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新一季《汉语桥》带你看二次创新是怎样炼成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新一季《汉语桥》带你看二次创新是怎样炼成的

《汉语桥》找到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

2017年是文化类节目的本命年,自年初的《朗读者》开始,几乎每台必备一档文化类节目。虽说有总局对文化类节目的支持,政策势头大好,但这类节目密集扎堆的格局也为《汉语桥》带来不少压力。

首次制作文化类节目的孔晓一团队在接到第十六届汉语桥比赛命题的同时,国家汉办还对他们提出了“以讲好中国故事为重点,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贡献”的需求。针对这个新诉求,孔晓一以电视人敏锐的触觉立刻察觉出,《汉语桥》需要一个全新切入点,深度改造已是迫在眉睫。

第十六届《汉语桥》总导演孔晓一

8月12日,由汪涵、杨乐乐携手主持的第十六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总决赛暨闭幕式在长沙落下帷幕。参加总决赛的全球5强选手是从112个国家的145位参赛选手经过“过桥赛”、复赛、决赛遴选出的汉语佼佼者。

由此,新一届全新升级后的《汉语桥》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作为一档十多年的老节目,在主梗不变的情况下,制作团队能够在哪些层面上有所突破,令人期待。

考点升级:专注汉语本身、考题系统化

节目考点的升级,其实就是让考题回归到语言本身。现在有很多室内竞技综艺,为了达到综艺效果,想尽办法在竞技形式上出文章,而忽略了竞技内容的本身,尤其对脑力知识型为主体的节目杀伤性很强。

由于今年节目更要突出”文化“属性,因此孔晓一团队在考点上准确地做出调整:“今年洲赛要从纯粹的演播厅竞技进一步回归纯粹的汉语言本身,以更清晰化以及趣味化的汉语能力考核模块,从字、词、句等小切口解构汉语、发散考点、形成考题。”

除此之外节目还大幅度增加主观题的比重,展现了汉语言在中外交流中的趣味与魅力。例如对多音字的考察,在“一字冲关”环节中美洲组选手抽到“乐”字。“音乐”和“快乐”,就像一对双胞胎兄弟。音乐让人们快乐。从“乐理”到民族“乐器”,中国音乐散发出独特魅力。中国人“安居乐业”,勤奋工作,先苦后乐。外国选手在答题时不仅领略中国人的快乐观,也会分享他们关于民族血液里流淌的音乐以及西方快乐观与中国的异同。

“一字冲关”这个环节设计最强的地方是它仅仅通过一个汉字就可以引流中国文化中的众多典故,真可谓是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是一部历史。那么如何选择文字就要讲究方法,这样才能覆盖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孔晓一说:“在‘一字冲关’环节中的100个‘最中国’的汉字里,既有代表着社会文明发展的耕、禾、农、家、田、丝、工,也有包容着中国哲学、宗教、社会文化思想的儒、道、佛、悟、戒,体现国家情怀的中、东、北、土、社、九、鼎、国。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环节,用汉字梳理、诠释、认识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用汉字说明中国。而我们进一步挑选的这30个汉字,不仅能讲述中国的文化生活理念,同时也是能引起世界多元文化共鸣与碰撞的。”

团队在考点升级的研发中大大发力在内容的研究上,实在是明智之举,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倘如形式花样叠出压过内容,节目的重点就有了偏移。而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也完全可以去看才艺秀、竞技秀或是游戏综艺了。因此,考点回归的升级是加分。

选手升级:洲内竞争、个人冲关,打造多元个性的“汉语迷”

今年的赛制以洲为单位,每期节目聚焦一个洲的选手,以多人车轮“中外大学生互动对答赛”和单人连续闯关“一字冲关赛”“行令挑战赛”为主要形式产生两位洲冠军候选人,最终两两争锋、产生一名洲冠军。

