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们观看《中国有嘻哈》,看的究竟是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们观看《中国有嘻哈》,看的究竟是什么?

对《中国有嘻哈》中嘻哈音乐的评价,并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二项选择题,面向大众的Hip-Hop音乐也不见得是“不正宗的嘻哈”。《中国有嘻哈》对Hip-Hop的主流化(商业规模化)更趋向于“第三条路径”:符号化。

作者 | 苏蘇酥蔌

编辑 | 梅子黎

昨日《中国有嘻哈》总决赛播出,PG One与Gai同获冠军。随着这个戏剧化的结局,这档火爆今夏的《中国有嘻哈》也落下了帷幕。今天娱志推出特别文章,从嘻哈本身的角度来思考这档节目,作者认为,这档节目为嘻哈的商业化选择了符号化的路径。并进而探讨了节目中出现的R!ch的来头。此外,作者类比了此前的类似节目,认为《中国有嘻哈》尽管饱受争议,但是依然强调嘻哈本身,从而造成了推广效果。

《中国有嘻哈》终于落下帷幕。这档节目仅用一个夏天的时间,就将Hip-Hop Music从边缘搬入了大众视野。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PG One,谈论Gai,谈论Tizzy T,或者是调侃性地与别人聊起Freestyle来……一档《中国有嘻哈》,带火了中国的Hip-Hop Music。

那么,究竟什么是嘻哈?

我们中的一些人记住了PG One和小白,却未曾听闻Mai、贝贝、满舒克、丁飞等人的大名;记住了一个社会Gai和一个Bridge,却不知当年那个正在拉屎的Tory说的一句“兄弟,就这个”;更不用说活跃于“成姆斯特丹”的TY、谢帝和海尔兄弟了。

可以这么说,嘻哈这一内核,是《中国有嘻哈》相比其他综艺节目最大的不同。因此,对这一节目的理解必须要基于对嘻哈音乐的理解。

商业化的Hip-Hop,走出地下?

前段时间,国内的几家电子乐自媒体都报道了一则新闻,大致内容是2017年的Ultra China音乐节上可能会出现Hip-Hop艺人。不久,爱奇艺官方也发表微博,证实了这一消息。

来源:Vchinoise电音论坛

如果说2016年是中国电子乐的井喷年,那么2017年还真有可能会成为中国嘻哈音乐的井喷年。节目中贝贝的单曲《Talking Shit Freestyle》在发布一周后迅速窜上网易云音乐红花会播放量第一,另一首在节目中出现的《So Fresh》也上升至第四,让人深感惊讶。而9月9日拉开大幕的Ultra China音乐节,早鸟票、预售票在8月25日前全数售罄,甚至有传言称音乐节不设任何现场票,足可见这一音乐节对中国raver们而言有多大的吸引力。

尽管作为一个主打EDM的音乐节,Ultra China吸引的消费群体以电子乐爱好者为主,但也不排除嘻哈舞台聚集一大批观众的可能性。从受众群体来看,电子乐和嘻哈音乐爱好者都以年轻人为主,同时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舞池文化”的影响。从制作的角度而言,电子乐和嘻哈音乐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尤其是在Trap这一分支上,有大量电子乐制作人与Rapper合作的前例,如Skrillex与Rick Ross的《Purple Lamborghini》、SAYMYNAME与Kevin Flum的《Get On My Level》;也有不少Hip-Hop音乐有大量的电子乐Remix,如Future的《Mask On》、Rae Sremmurd的《Black Beatles》。而Hip-Hop音乐诞生之初就与电子乐的DJ技术密不可分,其成熟阶段更是依赖当时得到广泛使用的Roland TR-808、Roland TR-909等一批经典合成器,可以说电子乐和嘻哈乐在某种程度上是同源的。因此不难理解为何我们能在Ultra China的艺人阵容中看到一批Hip-Hop音乐人的名字。

电子乐2016年在中国的井喷,加上Storm音乐节的成功,使得一批人意识到,一些在中国还尚未成为主流的亚文化具有极大的消费潜力。《中国有嘻哈》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挖掘这种消费潜力,与UMF的合作也许就是他们借ravers之手的第二次试探:节目的播放量和R!ch周边产品的销售量并不能说明一切,他们还需要知道人们能为Hip-Hop音乐本身消费多少;而这一消费量的大小,也能间接估算出最终会有多少钱进入Hip-Hop厂牌和Hip-Hop音乐人的账户中。

