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人工智能时代,争当两类不被淘汰的职场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人工智能时代,争当两类不被淘汰的职场人

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应用极大提升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和工作效率,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越来越多机械性、重复性、程式化的工作将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农业文明持续了5000年,工业文明持续了400年,互联网文明仅仅不到百年,下一个智能文明已悄然开启。在这样一个指数增长的时代,技术更迭的速度已越过拐点,科技复兴令人目不暇接,我们也从未像现在这般比以往任何时刻更关注未来趋势,只为领先他人半步,抓住未来机遇不被淘汰。

去年“阿尔法狗(AlphaGo)”跟韩国棋手李世石九段的人机大战,我们必然都记忆深刻。李世石这位曾经的人类最强围棋选手以1:4的大比分败给了Google的人工智能产品AlphaGo。2016年3月9日,继李世石之后,柯洁在微博里写道:就算“阿尔法狗”战胜了李世石,但它赢不了我。然而不到一年,柯洁与“Master”对弈,下至178手最终投子认输。而下围棋这件事儿究竟有多难?围棋可能的走法一共有10的160次方之多。10的160次方是怎样一个概念?假设将宇宙中的每一个原子变成一个宇宙,然后再把这么多个宇宙中的原子总数累加起来,仍然小于10的160次方。所以,人工智能与世界顶尖棋手的对弈,也让我们对人工智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但,围棋对弈却仍只是人工智能的冰山一角。未来,数百万的岗位也将逐渐被被其取代。那么,究竟什么是人工智能?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是如何应用的?

/图片来源: Google/

人工智能的时代演变

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和纳米科学共同被认为是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研究范围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根据目前领域内主流观点,其发展主要分为三大阶段:

弱人工智能:擅长于单个方面的人工智能。

比如:搜狗汪仔机器人擅长答题,但你要让它与柯杰对弈围棋,它可能就会方寸大乱。再举个电商的例子,亚马逊、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会结合我们平时浏览商品时的大数据及相关算法,为我们每个人推荐各不相同,却又能恰当迎合每个人不同需求的商品;另外,美图秀秀,或许我们对它的认知还停留在与APUS类似的工具型公司,但与其说它是个工具型公司,不如说它抓住了人工智能的风口,逐渐进化为一家专业的智能图像应用公司。

/图片来源: Google/

强人工智能: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主要指在各方面都能和人类比肩的人工智能,人类能干的脑力活它都能干。然而,创造强人工智能比创造弱人工智能难得多,这意味着,强人工智能需要有进行思考、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理解复杂理念、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等操作的能力。

比如,2000年,高盛位于纽约的股票现金交易部门有600个交易员。而如今,只剩下2名,剩余的工作全部由机器包办。再举个例子,巴菲特是投资领域众人敬仰的“股神”,年均回报率大约在22%,但美国文艺复兴对冲基金公司运用大量机器学习算法进行策略建模,其年均回报高达50%以上。另外,人工智能在医学上的应用也十分不俗,若患者为人工智能提供病例和化验结果,之后用自然语言口述病情,那么,在摒除人特有的情感因素影响之后,人工智能不仅能够理解自然语言,更能够做到准确诊断,而相关数据显示,其诊断的准确率完全媲美美国医生的平均水平。

超人工智能:即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都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超人工智能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类强一点,也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类强万亿倍的。

科技指数增长的时代,如何不被人工智能淘汰

科技的发展速度远比我们想象更快,越来越多的独角兽新兴企业,正在以加速度的方式涌现,我们所处的社会已不再是稳如磐石的固态,如今支撑我们的早已变成流沙。我们赶上的是另一次工业革命的巅峰,越来越多的岗位正在消失。

如果你在看《机械姬》这部电影时,对机器人感到恐惧。那么,如今的人工智能就等同于那些正在夺走我们工作的机器人。另外,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团队认为无人驾驶汽车将会很快夺走300万人的岗位,英格兰银行表示,在下一代中,英国有1500万个岗位将会消失。

/图片来源: Futurism/

那么,在这样一个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液态时代,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在适应科技发展的前提下,不被人工智能取代?毫无疑问,我们可以去看看那些在商业上能够缔造伟大成就的人,他们普遍有两个特征:首先是通才,而很少是专才;其次,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人,他们拥有创造性思维,能够从零到一。

埃隆·马斯克的案例我们都已经耳熟能详,他被冠以“硅谷钢铁侠”的称呼,是二十一世纪最伟大天才冒险家。他在数字支付、汽车、电池、航空和生物等领域都不是专才,却接连创造出Paypal、特斯拉和SpaceX等领域成功案例。原因何在?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是一个极高明的整合者,他用通才、跨界的能力,整合了我们所有人眼里觉得不可能的东西;第二,是马斯克的反直觉思维,马斯克学的是物理,因此他的心智模式受到物理学的影响。受量子力学启发,他发现在量子层面的物理规律与我们在宏观层面的物理学直觉往往相反,但却是正确的。他推崇"物理学第一原理",也就是一种"追究最原始假设"的方式思考,而不是人们通常用的"类比"方式思考,他运用此逻辑去打造可回收的火箭。这就是原始创新与边际创新的差别。如今互联网领域炙手可热的“第一性原理“也正是来源于此。

总体而言,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应用极大提升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和工作效率,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越来越多机械性、重复性、程式化的工作将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优秀的人才不再是你的重要竞争对手,人工智能才是。而如何在这个人工智能指数增长的液态时代不被淘汰,保持住自己的竞争力,关键有两点:一是拥有跨界和整合的能力;二则是创造力思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人工智能时代,争当两类不被淘汰的职场人

