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网剧《河神》:天下霸唱将如何雄霸天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网剧《河神》:天下霸唱将如何雄霸天下?

今年夏天,是属于天下霸唱的。

作者 | 一根小鸡肋

编辑 | 梅子黎

2015年被称为“盗墓IP元年”,天下霸唱和南派三叔一时间风头无限,各种盗墓题材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随着近年来南派三叔从电影,网剧,综艺全方位尝试,他也全方位做烂了自身IP。与此同时,天下霸唱却还依旧坚持着自身IP,今年夏天,一部《河神》获得了豆瓣8.2分的好评。然而,从点击量来看市场反应,却表现平平。本文中,作者认为之所以《河神》能在一众盗墓题材中脱颖而出,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该剧所采取的美剧美学及其适用性问题,而这也正是其市场疲软的症结。换而言之,美剧模式可以赢评分却赢不了市场。在文章最后,作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从资本投资,政策审查等方面提出疑问,并提出对现有“网剧精品化”的质疑。“天下霸唱IP需要思考的是在依旧野蛮生长的市场里,找到得以存活的方法。”

今年夏天,是属于天下霸唱的。

7月3日,《鬼吹灯之牧野诡事》开播,目前全网播放量累计11亿;7月19日,《河神》登录爱奇艺;7月21日,《鬼吹灯之黄皮子坟》播出,上映23天,播放量已达15亿。

尽管网剧《鬼吹灯》系列在点击量上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是与“盗墓”改编作品一贯高流量低口碑的态势一致的是,《牧野诡事》、《黄皮子坟》彻底遇到口碑“扑街”,豆瓣评分仅为2.8分与5.5分,就在所有人哀叹天下霸唱也走下神坛时,《河神》却在口碑泥潭中突出重围。

网剧《河神》:天下霸唱IP的绝地反击

提起天下霸唱,就会想到盗墓,想到《鬼吹灯》。但这部豆瓣评分8.2的网剧《河神》却是改编自他相对冷门的小说《河神1:鬼水怪谈》。

事实上,除却《寻龙诀》、《精绝古城》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双成功之外,盗墓改编作品无一例外地在口碑上遇冷。2015年夏天,网剧《盗墓笔记》不仅开启了爱奇艺付费会员时代,更拉开了“盗墓IP时代”的序幕:盗墓题材成为了稳赚不赔的买卖。短短几年,此后从《捉妖记》到电影《盗墓笔记》、网剧《老九门》,天下霸唱与南派三叔并驾齐驱,立于资本市场的不败之地。但与此同时,盗墓题材也一次次地陷入了质量危机,尤其是根据南派三叔小说改编的作品,不断地挑战着观众的底线与审美趣味。

打着南派三叔旗号的影视作品成为了“大烂片”的绝佳代表:声称投资8000万的网剧《盗墓笔记》最终却给观众呈现了“5毛钱”特效,而原创人物与剧情收获了原著粉丝与路人的一众差评;电影《盗墓笔记》在演技上比之网剧版本有着质的飞跃,但“倒斗”最后演变成了拯救世界的好莱坞大片,漫天的特效中也拯救不了影片被吐槽的命运;网剧《老九门》看似赏心悦目,选角从颜值上史无前例地贴近原著的描写,但是差强人意的演技与突如其来的爱情线,让期待着江湖风云、倒斗情节的观众,收看了一出“国民爱情偶像剧”;今年号称“南派三叔首度进军真人秀领域,打造首档探秘类真人秀节目《七十二层奇楼》”更是成为了压垮“南派三叔IP”的最后一根稻草,混乱的剧情与天雷滚滚的特效,让观众败兴而归,收视率更是惨淡,至此,南派三叔的IP彻底走下神坛。

比起南派三叔,天下霸唱似乎要幸运的多,《寻龙诀》、《精绝古城》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尽管今年夏天,《黄皮子坟》和《牧野诡事》让鬼吹灯IP栽了跟头,观众仍然愿意给天下霸唱留下一份期待。

逆袭的《河神》却是跳开了“摸金校尉”与“盗墓贼”的怪圈,讲起了天津城里“小河神”郭得友通过漕运商会一案,与丁卯、孤影等人开始了与邪教组织磨古道的较量。比起《鬼吹灯》系列故事的完整、连贯,《河神》原著小说类似志怪小说《聊斋志异》,结构散漫,人物繁杂,改编上面临着不小的难度。 但编剧却在原著小说众多支线中梳理出一条故事线,用一条隐秘的逻辑线索将看似毫无关系的事件串连在一起,让故事层层递进,有了“抽丝剥茧”之感。

无论是盗墓,还是河神,这些作品都是以悬疑与探索感为重,除了惊悚的环境之外,更强调的是受众跟随主人公去拨开历史重重的迷雾。这需要的是一环扣一环的情节发展与大量精致的细节。没有了紧凑节奏的《黄皮子坟》在拖沓的爱情线中被观众戏称为"乡村倒斗爱情故事",《九层妖塔》成为了特效出彩的打斗片,都失去了盗墓题材的精髓所在。

叫好不叫虚?

