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首旅如家孙坚:中国酒店业要向何处去?关键是产品、空间和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首旅如家孙坚:中国酒店业要向何处去?关键是产品、空间和人

并不是每家酒店都可以做到产品、空间、人这三个环节。大多数酒店能够在产品上投入更多;一部分酒店可以实现空间的利用;数据方面,酒店基本无法独立完成,一定要与其他合作方进行合作。

作者:孙坚

中国酒店行业从2012年、2013年开始出现变化。近两年,市场逐步回暖,但出租率仅为50%,仍有一半的存量未被真正利用。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与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发起并主办的“2017亚洲旅游产业年会”上,立足于当下住宿业的大环境,孙坚对住宿业提出了未来转型与业务创新的发展逻辑。

首旅如家酒店集团总经理 孙坚

今天的住宿业,与十年前最大的差别是,酒店从纯粹的住宿产品正转变为一个生活空间,它连接着众多消费者。从本质上看,无论是一家单体酒店,还是拥有很大规模的酒店集团,未来转型的思考维度在于三方面,分别是产品、空间和人。

未来最大的机会,在于抓住年轻消费者

酒店的核心是产品。酒店行业无论通过资本方式还是其他的方式运作,本质上仍要拥有一个可以运营的酒店。也有人会觉得,酒店业本质是运营房地产,以往酒店并不赚钱,主要依靠周边配套的住宅赚钱。

但房地产行业正在出现变化,令以往做酒店依靠房地产赚钱的逻辑难以为继。酒店行业开始回归本质,即投资酒店就一定要依靠酒店的运营赚钱。这样的背景下,酒店要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就成为最本质的东西。

因为,酒店提供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发展、是否赢得消费者青睐,最终决定着能否实现高出租率、RevPar和比较好的利润。尽管这并不复杂,但现在90后的消费者已经27岁,并慢慢变为主流消费人群。

然而,很多酒店并不能理解,现在的年轻人究竟需要什么。例如,很多文化酒店、艺术酒店还在讲酒店中的艺术品珍藏价值有多高,某块玉有多高的感官、多么值钱。许多酒店经营者依然认为,消费者会因为一块羊脂白玉,或是一个很有故事的挂坠而走进酒店。

但这些产品可能与目前的年轻消费者并不匹配。如今的年轻人对艺术、对娱乐、对事件的看法已经与我们当年不同,他们更具个性。

今天我们在谈论酒店产品时,我很难具体讲出要做成一个什么样的产品。但首要的前提是,产品的设计必须“年轻化”,要与时俱进紧盯着今天的消费者。

例如,如今的消费者可能关注游戏、动漫、社交、娱乐,也可能是网红、IP等等我们不太关注的内容,艺术文化酒店如果引入动漫元素,或许很受年轻消费者欢迎。

其次,产品要“科技化”。科技改变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改变消费方式。从PC端到移动端,到未来云端、智能端,以及VR、AI,对消费者来说将成为必需。

在消费升级之下,产品呈现出品质、高性价比、高体验感、高参与度和高科技感,将营造出更多的未来机会。

如何更好地利用酒店“空间”?

空间的概念对于酒店来说并不陌生。以我们今天开会的酒店为例,这里同样有很多公共空间。在以往,酒店以功能对公共空间进行划分。例如,开会、吃饭、健身等等均对应不同的功能型空间。

但如今,酒店要在这些空间中融入更多的体验感,例如在走廊、电梯、休息厅等等公共区域加入具有社交功能的环境要素。因为酒店的空间性能在发生变化,从以往的功能型空间向生活体验型空间转变。

而这样的转变,也是社会分工更加精细之后的必然结果。例如,四五十年前的酒店,或者三十年前的酒店,虽然它最主要的功能是“住”——但也有很多人去酒店是为了会客,为了喝咖啡,为了举办婚礼。在当时,酒店的咖啡厅、婚宴会场等等功能型空间的品质的确比酒店之外高。

但随着社会发展分工越来越精细,如今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咖啡厅、健身会所,这些场所专注提供某一种功能,其在单一功能上给予消费者的服务更专业,不同品牌之间又有不同的调性。

