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淘金充电桩系列报道(三):甘肃开荒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淘金充电桩系列报道(三):甘肃开荒记

争吵、碰壁、通关,充电站项目开荒不易!

作者:王宇

编辑:赵宇航

王孟(化名)再一次踏上了通往兰州的G429次高铁。这趟列车到达兰州的时间正好是晚上八点,不会耽误第二天的拜访工作。

作为一名项目经理,王孟服务于一家大型国有充电桩企业。

甘肃正是他们开荒中的重点省份之一。

经过几年时间所谓的“蒙眼狂奔”,充电桩四大巨头国家电网、普天新能源、特来电、万帮新能源(星星充电)的踪迹已经几乎遍布全国。早些年略被“冷落”的地区也成重新回到企业的视野中。

2016年5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从此,王孟也开始踏上开荒的征程。

争吵

实际上,在前几天的早会上,王孟刚刚跟项目组的其他同事发生过争吵。

原因很简单,一些同事认为,在甘肃建设充电站,应该以省会城市作为核心地区,然后由城中心逐步向郊区、其它城市辐射。

而另一波同事认为,应该在甘肃主要道路上先建设充电桩,例如青兰高速等车流量较大的路段,由主要路段向周边地区辐射。

事实上,上述两种方案都有各自的理由,也都符合甘肃省政府的《实施意见》,两拨同事都无法说服对方。

“没办法,我只能熬夜加班各作出一份可行性报告交上去。”

但即使是这样,也不能马上敲定最终执行哪种方案。

事实上,就王孟他们公司为例,仅在一个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环节就要经历三道至四道关卡。

据王孟介绍,部门领导审核无误后,这两份可行性报告将转交给决策团队。

这一团队的职能类似古代军师,这些同事曾来自于公司各个部门,财务、一线工人、行业研究院、技术工程师等等,这些资深员工构成了企业核心战略团队。

记者曾短暂接触过这个团队几小时。这些讨论组的人们正在从各个方面分析一个项目的利弊及未来发展:投入和产出是否成正比?是否能给企业带来实质性成果?项目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改进?都是他们工作内容。

“必须要提出实质性意见”,王孟这样评价道。

“例如在甘肃建设充电站,他们从合作数据机构拿到了近些年甘肃省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报告内容包含纯电动汽车销售数量,大致分布,终端销售点分布及甘肃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计划、政策等等。”

从数据来看,甘肃省新能源汽车的总体数量并不大,并且多集中在大城市,中小型城市纯电动汽车数量极少。在高速中,纯电动汽车的数量也是寥寥无几。

在经过一系列数据分析后,“讨论组”认为想要在甘肃发展充电设施基础建设,应该从依照服务有车的地域为基础原则,优先大型城市大型城市。另外,在他们看来,在市区优先建设大型充电站的可能性和施工难度要远远低于其它地区,回报也更为可观。

经过几轮紧张的讨论后,王孟的带着团队初步的方案出发了。

碰壁

两日后,负责项目的其他两位同事也到达了地点。

随后,王梦猴和其它项目组同事开启了“魂斗罗”的通关模式。

市规格土地局、市发改委、电力公司以及其它部门同事认真听取了该公司建设方案。在初步认同项目后,市局领导让王孟的团队提交一份更为详细的方案。更为细致的方案不出两日就放在了领导办公桌前。

这份长达百页的方案包括了用地规模、充电桩数量、充电瓦数、理论服务车辆等内容。

“如果方案得到认可,那就意味着项目进入实际执行阶段。”

在此次的开荒中,王孟团队的初期方案并没遇到太多问题,仅仅在选址上做出了微调。

“但仅仅是这一点建议,我们也需要重新制定建设方案,核算项目成本。”

而只有取得了市发改局、规划土地局、电力公司等多方同意项目之后,王孟一行才能他们正式向相关城关区区政府提交建站申请。

建设充电站并非小事,区政府下发建站通知已是一个月之后。

时隔一个月后,再次来到规划土地局,王孟是要办理选址意见书。

“想要拿到这份选址意见书,大概需要几个签字,从科员到科长,从科长到处长,签字缺一不可。”

然而这一次他的进展却不太顺利——因为找不到人签字!