从赛制的设计可以看出单人展示的机会较往季增多,团队更注重对选手本人个性的塑造和展示。因为懂汉语的“歪果仁”毕竟还是少数群体,那么每个人身上的故事,与中国结缘的故事自然是一大看点,理应尽量深挖。

在被问及如何寻找适合节目的外国人时,孔晓一说:“我们会先认真倾听每个参赛者学习汉语的故事。我们一直很好奇世界上这么多的语言,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分出那么大精力来学习汉语?汉语的美和吸引点在哪里?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位选手是来自美国的“中医养生专家”穆宸鹏。他常会问我们,还记得游泳名将菲尔普斯在里约奥运会期间“拔罐”的新闻么,ins、Facebook、微信朋友圈、微博都被‘刷爆’了,以至于好多朋友调侃‘这届奥运会最大的赢家竟然是老中医’,从那时候开始他就好奇于中医与养生并开始了解。”

除此之外,本次洲冠军赛还采取棚内竞答与真人秀拍摄方式,A500头戴设备,桌上固定GOPRO,单机跟人,共50多个机位同步开录。这也是想要充分展示每位选手的多元个性,塑造外国人中的“汉语迷”的深刻形象。

多角度展示选手本身性格特点以及与中国结缘的故事,能够以更饱满的视角刻画出“汉语迷”形象,避免比赛趋于形式化,这个升级必然加分。

故事升级:讲述主体更多、讲述方式更全

在洲赛中,节目组邀请了两位文化专家,其中一位是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雨老师,她曾多次作为留学生、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评委,精通数门外语,对世界文化有独到理解,同时又有丰富的中外文化交流经验。学者的人设既可以拉近与选手的距离感,又可以站在外国选手的方面想问题,而非一味用我们中国的理念标准去评判。使节目呈现出对等感觉很重要,这符合星素之间平等话语权的诉求。

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雨老师

此外,学者对文化的深层解读,讲述主体增多,让观众更客观全面地了解文化背后的故事。总导演孔晓一说:“其中一位学者是中国语言学会、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张一清教授。他是汉语言、汉字研究的专家。张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很好的建议,他在这方面也是非常权威的。现场能有更懂得中华文化的专家从中外文化的融合碰撞来进行深度解读,这样不仅保留了对中华文化面貌的完全呈现,也让选手在答题的同时获得文化碰撞的享受。”

中国语言学会、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张一清教授

这次总决赛的设计也十分接地气。“我的汉语朋友圈-互动演讲赛”作为最后一关,选用和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载体设计考题,让“歪果仁”与中国文化无缝对接。

有人问孔晓一是怎样想到这样的考题形式时,她说:“大家都知道在世界范围内,年轻人都喜欢利用社交网络来记录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外国年轻人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之外,也开始接触并使用中国的微信以及微信朋友圈。很多选手们也常常通过“朋友圈”来了解中国生活。以此为灵感,我们让5位参赛选手(各大洲的洲冠军)借助微信朋友圈,来讲述自己发过的朋友圈里最想与大家在现场分享的故事。”

第十六届《汉语桥》总导演孔晓一

贯穿古今海陆丝绸之路与当今一带一路的“路-魔术答题秀”,将“一带一路”政治政策和近些年晚会热捧的魔术表演形式相结合,既高雅时尚,又符合主旋律,设计十分巧妙。这些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通过现场视觉的再包装,呈现了年轻、具有时代感的特征。

故事升级部分,既增加了纵向的专业级解读,又从形式上走亲民路线,团队横竖交叉内容和视觉双管齐下,使节目这张大网牢牢地罩住观众,加分。

结语

这次《汉语桥》在节目内容上成功地升级改造,关键在于孔晓一对“桥”字的意义和精髓理解得十分到位。她不止一次在采访中强调:“这一次的创新,汉语桥‘桥’这个字是灵魂所在,桥的重要性在于语言是互通与交流的,趣味在于他是‘通’全人类情感的。所有的环节设置,出题都是围绕这个魂来服务的,这个不违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新一季《汉语桥》带你看二次创新是怎样炼成的