而酒店内的功能型空间却无法与其竞争,因为酒店的核心是“住”,其他功能型空间提供的是附加产品。因此,酒店的功能型空间变得不像很多年前那么吸引人。

不过,如今酒店的空间概念被重新激活。从前的功能型空间被打造成了生活场景,可以看到,例如,社交型酒店、社区型酒店、主题酒店和社群型酒店等一些新兴酒店,都在打造生活空间的概念。

但社交、社群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未来的酒店空间不会再是一个个割裂开的功能型空间,而是集一个消费者生活环境需求的综合体。

但空间的利用,最核心的应该是体验环境的营造。那么谁来根据酒店定位,替酒店打造符合消费者生活方式的体验环境?可以尝试做跨界合作。

未来,在酒店的公共区域中一定会有空间经营的跨界合作诞生。例如,很多人出差是在酒店里工作,那么酒店是否有可能与Wework合作,营造出独立、有特色的迷你Wework环境。

人,即数据

同时,酒店面对消费者时,关注点也要延展。以往,酒店对客人的关注更多体现在客房中的体验。例如,房间是否安静、温馨、有品位;是否有多种枕头提供给不同需求的客人;打开水龙头是否20秒内一定要出热水;毛巾柔软度是否合格等等。

现在,酒店要在保留良好的客房体验前提下,去关注客人除睡觉之外的碎片化时间。

酒店通过巧妙的运营,可以利用客人的这些碎片化时间与其产生互动,甚至完成交易。未来,酒店提供的不再是单纯“住”的服务,而是针对不同消费者提供不同的服务。

更进一步说,消费者可以用数据这个名词来代替。客人在酒店内的所有行为、消费最终会形成一个数据。

将这些数据进行细分,酒店就可以精准了解每一个消费者。而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数据和别人的数据进行交互,则能产生更多的应用价值。从“人”的维度来说,面对住宿业未来的变化,通过创新的方式,可以进一步深挖未来的价值。

总体来说,并不是每家酒店都可以做到产品、空间、人这三个环节。大多数酒店能够在产品上投入更多;一部分酒店可以实现空间的利用;数据方面,酒店基本无法独立完成,一定要与其他合作方进行合作。

相信在未来十年,中国会出这样的酒店管理集团,或者一个旅游休闲住宿业的大集团,用数据驱动未来空间和产品。酒店需要进行更多的分工、合作,最后形成真正意义上投资回报好的行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首旅如家孙坚:中国酒店业要向何处去?关键是产品、空间和人

并不是每家酒店都可以做到产品、空间、人这三个环节。大多数酒店能够在产品上投入更多;一部分酒店可以实现空间的利用;数据方面,酒店基本无法独立完成,一定要与其他合作方进行合作。

作者:孙坚

中国酒店行业从2012年、2013年开始出现变化。近两年,市场逐步回暖,但出租率仅为50%,仍有一半的存量未被真正利用。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与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发起并主办的“2017亚洲旅游产业年会”上,立足于当下住宿业的大环境,孙坚对住宿业提出了未来转型与业务创新的发展逻辑。

首旅如家酒店集团总经理 孙坚

今天的住宿业,与十年前最大的差别是,酒店从纯粹的住宿产品正转变为一个生活空间,它连接着众多消费者。从本质上看,无论是一家单体酒店,还是拥有很大规模的酒店集团,未来转型的思考维度在于三方面,分别是产品、空间和人。

未来最大的机会,在于抓住年轻消费者

酒店的核心是产品。酒店行业无论通过资本方式还是其他的方式运作,本质上仍要拥有一个可以运营的酒店。也有人会觉得,酒店业本质是运营房地产,以往酒店并不赚钱,主要依靠周边配套的住宅赚钱。

但房地产行业正在出现变化,令以往做酒店依靠房地产赚钱的逻辑难以为继。酒店行业开始回归本质,即投资酒店就一定要依靠酒店的运营赚钱。这样的背景下,酒店要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就成为最本质的东西。

因为,酒店提供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发展、是否赢得消费者青睐,最终决定着能否实现高出租率、RevPar和比较好的利润。尽管这并不复杂,但现在90后的消费者已经27岁,并慢慢变为主流消费人群。

然而,很多酒店并不能理解,现在的年轻人究竟需要什么。例如,很多文化酒店、艺术酒店还在讲酒店中的艺术品珍藏价值有多高,某块玉有多高的感官、多么值钱。许多酒店经营者依然认为,消费者会因为一块羊脂白玉,或是一个很有故事的挂坠而走进酒店。

