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匆忙提档的《我们来了2》,还差一点就能成为星素结合教科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匆忙提档的《我们来了2》,还差一点就能成为星素结合教科书

触发人与时间的互动是做好“星素结合”的出路,难度也相对较高。作为人,有能力沟通情感,有途径跨越空间,在时间的长河中却始终只能前行。

5月25日立项,7月13日第一次录制,原计划调整至第四季度播出的《我们来了2》终究匆忙提档,做回湖南卫视暑期综艺担当。一个半月的时间完成调度、确定艺人与录制地点、组建团队,接棒陈汝涵担任总导演的刘昕认为“时间是今年最大的挑战”。

仅把时间问题视为挑战,是否意味着团队对节目模式的得心应手,是否也表露出对政策、竞品、受众等外界多重因素的充分自信?“星素结合”是《我们来了2》周旋后的适时调整,从首期收视来看,全国网1.34、峰值1.86,甩开同时段《中国新歌声》的成绩撑得起制作团队这份自信。

▲ 《我们来了2》开播,“星素结合”成本季最大变化。

突围成功的《我们来了2》也被媒体评价为“星素结合”真人秀的教科书,但事实上,大破大立才只走完了前半段。

挑战:如何不让素人沦为背景板

流量时代,素人得以再次挤入全明星阵容的头部综艺,政策规定是无可回避的直接原因。广电总局近期出台《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要求继续加强继续加强综艺娱乐、真人秀节目管理调控。总局鼓励制作播出星素结合的综艺娱乐和真人秀节目;总局倡导鼓励制作播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自主原创节目。可以看到,“星素结合”常见的玩法有三种:选秀导师型、边缘客串型和互动协作型。

▲ 2017《快乐男声》决赛现场,评委改名“音乐召唤师”,现场位置也被边缘化

以《中国新歌声》、《2017快乐男声》为代表的选秀导师型是基于选秀比赛的逻辑,强化评委与选手的角色逻辑。表层的现场点评延伸到素人比赛全过程的点拨指导,此类节目的核心看点在于素人向准明星的蜕变以及“师徒”情感的建立,但往往走向“我知道他是哪个导师队伍的,但不记得他是谁”的尴尬效果。

▲ 《极限挑战》频频让素人亮相,参与游戏进程

边缘客串型常见于户外游戏型真人秀,最新一季的《奔跑吧》、《极限挑战》都尝试糅合娱乐风格与现实主题。通常以致敬、体验等形式,让素人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线索。这一类型看似打破光环效应,实质上素人沦为游戏工具,核心看点仍然是明星丰富人设的表演,是规定动作下的投机行为。

▲ 《我们来了2》首站四位素人分别是:律师、创业者、大学生、造型师

较为理想的“星素结合”是互动协作型,素人与明星由于职业背景、人生经验、性格特质的差异在磨合过程中达到理解、认同、互助的效果。相对成功的案例有《我想和你唱》、《爸爸去哪儿第四季》,明星并不是全能的,甚至在其专业领域也并非无可替代,素人的角色任务既有大众参与的权力象征,也包括促成明星自我审视。但该类型对素人表现力、节目流程设定要求极高,也容易滑向素人炒作的另一极端。

《我们来了2》就节目模式而言,与《奔跑吧》、《极限挑战》更为相近,为了不让素人沦为背景板,却在“星素结合”的尝试中与它们分道扬镳:嘉宾裁员,从上一季八位女星变为“六位女性+四位90后职业女性”;平衡内容,流程设计上明星与素人待遇一样。对明星决定市场的真人秀而言,《我们来了2》的尝鲜,绝不仅是政策引导下的生硬调整,而是制作三季内容升级的“向死而生”。

短板:时间紧迫、嘉宾同质、流程套路

从女神生活体验秀“自降身份”女性深度文化体验节目,《我们来了2》尽管收视率飘红,新媒体端却是门可罗雀:“蒋欣 为什么要电我”、“宋茜 唐艺昕”仅两条热搜闪现,豆瓣评分从上一季的7.1跌至4.4。

