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电影《敦刻尔克》揭示的二战历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电影《敦刻尔克》揭示的二战历史

二战往事。

01、敦刻尔克 Dunkirk

敦刻尔克战役

又称敦刻尔克大撤退或灯却湾之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欧洲大陆执行的一次战略性撤退。

纳粹德国军队瓦解法国马其诺防线后包抄英法盟军,盟军撤至敦刻尔克(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的港口)后,为了避免被德军围歼,执行了当时最大规模的撤退行动,名为“发电机行动”。撤退过程中,英国皇家空军与德国空军爆发了激烈的空战,最终英国仍得以动员各种大小船只,将大部分的士兵撤离欧洲大陆。

这次的撤退行动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并成为四年后反攻的根本。但盟军所有的重型装备都遗留在欧洲大陆,英国的地面防卫严重不足。由于许多地勤人员无法及时备战,导致不列颠空战初期的不足。

敦刻尔克

(法文:Dunkerque;荷兰语:Duinkerke(n))是法国北部诺尔省的临海市镇,十公里之外便是法国与比利时边境。人口7,1000(1990年)。敦刻尔克是排在勒阿弗尔和马赛之后法国的第三大港口。它也是一个工业城市,主要行业包括钢铁,食品加工,炼油,造船和化工。

敦刻尔克以二战中1940年发生在这里的敦刻尔克战役和英法军队大撤退而闻名。

1940年五月爆发二战的法国战役,英国派出远征军到法国本土援助法国,可是由于德军进展神速,英军与法军被切断。

英军撤退到敦刻尔克港口并遭到德军团团包围。一直以来的见解认为若非下令停止进军,出动纳粹德国空军轰炸敦刻尔克,英军将蒙受灭顶之灾。

可是根据德国A集团军的官方战争日记,是集团军司令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下令停止前进,而希特勒在此命令颁布后数小时才追认之。正因为有此停顿,容许了英军有几日时间着手自海路撤退。温斯顿·丘吉尔下令执行发电机行动征发一切可用船只,超过九百艘,来运送人员,拯救了338,226名人员(包括123,000法军),其后丘吉尔称之为敦刻尔克奇迹。尽管盟军遗下了超过四万辆车辆及无数军备补给在法国,本次行动拯救出的精良士卒还是更有价值。

尚有四万人未及撤退,要么被俘获、要么被迫经由各条路线,包括中立的西班牙回到本国。

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之后往东北挺进。九月,加拿大第二步兵师试图光复此城,可是德军不肯交出这座已经改成堡垒的城市。盟军于是包围并攻击此城,当中出力尤殊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第一装甲军。

德国占领期间,敦刻尔克受到盟军轰炸而遭逢惨重破坏。

最终在1945年五月九日,德军将领弗里德里希﹒弗里修斯向捷军准将阿洛伊斯·利什卡无条件投降。

战后,敦刻尔克在废墟上重建。城市规模超过战前,并成为法国第三大港,年吞吐量达3500万吨。紧靠港口建立起法国最大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利用良好的港口条件和进口的富矿石及炼焦煤,生产全法国1/4以上的钢铁。

敦刻尔克西郊的格拉沃利讷核电站有6座反应堆,装机总容量546万千瓦,规模居法国之最,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

依托港口还兴起了炼油、化工和农产品加工等其他工业。

敦克尔克目前有不少使用荷兰语的社群,使用的方言属于西佛兰德语底下的法国佛兰德语,虽然与十九世纪相比,目前法语在当地有排挤掉荷兰语使用的状况。

02、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一场战事——德波战争中波兰沦陷

1939年的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没有积极支援波兰。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军突袭波兰,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但英法联军主要守在马其诺防线后,除了萨尔攻势外,没有积极出兵支援波兰。

9月27日德国占领华沙,波兰沦陷,此时英法两国只谴责德国。

03、英法联军支援波兰仅在萨尔攻势

二战与 萨尔布吕肯 归属

萨尔攻势

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在萨尔地区对德国国防军陆军第1集团军采取的军事行动,攻势之目的是援助当时被德军攻击的波兰,然而攻势后来被中止。

根据法国和波兰的军事协定:法国军队动员开始后3天筹备大规模攻势并必须有效地控制法国边界和德军防线之间的地区,进而深入德国防线。

法国的进攻于9月7日在莱茵河谷开始,即法国对德国宣战4天之后。当时德意志国防军被集中进攻波兰,法军相对于驻守边界的德军有着决定性的数量优势。不过法军的行动对即将陷落的波兰起不了任何有效帮助。11个法军师面对德军微弱的反抗沿着萨尔布吕肯一带长32公里的地区前进,法军前进深入了8公里,在德军撤离、没有任何抵抗的条件下攻占了大约20个村庄,然而在法军夺取了瓦恩特森林大约3平方英里满布地雷的德国领土之后,三心两意的进攻被下令终止。

萨尔攻势没有迫使德军向西线调兵,法军的全面攻击由大约40个师实施,其中包括1个装甲师、3个机械化师、78个炮兵团和40个坦克营。

二战与萨尔布吕肯(德语:Saarbrücken

德国萨尔州的首府,人口约为17万9千人。

萨尔布吕肯曾经是一个巨大煤层的工业和运输中心。这里的工厂生产铁和钢、糖、啤酒、陶器、光学仪器、机器和建筑材料。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萨尔州的工业重要地位逐渐下降,因为越来越多的德国公司开始从工资低下的国家直接进口廉价的煤。

萨尔布吕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包括:横跨萨尔河的石桥(1546年)、哥特式教堂St Arnual和建于18世纪的萨尔布吕肯城堡等。

1815年,萨尔布吕肯被纳入普鲁士的控制。

根据《凡尔赛和约》“萨尔地区”从德国划分出来归国际联盟管辖,实际则由法国控制,萨尔矿区由法国独占15年,以作为法国在战争期间被毁坏矿井的补偿。条约还提出,在15年期满之后,由公民投票决定萨尔的未来。

