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脱口秀大会》段子少了,多的是那抹不去的尴尬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脱口秀大会》段子少了,多的是那抹不去的尴尬

看看国内“脱口秀圈子”人才的现状,虽然娱乐圈能歌善舞的明星很多,但唯独能“说”会“说”懂“说”的人少。明星方面,能独当一面撑起一档节目的人寥寥无几。而对于素人高手的挖掘,则需要较高的时间成本与金钱成本,因此也很难。

上周末,腾讯视频一档《脱口秀大会》悄然上线。张绍刚、池子、李诞的“三贱客”组合,加上节目名中的“大会”二字,难免让人想到另一档类似的节目《吐槽大会》。是的,《脱口秀大会》确实与《吐槽大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两档节目拥有着完全一样的制作团队。只不过从首播效果来看,两档节目相差得不少。

点播指数:★★★☆☆

好评指数:★★☆☆☆

创新指数:★★☆☆☆

嘉宾指数:★★☆☆☆

节目开场,池子和李诞就对《脱口秀大会》进行了一番调侃,什么这档节目是因为赞助商在《吐槽大会》的钱没用完所以又制作了这档节目;什么舞美红配绿的颜色搭配真是太棒啦等等。虽是调侃,但看了《脱口秀大会》简陋的舞美,好像又真的印证了他俩的话:难道《脱口秀大会》真是用《吐槽大会》剩下的东西制作的一档节目吗?

“多对多”的PK模式,

不新鲜也不容易出彩

虽然与《吐槽大会》有着天然的联系,但是《脱口秀大会》还是有着自己的不同:比如李诞在这里剪去了那头红发,池子也戴上了帽子遮住了小辫。更重要的是和《吐槽大会》相比,如果那是“一对多”的“互怼”模式,那么《脱口秀大会》则又回归到了普通的“多对多”的PK模式,而这样的模式不新鲜更不容易出彩。

首先,《脱口秀大会》让池子和李诞分别坐镇红绿两队,每一队都有一些段子手,第一轮他们需要轮番上场讲段子,使劲逗观众笑;第二轮,围绕着一个话题,段子手们需要进行即兴的演说,是的,这个环节,就是一群段子手的freestyle。

池子

而这种分队PK,《奇葩说》是这样,它选出“BB King”,《脱口秀大会》则选出“大小王”;还有各种音乐节目,可以说分队PK早就不再新鲜。

所以,模式的无创新注定着《脱口秀大会》难以获得《吐槽大会》的量级。截至目前,《脱口秀大会》点播量是八千多万,且不说这其中还有多少与腾讯视频首页打出的“吐槽大会原班人马打造”这几个大字有关。要知道,《吐槽大会》几乎都是破亿播放量的节奏。

而往更深层次的原因去看,《吐槽大会》让人看到了“自黑”的魅力,是一种“怼文化”的传播与发酵,这对于大众而言是新鲜的,且《吐槽大会》对于明星们的吐槽,让“人”成为了节目的核心,而“人”可以带来的就是看点的“不平衡”,充满了戏剧性。

反观《脱口秀大会》,两队的PK自然要有一个核心议题,于是“话题”成为了节目的主轴线。围绕着这个主线,双方你来我往,观众之所以看得平淡,就在于在这你来我往中太过于平衡,从而也让节目失去了一些张力与新的可能。

无论模式怎么样,

脱口秀的核心在于段子要精彩

如果按照“多对多”PK模式继续往下深究,在节目的形式已经不够吸睛的情况下,《脱口秀大会》更需要深耕的是段子的质量,这是节目的压力也会成为节目的救命药。

想想池子和李诞在《吐槽大会》中的“出口就是段子”,《脱口秀大会》首期节目,两人的表现只能说一般,没有形成让人记忆的点,姑且认为李诞说倪萍曾经就是山东农村的一个小姑娘还算得上一个吧。所以,对于他们两个来说,需要记住的是段子是需要用心写出来的,当他们忙于商业工作、整日奔波在赚钱的路上,却无法静下心来写出精彩段子时,他们也就走到了黔驴技穷的一天。

而对倪萍和柳岩而言,明星在《脱口秀大会》的作用也就是带带流量,为宣传做出一点贡献而已,因此当明星在这里被边缘化时,她们说的什么也就没那么重要。就好像倪萍说赵忠祥的嘴边留着一根白菜主持完了节目,柳岩依旧拿着自己身材说事的时候,大家也就是笑笑而已,不会有太多的传播效果。

