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内蒙古博物院,让草原天骄与大漠风情穿越时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内蒙古博物院,让草原天骄与大漠风情穿越时空

内蒙古博物院建于2006年,单是占地面积就达5万平方米,为国家一级博物院;其建筑气势宏伟、展厅规模庞大、展品种类丰富、内涵地域特色明显是内蒙古博物院有别于“老博物馆”的主要特点,而趣味性和互动性更是“老博物馆”所没有的亮点。

文 | 江莱

编辑 | 赵文

内蒙古博物院的前身是内蒙古博物馆,成立于1957年,整体建筑面积仅为1.5万余平方米,博物院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和中山路交汇处,原内蒙古博物馆作为1957年自治区成立10周年大庆的重点项目,是全区唯一的自治区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列入世界建筑史。

而作为内蒙古自治区60周年献礼项目的内蒙古博物院建于2006年,单是占地面积就达5万平方米,为国家一级博物院;其建筑气势宏伟、展厅规模庞大、展品种类丰富、内涵地域特色明显是内蒙古博物院有别于“老博物馆”的主要特点,而趣味性和互动性更是“老博物馆”所没有的亮点。

“草原风情”、“草原雄风”、“草原服饰”,这些展厅的名字,一听就具有内蒙古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而“远古世界”、“古道遗珍”、“地下宝藏”、“飞天神舟”等展厅展出的内容,都分别讲述的是内蒙古地区远古史、民族史、矿产资源等不同领域的“故事”。

在草原风情展厅里,一名身着蒙古袍的美丽少女和一个孩子正在一堆木架前比比划划,旁边一位母亲微笑地看着他们。原来,这也是一项互动活动——由工作人员向游客讲述蒙古包的搭建过程,游客可以自己动手拆装蒙古包。这里,可以让游客在娱乐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了解了蒙古族的建筑风俗;另外还有马鞍的制作、哈达的敬献礼仪、蒙古族婚礼的过程等互动活动让游客充分了解蒙古族风情。

从内蒙古博物院二层的“远古世界”、“高原壮阔”、“地下宝藏”、“飞天神舟”四个基本陈列介绍草原文化的生成之地;到三层“草原雄风”、“草原天骄”、“草原风情”、“草原烽火”四个基本陈列,以板块串珠形式展示草原文化从古代——近代——现代的纵向发展线条;还有四层的“草原日出”、“风云骑士”、“草原服饰”、“苍穹旋律”、“草原华章”、“古道遗珍”……都无处不在的呈现着草原文化。这里可以说,是内蒙古草原文化发展史的“百科全书”!

战国时期,鹰高6.7厘米,冠带直径16.5-16.8厘米,重1211.7克,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这套金冠饰的主体造型为,一展翅的雄鹰,站立在一个狼羊咬斗纹的半球状体上,俯瞰着大地。额圈由三条半圆形金条榫铆插合而成,上有浮雕卧虎、卧式盘角羊和卧马造型,中间部分为绳索纹。是目前国内发现唯一的匈奴贵族金冠饰。

高 42.7厘米,口径25.5厘米。香炉直口,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直耳,颈部雕贴着三个麒麟,在正面两个麒麟之间,阴刻着楷书铭文“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该香炉也就以其铭文为名,叫做“小宋自造”钧窑香炉。香炉通体施天青色釉,施釉较厚,烧制时纵横流于器表,整个香炉造型美观,形制大气,充分体现出元代恢宏壮阔的气象。“小宋自造”香炉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器型最大、最完整、制作最精湛的钧窑香炉,堪称国宝。

元代,衣长59厘米,袖长43厘米,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元集宁路古城出土,锦地,在夹衫上用金色印出小团花,显得富丽堂皇,为元代丝织佳品。

清代,木长66.5厘米,宽66.5厘米,厚3厘米,一级文物,内蒙古地区征集。此为大藏经供奉咒轮图。大藏经中咒经类占据了很大分量。在喇嘛教各派瑜伽部中,特别是密教,十分重视密咒,它是达到“道果”的最高尚的内容。如果把此咒写在纸上或叶上,长期佩带于自己的身边,便能免除灾难。

清代,布绸,衣长145厘米,两袖宽177厘米,一级文物,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征集。此对襟萨满服集中展示以鸟类崇拜为突出特征的蒙古萨满信仰的基本特点。长袍前后及袖上缀饰彩布条,伸开双臂直立时,布条展开呈倒扇面形。同时,其前胸、后背都佩带铜镜和小铃铛,以表示其“法力”非凡。

清代,缎身长143厘米,通袖宽190厘米,底边宽120厘米,一级文物,内蒙古地区征集。袍面为明黄缎地,通身绣龙九条,并彩绣四合云、十二章、八吉祥和八宝纹。十二章纹饰是中国古代帝王冕服和衮服上装饰用的十二种纹样,简称章服,即日、月、星辰、龙、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此十二种纹样都是以刺绣施于龙袍的一定部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内蒙古博物院,让草原天骄与大漠风情穿越时空

