供应链第一股”的桂冠。

但是,当时看起来如日中天的怡亚通,实际上却暗流涌动。

>>> 轻资产埋下的祸根

根据学者对“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指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各相关者的连接或业务的衔接;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个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所连成的整体功能网链结构。

这么长的一句话,如果抛开所有形容词和定语,可以浓缩成“供应链是衔接”。也就是说供应链的本质是:围绕核心企业,把产品从采购原材料开始直到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所有要素“衔接”起来。而供应链管理的精髓就是,不断优化这种“衔接”。

基于这样的理解,早期的“供应链”公司,基本上都是轻资产——资金是找银行贷的、物流是外包的、生产是OEM的。这导致整个行业进入门槛比较低,怡亚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批的模仿者,有些模仿者甚至直接来自怡亚通内部。

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普路通”,这家公司包括董事长在内的5名核心创始人,都曾在怡亚通身居高位。尽管无法统计当时全国有多少“供应链”公司,但是到2016年,全国冠以“供应链”为名的公司已经超过21000家,其中,6800多家集中在深圳。

扎堆出现的供应链公司,迅速地将蓝海变成红海。

>>> 利润比刀片还薄的三大核心业务

根据熟悉怡亚通业务和财务的人士透露,怡亚通以“全球采购中心”为依托代理采购业务,一开始收取的服务费是货物完税价值的5%。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整个行业这一业务的服务费被迅速拉低到3%,到2009年进一步拉低到1.3%。到2010年,怡亚通基本上退出了竞争最为激烈的电子元器件代理采购市场。

而在虚拟生产领域,怡亚通的发展也并不顺利,在进行了巨大的投入之后,所获并不大,综合毛利率更是低得惊人。以怡亚通2007年年报数据为例,其虚拟生产业务的综合毛利率居然只有3.06%。

(怡亚通2007年年报数据)

很快,供应链金融业务也由于金融危机的来临,显得寒风瑟瑟。

我相信2007、2008、2009这几年的周国辉,过得很不轻松。如何建立壁垒,甩开竞争对手,是悬在空中的一把剑。同样是做供应链,同样是这三大核心业务,为什么利丰可以,怡亚通就不行了呢?

>>> 什么才是怡亚通的“护城河”?

如果仔细思考一下,其实利丰的三大核心业务,其基础是“虚拟生产”,利丰是利用数十年做贸易在全球积累的资源,以虚拟生产为核心,组建起来的。因为代理采购属于转手买卖,很难构筑壁垒;而供应链金融是寄生业务,更加无法建立壁垒;只有虚拟生产的技术含量最高,最有可能建立壁垒。

对于利丰来说,全球超过7500个工厂的信息,就是它的护城河。正因为如此,利丰也常常被人诟病为“全球血汗工厂定位器”。

而怡亚通在虚拟生产业务上的哑火,直接导致其失去了复制利丰的可能。那么,怡亚通的“护城河”又在哪里呢?

周国辉给出的答案是建立380平台,在全国380个城市和乡镇建立一站式采购服务平台。这构成了怡亚通的第四大核心业务——深度分销。从2009年开始,怡亚通进入了第二次转型,怡亚通官网上对于这一次转型的描述是从“行业服务型企业”升级为“平台型企业”,而怡亚通之前的三大核心业务被成为“广度供应链”,380平台从事的分销业务及相关衍生品被称为“深度供应链”。

380平台能成功吗?能成为怡亚通的护城河吗?下一期《军军说》咱们接着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