在二十世纪的两个时期(1919年至1935年、1945年至1957年),它成为法国辖下的一部分。包含萨尔布吕肯在内的萨尔地区于1957年1月1日起回归德国版图。

在遭受了沉重的轰炸之后,萨尔地区再度被盟军交由法国托管,成为萨尔保护领而未加入西德。1946年,法国在该地区推行自治,并从1940年末到1950年代初,法国一直试图让萨尔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但终究未能成功。1955年10月23日经萨尔地区公民投票,多数居民希望该地区早日回归德国。

1956年西德与法国在卢森堡签订 萨尔条约(因此又称 卢森堡条约),约定原萨尔地区于1957年1月1日起回归德国版图,随后并成立“萨尔联邦州”。

英法之战争最高会议与停止支援波兰

9月12日英法战争最高会议首次聚集在法国阿比维尔,会议决定一切进攻行动将被立即停止。

莫里斯·甘末林( 法)命令他的部队在德军的齐格飞防线前“不少于1公里”的地方停止,而波兰对此决定一无所知,相反甘未林通知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元帅说他的一半师正与敌人接触,而法军的进攻已经迫使德意志国防军最少6个师从波兰撤走。

翌日驻波兰法国军事代表团指挥官路易斯·筱柚将军( 法)通知波兰参谋长瓦茨瓦·斯塔契维奇将军,计划中在西部战线的主要进攻必须被推迟到9月17日至9月20日。

与此同时法军师团奉命撤退到他们沿马其诺防线的军营,德军也在9月16日至17日从波兰战线调回精锐部队,重新拿回法军在撤兵后放弃的土地,两国边界回复战前状态,假战随之开始。

阿比维尔

法国最高法院最高委员会(The Anglo-French Supreme War Council)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监督联合军事战略的。 大部分的辩论是在战争时期进行的,1939年9月12日在阿贝维尔举行了第一次会议。

最后三届会议于1940年5月和6月的德国闪电战期间在法国(巴黎,布里亚尔和图尔)举行。

毛利斯·甘莫林(法语:Maurice Gustave Gamelin,1872年9月20日–1958年4月16日)是一名法国将军,军衔为一级上将,其最为著名的是1940年德军进攻法国后的失败领导,该人对于法国最终战败的结果有决定性影响。作为二次大战爆发后的法军总司令,甘莫林被认为是一位拥有相当智慧的将军,即使在德国也备受几位将军的尊崇,但在部分具有前瞻性的德军将官来看,认为甘莫林思想保守而古板,历史学家威廉·夏伊勒即指出甘莫林以一次大战的方式来打二战。

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波兰语:Edward Rydz- mig y,1886年3月11日-1941年12月2日)是波兰的政治家、军事家、画家、诗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波苏战争期间晋升为“波兰元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任“武装部队总督”,并在德波战争中任波军总司令。

雷兹在战间期间是一位声望甚高的公众人物,一次大战期间指挥波兰军团和领导随后的波苏战争为其主要功绩,在1935年约瑟夫·毕苏斯基元帅死后,雷兹成了波兰军队的“武装部队总督”和总司令,并在此职位上领导了二战爆发的第一场战事——德波战争。

原有的地位使得雷兹-希米格维 '“实际上”控制了在战时的所有国防事务。起初他并没有确保身边有任何有组织的政治集团,但后来他放弃了无关的观察家这样的角色,并且在他的观点和表态中变得更加公开,他的演讲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政治色彩来。 在毕苏斯基逝世后,通过与其他统治精英拥有较少的政治关系并利用他们之间的内斗,他逐渐登上了国家权利的最高层。然而在他任内的特征中却显现出严重的国内问题和失败的外交政策。 统治精英们试图从这些问题中吸引雷兹-希米格维——毕苏斯基的继承者的注意,以促使他为制造使整个社会陷入自然去爱国的狂热状态中而进行个人的政治宣传并大量使用口号标语,导致在他的领导下,波兰被带领着倾向国家近乎无法承受的地缘政治的情势。

从1937年开始,来自因希特勒德国的进一步加强而增加的威胁正动摇着雷兹作为所谓的“共和国第一军事家”的地位。由于战争一触即发,政治分歧逐渐消失,国防也成为了国家的重点,雷兹的地位甚至因此超过了总统。关于他的形象的宣传海报位于各种公共装饰建筑和公告栏上,旨在通过他强健的姿态和温柔的微笑唤起人民的信心。他的声望在战争爆发前达到了顶峰,包括大量赞颂的歌曲,诗歌,随之而来的还有几乎每天在波兰报纸上对他生活的展示。

所谓的"雷兹传奇"随着1939年9月波兰战役的爆发而破灭。由于波兰的失败所造成的打击,在战争期间和战后,对他所造成的影响作出客观评价几乎是不可能的。众多关于他在二战早期最为关键的几个月里的举措,使得他的名声至今仍饱受争议与批评。为满足意识形态上的需求这一目的,在二战前的书面记载中满是关于对他的颂扬,这一事实也正体现了他们的作风。在1945-1989年共产党政权执政期间,以地下流亡文学为主导的思想产生了两个主要观点: one saw in him an inept leader who abandoned the Polish Army by fleeing the country; the other defended the military and foreign policies of the Sanacjagovernment prior to the war with Germany. Modern world war Ⅱ Polish focuses on national problems or issues during the 1935-1939 period and lacks a perspective devoted to the Marshal.