之前有人说《中国有嘻哈》中呈现的嘻哈是一种“主流化”或者说是“去地下化”的嘻哈。这句话问题在于所谓“主流”和“地下”并没有明确的区分;只是在美国,Hip-Hop文化已经高度商业化,相对来说显得“主流”,而在中国并没有如此大规模的商业化而已。我们说Techno是一种“地下”的风格,也许是因为很多人难以欣赏;但在世界范围内,Techno爱好者的数量至少也能达到千万级,从数字来看,Techno还真不见得是一种“地下”的风格。引用国内厂牌Mavericks制作人Anti-General的话:“具体一首曲子是什么,有时候很难有界限了(除非是非常明显的特征),你甚至可以发现不同人对同一个曲子的理解和定位都不同,这跟每个人平时的听歌和派对的环境也有关系。”如果单纯地认为嘻哈只是一种“酷”比较“Underground”的文化,那就是一种误读。可以这么说,嘻哈音乐一直存在主流的一面,只是由于一些人对一部分Trap音乐中语言的“暴力”或者“黑暗”印象深刻,而忽视了另一些Trap音乐以及众多其它Hip-Hop分支的特性。

这里就不得不提日本的Jazz HipHop艺术家Shing02(安念真吾),他在日本的Underground HipHop界有着重要地位。Shing02的作品多具有很强的试验性,与Nujabes相比他的音乐更加阴暗,歌词中也带有大量的哲学性思考。他与已过世的Nujabes的《Luv(sic)》系列广为人知,人们将这一系列中的前三首作品称为“自由、爱、和平”三部曲。Jazz HipHop的柔和与Dark Trap的阴暗截然相反,所表达的内容也不相同。

对于音乐的“主流”与“地下”(独立与商业),Shing02是这么认为的:“基本上来讲, 那些没有跟所谓的“主”厂牌签约的人在技术层面上是独立的。”

“当然现在比起以往来说处在一个非常容易制作和发布音乐的时代,但是反过来讲,这也让推广自己的音乐变得越来越困难。正因如此,那些有名和新星艺术家们实际上是在同一条船上。我们所有人都不得不持续不断的去向那些不认识你的人们去推销自己,或者通过社交媒体,或者通过巡回演出,或者仅仅是通过网络。我觉得人们应该让事情有组织的发展同时让别人接近你,一如既往的相信你的作品并让它为它自己发生。”(mAd Noisy对Shing02的专访)

因此并不能说,《中国有嘻哈》所呈现的就是一种为了迎合主流而刻意“漂白化”了的地下嘻哈音乐;它只是将地下嘻哈音乐中适合主流的那一部分拿出来,再配以一些“地下”味更浓的Trap形成对比罢了。更不能简单地认为嘻哈文化作为一种“舶来品”与中国的文化氛围存在隔阂:这种所谓的“隔阂”往往是一个局外人主观地强加的。在纪录片《川渝陷阱》中,TY对Trap的理解也同样适合我们对Hip-Hop的理解:“文化有个发源地,但那文化是所有人类的东西。你做得好,你自然会有自己的回馈,这个问题在于自己本身,而不在于你是谁,你在哪个地方。”

对《中国有嘻哈》中嘻哈音乐的评价,并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二项选择题,面向大众的Hip-Hop音乐也不见得是“不正宗的嘻哈”。《中国有嘻哈》对Hip-Hop的主流化(商业规模化)更趋向于“第三条路径”:符号化。

R!ch:《中国有嘻哈》的真正野心?