▲ 豆瓣评论区满是《我们来了2》的不适应

这一矛盾,源自大众与粉丝节目审美品味的对立。全国网收视率的领先证明对广谱样本的大众而言,“星素结合”为《我们来了2》注入了新鲜感,游戏竞技性的强化也保证了视觉快感。而愿意花时间精力在社交网站评价节目的,是高度情绪卷入的粉丝,正是对前两季节目游山玩水、聊天谈心的慢节奏的熟悉,星素的距离以及游戏的刻意安排反而放大了陌生感,口碑急转直下。

粉丝固然挑剔,但让真正他们不宽容的是内容的不扎实。正如总导演刘昕前文所言,时间是今年最大的挑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透露留给节目后期最短只有7天,“是电视真人秀史上最短的后期”。仓皇提档、时间不足,确实难以打磨出没有硬伤的作品,但内容的不扎实究竟是后期的锅,还是前期的祸?

嘉宾同质化严重是《我们来了2》在制作策划上暴露出最明显的问题。关之琳、蒋欣、陈妍希、宋茜、唐艺昕和沈梦辰六位嘉宾均有影视作品,且五位是演戏为主。反观其他几档户外真人秀、乃至前两季节目的核心嘉宾,演员、歌手、主持人、模特等多领域各有代表。

▲部分户外真人秀嘉宾职业与年龄分布统计表

相比之下,前者是同行碰面,内心早有掂量,是否走心不说,面对镜头总要表现几分业务能力,确实需要素人填空;后者是跨界狂欢,耳闻不如目见,彼此互为“素人”,明星光环让位于人本身的好奇心。因此,这一季不会有陈乔恩和奚梦瑶的网友见面梗,也很难看到被莫文蔚唱落泪的“迷妹”。

▲ 明星面对镜头流露出罕见的真情实感,才是受众最愿意看到的内容

更深层次的问题表现在节目流程趋向套路化。套路对更换飞行嘉宾的《快乐大本营》、《奔跑吧》而言是模式成熟,对《我们来了》此类固定MC节目而言是审美疲劳。自第一季起,《我们来了》每两期去往一座城市,学习地方戏曲、体验本土手工艺、品尝美食品尝、走秀等,硬是将节目包装成行走的博物馆,少了几分文化体验真人秀应有的“烟火气儿”。

“星素结合”本是找回“烟火气儿”的锦囊,但正好比吴秀波对律师许吉如长城走秀的点评,“她已经不像她自己了”,素人在明星专用的节目流程面前难免束手束脚,相对而言,受众更希望看到的是明星体验素人日常生活所表现出的青涩与成长。

出路:回归人、空间、时间的互动

法国学者狄德罗最早重视“情境(situation)”,他强调“戏剧人物性格要取决于情境”,情境比人物性格更重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美要靠对象和情境的关系“,情境改变,对象的意义就随之改变,而美的有无和多寡深浅也就相应地改变”,并由人物的对比而将戏剧的情景初步描述为矛盾对立、冲突。

这一点回答了,为什么存在硬伤的《我们来了2》仍然差一点就能成为“星素结合”教科书。因为情境在发生作用,情境由人、空间和时间构成,让三者产生互动,也就形成了情境的改变,地域之美、中华传统文明之美、东方女性之美也就随之多寡深浅得有了灵性。为受众所诟病的素人和套路问题便也迎刃而解,利用情境,《我们来了》做到过,但不稳定。

▲《我们来了2》首站构建长城情境

目前,《我们来了2》中最接近“星素结合”理想状态的画面是长城走秀前,陈妍希问小白三套服装哪套更合适,造型师出身的小白给出了专业意见。实现人与人的互动是做好“星素结合”的根基。这一层面,前两季《我们来了》呈现得淋漓尽致,谢娜对其他嘉宾的模仿能成为每季最佳记忆点便是佐证。

▲最接近理想状态的画面却没有同步镜头,只有后期补上的对话

同样,素人同明星一同参与真人秀,结合的意义并不是组队做游戏或是简单体能的支持,而是不同年龄、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可以给彼此提供解决问题的新视角,关之琳未必不会向创业者余佳请教商业思维,沈梦辰也可以回答曾参加选秀的许吉如成名的苦恼。

