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个应该被感谢的日本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个应该被感谢的日本人

到他去世的那天,他一共在中国种下了300多万棵树,治理沙漠19700多公顷。

1936年,一个日本年轻人留学中国,

学习农耕文化与植物生态。

同年,他在库布齐沙漠买下一片沙地,

准备进行沙漠治理试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他的治沙梦想流产。

1991年,已是耄耋之年的他,

来到了位于中国内蒙的恩格贝。

这一次,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一干就是14年,直到生命的终结。

到他去世的那天,

他一共在中国种下了300多万棵树,

治理沙漠19700多公顷,

他是日本农学家、著名教授,

远山正瑛。

恩格贝曾经水草丰美、牛羊遍地,

但后来植被被破坏,黄沙肆虐。

今时今日,恩格贝的黄沙被绿色覆盖了三分之一以上,

果蔬菜园遍布、牛羊成群,

荒无人烟的沙漠也开始有了居民,

没有人想到这片贫瘠的土地

竟然成了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基地”。

奇迹总是难以缔造的,

而远山正瑛先生用行动创造了“沙漠传奇”。

远山先生一生致力于沙漠治理,

他将日本所有的沙丘变为了良田,

仅留1平方公里供后人参观。

作为日本著名治沙专家,

远山先生曾多次受天皇接见。

退休后的他本可颐养天年,

可他又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

早在1979年,他就来到中国寻找治沙伙伴,

可惜找了一圈以后,他说:

“中国的沙漠治理专著不少,但实干的人不多”。

直到1990年,他终于在恩格贝找到了一群同道中人,

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余生都献给这片土地。

他每年要在中国居住八九个月,

每天种树10个小时,

可他已经84岁了。

在流沙上种树十分艰难,

经过测算,他认为,

所有树坑必须深挖80厘米以上,

才能提高树木成活率。

此外,坑洞的宽度、

土壤的松软程度、

树坑之间的距离、

树苗摆放的位置,

每一个细节他都进行了无数次试验,

不容有一丝含糊。

不论寒冬、酷暑,

他都坚持在第一线植树、浇水,

每一棵树至少要浇六桶水。

有不少志愿者曾因没达到他的标准而挨骂。

在这个倔老头的苛刻要求下,

树苗成活率从50%提高到了70%。

曾有记者前去采访老先生,

他说:“想采访我,必须跟我一起种树。

只靠报道,世界是不会绿起来的。”

当地领导前去探访他,

他说:“再大的领导来,

也得先等我把手里的活儿干完。”

他每年回日本四处演讲,

为中国治沙募集资金。

在最拮据的岁月,他不惜变卖祖业。

他号召“每人每周省下一顿饭”,

支援恩格贝。

还说如果恩格贝不变绿洲,

他就从日本最高的楼上跳下。

老先生凭着博大的人文主义情怀、

“日本沙漠之父”的声望,

动员了近万名日本志愿者来到恩格贝,

他们中有企业家、政府高官,

还有远山家族的祖孙三代。

被内蒙古自治区授予其“荣誉市民”称号,

并为其塑像。

中国政府授予他“中日友好使者”称号,

联合国为他颁发了“人类贡献奖”。

在他九十多岁高龄之时,

他还想在恩格贝建立一所“沙漠大学”,

可是老天没有给他时间。

2002年,他不幸摔伤了腿。

回日本养病一段时间之后,

他在家里大喊:“可以去中国了!”

于是,便又迫不及待的回到恩格贝。

但是,他腿伤并未痊愈,

病菌侵袭了他的肺部,

在弥留之际,他说:

“我真想再一次站在沙丘上。”

2004年,远山正瑛与世长辞,

享年97岁。

根据遗嘱,骨灰的一半洒在了恩格贝。

从一而终,大概说的就是远山先生这种人。

有人曾问他,

何必如此执着于中国的沙漠治理?