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应用极大提升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和工作效率,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越来越多机械性、重复性、程式化的工作将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农业文明持续了5000年,工业文明持续了400年,互联网文明仅仅不到百年,下一个智能文明已悄然开启。在这样一个指数增长的时代,技术更迭的速度已越过拐点,科技复兴令人目不暇接,我们也从未像现在这般比以往任何时刻更关注未来趋势,只为领先他人半步,抓住未来机遇不被淘汰。

去年“阿尔法狗(AlphaGo)”跟韩国棋手李世石九段的人机大战,我们必然都记忆深刻。李世石这位曾经的人类最强围棋选手以1:4的大比分败给了Google的人工智能产品AlphaGo。2016年3月9日,继李世石之后,柯洁在微博里写道:就算“阿尔法狗”战胜了李世石,但它赢不了我。然而不到一年,柯洁与“Master”对弈,下至178手最终投子认输。而下围棋这件事儿究竟有多难?围棋可能的走法一共有10的160次方之多。10的160次方是怎样一个概念?假设将宇宙中的每一个原子变成一个宇宙,然后再把这么多个宇宙中的原子总数累加起来,仍然小于10的160次方。所以,人工智能与世界顶尖棋手的对弈,也让我们对人工智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但,围棋对弈却仍只是人工智能的冰山一角。未来,数百万的岗位也将逐渐被被其取代。那么,究竟什么是人工智能?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是如何应用的?

/图片来源: Google/

人工智能的时代演变

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和纳米科学共同被认为是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研究范围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根据目前领域内主流观点,其发展主要分为三大阶段:

弱人工智能:擅长于单个方面的人工智能。

比如:搜狗汪仔机器人擅长答题,但你要让它与柯杰对弈围棋,它可能就会方寸大乱。再举个电商的例子,亚马逊、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会结合我们平时浏览商品时的大数据及相关算法,为我们每个人推荐各不相同,却又能恰当迎合每个人不同需求的商品;另外,美图秀秀,或许我们对它的认知还停留在与APUS类似的工具型公司,但与其说它是个工具型公司,不如说它抓住了人工智能的风口,逐渐进化为一家专业的智能图像应用公司。

/图片来源: Google/

强人工智能: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主要指在各方面都能和人类比肩的人工智能,人类能干的脑力活它都能干。然而,创造强人工智能比创造弱人工智能难得多,这意味着,强人工智能需要有进行思考、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理解复杂理念、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等操作的能力。

比如,2000年,高盛位于纽约的股票现金交易部门有600个交易员。而如今,只剩下2名,剩余的工作全部由机器包办。再举个例子,巴菲特是投资领域众人敬仰的“股神”,年均回报率大约在22%,但美国文艺复兴对冲基金公司运用大量机器学习算法进行策略建模,其年均回报高达50%以上。另外,人工智能在医学上的应用也十分不俗,若患者为人工智能提供病例和化验结果,之后用自然语言口述病情,那么,在摒除人特有的情感因素影响之后,人工智能不仅能够理解自然语言,更能够做到准确诊断,而相关数据显示,其诊断的准确率完全媲美美国医生的平均水平。

超人工智能:即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都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超人工智能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类强一点,也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类强万亿倍的。

科技指数增长的时代,如何不被人工智能淘汰

科技的发展速度远比我们想象更快,越来越多的独角兽新兴企业,正在以加速度的方式涌现,我们所处的社会已不再是稳如磐石的固态,如今支撑我们的早已变成流沙。我们赶上的是另一次工业革命的巅峰,越来越多的岗位正在消失。

如果你在看《机械姬》这部电影时,对机器人感到恐惧。那么,如今的人工智能就等同于那些正在夺走我们工作的机器人。另外,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团队认为无人驾驶汽车将会很快夺走300万人的岗位,英格兰银行表示,在下一代中,英国有1500万个岗位将会消失。

/图片来源: Futurism/

那么,在这样一个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液态时代,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在适应科技发展的前提下,不被人工智能取代?毫无疑问,我们可以去看看那些在商业上能够缔造伟大成就的人,他们普遍有两个特征:首先是通才,而很少是专才;其次,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人,他们拥有创造性思维,能够从零到一。

埃隆·马斯克的案例我们都已经耳熟能详,他被冠以“硅谷钢铁侠”的称呼,是二十一世纪最伟大天才冒险家。他在数字支付、汽车、电池、航空和生物等领域都不是专才,却接连创造出Paypal、特斯拉和SpaceX等领域成功案例。原因何在?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是一个极高明的整合者,他用通才、跨界的能力,整合了我们所有人眼里觉得不可能的东西;第二,是马斯克的反直觉思维,马斯克学的是物理,因此他的心智模式受到物理学的影响。受量子力学启发,他发现在量子层面的物理规律与我们在宏观层面的物理学直觉往往相反,但却是正确的。他推崇"物理学第一原理",也就是一种"追究最原始假设"的方式思考,而不是人们通常用的"类比"方式思考,他运用此逻辑去打造可回收的火箭。这就是原始创新与边际创新的差别。如今互联网领域炙手可热的“第一性原理“也正是来源于此。

总体而言,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应用极大提升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和工作效率,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越来越多机械性、重复性、程式化的工作将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优秀的人才不再是你的重要竞争对手,人工智能才是。而如何在这个人工智能指数增长的液态时代不被淘汰,保持住自己的竞争力,关键有两点:一是拥有跨界和整合的能力;二则是创造力思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