R!ch的logo不时出现于节目当中,让人好奇它究竟是什么来头。根据仅有的一部分资料,R!ch本意为“Rising! Chinese Hip-Hop”,被定位为”中国嘻哈文化新符号“,是由爱奇艺自主创立的衍生品牌。

如何理解这个“衍生品牌“呢?简单来说,就是个卖周边的……

“2015年11月爱奇艺提出了要在同一内容IP下建立起包括广告、会员、电影、动漫、游戏、电商等商业生态链。《中国有嘻哈》爆红后,一鱼多吃的货币化模型终于运转了起来”。

也就是说,“R!ch”就是爱奇艺利用《中国有嘻哈》的热播而设立的一个大IP,借“中国嘻哈文化新符号”的名义打开《中国有嘻哈》的大众消费市场。这种消费并不是对嘻哈音乐本身的消费,而是对“中国嘻哈”这一符号的消费。由消费内容转向消费符号,往往是亚文化走向商业化的第一步。如“二次元”作为一种高度商业化的亚文化,其消费模式就呈现“消费意义,而非消费价值;崇拜符号,而非崇拜商品”(景辉《二次元亚文化的仪式抵抗》)的特性,这种特性在欧洲的EDM文化中也有所体现(比如“爆款”的Alan Walker卫衣)。

可以推测,R!ch到目前为止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周边品牌,但是这还远远达不到爱奇艺对这一IP所期望的利用空间。不妨为爱奇艺做一笔十分粗糙的帐:节目号称斥资两亿,而农夫山泉为独家冠名权支付的广告费为1.2亿;除农夫山泉外,还有麦当劳、小米手机、抖音App、绝对伏特加等一系列广告赞助,我们可以假设这些广告赞助足够支撑整个节目的制作成本(包括人力成本、出场费等);之后则是从用户直接流入爱奇艺的现金,包括用户在投票阶段的“赏金”、新增VIP用户的费用等;再之后才是周边产品的月销售额,从爱奇艺商城的销售数字来看在100万元以下,并有可能在之后数月内逐渐下滑。这一节目的主要盈利手段依然是广告收入,周边产品可能仅仅是一个比较大的“零头”,这似乎和R!ch作为重要IP的定位有一些出入。

同UMF和香蕉娱乐的合作也能够间接说明,《中国有嘻哈》制作团队与爱奇艺的野心绝不仅仅是打造一个符号消费品牌这么简单。比起卖周边和卖音乐本身,做活动能够带来更大规模的收入——在《中国有嘻哈》之前,摩登天空旗下厂牌MDSK就已经组织过一系列Hip-Hop现场活动;而Storm音乐节的成功意味着,面向核心爱好者的现场活动能够吸引大规模的消费。

假如R!ch的定位真的符合《中国有嘻哈》的市场野心,那么这一符号也不会仅仅停留在一个周边品牌上;倘若与UMF合作的结果相对乐观,R!ch完全可以扩展成为一个类似MDSK的商业厂牌。如此一来,R!ch也十分符合《中国有嘻哈》商业规模化主流嘻哈乐的目的。相比于一般的大众观众群体,嘻哈爱好者这一亚文化内群体更愿意为R!ch这一符号消费,他们才是R!ch与《中国有嘻哈》在节目播出之后真正需要的金主。

目前国内Hip-Hop音乐人,尤其是地下Hip-Hop音乐人的收入主要来自现场演出,而现场活动往往是音乐人自行联络组织的。为了绕过审批,他们往往选择Livehouse或一些夜店作为演出的场地,与这些场地方的合作也会牵扯到场地方本身客流与音乐人客流的协调问题。因此,地下音乐人的演出场地也需要一定的受众基础。

以成都地区为例,CDC曾多次和nasa进行现场演出的合作。笔者的好友N3MU曾在nasa做过一段时间的驻场DJ,据他介绍,nasa旧址位于成都保利中心,容量约为200人,平时主要播放Trap、Techno、Future Bass等相对较为地下的风格。nasa也曾作为主办方,邀请一批国内外地下艺人,在东郊公园和欢乐谷组织过两次音乐节。今年七月迁至天府塔339一带的夜店群后,新nasa的容量扩增至约300人,但相比周边的space和DC,nasa依然坚持原有相对地下的风格。若要在成都办一场成本较低的地下音乐活动,nasa依然是优先选择之一,其本身相对地下的氛围也符合地下音乐人的受众需求。

成都nasa内部,摄于2017年3月6日

若R!ch能发展成为Hip-Hop商业厂牌,他们也许能为音乐人提供十分宝贵的场地资源。“财大气粗”的摩登天空就耗大量资源建立了Modernsky Lab,R!ch也完全可以效仿MDSK,组织几场充分利用内部资源的现场演出。

相比《盖世英雄》,《中国有嘻哈》为何成功?