他说:“为了梦想,也为了赎罪吧。

用嘴道歉没有诚意,我要用树向中国道歉。”

远山先生的雕像下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远山先生视治沙为通向世界和平之路,虽九十高龄,仍孜孜以求,矢志不渝,其情可佩,其志可鉴,其功可彰。”

在众多的日本人中,

我们记住了东条英机、

岗村宁次、山本五十六,

以及安倍晋三。

但我想说的是,

这个世界除了仇恨,还有博爱。

除了以上那些人,

我们还应记住那些无偿支援中国的日本志愿者们,

以及一个貌不惊人、一丝不苟的小老头儿。

“文艺白话文”原创文章,抄袭必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个应该被感谢的日本人

到他去世的那天,他一共在中国种下了300多万棵树,治理沙漠19700多公顷。

1936年,一个日本年轻人留学中国,

学习农耕文化与植物生态。

同年,他在库布齐沙漠买下一片沙地,

准备进行沙漠治理试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他的治沙梦想流产。

1991年,已是耄耋之年的他,

来到了位于中国内蒙的恩格贝。

这一次,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一干就是14年,直到生命的终结。

到他去世的那天,

他一共在中国种下了300多万棵树,

治理沙漠19700多公顷,

他是日本农学家、著名教授,

远山正瑛。

恩格贝曾经水草丰美、牛羊遍地,

但后来植被被破坏,黄沙肆虐。

今时今日,恩格贝的黄沙被绿色覆盖了三分之一以上,

果蔬菜园遍布、牛羊成群,

荒无人烟的沙漠也开始有了居民,

没有人想到这片贫瘠的土地

竟然成了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基地”。

奇迹总是难以缔造的,

而远山正瑛先生用行动创造了“沙漠传奇”。

远山先生一生致力于沙漠治理,

他将日本所有的沙丘变为了良田,

仅留1平方公里供后人参观。

作为日本著名治沙专家,

远山先生曾多次受天皇接见。

退休后的他本可颐养天年,

可他又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

早在1979年,他就来到中国寻找治沙伙伴,

可惜找了一圈以后,他说:

“中国的沙漠治理专著不少,但实干的人不多”。

直到1990年,他终于在恩格贝找到了一群同道中人,

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余生都献给这片土地。

他每年要在中国居住八九个月,

每天种树10个小时,

可他已经84岁了。

在流沙上种树十分艰难,

经过测算,他认为,

所有树坑必须深挖80厘米以上,

才能提高树木成活率。

此外,坑洞的宽度、

土壤的松软程度、

树坑之间的距离、

树苗摆放的位置,

每一个细节他都进行了无数次试验,

不容有一丝含糊。

不论寒冬、酷暑,

他都坚持在第一线植树、浇水,

每一棵树至少要浇六桶水。

有不少志愿者曾因没达到他的标准而挨骂。

在这个倔老头的苛刻要求下,

树苗成活率从50%提高到了70%。

曾有记者前去采访老先生,

他说:“想采访我,必须跟我一起种树。

只靠报道,世界是不会绿起来的。”

当地领导前去探访他,

他说:“再大的领导来,

也得先等我把手里的活儿干完。”

他每年回日本四处演讲,

为中国治沙募集资金。

在最拮据的岁月,他不惜变卖祖业。

他号召“每人每周省下一顿饭”,

支援恩格贝。

还说如果恩格贝不变绿洲,

他就从日本最高的楼上跳下。

老先生凭着博大的人文主义情怀、

“日本沙漠之父”的声望,

动员了近万名日本志愿者来到恩格贝,

他们中有企业家、政府高官,

还有远山家族的祖孙三代。

被内蒙古自治区授予其“荣誉市民”称号,

并为其塑像。

中国政府授予他“中日友好使者”称号,

联合国为他颁发了“人类贡献奖”。

在他九十多岁高龄之时,

他还想在恩格贝建立一所“沙漠大学”,

可是老天没有给他时间。

2002年,他不幸摔伤了腿。

回日本养病一段时间之后,

他在家里大喊:“可以去中国了!”

于是,便又迫不及待的回到恩格贝。

但是,他腿伤并未痊愈,

病菌侵袭了他的肺部,

在弥留之际,他说:

“我真想再一次站在沙丘上。”

2004年,远山正瑛与世长辞,

享年97岁。

根据遗嘱,骨灰的一半洒在了恩格贝。

从一而终,大概说的就是远山先生这种人。

有人曾问他,

何必如此执着于中国的沙漠治理?

他说:“为了梦想,也为了赎罪吧。

用嘴道歉没有诚意,我要用树向中国道歉。”

远山先生的雕像下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远山先生视治沙为通向世界和平之路,虽九十高龄,仍孜孜以求,矢志不渝,其情可佩,其志可鉴,其功可彰。”

在众多的日本人中,

我们记住了东条英机、

岗村宁次、山本五十六,

以及安倍晋三。

但我想说的是,

这个世界除了仇恨,还有博爱。

除了以上那些人,

我们还应记住那些无偿支援中国的日本志愿者们,

以及一个貌不惊人、一丝不苟的小老头儿。

“文艺白话文”原创文章,抄袭必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