因此对于《脱口秀大会》而言,最关键的还是素人段子手的水平和能力。他们又能不能制造出足以吸睛的段子?从首期节目来看,任重而道远。

除了犀利主妇思文的“母鸡论”——“女人结婚后,没人关心你飞得高不高,也没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所有人见你都会问,蛋都不下你飞什么飞时,我只能回答说我母鸡啊。”还有IT男韦若琛的“凭自己实力单的身”的那个段子还算得上精彩外,其他人的表现大多只能用尴尬形容。

韦若琛

比如一位被《奇葩说》淘汰了的选手卡姆的那一段,先讲了自己被标签,结果突然画风一转就去吐槽《中国有嘻哈》?从嘻哈侠到张震岳、热狗、吴亦凡,结果说着说着又回到了嘻哈侠。整个段子简直是逻辑欠佳,并且风度全无,更何况这好笑吗?

还有首期节目获得“小王”的选手“源源儿”,虽然他讲的东西逻辑、笑点都有,但是最致命的是他讲的又是重庆、四川人的故事。尤其是第二轮他的语出惊人——“四川的乡下没有wifi,重庆没有乡下”等等,虽然也只是为了话题服务,但是在一个公开场合,在一档有潜力大范围传播的节目中,此类言辞难免欠妥。

源源儿

因此,无论模式如何变化,脱口秀节目的核心就是“段子”。虽然好段子难出,但是也应该用更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尤其是《脱口秀大会》采用的是对于某一话题(首期节目就是“这个标签我不背”)的脱口秀,明星、嘉宾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种观点的输出,某种程度上都是具有精神导向的。因此,《脱口秀大会》需要记住节目越大责任越大啊!

《脱口秀大会》渴望培养人才奈何人才缺失,这又是一次对“脱口秀”的透支?

有人说将《脱口秀大会》看做是一个“人才培养计划”也许会好过一点。是的,《脱口秀大会》就目前的模式而言,它应该起到的功能作用就是为《吐槽大会》等提供一些脱口秀方面的人才,就像《奇葩大会》之于《奇葩说》一样。

所以打开《脱口秀大会》一个更为正确的姿势是将它看做一场比赛,在这场比赛中,有明星的流量带动作用,有池子和李诞的队长的噱头,但关键还是参赛队员的表现。首期节目,几位参赛选手表现平淡,表现稍好的思文却又算不上素人与新人,毕竟她是《吐槽大会》《今晚80后脱口秀》的常驻嘉宾与幕后编剧,因此想想看连幕后大咖都登台了,表征的是什么?答案很简单:《脱口秀大会》确实是想培养人才,但奈何人才稀缺?

思文

首先,从“培养”的角度去看,《脱口秀大会》似乎给予了素人脱口秀表演者一个展示的舞台,但是仅仅是展示是不够的,既然是“培养”就还需要节目组通过一些环节的设置来激发素人的表现,从而提升他们。看看《奇葩说》,不管面对怎样的“抱团说”,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那里是存在“老奇葩带新奇葩”的机制的。

因此,《脱口秀大会》同样具备“多对多”的PK模式,也应该让“老脱口秀人带新脱口秀人”,这才是“培养”,不是吗?而不是像首期节目那样,让池子、李诞作为一个形式上的队长,全程就负责点点头摆摆手,然后附和几声笑几下就好了。

其次,如果上面的那套逻辑不成立,也就是说《脱口秀大会》实质上并没有一套“培养”机制的话,那么《脱口秀大会》则又将会是对“脱口秀”的一次透支。或者说腾讯视频让笑果文化一年开两档“脱口秀节目”本身就是一种透支。

看看国内“脱口秀圈子”人才的现状,虽然娱乐圈能歌善舞的明星很多,但唯独能“说”会“说”懂“说”的人少。明星方面,能独当一面撑起一档节目的人寥寥无几。而对于素人高手的挖掘,则需要较高的时间成本与金钱成本,因此也很难。

而相对于“说”,稀缺的人才更在于写手、编剧团队,尤其是在脱口秀节目越来越多的当下,如果没有优秀的写手、编剧,大家都靠抄袭网络段子,一味地追求热点、“毒舌”的话,可能对这个圈子的发展而言是百害而无一益的。

在知乎上有一个帖子,问“中国脱口秀有什么优点?”网友一针见血:“带你重温两年前的网络段子。”显然,观众对这早就有着自己的看法。

因此,还是希望《脱口秀大会》能在后期呈现出一定的“培养人才”的特质,否则只能是为人才稀缺的脱口秀圈“雪上加霜”而非“雪中送炭”。当然,节目才上线一期,期待未来会有更多的民间高手出现在节目中,为大家的生活增添笑料!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脱口秀大会》段子少了,多的是那抹不去的尴尬