在2016年,还有一档综艺节目《盖世音雄》在江苏卫视上线。这一年的确是中国电子乐的井喷年,但这一井喷现象却和这部号称“主打EDM”的综艺节目毫无关联。

《盖世音雄》在宣传上主打“国产EDM”名号,但在内容上依然以歌手的演唱为主,而非电子乐所注重的合成器音色表现。在形式上,更是沿袭了国内音乐类综艺节目的老套路,围绕一批”明星导师“做文章,赛制有所变化但基本模式不变,换汤不换药。“明星导师”阵容也是让人大跌眼镜:王力宏和庾澄庆和国内外电子乐圈子毫无关联,凤凰传奇被多数人划为“低端电音”甚至“土嗨”范畴,只有“鸟叔”PSY是地地道道的电子乐制作人。

一系列“不专业”的制作使得《盖世音雄》在音乐人尤其是电子乐制作人圈内沦为笑柄,再加上大张伟抄袭(一说扒带)的丑闻被曝出,《盖世音雄》的暴死也就成了定局。

相比《盖世音雄》,《中国有嘻哈》尽管拥有极高人气,但整体口碑依然不高;再加上节目本身就存在形式上的抄袭,说《中国有嘻哈》是个烂节目毫不过分。但是与《盖世音雄》不同,《中国有嘻哈》是一档实打实的Hip-Hop节目,几位“明星制作人“也脱离了国内绝大多数综艺节目中”导师“形象的老套路,更像是一个Producer的形象,将发挥的空间更多地留给Rapper们。从这一角度看,《中国有嘻哈》走的的确是”嘻哈“的模式,而非一味照搬C-Pop类综艺的模式。这种对Hip-Hop音乐最起码的尊重,使得口碑不高的《中国有嘻哈》依然有着高人气,也使这一节目在成功带红一批嘻哈音乐人的同时吸引了大众对Hip-Hop音乐的关注。

“《盖世英雄》呢?不光没有让任何一位中国音乐制作人/DJ获得人气,从365个角度出发《盖世英雄》都没有带动EDM文化,对EDM文化没有起到任何一点点帮助。甚至对于C-pop音乐的表面推动也是勉强一时,这些C-pop歌手在节目结束之后照样做回了C-pop而并没有因为《盖世英雄》而转型到EDM。《盖世英雄》对全世界的音乐文化起到的都是非常负面的效果,带偏了非常多吃瓜群众,属于对电子音乐具有毁灭性伤害的节目。”(电子音乐资讯《为什么说〈中国有嘻哈〉起码好过〈盖世英雄〉?》)

《盖世音雄》失败之处在于,制作方天真地认为只要沿袭传统的音乐综艺节目的模式,加上一个足够吸引粉丝的明星阵容,节目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娱乐节目,娱乐是表面,内容才是核心。《盖世音雄》过分膨胀了娱乐的作用,以至于娱乐反噬了“EDM”这一内核,这种让一群“外行”瞎指挥的行为让这一节目注定免谈“推广EDM”这一大目的。

《中国有嘻哈》也有娱乐,也有噱头,在后几期中甚至有些过分娱乐,但不影响这档节目的Hip-Hop音乐足够“内行”。几位制作人多多少少都有主流Hip-Hop音乐的制作精力,吴亦凡更是在近几年逐步走向国际舞台;而参赛选手也有不少拥有大量粉丝积淀的专业音乐人,他们在舞台上的实力也确实很强。从这一角度讲,《中国有嘻哈》相对“内行”的制作对Hip-Hop音乐的推广是正面的:会有一批观众通过这档节目来认识红花会,认识GO$H,认识CDC说唱会馆。

Noisey《川渝陷阱》,Bridge

那么《中国有嘻哈》会长期做下去么?不排除爱奇艺在不久的将来推出第二季的可能性,毕竟现在这档节目确实让他们“狠赚”了一笔,倘若推出第二季也必然能吸引到更加诱人的广告商投资。但从长远角度看,嘻哈终究是一种亚文化,说到底经不起大众娱乐的折腾;借综艺节目之手,发展Hip-Hop商业厂牌、进一步组织大规模的Hip-Hop现场活动才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END--

主编 | 米迦勒

执行主编 | 子牙

编委 | 鸡肋 叶云 梅子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们观看《中国有嘻哈》,看的究竟是什么?

