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会作曲的,不只有天才少年莫扎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会作曲的,不只有天才少年莫扎特

或许,下一个伟大的“莫扎特”,就存在于一台小小的计算机中。

会作曲的人工智能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这位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近年来愈发受到“文青”和古典乐发烧友的追捧。

从1984年的传奇电影《莫扎特传》,到如今相继引入中国的德、法音乐剧《莫扎特》和《摇滚莫扎特》,这位神童在现今的受欢迎程度,丝毫不逊于生前。

但如果莫扎特活在当代,他会遇到一位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人工智能(AI)。

不久前,一场别开生面的管弦乐演奏,在悉尼歌剧院上演。率领这一“互动乐团”的独奏者小巴(Baxter),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工业协作机器人,但他没有机器人同伴的呆板,而是能够实时响应观众需求,充分保持互动,俨然成了一个演奏马林巴琴的精灵。

正在演奏马林巴琴的小巴同学

小巴同学的天赋,来源于一个创新设计团队,其中就包括埃森哲人工智能专家。团队专家通过对超过一百万件音乐作品进行预编程,并教会了小巴在演出当天汲取观众提交的数据,通过音乐演奏作出回应。

在整个表演中,观众可通过特殊技术支持的网页,使用手机与管弦乐队进行互动,进而成就了当天的音乐表现,以及前所未有的听觉体验。

点击视频,感受悉尼歌剧院音乐会的现场表演,或快进到2:00处,直接领略小巴同学英姿

怎么样,是否觉得非常神奇?“互动乐团”可谓是将人工智能、机器人创意和客户体验完美结合的艺术案例——技术可以被艺术创新融合于一体,创造出了最独特的感官体验。

事实上,埃森哲人工智能专家不仅帮助样子“蠢萌蠢萌”的小巴同学圆了自己的音乐梦,“埃森哲制造”的大型音乐作品,也曾于去年秋天亮相法国卢浮宫,为广大乐迷送上人工智能相关的超震撼音乐作品!

听,这首旋律时而欢快、时而悲伤、音符跳跃的商业协奏曲正在演绎数字化时代下的商业世界。

人工智能是这曲交响乐的最早奠基者

交响乐收听指南

我们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下这曲交响乐的概要,这首12分钟的交响乐,一共包含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商业的声音( The Voices of Business ),反映了商业在数字化时代的存在状态;

第二部分是科技崛起( The Rise of Technology ),展现科技的兴起对商业造成的冲击;

第三部分是新的数字时代( A New Digital World ),表现出科技为商业所带来的美好未来。

对应每一部分的提要,不妨点开音频,亲身感受一下各种乐器的音色,体味一下乐曲美妙的此起彼伏,感受人们对数字化世界的恐惧与希望。

这首名为《Symphonologie》的交响乐可谓与众不同。它不仅用音符反映了商业世界在科技和数字化时代的起落迭代,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乐章的最早奠基者,不是人类,而是传说中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

其创作过程正如埃森哲战略全球总裁马礼仁(Mark Knickrehm)所说的那样:我们将词语转化为注解,再把注解转化为交响乐。在这部乐曲的创作过程中,埃森哲战略咨询团队与人工智能伙伴、作曲家、指挥家携手,共同攻克了四道难关。

情绪分析

万事开头难。对于我们的商业协奏曲来说,最令人抓狂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商业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如果你拿这个问题问身边的同事,想必会获得千百种答案。而面对全球数以亿计的人口,要从中寻找规律,想想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可能”,却被人工智能实现了。在身兼程序员、艺术家和音乐家三种角色于一身的Hannah Davis的帮助下,TransProse人工智能程序分析了涵盖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和数字信托等多种话题的商业和技术文章,及其中富有情感的词汇。这些文章一共有22万字左右,相当于一本600页的书。

生成音乐

“生成音乐”也是AI的工作?是的,你没有看错!更确切地说,AI生成的是“初阶音乐”。依据收集到的“充满情感”的词汇,人工智能将其分成了八种感情类型,继而将它们转换成相应的音乐元素,如键、节奏、音高和音符长度等等,并提出了对应每一小节的乐器建议。这些音频文件让我们最先品尝到商业协奏曲的味道。

组合编排

如果你以为只靠人工智能就可以万事大吉,那就错了。还记得我们曾经说过的吗,人工智能并不是万能的,也无法代替人类;但它可以分担一些基础性工作,并通过“人机协作”的模式,将这种劳动成果放到最大。

谱曲也是一样。在人工智能合成“初阶音乐“后,这些文件被提供给作曲家,他们在忠于机器所产生的旋律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情感色调,并重新组合机器所生产的旋律,将其再编排成完整的交响乐。

或许就像这首交响乐的作曲家,同样也是最后指挥者的Mathieu Lamboley所说的那样,有时或许正是人类的“错误”,才让世界变得美丽。

现场表演

不啰嗦了,上视频。

点击视频,了解《Symphonologie》的创作过程,或快进到 3:50处,直击卢浮宫音乐会现场

其实,人工智能在音乐领域的天赋还不仅如此。早在 1987 年,全球就出现了一款“音乐智能实验”软件。当时的人工智能还不会“创作”,但它“模仿”巴赫的风格,所产出的赞美诗却足可以假乱真。

如今30年过去了,不得不说,人工智能不仅给音乐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而且让音乐创造者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机器也是有情感的。