04、马奇诺防线、齐格菲防线与英法、德假战

假战(英语:Phoney War)

怪战(法语:Dr le de guerre),又称为静坐战(德语:Sitzkrieg),是指1939年9月开始到1940年4月之间,英法虽然因为纳粹德国对波兰的入侵而宣战,可是两方实际上只有极轻微的军事冲突。

这段期间双方有小规模的空中与海上的冲突,英国开始将远征军调动至法国,法国则开始进行一些动员的工作。1940年初法国有14个师防守有名的马奇诺防线,同时有80个师在后方予以支援,英国陆续增援到9个师的部队到了1940年5月英法共集结超过3,100辆战车与2,000多架战斗机。

当时德军正与波兰交战只有少量军队驻守与法国交接的齐格菲防线,在另一端的马奇诺防线,英法联军与德军相对,但只爆发零星交战。

英国皇家空军向德国投掷宣传单,加拿大军队也踏上不列颠,然而西欧在7个月间并无任何战争,直至两个阵营终于在北欧战役中爆发冲突,结束这一段没有战争的宣战期。

在重整军备期间,惊惶的英法除依靠本身的生产外,都向美国购买大量武器。美国作为非参战国,向英法租借及提供折扣出售武器。

然而在1930年代,英美的私人公司曾隐瞒政府,向德军提供武器,德军战机的引擎在英国制造,而原材料则购自美国。德国为了阻止这跨越大西洋的交易,触发了大西洋战争。

齐格菲防线(德文: Der Westwall/Siegfried-Linie)

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在其西部边境地区构筑的对抗法国马其诺防线的筑垒体系。

该项目由德国著名的建筑工程组织——托特机构负责,德国人称之为“西墙”或“齐格菲阵地”,其他国家多称之为“齐格菲防线”。构筑齐格菲防线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国西线,并作为向西进攻的屯兵场以及支援进攻的重炮阵地。防线工程是1936年德国占领莱茵兰之后开始构筑的,至1939年基本建成。防线从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莱沃起沿着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瑞士巴塞尔,全长达630千米。

防线由障碍地带、主防御地带和后方阵地三部分组成,纵深35~75千米。障碍地带主要是地雷场、铁丝网、防坦克壕以及著名的“龙牙”(多列角锥形钢筋混凝土桩砦)系统。主防御地带的最前缘位于障碍地带后方数十至数百米处,配备钢筋混凝土和钢铁装甲的机枪、火炮工事以及指挥所、观察所、人员掩蔽部、车辆洞库、弹药库、物资库等。后方阵地位于主防御地带后方数千米至数十千米处,主要是预备队人员掩蔽部、预备队车辆洞库以及战备物资库,在法德交界地段还配属有170-305毫米要塞化远程重炮群(但1940年6月以后被撤出,用于英吉利海峡群岛的要塞)。

与马其诺防线相比,齐格菲防线的特点是大部分工事较小,结构较简单,但数量多达11860个,远超马其诺防线。该防线使用混凝土931万吨,是马其诺防线的2.4倍;使用钢铁35万吨,是马其诺防线的2.3倍。

1939年9月德军在东面闪击波兰时,共有46个步兵师(包含预备队)依托该防线防御法军,但法军没有进攻。

该防线与对面的马其诺防线,共同促成了德法双方开战后长达8个月时间的著名“静坐战”。

1944年9月,英、美盟军从西线向德国本土进攻时,德军依托这一防线阻挡了盟军的行动。12月美军以饱和轰炸和炮击支援试图突破,但没有成功。

直到1945年2月盟军重新发动进攻时,该防线终被突破。至此,该防线一共阻滞了盟军5个月时间。

西方战线是形容整个一战或二战中位于德国以西、协约国(一战时期)或同盟国(二战时期)以东边境的军事争夺。这一种“武装边境争夺”的形式在整个战时被称为“战线”。

在两次大战的大部分时间,欧洲另一面亦同样形成了东方战线。

马奇诺防线与法德

马奇诺防线(Maginot Line)

其名称来自当时法国的陆军部长安德烈·马奇诺(1877年-1932年)从1929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价50亿法郎(1930、1940年代货币)。

防线主体有数百公里,主要部分在法国东部的蒂永维尔 (Thionville)。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位于法国东方所设的防御工事,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坚固。由于造价昂贵,所以仅防御法德边境,至于荷兰则由英法联军作后援。防线内部拥有各式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

由于法比边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岖,不易运动作战,所以法军没有多加防备,但万万没有想到德军会由此突破。

1940年5月德军诱使英法联军支援荷兰,再偷袭阿登高地,联合荷兰德军将联军围困在敦克尔克。

荷兰境内绝大部分为平原,四分之一的土地低于海平面,三分之一的土地仅高出海平面一米,中部是丘陵地带,比利时西部也有一部分土地是填海而成。

而马奇诺防线也因为德军袭击其背部而失去作用。

蒂永维勒(Thionville)

又译"蒂永维尔",是法国摩泽尔省的一个市镇,位于该省北部,市区位于摩泽尔河左岸。该市镇总面积49.86平方公里,2009年时的人口为41564人。

蒂永维勒位于摩泽尔河经济带上,是摩泽尔省乃至法国东北部的一个重要工商业城市之一。

05、法国战役与假战的结束

法国战役(法语:Bataille de France,德国将其称为西方战(Westfeldzug)。

德军于1940年5月10日进攻法国和低地国家的军事行动,从而结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战。

作战分为2个阶段:将德军部队进攻比利时,吸引盟军主力北上前往预定的防线迎击,而其真正的主力“装甲部队”则穿过防御松散的阿登山区,长驱直入盟军后方,将其切断补给与通讯并围歼的“黄色方案”,该行动中英国远征军和许多法军士兵在发电机行动中从敦克尔克成功撤退至英国本土。

德军第2阶段的作战是6月5日开始的“红色方案”,从法军侧翼包围马其诺防线的守军,并南下进攻。

在战争呈一面倒之势时,意大利于6月10日向法国宣战。法国政府迁至波尔多,巴黎设为不设防城市,并在6月14日被德军所占领。

法国新任总理菲利普·贝当于6月17日发表停战宣言,并与德国签署了停战协定。对于轴心国来说,这场战役是一个辉煌的胜利。法国被分为北部与西部的德国占领区、东南部小区域的意大利占领区和南方的附庸国“维希法国”,后者还在1942年11月10日被全面占领,直到1944年盟军登陆后才脱离德军的控制,而荷兰则在1944年至1945年期间才相继被解放。

低地国家(荷兰语:de Lage Landen,法语:les Pays-Bas)

译低地诸国,是对欧洲西北沿海地区的称呼,广义包括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北部与德国西部;狭义上则仅指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合称“比荷卢”(Benelux)或“荷比卢”。