对《中国有嘻哈》中嘻哈音乐的评价,并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二项选择题,面向大众的Hip-Hop音乐也不见得是“不正宗的嘻哈”。《中国有嘻哈》对Hip-Hop的主流化(商业规模化)更趋向于“第三条路径”:符号化。

作者 | 苏蘇酥蔌

编辑 | 梅子黎

昨日《中国有嘻哈》总决赛播出,PG One与Gai同获冠军。随着这个戏剧化的结局,这档火爆今夏的《中国有嘻哈》也落下了帷幕。今天娱志推出特别文章,从嘻哈本身的角度来思考这档节目,作者认为,这档节目为嘻哈的商业化选择了符号化的路径。并进而探讨了节目中出现的R!ch的来头。此外,作者类比了此前的类似节目,认为《中国有嘻哈》尽管饱受争议,但是依然强调嘻哈本身,从而造成了推广效果。

《中国有嘻哈》终于落下帷幕。这档节目仅用一个夏天的时间,就将Hip-Hop Music从边缘搬入了大众视野。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PG One,谈论Gai,谈论Tizzy T,或者是调侃性地与别人聊起Freestyle来……一档《中国有嘻哈》,带火了中国的Hip-Hop Music。

那么,究竟什么是嘻哈?

我们中的一些人记住了PG One和小白,却未曾听闻Mai、贝贝、满舒克、丁飞等人的大名;记住了一个社会Gai和一个Bridge,却不知当年那个正在拉屎的Tory说的一句“兄弟,就这个”;更不用说活跃于“成姆斯特丹”的TY、谢帝和海尔兄弟了。

可以这么说,嘻哈这一内核,是《中国有嘻哈》相比其他综艺节目最大的不同。因此,对这一节目的理解必须要基于对嘻哈音乐的理解。

商业化的Hip-Hop,走出地下?

前段时间,国内的几家电子乐自媒体都报道了一则新闻,大致内容是2017年的Ultra China音乐节上可能会出现Hip-Hop艺人。不久,爱奇艺官方也发表微博,证实了这一消息。

来源:Vchinoise电音论坛

如果说2016年是中国电子乐的井喷年,那么2017年还真有可能会成为中国嘻哈音乐的井喷年。节目中贝贝的单曲《Talking Shit Freestyle》在发布一周后迅速窜上网易云音乐红花会播放量第一,另一首在节目中出现的《So Fresh》也上升至第四,让人深感惊讶。而9月9日拉开大幕的Ultra China音乐节,早鸟票、预售票在8月25日前全数售罄,甚至有传言称音乐节不设任何现场票,足可见这一音乐节对中国raver们而言有多大的吸引力。

尽管作为一个主打EDM的音乐节,Ultra China吸引的消费群体以电子乐爱好者为主,但也不排除嘻哈舞台聚集一大批观众的可能性。从受众群体来看,电子乐和嘻哈音乐爱好者都以年轻人为主,同时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舞池文化”的影响。从制作的角度而言,电子乐和嘻哈音乐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尤其是在Trap这一分支上,有大量电子乐制作人与Rapper合作的前例,如Skrillex与Rick Ross的《Purple Lamborghini》、SAYMYNAME与Kevin Flum的《Get On My Level》;也有不少Hip-Hop音乐有大量的电子乐Remix,如Future的《Mask On》、Rae Sremmurd的《Black Beatles》。而Hip-Hop音乐诞生之初就与电子乐的DJ技术密不可分,其成熟阶段更是依赖当时得到广泛使用的Roland TR-808、Roland TR-909等一批经典合成器,可以说电子乐和嘻哈乐在某种程度上是同源的。因此不难理解为何我们能在Ultra China的艺人阵容中看到一批Hip-Hop音乐人的名字。

