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佩
VR在2016年短暂火了一阵后,形势似乎急转直下,甚至当时最风光的HTC也在近日传出打包卖掉Vive的消息。与在资本市场和舆论中遇冷的VR相比,AR领域却风生水起。
先是AR游戏《精灵宝可梦Go》火爆全球,让玩家纷纷走出家门,去各地探访小精灵的足迹并尝试捕捉它们,一时间AR游戏风光无限;今年,大量VR游戏纷纷涌现,AR红包、AR相机等等应用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而谷歌、微软、苹果、三星、Facebook等也都在加大对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力度,以满足市场对于AR和VR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据FMI全球AR和VR市场报告显示,2017年游戏行业有望占到AR和VR市场的三分一。无独有偶,来自国际知名游戏行业投行服务公司Digi-Capital的最新分析显示,预计2021年时,AR游戏的收入或接近70亿美元,将超过VR游戏的收入。
但是,实现这一数据有一前提条件,就是AR游戏在接下来的一年内,能够在《Pokemon Go》的带领下打入主流大众市场,才会实现5年内接近70亿美元的收入。然而,现在看来,这一预期或许有待进一步观察。
AR领域风生水起,理想与现实之间还隔着技术
所谓AR,即增强现实,又称扩张实境,是一种利用摄影机的影像,将屏幕上的虚拟世界嵌套到现实世界中的技术,从而将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同一个画面或空间中,这就是对现实的“增强”。
可以说,AR增强现实几乎可以用于任何设备上,是未来的一项黑科技。目前的AR技术,只能通过手机、眼镜和宽屏电视等硬件设备发挥威力,将实时的图像叠加在现实之中,将虚拟的游戏世界与现实世界相融合,达到真假结合的互动效果。而当条件成熟时,人们或许可以通过一副AR眼镜来代替电脑所有的工作,即便走在大街上,也可以随时随地游戏。
畅想很美好,但是,目前的AR增强现实技术主要集中在视屏类的游戏和手机运用上,尤其是AR相机、AR直播、AR游戏,这类操作往往通过AR技术创建各类接近生活的模块,如运动、早教、休闲游戏等,为玩家们提供身临其境的交互体验方式。
当AR应用于线下展会、文旅产业中,往往会有很多惊喜。如ARART就是一个搭载在AR之上的“让名画动起来”的项目,将镜头对准画作,可以看到蒙娜丽莎在对你眨眼;而StreetMuseum(街道博物馆)App则可以将老照片、历史资料和现实街景结合,走在伦敦街头,就可以在镜头中体验古老与现实场景交织的感觉;而宜家互动产品目录,则可以消费者让打开摄像头就能看到家具在自己家中的样子。
可见,AR技术的应用场景可以是十分多元的,不过由于AR应用中运用最多的技术集中在LSB、图像识别和边缘融合等,这是用在图像(视频)和图像结合最为便捷的也是,也造成目前最成熟的AR应用还是集中在自拍和游戏中。所以,在理想与现实之间,AR应用还差一定的技术。
AR丰富了游戏产品的形式,但想要实现却困难重重
近日,为了宣传即将要上映的的电影《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迪斯尼推出了一款名为《寻找原力(Find the Force)》的AR游戏,用户可以扫描代码,然后使用Star Wars App去解锁和收集电影里的角色;无独有偶,AMC和Next Games也宣布,其AR游戏《行尸走肉:我们的世界》即将登陆App Store和Play商店,用AR技术为游戏展示全新的战斗方式,努力为玩家带来新鲜的游戏体验。
目前来说,AR游戏领域中,大多数游戏都与《精灵宝可梦GO》、AR红包等相似,通过镜头交互实现增强现实功能,当然也有通过有控制手柄的游戏设备来增强游戏体验的,如索尼的PlayStation、任天堂的Wii、Switch等,他们通过玩家的物理动作来控制游戏的发展。可以说,AR游戏产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将目标投向这一领域,但是,AR游戏想要做到全方位的普及,还需要克服重重困难。
首先,就国内而言,由于监管部门暂停受理审批《精灵宝可梦GO》这类AR+LBS游戏,并建议国内游戏企业在开发、引进、运营此类游戏要谨慎,所以,想要借助LBS技术来拓展AR游戏领域的厂商需要另谋出路;其次,与VR相似,AR设备也有不可避免的眩晕感出现,如何避免动态眩晕带来的不适感也需要进一步改善;第三,AR中过于逼真的画面容易让用户将现实与虚拟混淆,而在游戏过程中,又极有可能在现实环境下、在通过地图定位寻找物体过程中引发区域性的安全问题,如何将玩家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在为玩家带来逼真的游戏体验感的同时,保障玩家安全也是一大挑战。
当然,作为一种新的游戏表现方式,AR游戏也有一定的优势所在的,如身临其境的交互感,充分调动玩家玩游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及从熟悉的环境中体验到更加新奇的现实等。虽然运用AR技术可以让游戏的玩法更加有趣和多样化,但是,并非所有的游戏都适合做成AR。
看上去很美的AR技术,如何才能将游戏发挥到极致?
简单来说,AR技术是尽可能地在现实中扩展、加上虚拟的内容。对于运用AR技术的游戏产品来说,这种扩展可以是外在、客观的虚拟事物的加入,也可以是玩家自身虚拟形象与现实的交互,关键在于游戏想要表达什么。如加入客观、外在的虚拟事物,玩家可以通过AR技术实现与该事物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代表案例则是《精灵宝可梦GO》;而加入玩家自身形象,则可以通过游戏手柄等,实现玩家的物理动作与游戏对象、周围环境的交互,这与索尼、任天堂的游戏产品相对应。
一般来说,目前做成AR游戏的产品有很多,但多数集中在模拟建造类、射击对战类、卡牌对战类、宠物养成类等游戏,这种游戏的交互性比较强,往往能够为玩家带来强烈的体验感、交互感,让游戏在AR技术的映衬下变得更加有趣、有力。但是,有些游戏却并不太适合AR技术,如果强行安利,也只能事倍功半。那么,对于AR游戏来说,如何才能充分发挥AR技术的优势,将游戏产品发挥到极致呢?
文创资讯认为,首先要看游戏产品是否合适用AR技术来加持,或排除AR技术带来的新奇感之后,游戏还能够带给玩家什么样的体验。这里考验的是游戏本身的核心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为玩家带来有趣的体验,在游戏本身设计合理的基础上,AR技术的出现就能为游戏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否则只能是画蛇添足。
其次,AR技术的加持可以让游戏适当的做些减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AR本身就可以让玩家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此时,开发AR游戏就要做减法,极简的游戏设计能够让玩家更快适应游戏节奏,也能避免AR技术在运用过程中产生的眩晕等种种不良感受,要不然玩家只会感受带眼花缭乱,不知所云。
第三,VR、AR、MR,交互性最为重要。无论是VR、AR还是MR,都是注重玩家与现实的交互,所以,游戏开发者而言,可以根据游戏需要选择不同的技术,可以将三者合理使用,以更为实际、可靠的方式实现游戏产品与玩家的相互交融。如前不久文创资讯曾报道过,有开发人员用混合现实(MR)头显设备Hololens打造了一款基于《超级马里奥兄弟》AR虚拟关卡,演示起来也是十分欢乐。
可见,随着VR、AR、MR技术及硬件设备的日渐成熟,游戏产品可以发挥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大,对于这类潜在功能十分强大的“黑科技”,文创资讯建议,游戏开发者可以以开放的态度去积极尝试,但是,它们并非游戏的救命稻草,想要让游戏得到玩家的认可,还是要踏踏实实的做好产品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