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纽约时报让内容团队负责广告的做法,他们也效仿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纽约时报让内容团队负责广告的做法,他们也效仿了

那些在城市里离群索居的年轻人总是能够参与消散孤独的行为,无论是在移动电台里趟进主播的温柔乡,还是前往新世相的后台遇见陌生的同龄人。

历次信息革命的根本价值,在于非线性的创造信息规模。

如果说古登堡开启的印刷技术依然需要纸质媒介作为流通产物,那么计算机带来的数字技术则实现了最为疯狂的想象图景:人类可以无视时空距离交换信息。

古时的文人墨客同时多为游士,倒也并非因为贪恋山水,纵使是不世出的天才,也无法数十年如一日的闭门造车,所谓任何创作都是基于经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据说《纽约时报》一周刊载出来的信息规模,就超过了十八世纪法国巴黎一户中产家庭终其一生的阅读总量,而在Facebook的平台上一个小时新增的电子数据,则又远远高于《纽约时报》创刊至今的全部内容。

不惜抢劫港口商船也要掠夺书籍用来填充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皇帝大概也只能羡慕两千多年之后的现代文明,一部智能手机所能连接的世界,就已辽阔到毋须征战四方便可知晓天下的地步。

鲍德里亚构想的世界正在逐渐成为事实:「信息和器物会留下来,而目睹它们的生产、完善和消亡的却是人类自己。」

看到新世相和荔枝FM联合推出的「晚安博物馆」之后,这句前言显得更加一语成谶。

最初,只是新世相运营的一档主题互动活动,在48小时之内,用户可以在新世相的后台和陌生的其他用户相互交换某些故事——比如「这个夏天的美好瞬间」或是「我的朋友圈封面」这种——在随机概率的配对下体验「缘,妙不可言」的生趣。

如同「逃离北上广」的操作方式,新世相对于原生内容商业化的定位,始终都是请君入瓮的姿态,在没有企业买单的时候,内容的生产本身被归于运营成本的范畴,而当企业萌生兴趣之后,开放性的结构则很容易在保持原有互动模型的情况下接入企业合作的需求。

于是,在累计做了八轮交换活动之后,荔枝FM成为第一个和新世相在这个节目上联手的商业品牌。

在千帆过尽的音频市场,荔枝FM始终有着独树一帜的特点,无论是围绕听书以及相声节目的版权大战,还是借助知识付费的急剧转型,它都没有「跟随大流」,而是执着的在语音社交领域细水长流。

荔枝FM的创始人赖奕龙就曾在自家产品里主持一个电台「深夜谈歌」,在数不尽的不眠夜里伴枕连线,而这次发动用户交换晚安的细碎声音,未尝不是在旧梦重温。

毕竟,荔枝FM的使用高峰,从来都是万籁俱寂的晚间。

另一方面,新世相的读者共性也是二者得以牵手的重要驱动之一,那些在城市里离群索居的年轻人总是能够参与消散孤独的行为,无论是在移动电台里趟进主播的温柔乡,还是前往新世相的后台遇见陌生的同龄人。

于是一拍即合。

2012年,《纽约时报》组建名为「T Brand Studio」的原生广告部门,试图应对印刷广告业务逐年下滑的危机,在倍加争议的背景中,「T Brand Studio」已经成为这家报业最为重要的现金流供血通道,其贡献营收占到整个数字广告的1/4。

在《纽约时报》的组织架构当中,「T Brand Studio」独立于编辑体系,但同时又撬动过资深编辑的内部跳槽,它象征着传统媒体的自我革命:那种在内容旁边划出一块区域放置广告的做法,早已过时。

所以「T Brand Studio」的策略,是以符合《纽约时报》刊载标准的创作能力,去为商业客户定制能够和新闻报道比肩的内容广告,几乎每一支作品都在流量、口碑和品质三个方面同时打出高分。