其次,搭建人与空间的互动是做好“星素结合”的雏形。《我们来了2》刚刚结束了在永州的录制,可以想象,这对于本就对内地不熟悉的关之琳而言,如同巨型录影棚,发生故事与情感的可能性极小。相反,前一季去到苏州,在香港长大的刘嘉玲触景生情,主动分享起童年记忆。

央视曾制作过一档寻根纪录片《客从何处来》,同样是邀请谢娜、萧敬腾等明星作为嘉宾,但明星的作用不是才艺展示,而是回到家乡,去到祖辈生活的地方,与人交流,推动故事展开。设想,如果《我们来了2》不再是看似随机选择录制地点,而是去到嘉宾们长期生活或发生过重要事件的地方,由该嘉宾担任行程制定者,是否能讲一个更地道的地域故事,也是否能更具象地展现待人好客的中华文明之美?

▲另一档节目中,回到家乡的谢娜表现出少有的感性一面

触发人与时间的互动是做好“星素结合”的出路,难度也相对较高。作为人,有能力沟通情感,有途径跨越空间,在时间的长河中却始终只能前行。人与时间的对话更像是哲学命题,而前两季《我们来了》也曾试图回答过这一命题,收官前总会有一部回顾全程的影片,可以看到时间让陌生蜕变为亲密,让相遇走向分离。新一季《我们来了》大可尝试超出节目期限,再一次触发人和时间的对话:“最想回到哪个年龄?如果重来一次,会想做什么?”相信在与不同阅历嘉宾的交流中,东方女性会更有见地地直面时间。

▲《爸爸去哪儿3》曾用老龄妆的形式试图触发人与时间的互动

匆忙提档已成事实,但并不可怕,收视与评分趋向两极更是向死而生的考验。抓住情境,找准人、空间和时间三者互动的发生契机,创下最星光璀璨的《我们来了》,同样有望立足成为最耐看的“星素结合”真人秀。

出品 | 传媒微观

主 编 | 兮兮子 责 编 | 嫣 子

视 觉 | 小 脸 校 对 | 晓 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匆忙提档的《我们来了2》,还差一点就能成为星素结合教科书

触发人与时间的互动是做好“星素结合”的出路,难度也相对较高。作为人,有能力沟通情感,有途径跨越空间,在时间的长河中却始终只能前行。

5月25日立项,7月13日第一次录制,原计划调整至第四季度播出的《我们来了2》终究匆忙提档,做回湖南卫视暑期综艺担当。一个半月的时间完成调度、确定艺人与录制地点、组建团队,接棒陈汝涵担任总导演的刘昕认为“时间是今年最大的挑战”。

仅把时间问题视为挑战,是否意味着团队对节目模式的得心应手,是否也表露出对政策、竞品、受众等外界多重因素的充分自信?“星素结合”是《我们来了2》周旋后的适时调整,从首期收视来看,全国网1.34、峰值1.86,甩开同时段《中国新歌声》的成绩撑得起制作团队这份自信。

▲ 《我们来了2》开播,“星素结合”成本季最大变化。

突围成功的《我们来了2》也被媒体评价为“星素结合”真人秀的教科书,但事实上,大破大立才只走完了前半段。

挑战:如何不让素人沦为背景板

流量时代,素人得以再次挤入全明星阵容的头部综艺,政策规定是无可回避的直接原因。广电总局近期出台《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要求继续加强继续加强综艺娱乐、真人秀节目管理调控。总局鼓励制作播出星素结合的综艺娱乐和真人秀节目;总局倡导鼓励制作播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自主原创节目。可以看到,“星素结合”常见的玩法有三种:选秀导师型、边缘客串型和互动协作型。

▲ 2017《快乐男声》决赛现场,评委改名“音乐召唤师”,现场位置也被边缘化

以《中国新歌声》、《2017快乐男声》为代表的选秀导师型是基于选秀比赛的逻辑,强化评委与选手的角色逻辑。表层的现场点评延伸到素人比赛全过程的点拨指导,此类节目的核心看点在于素人向准明星的蜕变以及“师徒”情感的建立,但往往走向“我知道他是哪个导师队伍的,但不记得他是谁”的尴尬效果。