在同类型题材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带来的审美疲劳之下,《河神》“堪比美剧”的处理方式让人眼前一亮:“好莱坞式人物出场”、“电影质感”和“极简美学风格画面”。镜头语言的艺术感不仅让这部剧有了格调,打破国产剧粗放式的制作格局,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的手法让故事有了“天然的”的紧张感。更值得一提的是,每集开头的前情提要通过说书人的方式呈现,彰显了"原著中的内在灵魂:天津人身上自带的幽默感和相声版的对话方式"。

从冷峻的色调到颇有高级感的画面结构,《河神》的形式美,不啻为“网剧精品化”一次相对成功的实验。但受限于原著作品相对冷门、演员阵容皆为新人的客观因素之下,河神在点击量上并不算出彩。

截止8月12日,上线25天的《河神》累计播放量8.3亿,如果将这其视作是工夫影业触网后交出的第一份成绩单,貌似还不错,但比起“播出4天破4亿”的《黄皮子坟》,《河神》似乎有点“曲高和寡。”在话题热度方面,远远无法与《黄皮子坟》相比。根据微指数提供的数据显示,河神热议指数当月均值为20188,当月最高为72635;而黄皮子坟热议指数当月均值为59436,当月最高更是为185523。当然,低开高走的《河神》随着剧情逐渐推进,在这场暑期网剧争霸中渐渐显露其优势,流量走高甚至逼近了陷入口碑僵局的鬼吹灯。

但笔者认为,《河神》成为真正“爆款”的可能仍然比较小。

别把观众当傻子:网剧精品化道路欺骗了谁?

事实上,口碑上的成功证明的不是“网剧精品化道路”的成功,延续了美剧剪辑、叙事风格的《河神》向市场再一次证明了美剧模式的有效性。只不过这种成功并非是由于作品水平已经媲美甚至是超越美剧,而是在粗放式制作的网剧、国产剧盛行的情况之下,《河神》的用心显得弥足珍贵罢了。

这几年国产剧学习美剧的脚步从未停止,但几乎所有的尝试都停留在对于元素的模仿或者照搬中,包括了《河神》。严格来说,《河神》的形式承袭了美剧美学,但仍然摆脱不了国产剧拖沓的弊病,配角用力过头的演技也让人颇觉尴尬。比起美剧工业流水线式的成熟制作(固定的叙事结构模式,人物塑造的手法,以及几乎内嵌在每一部剧中的意识形态内核),国产剧的学习仍然是流于表面的。

而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生长起来的这一代观众,比资本更深谙美剧的操作方式,空有美剧外壳的特效、调色无法真正吸引他们。

网剧经历了2014年的野蛮生长、2015年井喷式发展后,在2016年迎来了成熟期,现象级网剧频出,动辄播放量上数亿。而进入2017年之后,一方面是相关部门监管政策的进一步收束,另一方面是网剧红利期已过,网剧收看模式的养成反而意味着观众的要求越来越高,选择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爱奇艺提出网剧“大片化”、”“精品化”的战略并不意外。但是高投资以及知名电影导演的加入并不等同于真正的精品化。

《黄皮子坟》投资过亿,网剧《盗墓笔记》号称投资8000万, 无非是试图用烧钱的方式最“省事”地赚取播放量。尽管从数据而言,这样的方式仍然有效,但是一是这样的数据水分有多少,二是这样的方式能够走多远?多大程度上能让挑剔的“90后”为这些网剧继续买单?

包括盗墓题材的大红大紫,消耗的不过是其原著小说强大的粉丝基础,十年激荡,而当一个个作品被相继改编,当粉丝失望了无数次之后,当无出《盗墓笔记》、《鬼吹灯》之右的IP时,是否意味着“盗墓”这个本该发挥更长远价值的题材已经死了?

探险、盗墓、悬疑类,满足的本是超越现实世界之后的快感,在其它人的故事里跟随主角光环酣畅淋漓。但是在总局的审查之下,盗墓不得不通过各种迂回的方式寻求自身合法性,这才有了“上交国家”的名台词;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并未看到这一类型能够大行其道的真实原因。

不过,目前中国影视行业本就遵循在最短的时间内攫取最大的利益,在这个依旧野蛮生长的市场里,快速消耗一个利润点,又在其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迅速寻找下一个可为资本带来利润的产品。 一个IP死了,还有下一个。

主编 | 米迦勒

执行主编 | 子牙

编委 | 鸡肋 叶云 梅子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网剧《河神》:天下霸唱将如何雄霸天下?