毋庸置疑,新世相是有着对「T Brand Studio」的敬意和崇尚的,张伟曾在一场活动中明确说过这样一番话——「我们不存在品牌提供方案、我们执行方案的商业模式」——在社交传播的方寸空间,这个几乎把全部心力都投入在唯一一个微信公众账号上的新媒体,至始至终都坚持由自己来控制内容。

在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时代,一切范式都被打破。

在为荔枝FM定制了互致晚安的语音交换活动之后,新世相把WhatYouNeed、胡辛束、晚安少年、Minefm四个调性相仿——都是文艺市场的掘金者——的微信公众账号联合起来,使得六个来自不同平台的读者群体可以「越境」互动,而那些被交换和传递声音,在将被储存在一个线上的「声音博物馆」主页内,白天整日闭馆,只供夜间参观。

这种凝结有浪漫主义文化的仪式产物,也是新世相致力于在历次商业表达中留下的透明水印。

与其说是文艺青年难以忍受情感沾染钞票的背叛感,毋宁说是他们厌恶不经修饰的露骨功利,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内容公司试图和作为中间商的广告公司争夺指挥棒的原因之一,前者必须揣摩用户的心理,后者却通常只需要为甲方负责。

而权力的移交,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只是无论如何,「晚安博物馆」的象征意义已然昭示,它在完成商业使命之后,如同带有温度和脉搏的一件活体器物,被存放在互联网的某处角落,这是一篇颇具童话色彩的结局,在任何一个夜晚,可能都会有着一个不知从何而来的旅人,推开博物馆的大门,静静的倾听着一个又一个的陌生或是熟悉的睡前呓语。

说的人或许早已忘记,但是听的人却可能一直记得。

这也让人想起Product Graveyard,这是一座互联网墓场,专门用来纪念那些曾经流行一时但最终死去的产品,已经有着一千多座墓碑在这里遗世伫立。

在一些墓碑的背面,甚至还能读到一些不乏黑色幽默的悼词,比如作者就为Picasa(Google的一款图片管理应用)写道:「Google没有能力抚养两个孩子,于是它掐死了其中一个(Picasa),留下了另外一个(Google Photos)。」

是的,怀念永远是人的天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纽约时报让内容团队负责广告的做法,他们也效仿了

那些在城市里离群索居的年轻人总是能够参与消散孤独的行为,无论是在移动电台里趟进主播的温柔乡,还是前往新世相的后台遇见陌生的同龄人。

历次信息革命的根本价值,在于非线性的创造信息规模。

如果说古登堡开启的印刷技术依然需要纸质媒介作为流通产物,那么计算机带来的数字技术则实现了最为疯狂的想象图景:人类可以无视时空距离交换信息。

古时的文人墨客同时多为游士,倒也并非因为贪恋山水,纵使是不世出的天才,也无法数十年如一日的闭门造车,所谓任何创作都是基于经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据说《纽约时报》一周刊载出来的信息规模,就超过了十八世纪法国巴黎一户中产家庭终其一生的阅读总量,而在Facebook的平台上一个小时新增的电子数据,则又远远高于《纽约时报》创刊至今的全部内容。

不惜抢劫港口商船也要掠夺书籍用来填充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皇帝大概也只能羡慕两千多年之后的现代文明,一部智能手机所能连接的世界,就已辽阔到毋须征战四方便可知晓天下的地步。

鲍德里亚构想的世界正在逐渐成为事实:「信息和器物会留下来,而目睹它们的生产、完善和消亡的却是人类自己。」

看到新世相和荔枝FM联合推出的「晚安博物馆」之后,这句前言显得更加一语成谶。

最初,只是新世相运营的一档主题互动活动,在48小时之内,用户可以在新世相的后台和陌生的其他用户相互交换某些故事——比如「这个夏天的美好瞬间」或是「我的朋友圈封面」这种——在随机概率的配对下体验「缘,妙不可言」的生趣。

如同「逃离北上广」的操作方式,新世相对于原生内容商业化的定位,始终都是请君入瓮的姿态,在没有企业买单的时候,内容的生产本身被归于运营成本的范畴,而当企业萌生兴趣之后,开放性的结构则很容易在保持原有互动模型的情况下接入企业合作的需求。

