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师姐
科蒂“露面”了,如你所知,通过财报。
这一次,多了一个动作:为中国市场引入年销售额达14亿元的护肤品牌Philosophy(肌肤哲理)。
继2014年6月终结了与丁家宜的“跨国恋”后,科蒂在中国市场一直显得有些“沉默”。
上一次在中国大规模引起关注,还是其一口气“吞”下宝洁旗下的41个品牌。科蒂“贪吃”的结果也反映在了其2017财年的四季报中:第四季度的亏损额从上一年同期2亿元扩大至20亿元。
显然,一百多岁的科蒂有些“消化不良”了。更严峻的或许是,即便凭借收购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美妆集团,但它在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存在感”总是不那么强。
错失的关键七年
1904年,法国巴黎,Francois Coty创立科蒂。彼时,距离欧莱雅集团的诞生,还有三年。
或许,谁也没有想到,92年后这两家美妆集团同步迈向了中国。
不同的是,1996年欧莱雅进入中国之初先和苏州医学院合作建立了苏州欧莱雅有限公司,且于同年在苏州设厂。而科蒂则通过与本土化妆品品牌羽西的联姻,为其旗下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撕开了口子。
两年后,科蒂旗下阿迪达斯个人护理及香水系列、Rimmel彩妆系列正式通过靳羽西化妆品(深圳)有限公司进入中国。同一时期,欧莱雅旗下的美宝莲、巴黎欧莱雅、薇姿等品牌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显然,不管是从企业背景还是涵盖的品牌来看,刚刚进入中国时的科蒂和欧莱雅,并没有太大差距。
但江湖不会一直平静。随着大量外资品牌的涌入,羽西在2002年迎来了发展的低谷,2004年,羽西直接被科蒂转手卖给欧莱雅,阿迪达斯品牌的中国生产权和代理经营权也在同年被科蒂交给了上海家化,而Rimmel则在经历了一番水土不服后悄然退出中国市场,2008年又转由日本高丝公司接手才得以进入中国。
直到2011年收购中国品牌丁家宜,科蒂才算得上正式回归中国市场。但对于彼时的科蒂来说,错过的或许不只是时间。
2004年至2011年,恰逢本土化妆品品牌以及化妆品专营店渠道快速发展壮大的关键七年,自然堂、韩束、韩后、卡姿兰等一大批国产化妆品品牌凭借扎实的渠道建设和营销推广,开始在大众线领域崭露头角。
与此同时,各大外资集团和品牌也开始在中国攻城略地,纷纷引入新品牌并加强本土化运作,典型如欧莱雅、雅诗兰黛等美妆集团。这一阶段,雅诗兰黛密集为中国引入了海蓝之谜、芭比波朗、魅可、悦木之源等多个不同定位的护肤或彩妆品牌。而欧莱雅也在这一时期于中国设立了继巴黎、纽约和东京之后的第四个研发中心。2010年,中国同时成为了欧莱雅和雅诗兰黛在全球的第三大市场。
彼时的科蒂,虽然也尝试为中国百货渠道引入高端护肤品牌Lancaster,无奈定位偏高端且表现并不理想,2011年Lancaster只得全面撤出百货渠道,转战丝芙兰。显然,无论从以上哪方面来对比,这一时期的科蒂都显得有些“落寞”,错过了中国化妆品市场给予它的更大可能性。
狼吞虎咽的收购
不过,科蒂并没有坐以待毙,比如后来与丁家宜的联姻。只不过,其没能预料到与中国市场的情路注定坎坷,只短短三年多就产生了“裂痕”,而旗下阿迪达斯、芮谜、花花公子等品牌的分销权也再次从丁家宜转手给了利丰集团。
即便如此,彼时科蒂的首席执行官米歇尔·斯坎纳维尼仍表示,希望借助与利丰的合作关系来加快其国际品牌在大众渠道的扩张力度,以强化科蒂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可见,两次收购的失败并没有让科蒂丧失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作为一个以香水业务闻名的美妆巨头,科蒂也试图用更大规模的收购来扩充其美妆版图。
就在停售丁家宜的2014年,科蒂又以2.4亿美元收购了Chanel旗下大众彩妆品牌妙巴黎。此外,在放出收购宝洁旗下41个品牌的消息后,同年还以约10亿美元现金收购了巴西药品和化妆品零售商Hypermarcas旗下美容业务。去年和今年,科蒂又密集收购了英国高端美发电器品牌GHD以及在线化妆品零售商Younique。
然而,频繁收购换来的是主营业务的下滑。从科蒂的财报中不难发现,2014财年其净收入为25亿美元的香水业务,到2016财年已下滑至20.13亿美元。2016年集团的净利润也下降至1.57亿美元,较2015年下滑33%。
值得关注的是,在科蒂大规模收购的同时,欧莱雅、雅诗兰黛、资生堂等美妆集团也在大规模收割全球美妆品牌(详见青眼微信号《七大公司2013年至今买买买了哪些鲜货》)。但不同是,这些美妆集团除通过收购在品类和渠道上达到互补外,也更加倾向于收购集团本身擅长的领域,以对原有业务版图进行扩充和巩固。例如,2013年至2016年的收购中,欧莱雅主要集中在美发护发、彩妆、护肤三大领域,雅诗兰黛也主要集中于护肤和香水品类。
对比来看,科蒂或许有点急于摆脱“香水”为其带来的标签和瓶颈,导致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迷失了方向。这一点,相对欧莱雅、雅诗兰黛等美妆集团在品牌和渠道的运作来说,显然不够成熟。
还有多少未来?
今年四月,科蒂中国销售大会在杭州连开两天。在此期间,科蒂透露其中国市场版块的新领导团队上台,由颖通(远东)有限公司代理运营的妙巴黎、蜜丝佛陀、Gucci、Hugo Boss四大品牌代理权也将在7月1日收回,统一交由位于上海的科蒂商贸(上海)有限公司运作。
另外,今明两年科蒂还将为中国市场引入3-5个新品牌,涵盖彩妆、香水、洗护等领域。
8月16日开业的philosophy天猫旗舰店,以及签约台湾女演员陈妍希为该品牌中国区首位代言人,或许是科蒂上述规划走出的第一步,线下门店最快也将在今年10月中下旬开业。
目前,在philosophy的天猫官方旗舰店可以看到,其销量最高的产品是一款三合一的洗面奶,为2255笔,另外,销量在100--1000笔之间的产品有6款,其余大多数产品的月销量还在100笔以下甚至未破零。
这一表现或许与philosophy进入天猫的时间稍短有关,但从产品的销量差距或许可以看出,国内消费者对这一品牌的青睐集中体现在某一款产品上。这一点,从消费者在网络上对philosophy三合一洗面奶的评价及种草中也不难发现。
显然,作为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美妆集团,科蒂颇有点“起了个大早却赶了趟晚集”的意味,而当下的中国市场无疑是前有狼后有虎。除了对中国市场表达足够的诚意外,如何在品牌和渠道运作上脚踏实地,或许是科蒂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
关注青眼的微信公众号:qingyanwh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