今年夏天,是属于天下霸唱的。

作者 | 一根小鸡肋

编辑 | 梅子黎

2015年被称为“盗墓IP元年”,天下霸唱和南派三叔一时间风头无限,各种盗墓题材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随着近年来南派三叔从电影,网剧,综艺全方位尝试,他也全方位做烂了自身IP。与此同时,天下霸唱却还依旧坚持着自身IP,今年夏天,一部《河神》获得了豆瓣8.2分的好评。然而,从点击量来看市场反应,却表现平平。本文中,作者认为之所以《河神》能在一众盗墓题材中脱颖而出,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该剧所采取的美剧美学及其适用性问题,而这也正是其市场疲软的症结。换而言之,美剧模式可以赢评分却赢不了市场。在文章最后,作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从资本投资,政策审查等方面提出疑问,并提出对现有“网剧精品化”的质疑。“天下霸唱IP需要思考的是在依旧野蛮生长的市场里,找到得以存活的方法。”

今年夏天,是属于天下霸唱的。

7月3日,《鬼吹灯之牧野诡事》开播,目前全网播放量累计11亿;7月19日,《河神》登录爱奇艺;7月21日,《鬼吹灯之黄皮子坟》播出,上映23天,播放量已达15亿。

尽管网剧《鬼吹灯》系列在点击量上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是与“盗墓”改编作品一贯高流量低口碑的态势一致的是,《牧野诡事》、《黄皮子坟》彻底遇到口碑“扑街”,豆瓣评分仅为2.8分与5.5分,就在所有人哀叹天下霸唱也走下神坛时,《河神》却在口碑泥潭中突出重围。

网剧《河神》:天下霸唱IP的绝地反击

提起天下霸唱,就会想到盗墓,想到《鬼吹灯》。但这部豆瓣评分8.2的网剧《河神》却是改编自他相对冷门的小说《河神1:鬼水怪谈》。

事实上,除却《寻龙诀》、《精绝古城》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双成功之外,盗墓改编作品无一例外地在口碑上遇冷。2015年夏天,网剧《盗墓笔记》不仅开启了爱奇艺付费会员时代,更拉开了“盗墓IP时代”的序幕:盗墓题材成为了稳赚不赔的买卖。短短几年,此后从《捉妖记》到电影《盗墓笔记》、网剧《老九门》,天下霸唱与南派三叔并驾齐驱,立于资本市场的不败之地。但与此同时,盗墓题材也一次次地陷入了质量危机,尤其是根据南派三叔小说改编的作品,不断地挑战着观众的底线与审美趣味。

打着南派三叔旗号的影视作品成为了“大烂片”的绝佳代表:声称投资8000万的网剧《盗墓笔记》最终却给观众呈现了“5毛钱”特效,而原创人物与剧情收获了原著粉丝与路人的一众差评;电影《盗墓笔记》在演技上比之网剧版本有着质的飞跃,但“倒斗”最后演变成了拯救世界的好莱坞大片,漫天的特效中也拯救不了影片被吐槽的命运;网剧《老九门》看似赏心悦目,选角从颜值上史无前例地贴近原著的描写,但是差强人意的演技与突如其来的爱情线,让期待着江湖风云、倒斗情节的观众,收看了一出“国民爱情偶像剧”;今年号称“南派三叔首度进军真人秀领域,打造首档探秘类真人秀节目《七十二层奇楼》”更是成为了压垮“南派三叔IP”的最后一根稻草,混乱的剧情与天雷滚滚的特效,让观众败兴而归,收视率更是惨淡,至此,南派三叔的IP彻底走下神坛。

比起南派三叔,天下霸唱似乎要幸运的多,《寻龙诀》、《精绝古城》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尽管今年夏天,《黄皮子坟》和《牧野诡事》让鬼吹灯IP栽了跟头,观众仍然愿意给天下霸唱留下一份期待。

逆袭的《河神》却是跳开了“摸金校尉”与“盗墓贼”的怪圈,讲起了天津城里“小河神”郭得友通过漕运商会一案,与丁卯、孤影等人开始了与邪教组织磨古道的较量。比起《鬼吹灯》系列故事的完整、连贯,《河神》原著小说类似志怪小说《聊斋志异》,结构散漫,人物繁杂,改编上面临着不小的难度。 但编剧却在原著小说众多支线中梳理出一条故事线,用一条隐秘的逻辑线索将看似毫无关系的事件串连在一起,让故事层层递进,有了“抽丝剥茧”之感。

无论是盗墓,还是河神,这些作品都是以悬疑与探索感为重,除了惊悚的环境之外,更强调的是受众跟随主人公去拨开历史重重的迷雾。这需要的是一环扣一环的情节发展与大量精致的细节。没有了紧凑节奏的《黄皮子坟》在拖沓的爱情线中被观众戏称为"乡村倒斗爱情故事",《九层妖塔》成为了特效出彩的打斗片,都失去了盗墓题材的精髓所在。

叫好不叫虚?