看看国内“脱口秀圈子”人才的现状,虽然娱乐圈能歌善舞的明星很多,但唯独能“说”会“说”懂“说”的人少。明星方面,能独当一面撑起一档节目的人寥寥无几。而对于素人高手的挖掘,则需要较高的时间成本与金钱成本,因此也很难。

上周末,腾讯视频一档《脱口秀大会》悄然上线。张绍刚、池子、李诞的“三贱客”组合,加上节目名中的“大会”二字,难免让人想到另一档类似的节目《吐槽大会》。是的,《脱口秀大会》确实与《吐槽大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两档节目拥有着完全一样的制作团队。只不过从首播效果来看,两档节目相差得不少。

点播指数:★★★☆☆

好评指数:★★☆☆☆

创新指数:★★☆☆☆

嘉宾指数:★★☆☆☆

节目开场,池子和李诞就对《脱口秀大会》进行了一番调侃,什么这档节目是因为赞助商在《吐槽大会》的钱没用完所以又制作了这档节目;什么舞美红配绿的颜色搭配真是太棒啦等等。虽是调侃,但看了《脱口秀大会》简陋的舞美,好像又真的印证了他俩的话:难道《脱口秀大会》真是用《吐槽大会》剩下的东西制作的一档节目吗?

“多对多”的PK模式,

不新鲜也不容易出彩

虽然与《吐槽大会》有着天然的联系,但是《脱口秀大会》还是有着自己的不同:比如李诞在这里剪去了那头红发,池子也戴上了帽子遮住了小辫。更重要的是和《吐槽大会》相比,如果那是“一对多”的“互怼”模式,那么《脱口秀大会》则又回归到了普通的“多对多”的PK模式,而这样的模式不新鲜更不容易出彩。

首先,《脱口秀大会》让池子和李诞分别坐镇红绿两队,每一队都有一些段子手,第一轮他们需要轮番上场讲段子,使劲逗观众笑;第二轮,围绕着一个话题,段子手们需要进行即兴的演说,是的,这个环节,就是一群段子手的freestyle。

池子

而这种分队PK,《奇葩说》是这样,它选出“BB King”,《脱口秀大会》则选出“大小王”;还有各种音乐节目,可以说分队PK早就不再新鲜。

所以,模式的无创新注定着《脱口秀大会》难以获得《吐槽大会》的量级。截至目前,《脱口秀大会》点播量是八千多万,且不说这其中还有多少与腾讯视频首页打出的“吐槽大会原班人马打造”这几个大字有关。要知道,《吐槽大会》几乎都是破亿播放量的节奏。

而往更深层次的原因去看,《吐槽大会》让人看到了“自黑”的魅力,是一种“怼文化”的传播与发酵,这对于大众而言是新鲜的,且《吐槽大会》对于明星们的吐槽,让“人”成为了节目的核心,而“人”可以带来的就是看点的“不平衡”,充满了戏剧性。

反观《脱口秀大会》,两队的PK自然要有一个核心议题,于是“话题”成为了节目的主轴线。围绕着这个主线,双方你来我往,观众之所以看得平淡,就在于在这你来我往中太过于平衡,从而也让节目失去了一些张力与新的可能。

无论模式怎么样,

脱口秀的核心在于段子要精彩

如果按照“多对多”PK模式继续往下深究,在节目的形式已经不够吸睛的情况下,《脱口秀大会》更需要深耕的是段子的质量,这是节目的压力也会成为节目的救命药。

想想池子和李诞在《吐槽大会》中的“出口就是段子”,《脱口秀大会》首期节目,两人的表现只能说一般,没有形成让人记忆的点,姑且认为李诞说倪萍曾经就是山东农村的一个小姑娘还算得上一个吧。所以,对于他们两个来说,需要记住的是段子是需要用心写出来的,当他们忙于商业工作、整日奔波在赚钱的路上,却无法静下心来写出精彩段子时,他们也就走到了黔驴技穷的一天。

而对倪萍和柳岩而言,明星在《脱口秀大会》的作用也就是带带流量,为宣传做出一点贡献而已,因此当明星在这里被边缘化时,她们说的什么也就没那么重要。就好像倪萍说赵忠祥的嘴边留着一根白菜主持完了节目,柳岩依旧拿着自己身材说事的时候,大家也就是笑笑而已,不会有太多的传播效果。

