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沉重的主题,轻松的表达:音乐剧《我的遗愿清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沉重的主题,轻松的表达:音乐剧《我的遗愿清单》

千百年来,无数戏剧家通过戏剧作品或探寻“生命的意义”或诘问死亡的宿命,或展示死亡面前主人公的自我选择……

作者:吴丹妮

说真的,当杜老师拿着两张《我的遗愿清单》的票,问我要不要去看的时候,我虽然满口答应,心里却是有几分忐忑的——天晓得这样一部由本土团队制作演出的、首轮演出的中文音乐剧,能有什么样的质量。

接下来的几天,我并没有把要去看《我的遗愿清单》当做一回事,接续着我的日常工作。直到8月6日,微信朋友圈陆续看到媒体朋友发表的观剧感受,几乎是一边倒的夸赞这部剧,夸得我心里直犯嘀咕,真的有那么好吗?

几乎是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白玉兰剧场。直到差不多2小时的演出结束,我方才晃过神来,嘿!好剧!

戏从少管所门口开始。叛逆少年杨晓宇自杀未遂,却接到了一个宣判他“死刑”的电话,医院查出他患了癌症。得知自己患病的他,二话不说跑向了医院。岂料与“真正患了重病死期将至”的同学刘宝在医院“偶遇”。二人虽是同学可感情并不深,刘宝认为就算自己离开了人世杨晓宇也不会伤心,便向他提出如果一起执行清单就愿意支付其高额的费用。于是,两人便开始了这场疯狂的“安慰剂计划”……

生命的意义,是戏剧学中一类相当宏大的主题。千百年来,无数戏剧家通过戏剧作品或探寻“生命的意义”或诘问死亡的宿命,或展示死亡面前主人公的自我选择……《我的遗愿清单》就提出了一个不那么新却又耐人寻味的问题——

当生命进入倒计时,你会做什么?

之所以说这个问题不那么新鲜,是因为早在《我的遗愿清单》上演之前,戏剧舞台上就已经有作品涉及,比方说《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说这个问题耐人寻味,不止是因为这是一个关乎生命意义的宏大命题,而在于该剧的表达方式是那么的有趣。

明明是一个如此沉重的话题——刘宝:我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却可以用“遗愿清单”上一项一项的“任务”来细化分解:向心爱的女孩表白、开一场演唱会、去一次夜店,等等……可以说,该剧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形成了背离的关系。而这种“背离”能够为观众带来的情感上的震撼是巨大的,并且在音乐的催化下,它达成了渲染剧情,推动剧情发展的效果。

如果说该剧剧情发展中呈现的这一“背离”是文本提供的一组天然矛盾/对峙,那么舞台呈现方面,导演则是采取多种办法去表达它们。所幸,两位导演较为圆满的完成了这一工作。除了准确把握戏剧节奏,逻辑清晰的舞台调度外,导演还设计了一众饶有趣味的小细节:递纸条的无人机,追逐场面被抽象化成沙发下追逐的两只狗(模拟gif),开着保时捷嘴里念叨着“倒车请注意”,等等。在舞美设计方面则是大胆采用大量钢结构搭建演区,并且从顶往下悬垂着大量的质地轻盈的布匹。钢结构和布匹一重一轻,一硬一软,是一组强烈的对比,也是对于文本中“背离”的又一重彰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两场与观众直接互动的戏,一场是徐宝向暗恋的女生告白,另一场是杨晓宇带刘宝去夜店“撩妹”。这两场戏的处理办法都是演员直接走下/跳下舞台,随机选择第一排的女性观众交流互动。我注意到,观众对于这种直接交流的表演方式的接受度颇高,甚至可以这么说,这两段戏将剧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观众能够接受并且享受这种表演方式,我想大抵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打破观演关系的导演手法在上海戏剧舞台上屡见不鲜,观众已经能够欣然接受并且乐在其中。另一重原因,我想是和导演的细致安排分不开的。那就是在前情中,已经有数度演员向观众发出互动的邀请——主要的表现是面对观众陈述/调侃,以及在戏里讨论观众“你说咱们这么演,他们能看得懂吗”,这些小桥段使得观众爆笑之余,已经接受了导演发出的“邀请”。待到剧情进行到前述两场直接交流的戏份时,因为之前已经做出了足够的铺垫,观众便不会觉得突兀,甚至可以与演员互动起来。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完成度颇高的音乐剧作品。虽然演员的表演还有些许稚嫩,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带领观众走进剧情,而观众在轻松的欣赏完剧之后,也颇有感受和思考。这不也正是该剧的意义所在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沉重的主题,轻松的表达:音乐剧《我的遗愿清单》