在同类型题材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带来的审美疲劳之下,《河神》“堪比美剧”的处理方式让人眼前一亮:“好莱坞式人物出场”、“电影质感”和“极简美学风格画面”。镜头语言的艺术感不仅让这部剧有了格调,打破国产剧粗放式的制作格局,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的手法让故事有了“天然的”的紧张感。更值得一提的是,每集开头的前情提要通过说书人的方式呈现,彰显了"原著中的内在灵魂:天津人身上自带的幽默感和相声版的对话方式"。

从冷峻的色调到颇有高级感的画面结构,《河神》的形式美,不啻为“网剧精品化”一次相对成功的实验。但受限于原著作品相对冷门、演员阵容皆为新人的客观因素之下,河神在点击量上并不算出彩。

截止8月12日,上线25天的《河神》累计播放量8.3亿,如果将这其视作是工夫影业触网后交出的第一份成绩单,貌似还不错,但比起“播出4天破4亿”的《黄皮子坟》,《河神》似乎有点“曲高和寡。”在话题热度方面,远远无法与《黄皮子坟》相比。根据微指数提供的数据显示,河神热议指数当月均值为20188,当月最高为72635;而黄皮子坟热议指数当月均值为59436,当月最高更是为185523。当然,低开高走的《河神》随着剧情逐渐推进,在这场暑期网剧争霸中渐渐显露其优势,流量走高甚至逼近了陷入口碑僵局的鬼吹灯。

但笔者认为,《河神》成为真正“爆款”的可能仍然比较小。

别把观众当傻子:网剧精品化道路欺骗了谁?

事实上,口碑上的成功证明的不是“网剧精品化道路”的成功,延续了美剧剪辑、叙事风格的《河神》向市场再一次证明了美剧模式的有效性。只不过这种成功并非是由于作品水平已经媲美甚至是超越美剧,而是在粗放式制作的网剧、国产剧盛行的情况之下,《河神》的用心显得弥足珍贵罢了。

这几年国产剧学习美剧的脚步从未停止,但几乎所有的尝试都停留在对于元素的模仿或者照搬中,包括了《河神》。严格来说,《河神》的形式承袭了美剧美学,但仍然摆脱不了国产剧拖沓的弊病,配角用力过头的演技也让人颇觉尴尬。比起美剧工业流水线式的成熟制作(固定的叙事结构模式,人物塑造的手法,以及几乎内嵌在每一部剧中的意识形态内核),国产剧的学习仍然是流于表面的。

而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生长起来的这一代观众,比资本更深谙美剧的操作方式,空有美剧外壳的特效、调色无法真正吸引他们。

网剧经历了2014年的野蛮生长、2015年井喷式发展后,在2016年迎来了成熟期,现象级网剧频出,动辄播放量上数亿。而进入2017年之后,一方面是相关部门监管政策的进一步收束,另一方面是网剧红利期已过,网剧收看模式的养成反而意味着观众的要求越来越高,选择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爱奇艺提出网剧“大片化”、”“精品化”的战略并不意外。但是高投资以及知名电影导演的加入并不等同于真正的精品化。

《黄皮子坟》投资过亿,网剧《盗墓笔记》号称投资8000万, 无非是试图用烧钱的方式最“省事”地赚取播放量。尽管从数据而言,这样的方式仍然有效,但是一是这样的数据水分有多少,二是这样的方式能够走多远?多大程度上能让挑剔的“90后”为这些网剧继续买单?

包括盗墓题材的大红大紫,消耗的不过是其原著小说强大的粉丝基础,十年激荡,而当一个个作品被相继改编,当粉丝失望了无数次之后,当无出《盗墓笔记》、《鬼吹灯》之右的IP时,是否意味着“盗墓”这个本该发挥更长远价值的题材已经死了?

探险、盗墓、悬疑类,满足的本是超越现实世界之后的快感,在其它人的故事里跟随主角光环酣畅淋漓。但是在总局的审查之下,盗墓不得不通过各种迂回的方式寻求自身合法性,这才有了“上交国家”的名台词;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并未看到这一类型能够大行其道的真实原因。

不过,目前中国影视行业本就遵循在最短的时间内攫取最大的利益,在这个依旧野蛮生长的市场里,快速消耗一个利润点,又在其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迅速寻找下一个可为资本带来利润的产品。 一个IP死了,还有下一个。

主编 | 米迦勒

执行主编 | 子牙

编委 | 鸡肋 叶云 梅子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