因此对于《脱口秀大会》而言,最关键的还是素人段子手的水平和能力。他们又能不能制造出足以吸睛的段子?从首期节目来看,任重而道远。

除了犀利主妇思文的“母鸡论”——“女人结婚后,没人关心你飞得高不高,也没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所有人见你都会问,蛋都不下你飞什么飞时,我只能回答说我母鸡啊。”还有IT男韦若琛的“凭自己实力单的身”的那个段子还算得上精彩外,其他人的表现大多只能用尴尬形容。

韦若琛

比如一位被《奇葩说》淘汰了的选手卡姆的那一段,先讲了自己被标签,结果突然画风一转就去吐槽《中国有嘻哈》?从嘻哈侠到张震岳、热狗、吴亦凡,结果说着说着又回到了嘻哈侠。整个段子简直是逻辑欠佳,并且风度全无,更何况这好笑吗?

还有首期节目获得“小王”的选手“源源儿”,虽然他讲的东西逻辑、笑点都有,但是最致命的是他讲的又是重庆、四川人的故事。尤其是第二轮他的语出惊人——“四川的乡下没有wifi,重庆没有乡下”等等,虽然也只是为了话题服务,但是在一个公开场合,在一档有潜力大范围传播的节目中,此类言辞难免欠妥。

源源儿

因此,无论模式如何变化,脱口秀节目的核心就是“段子”。虽然好段子难出,但是也应该用更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尤其是《脱口秀大会》采用的是对于某一话题(首期节目就是“这个标签我不背”)的脱口秀,明星、嘉宾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种观点的输出,某种程度上都是具有精神导向的。因此,《脱口秀大会》需要记住节目越大责任越大啊!

《脱口秀大会》渴望培养人才奈何人才缺失,这又是一次对“脱口秀”的透支?

有人说将《脱口秀大会》看做是一个“人才培养计划”也许会好过一点。是的,《脱口秀大会》就目前的模式而言,它应该起到的功能作用就是为《吐槽大会》等提供一些脱口秀方面的人才,就像《奇葩大会》之于《奇葩说》一样。

所以打开《脱口秀大会》一个更为正确的姿势是将它看做一场比赛,在这场比赛中,有明星的流量带动作用,有池子和李诞的队长的噱头,但关键还是参赛队员的表现。首期节目,几位参赛选手表现平淡,表现稍好的思文却又算不上素人与新人,毕竟她是《吐槽大会》《今晚80后脱口秀》的常驻嘉宾与幕后编剧,因此想想看连幕后大咖都登台了,表征的是什么?答案很简单:《脱口秀大会》确实是想培养人才,但奈何人才稀缺?

思文

首先,从“培养”的角度去看,《脱口秀大会》似乎给予了素人脱口秀表演者一个展示的舞台,但是仅仅是展示是不够的,既然是“培养”就还需要节目组通过一些环节的设置来激发素人的表现,从而提升他们。看看《奇葩说》,不管面对怎样的“抱团说”,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那里是存在“老奇葩带新奇葩”的机制的。

因此,《脱口秀大会》同样具备“多对多”的PK模式,也应该让“老脱口秀人带新脱口秀人”,这才是“培养”,不是吗?而不是像首期节目那样,让池子、李诞作为一个形式上的队长,全程就负责点点头摆摆手,然后附和几声笑几下就好了。

其次,如果上面的那套逻辑不成立,也就是说《脱口秀大会》实质上并没有一套“培养”机制的话,那么《脱口秀大会》则又将会是对“脱口秀”的一次透支。或者说腾讯视频让笑果文化一年开两档“脱口秀节目”本身就是一种透支。

看看国内“脱口秀圈子”人才的现状,虽然娱乐圈能歌善舞的明星很多,但唯独能“说”会“说”懂“说”的人少。明星方面,能独当一面撑起一档节目的人寥寥无几。而对于素人高手的挖掘,则需要较高的时间成本与金钱成本,因此也很难。

而相对于“说”,稀缺的人才更在于写手、编剧团队,尤其是在脱口秀节目越来越多的当下,如果没有优秀的写手、编剧,大家都靠抄袭网络段子,一味地追求热点、“毒舌”的话,可能对这个圈子的发展而言是百害而无一益的。

在知乎上有一个帖子,问“中国脱口秀有什么优点?”网友一针见血:“带你重温两年前的网络段子。”显然,观众对这早就有着自己的看法。

因此,还是希望《脱口秀大会》能在后期呈现出一定的“培养人才”的特质,否则只能是为人才稀缺的脱口秀圈“雪上加霜”而非“雪中送炭”。当然,节目才上线一期,期待未来会有更多的民间高手出现在节目中,为大家的生活增添笑料!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