电子乐2016年在中国的井喷,加上Storm音乐节的成功,使得一批人意识到,一些在中国还尚未成为主流的亚文化具有极大的消费潜力。《中国有嘻哈》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挖掘这种消费潜力,与UMF的合作也许就是他们借ravers之手的第二次试探:节目的播放量和R!ch周边产品的销售量并不能说明一切,他们还需要知道人们能为Hip-Hop音乐本身消费多少;而这一消费量的大小,也能间接估算出最终会有多少钱进入Hip-Hop厂牌和Hip-Hop音乐人的账户中。

之前有人说《中国有嘻哈》中呈现的嘻哈是一种“主流化”或者说是“去地下化”的嘻哈。这句话问题在于所谓“主流”和“地下”并没有明确的区分;只是在美国,Hip-Hop文化已经高度商业化,相对来说显得“主流”,而在中国并没有如此大规模的商业化而已。我们说Techno是一种“地下”的风格,也许是因为很多人难以欣赏;但在世界范围内,Techno爱好者的数量至少也能达到千万级,从数字来看,Techno还真不见得是一种“地下”的风格。引用国内厂牌Mavericks制作人Anti-General的话:“具体一首曲子是什么,有时候很难有界限了(除非是非常明显的特征),你甚至可以发现不同人对同一个曲子的理解和定位都不同,这跟每个人平时的听歌和派对的环境也有关系。”如果单纯地认为嘻哈只是一种“酷”比较“Underground”的文化,那就是一种误读。可以这么说,嘻哈音乐一直存在主流的一面,只是由于一些人对一部分Trap音乐中语言的“暴力”或者“黑暗”印象深刻,而忽视了另一些Trap音乐以及众多其它Hip-Hop分支的特性。

这里就不得不提日本的Jazz HipHop艺术家Shing02(安念真吾),他在日本的Underground HipHop界有着重要地位。Shing02的作品多具有很强的试验性,与Nujabes相比他的音乐更加阴暗,歌词中也带有大量的哲学性思考。他与已过世的Nujabes的《Luv(sic)》系列广为人知,人们将这一系列中的前三首作品称为“自由、爱、和平”三部曲。Jazz HipHop的柔和与Dark Trap的阴暗截然相反,所表达的内容也不相同。

对于音乐的“主流”与“地下”(独立与商业),Shing02是这么认为的:“基本上来讲, 那些没有跟所谓的“主”厂牌签约的人在技术层面上是独立的。”

“当然现在比起以往来说处在一个非常容易制作和发布音乐的时代,但是反过来讲,这也让推广自己的音乐变得越来越困难。正因如此,那些有名和新星艺术家们实际上是在同一条船上。我们所有人都不得不持续不断的去向那些不认识你的人们去推销自己,或者通过社交媒体,或者通过巡回演出,或者仅仅是通过网络。我觉得人们应该让事情有组织的发展同时让别人接近你,一如既往的相信你的作品并让它为它自己发生。”(mAd Noisy对Shing02的专访)

因此并不能说,《中国有嘻哈》所呈现的就是一种为了迎合主流而刻意“漂白化”了的地下嘻哈音乐;它只是将地下嘻哈音乐中适合主流的那一部分拿出来,再配以一些“地下”味更浓的Trap形成对比罢了。更不能简单地认为嘻哈文化作为一种“舶来品”与中国的文化氛围存在隔阂:这种所谓的“隔阂”往往是一个局外人主观地强加的。在纪录片《川渝陷阱》中,TY对Trap的理解也同样适合我们对Hip-Hop的理解:“文化有个发源地,但那文化是所有人类的东西。你做得好,你自然会有自己的回馈,这个问题在于自己本身,而不在于你是谁,你在哪个地方。”

对《中国有嘻哈》中嘻哈音乐的评价,并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二项选择题,面向大众的Hip-Hop音乐也不见得是“不正宗的嘻哈”。《中国有嘻哈》对Hip-Hop的主流化(商业规模化)更趋向于“第三条路径”:符号化。

R!ch:《中国有嘻哈》的真正野心?

