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话剧吧,它真的比影视剧强太多了。
·壹·
那群牛逼的演员都是演过话剧的
前不久处在风口浪尖的《我的前半生》让袁泉又火了一把,第一次知道袁泉,是看了她演的《小鱼儿与花无缺》,再后来,除了她和夏雨的结合,她似乎就销声匿迹了一般。
其实不然,她长时间的不接触大荧幕,并不是在家相夫教子,而是辗转各大话剧舞台剧。
而今天看到的《我的前半生》,可以说是袁泉多年来在大荧幕的首演,她的成功,离不开一个专门为升华演员演技的艺术表现形式——话剧。
袁泉的《简爱》、《活着》、《青蛇》几乎是话剧时代的佼佼者,几乎每场演出都是一票难求。
《活着》剧照▲
《青蛇》剧照▲
《简爱》剧照▲
想想近几年在影视圈,被观众们大为赞赏的演员大部分都是话剧演员出身。知乎上有一篇帖子《某些话剧演员为什么看不起影视剧演员》里面列举的很多大腕都常年活跃在话剧舞台中,几年演一部影视剧就能引起强大的反响。
冯远征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童年阴影之一,他的演技也是从话剧中生长出来。
《人民的名义》中的吴刚,也是演过无数的话剧才走向今天的位置,获得中国话剧金狮奖,积累上百部话剧表演,从配角到主角,从反派到正派都演绎的生龙活现。
老演员濮存昕不只是活跃在公益事业,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话剧舞台上奋斗。
《大将军寇流兰》剧照▲
黄磊和何炅的《暗恋桃花源》已演过400多场,胡歌主演的话剧《如梦之梦》首演时演技就获得业内一致好评。
太多太多的例子可以说明,话剧对一个演员表演能力的深造,也足够说明话剧的牛逼之处。
《如梦之梦》剧照▲
《暗恋桃花源》剧照▲
·贰·
没有话剧就没有电影
话剧是戏剧的一部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古希腊。不过在最开始时,比较像“合唱团”,出现在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仪式上。
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大师开始写剧本,最有名的莫过于莎士比亚写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经典的剧本,被当做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反复研读。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照▲
1920年,以上海新舞台上演萧伯纳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和民众戏剧社的成立为中国话剧的标记,话剧正式走上中国舞台。
中国早期话剧产生于1907年,说起话剧人们都知道的莫过于早年间曹禺的《雷雨》、《北京人》、《原野》等。
《雷雨》话剧▲
新版话剧《原野》▲
在外国,话剧从来不是一个小众艺术,周末空闲人们更愿意身临其境的去观看一场话剧而非去电影院看逼真夸张的特效。
而中国的话剧却长时间成为冷门的小众艺术,因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看电影的成本低,随处可见的电影院举不胜数,二三十就能在大荧幕看一部艺术作品。
而看一场话剧的成本就大大的提升了一个人的物质水准,一场话剧小则几百块大则几千块,在这个快餐化的社会中,人们更愿意用一个多小时看夸张完美的特效而拒绝三四个小时无实物的真人表演。
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话剧是影视剧的前半生,我们看电影电视剧只是单方面的输出,而观看话剧就是一次与导演和演员近距离的交流。
拍影视剧时演员只需要一个固定的角度里表演,NG无数次,达到导演的要求即可。后期还可以加特效或者用替身。
而话剧演员是没有NG的,每一次的演出都是一次性完成,没有特效,没有后期,完全靠自己,用低成本的道具完成3D的效果,这也就是话剧的厉害之处。
·叁·
新式话剧的出现打破了小众局限
如今,中国的话剧艺术从最初的四面楚歌的困境中突破重围,而打破话剧小众局限性的神来之笔不得不说的大师就是——孟京辉。
第一次知道孟京辉这个名字是看了郝蕾和段奕宏主演的《恋爱中的犀牛》,这是他最牛逼的作品之一。
当时看完这个话剧就深深的震撼了,它的形式打破了以往话剧的古板和没劲,里面的台词有黑色幽默有嘲讽也有甜到肉麻的亲密。