地理学家们在有关欧洲的地理著作,常把比、荷放在一起叙述。由于比、荷濒临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同卢森堡以及北部的部分地方称为荷兰(即“低地”)所以1830年比利时脱离荷兰独立后,人们仍称比、荷为“低地国家”。

英国把这一地区视作它的屏障,如果哪个国家侵入这一地区,会直接威胁到英吉利海峡的安全。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以闪电战优势进攻此地区,比利时、英国和法国的部队曾一同驻守在在从安特卫普到纳缪尔的代尔河防线上。

后来比利时国王的投降,在战略上给盟军增加了巨大的困难。

06、突出部之役与德国齐格菲防线

突出部之役(英语:Battle of the Bulge。当时同盟国媒体依战役爆发所地称第二次亚尔丁战役或亚尔丁之役,但盟军将士依作战经过称之为突出部之役,而德国B集团军群则称之为守护莱茵河作战),发生于1944年12月16日到1945年1月25日,是指纳粹德国于二战末期在欧洲西线战场比利时瓦隆的亚尔丁地区发动的攻势。

此次战役与一些次作战协调进行,其中包括地板行动(Operation Bodenplatte)和狮鹫行动(Operation Greif)等。德军此次作战目标是突破英美盟军战线并将其一分为二、占领安特卫普,包围并消灭盟军的4个军,迫使盟军在轴心国占优势的条件下谈判。此次作战如果成功,希特勒就可以集中全力应付东线战事。

此次战役的计划是在极度秘密,无线电几乎完全静默的情况下完成。虽然“Ultra”(盟军破译德国秘密无线电通讯的组织)和美第3军的情报人员表明有迹象显示德军会发动进攻,盟军仍然忽视了此次突袭的可能性。此外盟军盲目自信、忙于进攻计划、空中侦察不足、美国第1军相对缺乏战斗经验,进一步为德军的突击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天气的限制,盟军强大的空中力量无法施展,一定程度上致使盟军情报部门未能察觉即将发动的进攻。在此情况下,德军出乎意料地向盟军防线薄弱的部分发起进攻。而“突出部”指的正是德军在战斗初始时在盟军防线制造出来的“凸痕”。

美军伤亡主要集中在战役的前3天,美军第106步兵师3个团中有两个团被迫投降。整体而言,突出部之役是美国在二战所经历最血腥的一役,美军阵亡人数达19,000人,超过其他任何战役。对美国陆军而言,参与突出部战役的美军人数与敌军人数皆超过美国在二战前曾参与的任何冲突。作战失败后,德军许多有作战经验的部队遭到重创,残余部队则撤退至齐格菲防线。

07、诺曼底战役与西线战场

诺曼底战役发生在194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方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为霸王行动的一部分。这场战役在1944年6月6日展开,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近300万盟军士兵横渡英吉利海峡后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

在诺曼底战役中作战的盟军军队主要由英国、美国及加拿大组成,但在抢滩完成后,自由法军及波兰军也有参与这场战役,而当中也有来自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希腊、荷兰和挪威的士兵。

进攻诺曼底在登陆的前一天晚上展开,空降兵乘滑翔机降落、进行大规模的空中轰炸、海军军舰炮击,而两栖登陆战则在当地时间6月6日早上6时30分开始。在登陆前“D-Day”的军队主要在英格兰南部沿海地区,尤其在朴茨茅斯部署。

08、二战同盟国与现今联合国

同盟国,又称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部分国家(最终57个,其中5个从轴心国脱离)为抵抗轴心国的侵略而组成的联盟,也是与轴心国对立的阵营。同盟国组成及加入盟军的国家的原因大多是因为他们都遭到了轴心国的武力侵略,或是基于担心轴心国会控制整个世界的原因。

同盟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初于战争爆发的时候(1939年9月1日),反德同盟包括了法国、波兰及英国,旋即英国的自治领(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纽芬兰自治领及南非联邦)亦加入了同盟。

1941年珍珠港事变后,美国和中国(国民政府领导)加入同盟国。

同时1941年后,英联邦、美国及苏联的领袖被称为“三巨头”,担任著同盟国的领导角色。

自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开始,中国与日本开战(抗日战争),牵制了日本陆军的行动,在当时亦是一位重要的盟友,并加入了缅甸战场协助英军。

中国和三巨头(英国、美国、苏联)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称为“世界权力的托管人”,后来被称为同盟国的“四警察”或者“四大国”。

中美英苏作为四大国率先在《联合国共同宣言》上签字,之后在1943年的莫斯科会议所颁布的《四国普遍安全宣言》中“四大国”地位获得进一步确认。

其他盟国包括比利时、巴西、捷克斯洛伐克、埃塞俄比亚、希腊王国、英属印度、墨西哥、荷兰、挪威及南斯拉夫等。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后,日本的战略重心从中国转变为美国。翌日,美国对日本宣战。

12月9日,中国正式向日本宣战,并加入同盟国。不久之后,除了先前与日本签立互不侵犯条约的苏联以外,英国等同盟国也对日本宣战。从此中国不再独立对日作战,抗日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美国加入二战后以租借法案的名义通过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从缅甸、印度向中国运送作战物资支持中华民国继续抗战。世界各国的介入主要是因为英美出于本身利益而希望中国拖住日本陆军主力。因此中国与英国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并与英美等国签订废除部分不平等条约,令重庆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上升。

日本方面不满足于控制东南亚的油气资源,同时注意到滇缅公路对中国战场的意义,转而出兵缅甸,意图切断滇缅公路孤立中国。

此时英国在远东的军队已无力抵抗日本的进攻,转而向国民政府求援。于是罗斯福与蒋中正磋商组建了盟军中缅战区,由蒋中正兼任司令,中国派出远征军进入缅甸与日本作战。

于1941年1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为同盟国设计了一个名字,称为“联合国”。后来在1942年1月1日签署的《联合国共同宣言》,成为了现代联合国的基础。

于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罗斯福的继任人哈里·S·杜鲁门总统向中、法、苏、英、美的外长提出各国应该“商定一份和平条约及欧洲国家边界的解决方法”,从而导致了外长理事会的建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电影《敦刻尔克》揭示的二战历史