内蒙古博物院建于2006年,单是占地面积就达5万平方米,为国家一级博物院;其建筑气势宏伟、展厅规模庞大、展品种类丰富、内涵地域特色明显是内蒙古博物院有别于“老博物馆”的主要特点,而趣味性和互动性更是“老博物馆”所没有的亮点。

文 | 江莱

编辑 | 赵文

内蒙古博物院的前身是内蒙古博物馆,成立于1957年,整体建筑面积仅为1.5万余平方米,博物院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和中山路交汇处,原内蒙古博物馆作为1957年自治区成立10周年大庆的重点项目,是全区唯一的自治区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列入世界建筑史。

而作为内蒙古自治区60周年献礼项目的内蒙古博物院建于2006年,单是占地面积就达5万平方米,为国家一级博物院;其建筑气势宏伟、展厅规模庞大、展品种类丰富、内涵地域特色明显是内蒙古博物院有别于“老博物馆”的主要特点,而趣味性和互动性更是“老博物馆”所没有的亮点。

“草原风情”、“草原雄风”、“草原服饰”,这些展厅的名字,一听就具有内蒙古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而“远古世界”、“古道遗珍”、“地下宝藏”、“飞天神舟”等展厅展出的内容,都分别讲述的是内蒙古地区远古史、民族史、矿产资源等不同领域的“故事”。

在草原风情展厅里,一名身着蒙古袍的美丽少女和一个孩子正在一堆木架前比比划划,旁边一位母亲微笑地看着他们。原来,这也是一项互动活动——由工作人员向游客讲述蒙古包的搭建过程,游客可以自己动手拆装蒙古包。这里,可以让游客在娱乐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了解了蒙古族的建筑风俗;另外还有马鞍的制作、哈达的敬献礼仪、蒙古族婚礼的过程等互动活动让游客充分了解蒙古族风情。

从内蒙古博物院二层的“远古世界”、“高原壮阔”、“地下宝藏”、“飞天神舟”四个基本陈列介绍草原文化的生成之地;到三层“草原雄风”、“草原天骄”、“草原风情”、“草原烽火”四个基本陈列,以板块串珠形式展示草原文化从古代——近代——现代的纵向发展线条;还有四层的“草原日出”、“风云骑士”、“草原服饰”、“苍穹旋律”、“草原华章”、“古道遗珍”……都无处不在的呈现着草原文化。这里可以说,是内蒙古草原文化发展史的“百科全书”!

战国时期,鹰高6.7厘米,冠带直径16.5-16.8厘米,重1211.7克,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这套金冠饰的主体造型为,一展翅的雄鹰,站立在一个狼羊咬斗纹的半球状体上,俯瞰着大地。额圈由三条半圆形金条榫铆插合而成,上有浮雕卧虎、卧式盘角羊和卧马造型,中间部分为绳索纹。是目前国内发现唯一的匈奴贵族金冠饰。

高 42.7厘米,口径25.5厘米。香炉直口,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直耳,颈部雕贴着三个麒麟,在正面两个麒麟之间,阴刻着楷书铭文“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该香炉也就以其铭文为名,叫做“小宋自造”钧窑香炉。香炉通体施天青色釉,施釉较厚,烧制时纵横流于器表,整个香炉造型美观,形制大气,充分体现出元代恢宏壮阔的气象。“小宋自造”香炉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器型最大、最完整、制作最精湛的钧窑香炉,堪称国宝。

元代,衣长59厘米,袖长43厘米,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元集宁路古城出土,锦地,在夹衫上用金色印出小团花,显得富丽堂皇,为元代丝织佳品。

清代,木长66.5厘米,宽66.5厘米,厚3厘米,一级文物,内蒙古地区征集。此为大藏经供奉咒轮图。大藏经中咒经类占据了很大分量。在喇嘛教各派瑜伽部中,特别是密教,十分重视密咒,它是达到“道果”的最高尚的内容。如果把此咒写在纸上或叶上,长期佩带于自己的身边,便能免除灾难。

清代,布绸,衣长145厘米,两袖宽177厘米,一级文物,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征集。此对襟萨满服集中展示以鸟类崇拜为突出特征的蒙古萨满信仰的基本特点。长袍前后及袖上缀饰彩布条,伸开双臂直立时,布条展开呈倒扇面形。同时,其前胸、后背都佩带铜镜和小铃铛,以表示其“法力”非凡。

清代,缎身长143厘米,通袖宽190厘米,底边宽120厘米,一级文物,内蒙古地区征集。袍面为明黄缎地,通身绣龙九条,并彩绣四合云、十二章、八吉祥和八宝纹。十二章纹饰是中国古代帝王冕服和衮服上装饰用的十二种纹样,简称章服,即日、月、星辰、龙、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此十二种纹样都是以刺绣施于龙袍的一定部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