《汉语桥》找到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

2017年是文化类节目的本命年,自年初的《朗读者》开始,几乎每台必备一档文化类节目。虽说有总局对文化类节目的支持,政策势头大好,但这类节目密集扎堆的格局也为《汉语桥》带来不少压力。

首次制作文化类节目的孔晓一团队在接到第十六届汉语桥比赛命题的同时,国家汉办还对他们提出了“以讲好中国故事为重点,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贡献”的需求。针对这个新诉求,孔晓一以电视人敏锐的触觉立刻察觉出,《汉语桥》需要一个全新切入点,深度改造已是迫在眉睫。

第十六届《汉语桥》总导演孔晓一

8月12日,由汪涵、杨乐乐携手主持的第十六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总决赛暨闭幕式在长沙落下帷幕。参加总决赛的全球5强选手是从112个国家的145位参赛选手经过“过桥赛”、复赛、决赛遴选出的汉语佼佼者。

由此,新一届全新升级后的《汉语桥》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作为一档十多年的老节目,在主梗不变的情况下,制作团队能够在哪些层面上有所突破,令人期待。

考点升级:专注汉语本身、考题系统化

节目考点的升级,其实就是让考题回归到语言本身。现在有很多室内竞技综艺,为了达到综艺效果,想尽办法在竞技形式上出文章,而忽略了竞技内容的本身,尤其对脑力知识型为主体的节目杀伤性很强。

由于今年节目更要突出”文化“属性,因此孔晓一团队在考点上准确地做出调整:“今年洲赛要从纯粹的演播厅竞技进一步回归纯粹的汉语言本身,以更清晰化以及趣味化的汉语能力考核模块,从字、词、句等小切口解构汉语、发散考点、形成考题。”

除此之外节目还大幅度增加主观题的比重,展现了汉语言在中外交流中的趣味与魅力。例如对多音字的考察,在“一字冲关”环节中美洲组选手抽到“乐”字。“音乐”和“快乐”,就像一对双胞胎兄弟。音乐让人们快乐。从“乐理”到民族“乐器”,中国音乐散发出独特魅力。中国人“安居乐业”,勤奋工作,先苦后乐。外国选手在答题时不仅领略中国人的快乐观,也会分享他们关于民族血液里流淌的音乐以及西方快乐观与中国的异同。

“一字冲关”这个环节设计最强的地方是它仅仅通过一个汉字就可以引流中国文化中的众多典故,真可谓是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是一部历史。那么如何选择文字就要讲究方法,这样才能覆盖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孔晓一说:“在‘一字冲关’环节中的100个‘最中国’的汉字里,既有代表着社会文明发展的耕、禾、农、家、田、丝、工,也有包容着中国哲学、宗教、社会文化思想的儒、道、佛、悟、戒,体现国家情怀的中、东、北、土、社、九、鼎、国。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环节,用汉字梳理、诠释、认识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用汉字说明中国。而我们进一步挑选的这30个汉字,不仅能讲述中国的文化生活理念,同时也是能引起世界多元文化共鸣与碰撞的。”

团队在考点升级的研发中大大发力在内容的研究上,实在是明智之举,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倘如形式花样叠出压过内容,节目的重点就有了偏移。而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也完全可以去看才艺秀、竞技秀或是游戏综艺了。因此,考点回归的升级是加分。

选手升级:洲内竞争、个人冲关,打造多元个性的“汉语迷”

今年的赛制以洲为单位,每期节目聚焦一个洲的选手,以多人车轮“中外大学生互动对答赛”和单人连续闯关“一字冲关赛”“行令挑战赛”为主要形式产生两位洲冠军候选人,最终两两争锋、产生一名洲冠军。

