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沌大学的课程上,马东聊了聊内容的本质、头部内容和内容经济。他说,内容的本质是解决人心的焦虑,头部内容的本质是最大程度上触达人心,通过市场有效组织内容,就是内容经济。以下为发言整理:
内容的本质:解决人心的焦虑
今天再看山洞里史前的那些人在岩壁上画的画,依然那么好看,所以,内容没有先进与落后。当内容有力量直击人心的时候,它就有力量穿越时间,成为人类的共同记忆。这就是我理解的“内容的本质”。
它的作用是什么?它发自于人心,也解决人内心的焦虑。
我特别喜欢做喜剧,比如《奇葩说》。我特别喜欢一句话:喜剧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人通过它看到自己。
今年的《奇葩说》第四季,飞飞(臧鸿飞)在现场说,婚礼其实就是一个庙会。这引起很多人的会心一笑。
如果在一阵笑声之后,你能够从中看到自己,你也就释放了自己;或者,你或多或少感受到了,生活当中荒诞与尴尬的自己。其实,悲剧也是同理。
所以,内容是我们寻找自己的路径。
我们经历过世功和喧嚣,我们终将归于平静,终将因富裕而变得对物质有更高品位的需求。这,就叫做消费升级。消费升级不仅是市场行为、经济行为,更多是关乎人的内心需求变化造成的。
我生于1968年。我的童年依然有饥饿、贫乏的记忆。我们的下一代,并不知道什么是饥馑之忧。他们没有所谓“贫乏”的概念,所以他们对钱的看法和我们是不同的。整个社会都在面临着一个新的变化。
中国人,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别人200年的时间。为什么你无法和父母沟通?为什么你无法和孩子沟通?因为你们相差很多代。这个代际关系不是由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经济基础和对经济的感受决定的。
所以,我们的下一个需求就建立在这里。我们的个性化需求,对于内容解决自己焦虑的需求是扎扎实实的市场。
头部内容:最大程度上触达人心
一个好的内容作品,标准大概只有一个:能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内、在何种时间维度上,触达更多的人心。
在今天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焦虑。但并不是每个人解决焦虑的方式都是用生产内容去实现。反过来说,也并不是每个人生产的内容都可以解决别人的焦虑。也因此,才会出现所谓的“头部内容”、“优质内容”。
内容是一个正金字塔。我们把它的底座叫作UGC(用户原创内容)。这部分内容面临的难题,往往是难得要领,也就是创作者同理心不够,移情能力不足,不能触达更多的人,只是释放了自己的苦恼而已。
但是,能够触达更多人内心焦虑的东西,才是成为头部内容的种子。
在归因于一个产品的成就时,我们会说“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匹配。
所谓“天时”,不在于你在哪个时间做了什么。而是在这个时间段里,你寻找到了人们共同关心或者潜在的共同焦虑是什么。
所以,你需要思考的是:你的产品,解决的是人心的什么问题?
比如,我们做了一个《好好说话》的产品,将“表达”分成了沟通、说服、谈判、演讲、辩论五个维度,用这五个层面去与别人沟通关于“说话”这件事。
但这件事什么时候能够成为一个产品呢?我们要去看,社会是不是有这个需要。
中国有一句老话,敏于行,讷于言。意思是,有什么事就去做,不要说。如果是我这一辈的家长,他们会告诉你,“信口开河”、“巧舌如簧”都不是什么好词;一个太会说话的人就不是什么好人。
但在今天这个社会,你会发现,事态已经完全改变了——表达何其重要。
这是一个重视表达的社会,学会说话是一个大家共同的需求。所以,我们看到,《好好说话》这个产品卖得非常好。
我常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一个好的产品,应该是引领客户的需求,还是迎合客户的需求?其实在我看来是一回事。
你迎合的,是用户的什么需求?是表面的需求还是潜在的需求呢?表面的需求未必是真需求,而潜在的需求是说不出来的。
用户都不知道他所不知道的。他需要你的产品把他的需求显性化。
如果我们用一条大河作比喻,所谓的潮流文化,它是存在于表面波浪下面的一条暗流。但这条暗流才是决定一条河能够起多大的波澜,能够走向哪里的重要力量。
那条暗流,是人心所向、共同的痛点与焦虑。摸到它,是文化产品生产的核心。
内容产品是一面镜子:把个人的焦虑泛化成大众共同焦虑当中对应的点,用一个内容形式去整合。
内容行业最大的“非连续性”困扰就是如何“连续性”地制造头部内容。我们不能说《奇葩说》连续做了四季,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每一季,我们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逻辑上来说,受众要的不是你对节目形态的坚持,而是持续让他保持同样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是新鲜感。
所以,如果你不变,你就死定了。持续提供新鲜感和多巴胺的分泌,才是受众想要的。但是,受众并不能说出这样的需求。
内容经济: 生意的逻辑是效益最大化
如果一定要追溯《奇葩说》的起因,其实就是我和高晓松的一次喝酒。高晓松这个人,关于所有的事情他都要和你争论。他说,咱俩这样的人应该做一个“辩论”节目。我说,对啊。
喝完酒第二天,我见到我创业合伙人牟頔,说:“咱们做一个辩论节目吧”。这就是《奇葩说》最初的所谓“灵光一现”。
《奇葩说》的转机,是我们碰到了好的内容创造者。
以马薇薇、黄执中为首的整个辩手出身的团队,在辩论圈里沉浮多年,经过了很好的训练。当导演组碰到这些人的时候,就发现,他们才是真正的内容来源——任何一个屁大点的事,这些人都能津津有味地跟你谈两个小时,还没有结论。这是多么神奇的能力。
我们碰到的另外一些内容创造者,就是肖骁、范湉湉这些妖精。这些人不知道自己是内容创造者——他们是先天的,不那样生活就会憋死。
当我们做《奇葩来了》、《奇葩大会》这样的节目,把这些人通过海选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些人组成了一个奇妙的组合。关键是,我们觉得,可以用娱乐手段,以辩论的形式作出一个好看的娱乐节目。
通过市场有效组织内容,就是内容经济。
生意的逻辑是什么?是投入和产出,是将收益最大化,将成本最小化。
而成本这一端的关节点在哪里?协同效应。
我们为什么做《饭局狼人杀》APP?是因为我们做了《饭局的诱惑》第一季后,就出现了很多APP游戏,还写着《饭局的诱惑》同款。
我们去投诉。后来,他们来找我们,希望通过内容合作去推广IP。我们觉得可以,就一起谈。后来没谈拢,就自己做。通过12期的《饭局狼人杀》直播,为这个产品导流。
整个行业,很多人认为今天不能再做APP,因为APP的获客成本太高。但是我们通过一个直播,不仅降低了获客成本,同时也能把直播卖出去,让我们的获客成本变成正的。这就是协同效应,也就是成本的最小化。
所以,整体来讲,米未做的事情都是一个生意逻辑。不是我们看着哪边新鲜就要去做,而是从生意角度,我们能做好哪些项目。
(编自:混沌大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