二战往事。

01、敦刻尔克 Dunkirk

敦刻尔克战役

又称敦刻尔克大撤退或灯却湾之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欧洲大陆执行的一次战略性撤退。

纳粹德国军队瓦解法国马其诺防线后包抄英法盟军,盟军撤至敦刻尔克(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的港口)后,为了避免被德军围歼,执行了当时最大规模的撤退行动,名为“发电机行动”。撤退过程中,英国皇家空军与德国空军爆发了激烈的空战,最终英国仍得以动员各种大小船只,将大部分的士兵撤离欧洲大陆。

这次的撤退行动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并成为四年后反攻的根本。但盟军所有的重型装备都遗留在欧洲大陆,英国的地面防卫严重不足。由于许多地勤人员无法及时备战,导致不列颠空战初期的不足。

敦刻尔克

(法文:Dunkerque;荷兰语:Duinkerke(n))是法国北部诺尔省的临海市镇,十公里之外便是法国与比利时边境。人口7,1000(1990年)。敦刻尔克是排在勒阿弗尔和马赛之后法国的第三大港口。它也是一个工业城市,主要行业包括钢铁,食品加工,炼油,造船和化工。

敦刻尔克以二战中1940年发生在这里的敦刻尔克战役和英法军队大撤退而闻名。

1940年五月爆发二战的法国战役,英国派出远征军到法国本土援助法国,可是由于德军进展神速,英军与法军被切断。

英军撤退到敦刻尔克港口并遭到德军团团包围。一直以来的见解认为若非下令停止进军,出动纳粹德国空军轰炸敦刻尔克,英军将蒙受灭顶之灾。

可是根据德国A集团军的官方战争日记,是集团军司令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下令停止前进,而希特勒在此命令颁布后数小时才追认之。正因为有此停顿,容许了英军有几日时间着手自海路撤退。温斯顿·丘吉尔下令执行发电机行动征发一切可用船只,超过九百艘,来运送人员,拯救了338,226名人员(包括123,000法军),其后丘吉尔称之为敦刻尔克奇迹。尽管盟军遗下了超过四万辆车辆及无数军备补给在法国,本次行动拯救出的精良士卒还是更有价值。

尚有四万人未及撤退,要么被俘获、要么被迫经由各条路线,包括中立的西班牙回到本国。

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之后往东北挺进。九月,加拿大第二步兵师试图光复此城,可是德军不肯交出这座已经改成堡垒的城市。盟军于是包围并攻击此城,当中出力尤殊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第一装甲军。

德国占领期间,敦刻尔克受到盟军轰炸而遭逢惨重破坏。

最终在1945年五月九日,德军将领弗里德里希﹒弗里修斯向捷军准将阿洛伊斯·利什卡无条件投降。

战后,敦刻尔克在废墟上重建。城市规模超过战前,并成为法国第三大港,年吞吐量达3500万吨。紧靠港口建立起法国最大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利用良好的港口条件和进口的富矿石及炼焦煤,生产全法国1/4以上的钢铁。

敦刻尔克西郊的格拉沃利讷核电站有6座反应堆,装机总容量546万千瓦,规模居法国之最,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

依托港口还兴起了炼油、化工和农产品加工等其他工业。

敦克尔克目前有不少使用荷兰语的社群,使用的方言属于西佛兰德语底下的法国佛兰德语,虽然与十九世纪相比,目前法语在当地有排挤掉荷兰语使用的状况。

02、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一场战事——德波战争中波兰沦陷

1939年的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没有积极支援波兰。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军突袭波兰,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但英法联军主要守在马其诺防线后,除了萨尔攻势外,没有积极出兵支援波兰。

9月27日德国占领华沙,波兰沦陷,此时英法两国只谴责德国。

03、英法联军支援波兰仅在萨尔攻势

二战与 萨尔布吕肯 归属

萨尔攻势

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在萨尔地区对德国国防军陆军第1集团军采取的军事行动,攻势之目的是援助当时被德军攻击的波兰,然而攻势后来被中止。

根据法国和波兰的军事协定:法国军队动员开始后3天筹备大规模攻势并必须有效地控制法国边界和德军防线之间的地区,进而深入德国防线。

法国的进攻于9月7日在莱茵河谷开始,即法国对德国宣战4天之后。当时德意志国防军被集中进攻波兰,法军相对于驻守边界的德军有着决定性的数量优势。不过法军的行动对即将陷落的波兰起不了任何有效帮助。11个法军师面对德军微弱的反抗沿着萨尔布吕肯一带长32公里的地区前进,法军前进深入了8公里,在德军撤离、没有任何抵抗的条件下攻占了大约20个村庄,然而在法军夺取了瓦恩特森林大约3平方英里满布地雷的德国领土之后,三心两意的进攻被下令终止。

萨尔攻势没有迫使德军向西线调兵,法军的全面攻击由大约40个师实施,其中包括1个装甲师、3个机械化师、78个炮兵团和40个坦克营。

二战与萨尔布吕肯(德语:Saarbrücken

德国萨尔州的首府,人口约为17万9千人。

萨尔布吕肯曾经是一个巨大煤层的工业和运输中心。这里的工厂生产铁和钢、糖、啤酒、陶器、光学仪器、机器和建筑材料。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萨尔州的工业重要地位逐渐下降,因为越来越多的德国公司开始从工资低下的国家直接进口廉价的煤。

萨尔布吕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包括:横跨萨尔河的石桥(1546年)、哥特式教堂St Arnual和建于18世纪的萨尔布吕肯城堡等。

1815年,萨尔布吕肯被纳入普鲁士的控制。

根据《凡尔赛和约》“萨尔地区”从德国划分出来归国际联盟管辖,实际则由法国控制,萨尔矿区由法国独占15年,以作为法国在战争期间被毁坏矿井的补偿。条约还提出,在15年期满之后,由公民投票决定萨尔的未来。