“每位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工作安排,有的出差、有的去兄弟单位办事。”王孟苦笑道。

这几个签字足足签耗费了两个星期。

但耗时长并不是什么难题,在签下选址意见书后,能不能办理下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才是开荒出给这个团队的难题。

在流程中,一位工作人员让他提交一份由市国土局出具的证明,才能给他签字。而跑到国土局之后,国土局表示这种证明是需要企业拿到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之后,才可以出具。

“这是一个‘’死循环’。”回忆起开荒的过程,王孟这样表述。

通关

王孟坦言,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各省市对于政策的理解不同,所以在手续上面会存在些许差异。

几经周折,通过上级的周旋,终于是解决了这一难题。转战国土局,因为手里各类型资料齐全,他基本没怎么费时就拿到了国土使用证。

不过在他拿到国土使用证时,遇到的一位同行却没有如此幸运。

“他们就是卡在规划土地局批文迟迟不下发。”

拿不到批文就意味着该企业无法及时拿到国土使用证,项目只得延期。

而令人尴尬的是,企业施工队已经准备好开工建设,时间、项目成本都已耽搁不起。

而据王孟透露,该企业递交材料还要更早些。而办事的项目经理也是万分焦急。

“拥有国土使用证后,项目就意味着进入了实际开工的准备阶段。”王孟对记者说道。在记者看来,前期最重要的流程之一就是土地批复,拿下土地批复就等于项目前期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之后就只剩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相关手续。

因为土地批复手续已经到手,所以在一个停车场内建设充电桩的实际工程手续并没有那么复杂。

在提交完工程安全保证书等文件之后,在政府部委的监督下,施工队就可入驻现场,随时准备动工。如期望,没过多久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就送达公司。

在开工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就是在发改局办理充电站项目备案。

“备案手续并不复杂,拿取规划用地等证明资料,即可办理完备案。”

而王孟的工作,也就随之告一段落。

华夏能源网独家原创,转载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淘金充电桩系列报道(三):甘肃开荒记

争吵、碰壁、通关,充电站项目开荒不易!

作者:王宇

编辑:赵宇航

王孟(化名)再一次踏上了通往兰州的G429次高铁。这趟列车到达兰州的时间正好是晚上八点,不会耽误第二天的拜访工作。

作为一名项目经理,王孟服务于一家大型国有充电桩企业。

甘肃正是他们开荒中的重点省份之一。

经过几年时间所谓的“蒙眼狂奔”,充电桩四大巨头国家电网、普天新能源、特来电、万帮新能源(星星充电)的踪迹已经几乎遍布全国。早些年略被“冷落”的地区也成重新回到企业的视野中。

2016年5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从此,王孟也开始踏上开荒的征程。

争吵

实际上,在前几天的早会上,王孟刚刚跟项目组的其他同事发生过争吵。

原因很简单,一些同事认为,在甘肃建设充电站,应该以省会城市作为核心地区,然后由城中心逐步向郊区、其它城市辐射。

而另一波同事认为,应该在甘肃主要道路上先建设充电桩,例如青兰高速等车流量较大的路段,由主要路段向周边地区辐射。

事实上,上述两种方案都有各自的理由,也都符合甘肃省政府的《实施意见》,两拨同事都无法说服对方。

“没办法,我只能熬夜加班各作出一份可行性报告交上去。”

但即使是这样,也不能马上敲定最终执行哪种方案。

事实上,就王孟他们公司为例,仅在一个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环节就要经历三道至四道关卡。

据王孟介绍,部门领导审核无误后,这两份可行性报告将转交给决策团队。

这一团队的职能类似古代军师,这些同事曾来自于公司各个部门,财务、一线工人、行业研究院、技术工程师等等,这些资深员工构成了企业核心战略团队。

记者曾短暂接触过这个团队几小时。这些讨论组的人们正在从各个方面分析一个项目的利弊及未来发展:投入和产出是否成正比?是否能给企业带来实质性成果?项目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改进?都是他们工作内容。