或许,下一个伟大的“莫扎特”,就存在于一台小小的计算机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会作曲的,不只有天才少年莫扎特

或许,下一个伟大的“莫扎特”,就存在于一台小小的计算机中。

会作曲的人工智能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这位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近年来愈发受到“文青”和古典乐发烧友的追捧。

从1984年的传奇电影《莫扎特传》,到如今相继引入中国的德、法音乐剧《莫扎特》和《摇滚莫扎特》,这位神童在现今的受欢迎程度,丝毫不逊于生前。

但如果莫扎特活在当代,他会遇到一位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人工智能(AI)。

不久前,一场别开生面的管弦乐演奏,在悉尼歌剧院上演。率领这一“互动乐团”的独奏者小巴(Baxter),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工业协作机器人,但他没有机器人同伴的呆板,而是能够实时响应观众需求,充分保持互动,俨然成了一个演奏马林巴琴的精灵。

正在演奏马林巴琴的小巴同学

小巴同学的天赋,来源于一个创新设计团队,其中就包括埃森哲人工智能专家。团队专家通过对超过一百万件音乐作品进行预编程,并教会了小巴在演出当天汲取观众提交的数据,通过音乐演奏作出回应。

在整个表演中,观众可通过特殊技术支持的网页,使用手机与管弦乐队进行互动,进而成就了当天的音乐表现,以及前所未有的听觉体验。

点击视频,感受悉尼歌剧院音乐会的现场表演,或快进到2:00处,直接领略小巴同学英姿

怎么样,是否觉得非常神奇?“互动乐团”可谓是将人工智能、机器人创意和客户体验完美结合的艺术案例——技术可以被艺术创新融合于一体,创造出了最独特的感官体验。

事实上,埃森哲人工智能专家不仅帮助样子“蠢萌蠢萌”的小巴同学圆了自己的音乐梦,“埃森哲制造”的大型音乐作品,也曾于去年秋天亮相法国卢浮宫,为广大乐迷送上人工智能相关的超震撼音乐作品!

听,这首旋律时而欢快、时而悲伤、音符跳跃的商业协奏曲正在演绎数字化时代下的商业世界。

人工智能是这曲交响乐的最早奠基者

交响乐收听指南

我们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下这曲交响乐的概要,这首12分钟的交响乐,一共包含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商业的声音( The Voices of Business ),反映了商业在数字化时代的存在状态;

第二部分是科技崛起( The Rise of Technology ),展现科技的兴起对商业造成的冲击;

第三部分是新的数字时代( A New Digital World ),表现出科技为商业所带来的美好未来。

对应每一部分的提要,不妨点开音频,亲身感受一下各种乐器的音色,体味一下乐曲美妙的此起彼伏,感受人们对数字化世界的恐惧与希望。

这首名为《Symphonologie》的交响乐可谓与众不同。它不仅用音符反映了商业世界在科技和数字化时代的起落迭代,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乐章的最早奠基者,不是人类,而是传说中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

其创作过程正如埃森哲战略全球总裁马礼仁(Mark Knickrehm)所说的那样:我们将词语转化为注解,再把注解转化为交响乐。在这部乐曲的创作过程中,埃森哲战略咨询团队与人工智能伙伴、作曲家、指挥家携手,共同攻克了四道难关。

情绪分析

万事开头难。对于我们的商业协奏曲来说,最令人抓狂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商业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如果你拿这个问题问身边的同事,想必会获得千百种答案。而面对全球数以亿计的人口,要从中寻找规律,想想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可能”,却被人工智能实现了。在身兼程序员、艺术家和音乐家三种角色于一身的Hannah Davis的帮助下,TransProse人工智能程序分析了涵盖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和数字信托等多种话题的商业和技术文章,及其中富有情感的词汇。这些文章一共有22万字左右,相当于一本600页的书。

生成音乐

“生成音乐”也是AI的工作?是的,你没有看错!更确切地说,AI生成的是“初阶音乐”。依据收集到的“充满情感”的词汇,人工智能将其分成了八种感情类型,继而将它们转换成相应的音乐元素,如键、节奏、音高和音符长度等等,并提出了对应每一小节的乐器建议。这些音频文件让我们最先品尝到商业协奏曲的味道。

组合编排

如果你以为只靠人工智能就可以万事大吉,那就错了。还记得我们曾经说过的吗,人工智能并不是万能的,也无法代替人类;但它可以分担一些基础性工作,并通过“人机协作”的模式,将这种劳动成果放到最大。

谱曲也是一样。在人工智能合成“初阶音乐“后,这些文件被提供给作曲家,他们在忠于机器所产生的旋律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情感色调,并重新组合机器所生产的旋律,将其再编排成完整的交响乐。

或许就像这首交响乐的作曲家,同样也是最后指挥者的Mathieu Lamboley所说的那样,有时或许正是人类的“错误”,才让世界变得美丽。

现场表演

不啰嗦了,上视频。

点击视频,了解《Symphonologie》的创作过程,或快进到 3:50处,直击卢浮宫音乐会现场

其实,人工智能在音乐领域的天赋还不仅如此。早在 1987 年,全球就出现了一款“音乐智能实验”软件。当时的人工智能还不会“创作”,但它“模仿”巴赫的风格,所产出的赞美诗却足可以假乱真。

如今30年过去了,不得不说,人工智能不仅给音乐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而且让音乐创造者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机器也是有情感的。

或许,下一个伟大的“莫扎特”,就存在于一台小小的计算机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