▲ 《极限挑战》频频让素人亮相,参与游戏进程

边缘客串型常见于户外游戏型真人秀,最新一季的《奔跑吧》、《极限挑战》都尝试糅合娱乐风格与现实主题。通常以致敬、体验等形式,让素人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线索。这一类型看似打破光环效应,实质上素人沦为游戏工具,核心看点仍然是明星丰富人设的表演,是规定动作下的投机行为。

▲ 《我们来了2》首站四位素人分别是:律师、创业者、大学生、造型师

较为理想的“星素结合”是互动协作型,素人与明星由于职业背景、人生经验、性格特质的差异在磨合过程中达到理解、认同、互助的效果。相对成功的案例有《我想和你唱》、《爸爸去哪儿第四季》,明星并不是全能的,甚至在其专业领域也并非无可替代,素人的角色任务既有大众参与的权力象征,也包括促成明星自我审视。但该类型对素人表现力、节目流程设定要求极高,也容易滑向素人炒作的另一极端。

《我们来了2》就节目模式而言,与《奔跑吧》、《极限挑战》更为相近,为了不让素人沦为背景板,却在“星素结合”的尝试中与它们分道扬镳:嘉宾裁员,从上一季八位女星变为“六位女性+四位90后职业女性”;平衡内容,流程设计上明星与素人待遇一样。对明星决定市场的真人秀而言,《我们来了2》的尝鲜,绝不仅是政策引导下的生硬调整,而是制作三季内容升级的“向死而生”。

短板:时间紧迫、嘉宾同质、流程套路

从女神生活体验秀“自降身份”女性深度文化体验节目,《我们来了2》尽管收视率飘红,新媒体端却是门可罗雀:“蒋欣 为什么要电我”、“宋茜 唐艺昕”仅两条热搜闪现,豆瓣评分从上一季的7.1跌至4.4。

▲ 豆瓣评论区满是《我们来了2》的不适应

这一矛盾,源自大众与粉丝节目审美品味的对立。全国网收视率的领先证明对广谱样本的大众而言,“星素结合”为《我们来了2》注入了新鲜感,游戏竞技性的强化也保证了视觉快感。而愿意花时间精力在社交网站评价节目的,是高度情绪卷入的粉丝,正是对前两季节目游山玩水、聊天谈心的慢节奏的熟悉,星素的距离以及游戏的刻意安排反而放大了陌生感,口碑急转直下。

粉丝固然挑剔,但让真正他们不宽容的是内容的不扎实。正如总导演刘昕前文所言,时间是今年最大的挑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透露留给节目后期最短只有7天,“是电视真人秀史上最短的后期”。仓皇提档、时间不足,确实难以打磨出没有硬伤的作品,但内容的不扎实究竟是后期的锅,还是前期的祸?

嘉宾同质化严重是《我们来了2》在制作策划上暴露出最明显的问题。关之琳、蒋欣、陈妍希、宋茜、唐艺昕和沈梦辰六位嘉宾均有影视作品,且五位是演戏为主。反观其他几档户外真人秀、乃至前两季节目的核心嘉宾,演员、歌手、主持人、模特等多领域各有代表。

▲部分户外真人秀嘉宾职业与年龄分布统计表

相比之下,前者是同行碰面,内心早有掂量,是否走心不说,面对镜头总要表现几分业务能力,确实需要素人填空;后者是跨界狂欢,耳闻不如目见,彼此互为“素人”,明星光环让位于人本身的好奇心。因此,这一季不会有陈乔恩和奚梦瑶的网友见面梗,也很难看到被莫文蔚唱落泪的“迷妹”。

▲ 明星面对镜头流露出罕见的真情实感,才是受众最愿意看到的内容

更深层次的问题表现在节目流程趋向套路化。套路对更换飞行嘉宾的《快乐大本营》、《奔跑吧》而言是模式成熟,对《我们来了》此类固定MC节目而言是审美疲劳。自第一季起,《我们来了》每两期去往一座城市,学习地方戏曲、体验本土手工艺、品尝美食品尝、走秀等,硬是将节目包装成行走的博物馆,少了几分文化体验真人秀应有的“烟火气儿”。