“必须要提出实质性意见”,王孟这样评价道。

“例如在甘肃建设充电站,他们从合作数据机构拿到了近些年甘肃省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报告内容包含纯电动汽车销售数量,大致分布,终端销售点分布及甘肃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计划、政策等等。”

从数据来看,甘肃省新能源汽车的总体数量并不大,并且多集中在大城市,中小型城市纯电动汽车数量极少。在高速中,纯电动汽车的数量也是寥寥无几。

在经过一系列数据分析后,“讨论组”认为想要在甘肃发展充电设施基础建设,应该从依照服务有车的地域为基础原则,优先大型城市大型城市。另外,在他们看来,在市区优先建设大型充电站的可能性和施工难度要远远低于其它地区,回报也更为可观。

经过几轮紧张的讨论后,王孟的带着团队初步的方案出发了。

碰壁

两日后,负责项目的其他两位同事也到达了地点。

随后,王梦猴和其它项目组同事开启了“魂斗罗”的通关模式。

市规格土地局、市发改委、电力公司以及其它部门同事认真听取了该公司建设方案。在初步认同项目后,市局领导让王孟的团队提交一份更为详细的方案。更为细致的方案不出两日就放在了领导办公桌前。

这份长达百页的方案包括了用地规模、充电桩数量、充电瓦数、理论服务车辆等内容。

“如果方案得到认可,那就意味着项目进入实际执行阶段。”

在此次的开荒中,王孟团队的初期方案并没遇到太多问题,仅仅在选址上做出了微调。

“但仅仅是这一点建议,我们也需要重新制定建设方案,核算项目成本。”

而只有取得了市发改局、规划土地局、电力公司等多方同意项目之后,王孟一行才能他们正式向相关城关区区政府提交建站申请。

建设充电站并非小事,区政府下发建站通知已是一个月之后。

时隔一个月后,再次来到规划土地局,王孟是要办理选址意见书。

“想要拿到这份选址意见书,大概需要几个签字,从科员到科长,从科长到处长,签字缺一不可。”

然而这一次他的进展却不太顺利——因为找不到人签字!

“每位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工作安排,有的出差、有的去兄弟单位办事。”王孟苦笑道。

这几个签字足足签耗费了两个星期。

但耗时长并不是什么难题,在签下选址意见书后,能不能办理下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才是开荒出给这个团队的难题。

在流程中,一位工作人员让他提交一份由市国土局出具的证明,才能给他签字。而跑到国土局之后,国土局表示这种证明是需要企业拿到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之后,才可以出具。

“这是一个‘’死循环’。”回忆起开荒的过程,王孟这样表述。

通关

王孟坦言,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各省市对于政策的理解不同,所以在手续上面会存在些许差异。

几经周折,通过上级的周旋,终于是解决了这一难题。转战国土局,因为手里各类型资料齐全,他基本没怎么费时就拿到了国土使用证。

不过在他拿到国土使用证时,遇到的一位同行却没有如此幸运。

“他们就是卡在规划土地局批文迟迟不下发。”

拿不到批文就意味着该企业无法及时拿到国土使用证,项目只得延期。

而令人尴尬的是,企业施工队已经准备好开工建设,时间、项目成本都已耽搁不起。

而据王孟透露,该企业递交材料还要更早些。而办事的项目经理也是万分焦急。

“拥有国土使用证后,项目就意味着进入了实际开工的准备阶段。”王孟对记者说道。在记者看来,前期最重要的流程之一就是土地批复,拿下土地批复就等于项目前期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之后就只剩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相关手续。

因为土地批复手续已经到手,所以在一个停车场内建设充电桩的实际工程手续并没有那么复杂。

在提交完工程安全保证书等文件之后,在政府部委的监督下,施工队就可入驻现场,随时准备动工。如期望,没过多久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就送达公司。

在开工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就是在发改局办理充电站项目备案。

“备案手续并不复杂,拿取规划用地等证明资料,即可办理完备案。”

而王孟的工作,也就随之告一段落。

华夏能源网独家原创,转载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