但这些产品可能与目前的年轻消费者并不匹配。如今的年轻人对艺术、对娱乐、对事件的看法已经与我们当年不同,他们更具个性。

今天我们在谈论酒店产品时,我很难具体讲出要做成一个什么样的产品。但首要的前提是,产品的设计必须“年轻化”,要与时俱进紧盯着今天的消费者。

例如,如今的消费者可能关注游戏、动漫、社交、娱乐,也可能是网红、IP等等我们不太关注的内容,艺术文化酒店如果引入动漫元素,或许很受年轻消费者欢迎。

其次,产品要“科技化”。科技改变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改变消费方式。从PC端到移动端,到未来云端、智能端,以及VR、AI,对消费者来说将成为必需。

在消费升级之下,产品呈现出品质、高性价比、高体验感、高参与度和高科技感,将营造出更多的未来机会。

如何更好地利用酒店“空间”?

空间的概念对于酒店来说并不陌生。以我们今天开会的酒店为例,这里同样有很多公共空间。在以往,酒店以功能对公共空间进行划分。例如,开会、吃饭、健身等等均对应不同的功能型空间。

但如今,酒店要在这些空间中融入更多的体验感,例如在走廊、电梯、休息厅等等公共区域加入具有社交功能的环境要素。因为酒店的空间性能在发生变化,从以往的功能型空间向生活体验型空间转变。

而这样的转变,也是社会分工更加精细之后的必然结果。例如,四五十年前的酒店,或者三十年前的酒店,虽然它最主要的功能是“住”——但也有很多人去酒店是为了会客,为了喝咖啡,为了举办婚礼。在当时,酒店的咖啡厅、婚宴会场等等功能型空间的品质的确比酒店之外高。

但随着社会发展分工越来越精细,如今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咖啡厅、健身会所,这些场所专注提供某一种功能,其在单一功能上给予消费者的服务更专业,不同品牌之间又有不同的调性。

而酒店内的功能型空间却无法与其竞争,因为酒店的核心是“住”,其他功能型空间提供的是附加产品。因此,酒店的功能型空间变得不像很多年前那么吸引人。

不过,如今酒店的空间概念被重新激活。从前的功能型空间被打造成了生活场景,可以看到,例如,社交型酒店、社区型酒店、主题酒店和社群型酒店等一些新兴酒店,都在打造生活空间的概念。

但社交、社群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未来的酒店空间不会再是一个个割裂开的功能型空间,而是集一个消费者生活环境需求的综合体。

但空间的利用,最核心的应该是体验环境的营造。那么谁来根据酒店定位,替酒店打造符合消费者生活方式的体验环境?可以尝试做跨界合作。

未来,在酒店的公共区域中一定会有空间经营的跨界合作诞生。例如,很多人出差是在酒店里工作,那么酒店是否有可能与Wework合作,营造出独立、有特色的迷你Wework环境。

人,即数据

同时,酒店面对消费者时,关注点也要延展。以往,酒店对客人的关注更多体现在客房中的体验。例如,房间是否安静、温馨、有品位;是否有多种枕头提供给不同需求的客人;打开水龙头是否20秒内一定要出热水;毛巾柔软度是否合格等等。

现在,酒店要在保留良好的客房体验前提下,去关注客人除睡觉之外的碎片化时间。

酒店通过巧妙的运营,可以利用客人的这些碎片化时间与其产生互动,甚至完成交易。未来,酒店提供的不再是单纯“住”的服务,而是针对不同消费者提供不同的服务。

更进一步说,消费者可以用数据这个名词来代替。客人在酒店内的所有行为、消费最终会形成一个数据。

将这些数据进行细分,酒店就可以精准了解每一个消费者。而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数据和别人的数据进行交互,则能产生更多的应用价值。从“人”的维度来说,面对住宿业未来的变化,通过创新的方式,可以进一步深挖未来的价值。

总体来说,并不是每家酒店都可以做到产品、空间、人这三个环节。大多数酒店能够在产品上投入更多;一部分酒店可以实现空间的利用;数据方面,酒店基本无法独立完成,一定要与其他合作方进行合作。

相信在未来十年,中国会出这样的酒店管理集团,或者一个旅游休闲住宿业的大集团,用数据驱动未来空间和产品。酒店需要进行更多的分工、合作,最后形成真正意义上投资回报好的行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