1999年夏天,《恋爱的犀牛》首演四十场,便创造了近十年来的票房奇迹,在北京掀起了一阵热烈的“犀牛”热潮,强大的“余震”效应至今依旧蔓延在青年戏剧爱好者中间。
《恋爱的犀牛》话剧▲
1999年首演版饰演明明的吴越依然充满感慨:
“它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意外的收获。当时只排了二十多天,时间很短,我完全没有自信,老是害怕自己突然会忘词什么的。
特别是在舞台上,跟影视作品还不同,你离观众是那么得近,他的呼吸都会影响到你的表演,我跟廖一梅说,哎呀,这个写的真好啊。我演的时候都完全不觉得。那个台词太美了。所以这个戏能一直演到今天,可以说是一部爱情经典了。”
“你是我温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带着太阳光气息的衬衫,和日复一日的梦想。你永远不知道,你是我渴望已久的晴天,你永远不知道,你是我难以忍受的饥饿,你永远不知道,你是我赖以呼吸的空气你是不同的。”
孟京辉说他是一个狂妄的导演,他与廖一梅两人的黄金组合,在中国当代戏剧舞台上烙下了自己清晰的印记,打破了戏剧只是小众艺术的局限,让所有人记住了话剧带给人的文化震撼。
孟京辉▲
为了让所有的观众都能享受最好的舞台剧效果,他曾在演员排练时在后台大发雷霆,“二楼后排观众,买的是最便宜的票,很多家庭的父母为了陪孩子一起看戏,只买得起那个价位。那是我们最可爱最忠诚的观众,他们听不到,我们就对不住他们!”
“我们不是傻玩的民族,不该太肤浅”,这是孟京辉对中国话剧的评价,也是他毕生都在话剧舞台上奋斗的总结。
他以辛辣、幽默、批判的戏剧功力,屡创话剧奇迹,开创了当代戏剧的新面貌,为中国戏剧舞台多元化的新局面注入了活力。他那独具个性的创造力以及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已经成为了值得瞩目的文化现象。
孟京辉▲
由沈腾、马丽主演的电影《夏洛特烦恼》成为小成本电影的票房黑马,而这部电影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从2003年开创的“贺岁舞台剧”《开心麻花》中的积淀。
在13年的时间里,《开心麻花》陆续推出了26部舞台剧,而随后推出的《驴得水》也成为了票房黑马,不得不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演员从话剧中走到电影中的成功正是话剧舞台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惊喜。
从最初无人问津的小剧场到登上春晚的舞台《开心麻花》的成功也引来了很多明星的好评:
1.《想吃麻花现给你拧》是我第一次出演话剧,他拓宽了我的演艺之路——何炅
2.你们把许多流行的热闹事都放进去了,挺逗的,这样的话剧挺新鲜——冯小刚
3.做了几十年演出,看开心麻花有两个“第一次”令我难忘,第一次看到周围的观众从开演笑到闭幕;第一次看到闭幕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去——将太阳马戏团、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引进中国的演出人杨慧贤。
·肆·
话剧,看了你就会上瘾
曾经年少无知的我总是觉得话剧实在是太过于沉闷,根本没有影视剧给人带来的震撼效果好,看了赖声川导演的《暗恋桃花源》才发现话剧居然可以这么有趣。
看了《恋爱的犀牛》才发现台词怎么可以这么深入我心,看了田沁鑫导演的《青蛇》才发现真人表演的话剧尺度居然可以这么大,灵芝居然也可以真人表演。
《青蛇》剧照▲
我几乎是个每天要看两部电影的忠实爱好者,但是话剧对我的吸引力近年来逐步升温,虽然是个刚毕业的三无青年,也还是会攒钱去剧院看场话剧。
对于我来说看话剧已经不是在装逼,而是它本身给我带来的身临其境和独一无二的参与感让我非常着迷。
记得去年在南京的江南剧院看的《阴道独白》表演完毕后演员和观众们互动,打消羞耻感,非常直白地喊出“阴道”这个词时的感受和坐在电影院隔着屏幕哭或者笑完全无法比拟的。
▲伊娃·恩斯特创建的《阴道独白》曾遭到禁演,
不过近年来已在中国上演,几乎场场爆满。
嗯,这就是话剧的魅力,虽然票价比电影票贵很多倍,但是相信我,好货不便宜,便宜就没好货。
省下几部商业化的烂片攒钱去看一场话剧,给你的充实感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是你想象不到的。
把生活过成艺术就少不了话剧的出现,你都有哪些观看话剧的的经历呢?不如在评论区留下你对于话剧的感受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