在二十世纪的两个时期(1919年至1935年、1945年至1957年),它成为法国辖下的一部分。包含萨尔布吕肯在内的萨尔地区于1957年1月1日起回归德国版图。

在遭受了沉重的轰炸之后,萨尔地区再度被盟军交由法国托管,成为萨尔保护领而未加入西德。1946年,法国在该地区推行自治,并从1940年末到1950年代初,法国一直试图让萨尔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但终究未能成功。1955年10月23日经萨尔地区公民投票,多数居民希望该地区早日回归德国。

1956年西德与法国在卢森堡签订 萨尔条约(因此又称 卢森堡条约),约定原萨尔地区于1957年1月1日起回归德国版图,随后并成立“萨尔联邦州”。

英法之战争最高会议与停止支援波兰

9月12日英法战争最高会议首次聚集在法国阿比维尔,会议决定一切进攻行动将被立即停止。

莫里斯·甘末林( 法)命令他的部队在德军的齐格飞防线前“不少于1公里”的地方停止,而波兰对此决定一无所知,相反甘未林通知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元帅说他的一半师正与敌人接触,而法军的进攻已经迫使德意志国防军最少6个师从波兰撤走。

翌日驻波兰法国军事代表团指挥官路易斯·筱柚将军( 法)通知波兰参谋长瓦茨瓦·斯塔契维奇将军,计划中在西部战线的主要进攻必须被推迟到9月17日至9月20日。

与此同时法军师团奉命撤退到他们沿马其诺防线的军营,德军也在9月16日至17日从波兰战线调回精锐部队,重新拿回法军在撤兵后放弃的土地,两国边界回复战前状态,假战随之开始。

阿比维尔

法国最高法院最高委员会(The Anglo-French Supreme War Council)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监督联合军事战略的。 大部分的辩论是在战争时期进行的,1939年9月12日在阿贝维尔举行了第一次会议。

最后三届会议于1940年5月和6月的德国闪电战期间在法国(巴黎,布里亚尔和图尔)举行。

毛利斯·甘莫林(法语:Maurice Gustave Gamelin,1872年9月20日–1958年4月16日)是一名法国将军,军衔为一级上将,其最为著名的是1940年德军进攻法国后的失败领导,该人对于法国最终战败的结果有决定性影响。作为二次大战爆发后的法军总司令,甘莫林被认为是一位拥有相当智慧的将军,即使在德国也备受几位将军的尊崇,但在部分具有前瞻性的德军将官来看,认为甘莫林思想保守而古板,历史学家威廉·夏伊勒即指出甘莫林以一次大战的方式来打二战。

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波兰语:Edward Rydz- mig y,1886年3月11日-1941年12月2日)是波兰的政治家、军事家、画家、诗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波苏战争期间晋升为“波兰元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任“武装部队总督”,并在德波战争中任波军总司令。

雷兹在战间期间是一位声望甚高的公众人物,一次大战期间指挥波兰军团和领导随后的波苏战争为其主要功绩,在1935年约瑟夫·毕苏斯基元帅死后,雷兹成了波兰军队的“武装部队总督”和总司令,并在此职位上领导了二战爆发的第一场战事——德波战争。

原有的地位使得雷兹-希米格维 '“实际上”控制了在战时的所有国防事务。起初他并没有确保身边有任何有组织的政治集团,但后来他放弃了无关的观察家这样的角色,并且在他的观点和表态中变得更加公开,他的演讲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政治色彩来。 在毕苏斯基逝世后,通过与其他统治精英拥有较少的政治关系并利用他们之间的内斗,他逐渐登上了国家权利的最高层。然而在他任内的特征中却显现出严重的国内问题和失败的外交政策。 统治精英们试图从这些问题中吸引雷兹-希米格维——毕苏斯基的继承者的注意,以促使他为制造使整个社会陷入自然去爱国的狂热状态中而进行个人的政治宣传并大量使用口号标语,导致在他的领导下,波兰被带领着倾向国家近乎无法承受的地缘政治的情势。

从1937年开始,来自因希特勒德国的进一步加强而增加的威胁正动摇着雷兹作为所谓的“共和国第一军事家”的地位。由于战争一触即发,政治分歧逐渐消失,国防也成为了国家的重点,雷兹的地位甚至因此超过了总统。关于他的形象的宣传海报位于各种公共装饰建筑和公告栏上,旨在通过他强健的姿态和温柔的微笑唤起人民的信心。他的声望在战争爆发前达到了顶峰,包括大量赞颂的歌曲,诗歌,随之而来的还有几乎每天在波兰报纸上对他生活的展示。

所谓的"雷兹传奇"随着1939年9月波兰战役的爆发而破灭。由于波兰的失败所造成的打击,在战争期间和战后,对他所造成的影响作出客观评价几乎是不可能的。众多关于他在二战早期最为关键的几个月里的举措,使得他的名声至今仍饱受争议与批评。为满足意识形态上的需求这一目的,在二战前的书面记载中满是关于对他的颂扬,这一事实也正体现了他们的作风。在1945-1989年共产党政权执政期间,以地下流亡文学为主导的思想产生了两个主要观点: one saw in him an inept leader who abandoned the Polish Army by fleeing the country; the other defended the military and foreign policies of the Sanacjagovernment prior to the war with Germany. Modern world war Ⅱ Polish focuses on national problems or issues during the 1935-1939 period and lacks a perspective devoted to the Marshal.