“星素结合”本是找回“烟火气儿”的锦囊,但正好比吴秀波对律师许吉如长城走秀的点评,“她已经不像她自己了”,素人在明星专用的节目流程面前难免束手束脚,相对而言,受众更希望看到的是明星体验素人日常生活所表现出的青涩与成长。

出路:回归人、空间、时间的互动

法国学者狄德罗最早重视“情境(situation)”,他强调“戏剧人物性格要取决于情境”,情境比人物性格更重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美要靠对象和情境的关系“,情境改变,对象的意义就随之改变,而美的有无和多寡深浅也就相应地改变”,并由人物的对比而将戏剧的情景初步描述为矛盾对立、冲突。

这一点回答了,为什么存在硬伤的《我们来了2》仍然差一点就能成为“星素结合”教科书。因为情境在发生作用,情境由人、空间和时间构成,让三者产生互动,也就形成了情境的改变,地域之美、中华传统文明之美、东方女性之美也就随之多寡深浅得有了灵性。为受众所诟病的素人和套路问题便也迎刃而解,利用情境,《我们来了》做到过,但不稳定。

▲《我们来了2》首站构建长城情境

目前,《我们来了2》中最接近“星素结合”理想状态的画面是长城走秀前,陈妍希问小白三套服装哪套更合适,造型师出身的小白给出了专业意见。实现人与人的互动是做好“星素结合”的根基。这一层面,前两季《我们来了》呈现得淋漓尽致,谢娜对其他嘉宾的模仿能成为每季最佳记忆点便是佐证。

▲最接近理想状态的画面却没有同步镜头,只有后期补上的对话

同样,素人同明星一同参与真人秀,结合的意义并不是组队做游戏或是简单体能的支持,而是不同年龄、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可以给彼此提供解决问题的新视角,关之琳未必不会向创业者余佳请教商业思维,沈梦辰也可以回答曾参加选秀的许吉如成名的苦恼。

其次,搭建人与空间的互动是做好“星素结合”的雏形。《我们来了2》刚刚结束了在永州的录制,可以想象,这对于本就对内地不熟悉的关之琳而言,如同巨型录影棚,发生故事与情感的可能性极小。相反,前一季去到苏州,在香港长大的刘嘉玲触景生情,主动分享起童年记忆。

央视曾制作过一档寻根纪录片《客从何处来》,同样是邀请谢娜、萧敬腾等明星作为嘉宾,但明星的作用不是才艺展示,而是回到家乡,去到祖辈生活的地方,与人交流,推动故事展开。设想,如果《我们来了2》不再是看似随机选择录制地点,而是去到嘉宾们长期生活或发生过重要事件的地方,由该嘉宾担任行程制定者,是否能讲一个更地道的地域故事,也是否能更具象地展现待人好客的中华文明之美?

▲另一档节目中,回到家乡的谢娜表现出少有的感性一面

触发人与时间的互动是做好“星素结合”的出路,难度也相对较高。作为人,有能力沟通情感,有途径跨越空间,在时间的长河中却始终只能前行。人与时间的对话更像是哲学命题,而前两季《我们来了》也曾试图回答过这一命题,收官前总会有一部回顾全程的影片,可以看到时间让陌生蜕变为亲密,让相遇走向分离。新一季《我们来了》大可尝试超出节目期限,再一次触发人和时间的对话:“最想回到哪个年龄?如果重来一次,会想做什么?”相信在与不同阅历嘉宾的交流中,东方女性会更有见地地直面时间。

▲《爸爸去哪儿3》曾用老龄妆的形式试图触发人与时间的互动

匆忙提档已成事实,但并不可怕,收视与评分趋向两极更是向死而生的考验。抓住情境,找准人、空间和时间三者互动的发生契机,创下最星光璀璨的《我们来了》,同样有望立足成为最耐看的“星素结合”真人秀。

出品 | 传媒微观

主 编 | 兮兮子 责 编 | 嫣 子

视 觉 | 小 脸 校 对 | 晓 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