于是,在累计做了八轮交换活动之后,荔枝FM成为第一个和新世相在这个节目上联手的商业品牌。

在千帆过尽的音频市场,荔枝FM始终有着独树一帜的特点,无论是围绕听书以及相声节目的版权大战,还是借助知识付费的急剧转型,它都没有「跟随大流」,而是执着的在语音社交领域细水长流。

荔枝FM的创始人赖奕龙就曾在自家产品里主持一个电台「深夜谈歌」,在数不尽的不眠夜里伴枕连线,而这次发动用户交换晚安的细碎声音,未尝不是在旧梦重温。

毕竟,荔枝FM的使用高峰,从来都是万籁俱寂的晚间。

另一方面,新世相的读者共性也是二者得以牵手的重要驱动之一,那些在城市里离群索居的年轻人总是能够参与消散孤独的行为,无论是在移动电台里趟进主播的温柔乡,还是前往新世相的后台遇见陌生的同龄人。

于是一拍即合。

2012年,《纽约时报》组建名为「T Brand Studio」的原生广告部门,试图应对印刷广告业务逐年下滑的危机,在倍加争议的背景中,「T Brand Studio」已经成为这家报业最为重要的现金流供血通道,其贡献营收占到整个数字广告的1/4。

在《纽约时报》的组织架构当中,「T Brand Studio」独立于编辑体系,但同时又撬动过资深编辑的内部跳槽,它象征着传统媒体的自我革命:那种在内容旁边划出一块区域放置广告的做法,早已过时。

所以「T Brand Studio」的策略,是以符合《纽约时报》刊载标准的创作能力,去为商业客户定制能够和新闻报道比肩的内容广告,几乎每一支作品都在流量、口碑和品质三个方面同时打出高分。

毋庸置疑,新世相是有着对「T Brand Studio」的敬意和崇尚的,张伟曾在一场活动中明确说过这样一番话——「我们不存在品牌提供方案、我们执行方案的商业模式」——在社交传播的方寸空间,这个几乎把全部心力都投入在唯一一个微信公众账号上的新媒体,至始至终都坚持由自己来控制内容。

在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时代,一切范式都被打破。

在为荔枝FM定制了互致晚安的语音交换活动之后,新世相把WhatYouNeed、胡辛束、晚安少年、Minefm四个调性相仿——都是文艺市场的掘金者——的微信公众账号联合起来,使得六个来自不同平台的读者群体可以「越境」互动,而那些被交换和传递声音,在将被储存在一个线上的「声音博物馆」主页内,白天整日闭馆,只供夜间参观。

这种凝结有浪漫主义文化的仪式产物,也是新世相致力于在历次商业表达中留下的透明水印。

与其说是文艺青年难以忍受情感沾染钞票的背叛感,毋宁说是他们厌恶不经修饰的露骨功利,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内容公司试图和作为中间商的广告公司争夺指挥棒的原因之一,前者必须揣摩用户的心理,后者却通常只需要为甲方负责。

而权力的移交,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只是无论如何,「晚安博物馆」的象征意义已然昭示,它在完成商业使命之后,如同带有温度和脉搏的一件活体器物,被存放在互联网的某处角落,这是一篇颇具童话色彩的结局,在任何一个夜晚,可能都会有着一个不知从何而来的旅人,推开博物馆的大门,静静的倾听着一个又一个的陌生或是熟悉的睡前呓语。

说的人或许早已忘记,但是听的人却可能一直记得。

这也让人想起Product Graveyard,这是一座互联网墓场,专门用来纪念那些曾经流行一时但最终死去的产品,已经有着一千多座墓碑在这里遗世伫立。

在一些墓碑的背面,甚至还能读到一些不乏黑色幽默的悼词,比如作者就为Picasa(Google的一款图片管理应用)写道:「Google没有能力抚养两个孩子,于是它掐死了其中一个(Picasa),留下了另外一个(Google Photos)。」

是的,怀念永远是人的天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