从赛制的设计可以看出单人展示的机会较往季增多,团队更注重对选手本人个性的塑造和展示。因为懂汉语的“歪果仁”毕竟还是少数群体,那么每个人身上的故事,与中国结缘的故事自然是一大看点,理应尽量深挖。

在被问及如何寻找适合节目的外国人时,孔晓一说:“我们会先认真倾听每个参赛者学习汉语的故事。我们一直很好奇世界上这么多的语言,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分出那么大精力来学习汉语?汉语的美和吸引点在哪里?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位选手是来自美国的“中医养生专家”穆宸鹏。他常会问我们,还记得游泳名将菲尔普斯在里约奥运会期间“拔罐”的新闻么,ins、Facebook、微信朋友圈、微博都被‘刷爆’了,以至于好多朋友调侃‘这届奥运会最大的赢家竟然是老中医’,从那时候开始他就好奇于中医与养生并开始了解。”

除此之外,本次洲冠军赛还采取棚内竞答与真人秀拍摄方式,A500头戴设备,桌上固定GOPRO,单机跟人,共50多个机位同步开录。这也是想要充分展示每位选手的多元个性,塑造外国人中的“汉语迷”的深刻形象。

多角度展示选手本身性格特点以及与中国结缘的故事,能够以更饱满的视角刻画出“汉语迷”形象,避免比赛趋于形式化,这个升级必然加分。

故事升级:讲述主体更多、讲述方式更全

在洲赛中,节目组邀请了两位文化专家,其中一位是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雨老师,她曾多次作为留学生、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评委,精通数门外语,对世界文化有独到理解,同时又有丰富的中外文化交流经验。学者的人设既可以拉近与选手的距离感,又可以站在外国选手的方面想问题,而非一味用我们中国的理念标准去评判。使节目呈现出对等感觉很重要,这符合星素之间平等话语权的诉求。

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雨老师

此外,学者对文化的深层解读,讲述主体增多,让观众更客观全面地了解文化背后的故事。总导演孔晓一说:“其中一位学者是中国语言学会、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张一清教授。他是汉语言、汉字研究的专家。张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很好的建议,他在这方面也是非常权威的。现场能有更懂得中华文化的专家从中外文化的融合碰撞来进行深度解读,这样不仅保留了对中华文化面貌的完全呈现,也让选手在答题的同时获得文化碰撞的享受。”

中国语言学会、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张一清教授

这次总决赛的设计也十分接地气。“我的汉语朋友圈-互动演讲赛”作为最后一关,选用和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载体设计考题,让“歪果仁”与中国文化无缝对接。

有人问孔晓一是怎样想到这样的考题形式时,她说:“大家都知道在世界范围内,年轻人都喜欢利用社交网络来记录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外国年轻人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之外,也开始接触并使用中国的微信以及微信朋友圈。很多选手们也常常通过“朋友圈”来了解中国生活。以此为灵感,我们让5位参赛选手(各大洲的洲冠军)借助微信朋友圈,来讲述自己发过的朋友圈里最想与大家在现场分享的故事。”

第十六届《汉语桥》总导演孔晓一

贯穿古今海陆丝绸之路与当今一带一路的“路-魔术答题秀”,将“一带一路”政治政策和近些年晚会热捧的魔术表演形式相结合,既高雅时尚,又符合主旋律,设计十分巧妙。这些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通过现场视觉的再包装,呈现了年轻、具有时代感的特征。

故事升级部分,既增加了纵向的专业级解读,又从形式上走亲民路线,团队横竖交叉内容和视觉双管齐下,使节目这张大网牢牢地罩住观众,加分。

结语

这次《汉语桥》在节目内容上成功地升级改造,关键在于孔晓一对“桥”字的意义和精髓理解得十分到位。她不止一次在采访中强调:“这一次的创新,汉语桥‘桥’这个字是灵魂所在,桥的重要性在于语言是互通与交流的,趣味在于他是‘通’全人类情感的。所有的环节设置,出题都是围绕这个魂来服务的,这个不违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