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观众看不懂脱口秀?”
点赞最多的答案提到,“在国外脱口秀大多是调侃时政类的社会热点,而国内却并没有这样的土壤。”西方传统意义上的脱口秀更像Talk Show,即《艾伦秀》、《奥普拉秀》这样逻辑紧凑的谈话节目;而在中国,最受欢迎的脱口秀类型则更贴近于喜剧的变种。
“好的脱口秀一般能让观众笑两次,第一次是听见段子的时候,第二次是他第二天早上醒了的时候。”如果说《吐槽大会》是将“美式脱口秀”概念根植在“中国喜剧”土壤上的一次成功尝试;那么《脱口秀大会》则是将这个成果,在全中国人当中进行普及推广的一个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喜剧脱口秀更强调戳破真相那一刻的荒诞、讽刺和滑稽,除却表层的幽默价值,智慧和观点背后的社会价值也是它所要追求的。笑过之后还能有所领悟,这才是喜剧脱口秀真正的魅力所在。而从《脱口秀大会》开始,未来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喜剧脱口秀”的践行者。
不再以“吸引眼球”为目的,谁让《脱口秀大会》如此有趣?
从《脱口秀大会》的口号“幽默不论资历,好笑要有意义”就可以看出,这档节目想要着重体现的是“有趣”和“有意义”两个点。
何为“有趣”?其一,节目气质有趣。在《脱口秀大会》中,哪怕是口播广告,也做到了让喜剧脱口秀“反套路”的气质贯穿始末。主持人张绍刚在介绍自己小时候的趣事时,只用了4句话,就点燃了全场气氛,同时还让“念慈菴”的口播出现了三次。
期间他一直强调,包括他本人、他父亲和爷爷在内的三代人,咳嗽的时候都爱喝“念慈菴”。当大家都以为“全家爱咳嗽”的梗是在为接下来的“硬广”做铺垫时,张绍刚却用最后一句“这说明我们家的咳嗽是遗传的”,打破了观众固有的思维模式,营造了出人意料的幽默氛围。
其次,赛制有趣,与《吐槽大会》不同,《脱口秀大会》不仅建立在“星素结合”的基础上,更在内容设置上加入了即兴“Battle”的环节,在考验表演者生活积累和语言功底的同时,也给予观众充分的互动空间,让“脱口秀”这一表演形式,从“小众艺术”变成“全民娱乐”。
第一期节目中,倪萍一张照片引发的“血案”,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台上的嘉宾对倪萍的“笑点”、“年龄”、“主持风格”到“蛋蛋的头发”、“赵忠祥的《动物世界》”等轮番调侃;台下的观众则用“掌声”或是“嘘声”对每个人的段子给出即时反应,沉浸效果明显。
最后,内容有趣。正如主持人张绍刚对《脱口秀大会》的定位,这是一档年轻、新锐、幽默的喜剧脱口秀节目。其进步就在于“不再以吸引眼球”为目的,而是真正面向“喜剧脱口秀”本身,用内容的魅力打动观众,吸引更多的人来尝试喜剧脱口秀,进而有希望促进中国观众养成观看和表演喜剧脱口秀的习惯。
《脱口秀大会》:让小人物发声是喜剧脱口秀的未来
而谈到“有意义”,则要从喜剧脱口秀进入中国以后的发展聊起。
许多人把中国喜剧脱口秀的生存视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确,在我国现有的政策体制和国民习惯的情感接受程度条件下,做出有品位、有新意的喜剧脱口秀节目并非易事。从央视推出《实话实说》爆红开始,各个平台打着“脱口秀”旗号播出的谈话类节目就层出不穷。
但大都是简单的模仿,并没有自己的定位与特色,同质化严重。因此,很多节目在开播一段时间后被迫下马。近年来,喜剧脱口秀这种表演形式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不管在剧场、电视节目还是广播、视频网站,喜剧脱口秀都是“香饽饽”。
北美崔哥、王自健、李诞、池子等来自各行各业的表演者,都通过喜剧脱口秀成了炙手可热的明星,去年的《吐槽大会》更是在观众中掀起一阵“吐槽热”。然而,培养固定收视群,正是许多制作方遇到的难点。
此前,北美崔哥也曾表示:“让小人物发声是脱口秀的未来。”比如说摆摊的大妈,张口来一段人生感悟,就甚是精彩。而《脱口秀大会》作为窗口之一,将目光瞄准了普罗大众,发掘平凡且有趣的灵魂,把喜剧脱口秀文化推向全民。
观察节目第一期对战选手的职业,他们在原来的“岗位”也都是不起眼的“小角色”,包括“《奇葩说》的边角料选手”、“《吐槽大会》的人肉背景板”、“讨人厌”、“暴躁95后”,“滞销书作家”、“过气主持人”,甚至就像张绍刚说的,这个节目中的大部分选手在此之前都是默默无闻,他们的工种从留学海龟、网络黑客,横跨到健身教练甚至家庭妇女。
但越是这种接近生活的幽默,越让人觉得接地气。目前,《脱口秀大会》播出了3期节目,点击量均集破亿,第三期节目更创造了单集突破2亿的成绩。几乎每一期都能登上微博热搜榜,包括犀利主妇思文的“把兄弟过成夫妻”、李诞揭露的“饭圈真相”,以及冷面肌肉男Rock的“不瘦十斤,不换头像”的梗。
虽然打造一档喜剧脱口秀节目仍属于试水期,但腾讯视频与笑果文化的合作,不仅为中国脱口秀打开市场,更将助力中国喜剧脱口秀生态圈的形成。未来更有可能造就一种“全民皆可喜剧脱口秀”的趋势。
(本文为娱乐独角兽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