千百年来,无数戏剧家通过戏剧作品或探寻“生命的意义”或诘问死亡的宿命,或展示死亡面前主人公的自我选择……

作者:吴丹妮

说真的,当杜老师拿着两张《我的遗愿清单》的票,问我要不要去看的时候,我虽然满口答应,心里却是有几分忐忑的——天晓得这样一部由本土团队制作演出的、首轮演出的中文音乐剧,能有什么样的质量。

接下来的几天,我并没有把要去看《我的遗愿清单》当做一回事,接续着我的日常工作。直到8月6日,微信朋友圈陆续看到媒体朋友发表的观剧感受,几乎是一边倒的夸赞这部剧,夸得我心里直犯嘀咕,真的有那么好吗?

几乎是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白玉兰剧场。直到差不多2小时的演出结束,我方才晃过神来,嘿!好剧!

戏从少管所门口开始。叛逆少年杨晓宇自杀未遂,却接到了一个宣判他“死刑”的电话,医院查出他患了癌症。得知自己患病的他,二话不说跑向了医院。岂料与“真正患了重病死期将至”的同学刘宝在医院“偶遇”。二人虽是同学可感情并不深,刘宝认为就算自己离开了人世杨晓宇也不会伤心,便向他提出如果一起执行清单就愿意支付其高额的费用。于是,两人便开始了这场疯狂的“安慰剂计划”……

生命的意义,是戏剧学中一类相当宏大的主题。千百年来,无数戏剧家通过戏剧作品或探寻“生命的意义”或诘问死亡的宿命,或展示死亡面前主人公的自我选择……《我的遗愿清单》就提出了一个不那么新却又耐人寻味的问题——

当生命进入倒计时,你会做什么?

之所以说这个问题不那么新鲜,是因为早在《我的遗愿清单》上演之前,戏剧舞台上就已经有作品涉及,比方说《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说这个问题耐人寻味,不止是因为这是一个关乎生命意义的宏大命题,而在于该剧的表达方式是那么的有趣。

明明是一个如此沉重的话题——刘宝:我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却可以用“遗愿清单”上一项一项的“任务”来细化分解:向心爱的女孩表白、开一场演唱会、去一次夜店,等等……可以说,该剧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形成了背离的关系。而这种“背离”能够为观众带来的情感上的震撼是巨大的,并且在音乐的催化下,它达成了渲染剧情,推动剧情发展的效果。

如果说该剧剧情发展中呈现的这一“背离”是文本提供的一组天然矛盾/对峙,那么舞台呈现方面,导演则是采取多种办法去表达它们。所幸,两位导演较为圆满的完成了这一工作。除了准确把握戏剧节奏,逻辑清晰的舞台调度外,导演还设计了一众饶有趣味的小细节:递纸条的无人机,追逐场面被抽象化成沙发下追逐的两只狗(模拟gif),开着保时捷嘴里念叨着“倒车请注意”,等等。在舞美设计方面则是大胆采用大量钢结构搭建演区,并且从顶往下悬垂着大量的质地轻盈的布匹。钢结构和布匹一重一轻,一硬一软,是一组强烈的对比,也是对于文本中“背离”的又一重彰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两场与观众直接互动的戏,一场是徐宝向暗恋的女生告白,另一场是杨晓宇带刘宝去夜店“撩妹”。这两场戏的处理办法都是演员直接走下/跳下舞台,随机选择第一排的女性观众交流互动。我注意到,观众对于这种直接交流的表演方式的接受度颇高,甚至可以这么说,这两段戏将剧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观众能够接受并且享受这种表演方式,我想大抵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打破观演关系的导演手法在上海戏剧舞台上屡见不鲜,观众已经能够欣然接受并且乐在其中。另一重原因,我想是和导演的细致安排分不开的。那就是在前情中,已经有数度演员向观众发出互动的邀请——主要的表现是面对观众陈述/调侃,以及在戏里讨论观众“你说咱们这么演,他们能看得懂吗”,这些小桥段使得观众爆笑之余,已经接受了导演发出的“邀请”。待到剧情进行到前述两场直接交流的戏份时,因为之前已经做出了足够的铺垫,观众便不会觉得突兀,甚至可以与演员互动起来。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完成度颇高的音乐剧作品。虽然演员的表演还有些许稚嫩,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带领观众走进剧情,而观众在轻松的欣赏完剧之后,也颇有感受和思考。这不也正是该剧的意义所在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