04、马奇诺防线、齐格菲防线与英法、德假战

假战(英语:Phoney War)

怪战(法语:Dr le de guerre),又称为静坐战(德语:Sitzkrieg),是指1939年9月开始到1940年4月之间,英法虽然因为纳粹德国对波兰的入侵而宣战,可是两方实际上只有极轻微的军事冲突。

这段期间双方有小规模的空中与海上的冲突,英国开始将远征军调动至法国,法国则开始进行一些动员的工作。1940年初法国有14个师防守有名的马奇诺防线,同时有80个师在后方予以支援,英国陆续增援到9个师的部队到了1940年5月英法共集结超过3,100辆战车与2,000多架战斗机。

当时德军正与波兰交战只有少量军队驻守与法国交接的齐格菲防线,在另一端的马奇诺防线,英法联军与德军相对,但只爆发零星交战。

英国皇家空军向德国投掷宣传单,加拿大军队也踏上不列颠,然而西欧在7个月间并无任何战争,直至两个阵营终于在北欧战役中爆发冲突,结束这一段没有战争的宣战期。

在重整军备期间,惊惶的英法除依靠本身的生产外,都向美国购买大量武器。美国作为非参战国,向英法租借及提供折扣出售武器。

然而在1930年代,英美的私人公司曾隐瞒政府,向德军提供武器,德军战机的引擎在英国制造,而原材料则购自美国。德国为了阻止这跨越大西洋的交易,触发了大西洋战争。

齐格菲防线(德文: Der Westwall/Siegfried-Linie)

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在其西部边境地区构筑的对抗法国马其诺防线的筑垒体系。

该项目由德国著名的建筑工程组织——托特机构负责,德国人称之为“西墙”或“齐格菲阵地”,其他国家多称之为“齐格菲防线”。构筑齐格菲防线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国西线,并作为向西进攻的屯兵场以及支援进攻的重炮阵地。防线工程是1936年德国占领莱茵兰之后开始构筑的,至1939年基本建成。防线从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莱沃起沿着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瑞士巴塞尔,全长达630千米。

防线由障碍地带、主防御地带和后方阵地三部分组成,纵深35~75千米。障碍地带主要是地雷场、铁丝网、防坦克壕以及著名的“龙牙”(多列角锥形钢筋混凝土桩砦)系统。主防御地带的最前缘位于障碍地带后方数十至数百米处,配备钢筋混凝土和钢铁装甲的机枪、火炮工事以及指挥所、观察所、人员掩蔽部、车辆洞库、弹药库、物资库等。后方阵地位于主防御地带后方数千米至数十千米处,主要是预备队人员掩蔽部、预备队车辆洞库以及战备物资库,在法德交界地段还配属有170-305毫米要塞化远程重炮群(但1940年6月以后被撤出,用于英吉利海峡群岛的要塞)。

与马其诺防线相比,齐格菲防线的特点是大部分工事较小,结构较简单,但数量多达11860个,远超马其诺防线。该防线使用混凝土931万吨,是马其诺防线的2.4倍;使用钢铁35万吨,是马其诺防线的2.3倍。

1939年9月德军在东面闪击波兰时,共有46个步兵师(包含预备队)依托该防线防御法军,但法军没有进攻。

该防线与对面的马其诺防线,共同促成了德法双方开战后长达8个月时间的著名“静坐战”。

1944年9月,英、美盟军从西线向德国本土进攻时,德军依托这一防线阻挡了盟军的行动。12月美军以饱和轰炸和炮击支援试图突破,但没有成功。

直到1945年2月盟军重新发动进攻时,该防线终被突破。至此,该防线一共阻滞了盟军5个月时间。

西方战线是形容整个一战或二战中位于德国以西、协约国(一战时期)或同盟国(二战时期)以东边境的军事争夺。这一种“武装边境争夺”的形式在整个战时被称为“战线”。

在两次大战的大部分时间,欧洲另一面亦同样形成了东方战线。

马奇诺防线与法德

马奇诺防线(Maginot Line)

其名称来自当时法国的陆军部长安德烈·马奇诺(1877年-1932年)从1929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价50亿法郎(1930、1940年代货币)。

防线主体有数百公里,主要部分在法国东部的蒂永维尔 (Thionville)。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位于法国东方所设的防御工事,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坚固。由于造价昂贵,所以仅防御法德边境,至于荷兰则由英法联军作后援。防线内部拥有各式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

由于法比边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岖,不易运动作战,所以法军没有多加防备,但万万没有想到德军会由此突破。

1940年5月德军诱使英法联军支援荷兰,再偷袭阿登高地,联合荷兰德军将联军围困在敦克尔克。

荷兰境内绝大部分为平原,四分之一的土地低于海平面,三分之一的土地仅高出海平面一米,中部是丘陵地带,比利时西部也有一部分土地是填海而成。

而马奇诺防线也因为德军袭击其背部而失去作用。

蒂永维勒(Thionville)

又译"蒂永维尔",是法国摩泽尔省的一个市镇,位于该省北部,市区位于摩泽尔河左岸。该市镇总面积49.86平方公里,2009年时的人口为41564人。

蒂永维勒位于摩泽尔河经济带上,是摩泽尔省乃至法国东北部的一个重要工商业城市之一。

05、法国战役与假战的结束

法国战役(法语:Bataille de France,德国将其称为西方战(Westfeldzug)。

德军于1940年5月10日进攻法国和低地国家的军事行动,从而结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战。

作战分为2个阶段:将德军部队进攻比利时,吸引盟军主力北上前往预定的防线迎击,而其真正的主力“装甲部队”则穿过防御松散的阿登山区,长驱直入盟军后方,将其切断补给与通讯并围歼的“黄色方案”,该行动中英国远征军和许多法军士兵在发电机行动中从敦克尔克成功撤退至英国本土。

德军第2阶段的作战是6月5日开始的“红色方案”,从法军侧翼包围马其诺防线的守军,并南下进攻。

在战争呈一面倒之势时,意大利于6月10日向法国宣战。法国政府迁至波尔多,巴黎设为不设防城市,并在6月14日被德军所占领。

法国新任总理菲利普·贝当于6月17日发表停战宣言,并与德国签署了停战协定。对于轴心国来说,这场战役是一个辉煌的胜利。法国被分为北部与西部的德国占领区、东南部小区域的意大利占领区和南方的附庸国“维希法国”,后者还在1942年11月10日被全面占领,直到1944年盟军登陆后才脱离德军的控制,而荷兰则在1944年至1945年期间才相继被解放。

低地国家(荷兰语:de Lage Landen,法语:les Pays-Bas)

译低地诸国,是对欧洲西北沿海地区的称呼,广义包括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北部与德国西部;狭义上则仅指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合称“比荷卢”(Benelux)或“荷比卢”。

地理学家们在有关欧洲的地理著作,常把比、荷放在一起叙述。由于比、荷濒临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同卢森堡以及北部的部分地方称为荷兰(即“低地”)所以1830年比利时脱离荷兰独立后,人们仍称比、荷为“低地国家”。

英国把这一地区视作它的屏障,如果哪个国家侵入这一地区,会直接威胁到英吉利海峡的安全。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以闪电战优势进攻此地区,比利时、英国和法国的部队曾一同驻守在在从安特卫普到纳缪尔的代尔河防线上。

后来比利时国王的投降,在战略上给盟军增加了巨大的困难。

06、突出部之役与德国齐格菲防线

突出部之役(英语:Battle of the Bulge。当时同盟国媒体依战役爆发所地称第二次亚尔丁战役或亚尔丁之役,但盟军将士依作战经过称之为突出部之役,而德国B集团军群则称之为守护莱茵河作战),发生于1944年12月16日到1945年1月25日,是指纳粹德国于二战末期在欧洲西线战场比利时瓦隆的亚尔丁地区发动的攻势。

此次战役与一些次作战协调进行,其中包括地板行动(Operation Bodenplatte)和狮鹫行动(Operation Greif)等。德军此次作战目标是突破英美盟军战线并将其一分为二、占领安特卫普,包围并消灭盟军的4个军,迫使盟军在轴心国占优势的条件下谈判。此次作战如果成功,希特勒就可以集中全力应付东线战事。

此次战役的计划是在极度秘密,无线电几乎完全静默的情况下完成。虽然“Ultra”(盟军破译德国秘密无线电通讯的组织)和美第3军的情报人员表明有迹象显示德军会发动进攻,盟军仍然忽视了此次突袭的可能性。此外盟军盲目自信、忙于进攻计划、空中侦察不足、美国第1军相对缺乏战斗经验,进一步为德军的突击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天气的限制,盟军强大的空中力量无法施展,一定程度上致使盟军情报部门未能察觉即将发动的进攻。在此情况下,德军出乎意料地向盟军防线薄弱的部分发起进攻。而“突出部”指的正是德军在战斗初始时在盟军防线制造出来的“凸痕”。

美军伤亡主要集中在战役的前3天,美军第106步兵师3个团中有两个团被迫投降。整体而言,突出部之役是美国在二战所经历最血腥的一役,美军阵亡人数达19,000人,超过其他任何战役。对美国陆军而言,参与突出部战役的美军人数与敌军人数皆超过美国在二战前曾参与的任何冲突。作战失败后,德军许多有作战经验的部队遭到重创,残余部队则撤退至齐格菲防线。

07、诺曼底战役与西线战场

诺曼底战役发生在194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方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为霸王行动的一部分。这场战役在1944年6月6日展开,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近300万盟军士兵横渡英吉利海峡后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

在诺曼底战役中作战的盟军军队主要由英国、美国及加拿大组成,但在抢滩完成后,自由法军及波兰军也有参与这场战役,而当中也有来自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希腊、荷兰和挪威的士兵。

进攻诺曼底在登陆的前一天晚上展开,空降兵乘滑翔机降落、进行大规模的空中轰炸、海军军舰炮击,而两栖登陆战则在当地时间6月6日早上6时30分开始。在登陆前“D-Day”的军队主要在英格兰南部沿海地区,尤其在朴茨茅斯部署。

08、二战同盟国与现今联合国

同盟国,又称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部分国家(最终57个,其中5个从轴心国脱离)为抵抗轴心国的侵略而组成的联盟,也是与轴心国对立的阵营。同盟国组成及加入盟军的国家的原因大多是因为他们都遭到了轴心国的武力侵略,或是基于担心轴心国会控制整个世界的原因。

同盟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初于战争爆发的时候(1939年9月1日),反德同盟包括了法国、波兰及英国,旋即英国的自治领(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纽芬兰自治领及南非联邦)亦加入了同盟。

1941年珍珠港事变后,美国和中国(国民政府领导)加入同盟国。

同时1941年后,英联邦、美国及苏联的领袖被称为“三巨头”,担任著同盟国的领导角色。

自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开始,中国与日本开战(抗日战争),牵制了日本陆军的行动,在当时亦是一位重要的盟友,并加入了缅甸战场协助英军。

中国和三巨头(英国、美国、苏联)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称为“世界权力的托管人”,后来被称为同盟国的“四警察”或者“四大国”。

中美英苏作为四大国率先在《联合国共同宣言》上签字,之后在1943年的莫斯科会议所颁布的《四国普遍安全宣言》中“四大国”地位获得进一步确认。

其他盟国包括比利时、巴西、捷克斯洛伐克、埃塞俄比亚、希腊王国、英属印度、墨西哥、荷兰、挪威及南斯拉夫等。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后,日本的战略重心从中国转变为美国。翌日,美国对日本宣战。

12月9日,中国正式向日本宣战,并加入同盟国。不久之后,除了先前与日本签立互不侵犯条约的苏联以外,英国等同盟国也对日本宣战。从此中国不再独立对日作战,抗日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美国加入二战后以租借法案的名义通过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从缅甸、印度向中国运送作战物资支持中华民国继续抗战。世界各国的介入主要是因为英美出于本身利益而希望中国拖住日本陆军主力。因此中国与英国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并与英美等国签订废除部分不平等条约,令重庆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上升。

日本方面不满足于控制东南亚的油气资源,同时注意到滇缅公路对中国战场的意义,转而出兵缅甸,意图切断滇缅公路孤立中国。

此时英国在远东的军队已无力抵抗日本的进攻,转而向国民政府求援。于是罗斯福与蒋中正磋商组建了盟军中缅战区,由蒋中正兼任司令,中国派出远征军进入缅甸与日本作战。

于1941年1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为同盟国设计了一个名字,称为“联合国”。后来在1942年1月1日签署的《联合国共同宣言》,成为了现代联合国的基础。

于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罗斯福的继任人哈里·S·杜鲁门总统向中、法、苏、英、美的外长提出各国应该“商定一份和平条约及欧洲国家边界的解决方法”,从而导致了外长理事会的建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