R!ch的logo不时出现于节目当中,让人好奇它究竟是什么来头。根据仅有的一部分资料,R!ch本意为“Rising! Chinese Hip-Hop”,被定位为”中国嘻哈文化新符号“,是由爱奇艺自主创立的衍生品牌。

如何理解这个“衍生品牌“呢?简单来说,就是个卖周边的……

“2015年11月爱奇艺提出了要在同一内容IP下建立起包括广告、会员、电影、动漫、游戏、电商等商业生态链。《中国有嘻哈》爆红后,一鱼多吃的货币化模型终于运转了起来”。

也就是说,“R!ch”就是爱奇艺利用《中国有嘻哈》的热播而设立的一个大IP,借“中国嘻哈文化新符号”的名义打开《中国有嘻哈》的大众消费市场。这种消费并不是对嘻哈音乐本身的消费,而是对“中国嘻哈”这一符号的消费。由消费内容转向消费符号,往往是亚文化走向商业化的第一步。如“二次元”作为一种高度商业化的亚文化,其消费模式就呈现“消费意义,而非消费价值;崇拜符号,而非崇拜商品”(景辉《二次元亚文化的仪式抵抗》)的特性,这种特性在欧洲的EDM文化中也有所体现(比如“爆款”的Alan Walker卫衣)。

可以推测,R!ch到目前为止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周边品牌,但是这还远远达不到爱奇艺对这一IP所期望的利用空间。不妨为爱奇艺做一笔十分粗糙的帐:节目号称斥资两亿,而农夫山泉为独家冠名权支付的广告费为1.2亿;除农夫山泉外,还有麦当劳、小米手机、抖音App、绝对伏特加等一系列广告赞助,我们可以假设这些广告赞助足够支撑整个节目的制作成本(包括人力成本、出场费等);之后则是从用户直接流入爱奇艺的现金,包括用户在投票阶段的“赏金”、新增VIP用户的费用等;再之后才是周边产品的月销售额,从爱奇艺商城的销售数字来看在100万元以下,并有可能在之后数月内逐渐下滑。这一节目的主要盈利手段依然是广告收入,周边产品可能仅仅是一个比较大的“零头”,这似乎和R!ch作为重要IP的定位有一些出入。

同UMF和香蕉娱乐的合作也能够间接说明,《中国有嘻哈》制作团队与爱奇艺的野心绝不仅仅是打造一个符号消费品牌这么简单。比起卖周边和卖音乐本身,做活动能够带来更大规模的收入——在《中国有嘻哈》之前,摩登天空旗下厂牌MDSK就已经组织过一系列Hip-Hop现场活动;而Storm音乐节的成功意味着,面向核心爱好者的现场活动能够吸引大规模的消费。

假如R!ch的定位真的符合《中国有嘻哈》的市场野心,那么这一符号也不会仅仅停留在一个周边品牌上;倘若与UMF合作的结果相对乐观,R!ch完全可以扩展成为一个类似MDSK的商业厂牌。如此一来,R!ch也十分符合《中国有嘻哈》商业规模化主流嘻哈乐的目的。相比于一般的大众观众群体,嘻哈爱好者这一亚文化内群体更愿意为R!ch这一符号消费,他们才是R!ch与《中国有嘻哈》在节目播出之后真正需要的金主。

目前国内Hip-Hop音乐人,尤其是地下Hip-Hop音乐人的收入主要来自现场演出,而现场活动往往是音乐人自行联络组织的。为了绕过审批,他们往往选择Livehouse或一些夜店作为演出的场地,与这些场地方的合作也会牵扯到场地方本身客流与音乐人客流的协调问题。因此,地下音乐人的演出场地也需要一定的受众基础。

以成都地区为例,CDC曾多次和nasa进行现场演出的合作。笔者的好友N3MU曾在nasa做过一段时间的驻场DJ,据他介绍,nasa旧址位于成都保利中心,容量约为200人,平时主要播放Trap、Techno、Future Bass等相对较为地下的风格。nasa也曾作为主办方,邀请一批国内外地下艺人,在东郊公园和欢乐谷组织过两次音乐节。今年七月迁至天府塔339一带的夜店群后,新nasa的容量扩增至约300人,但相比周边的space和DC,nasa依然坚持原有相对地下的风格。若要在成都办一场成本较低的地下音乐活动,nasa依然是优先选择之一,其本身相对地下的氛围也符合地下音乐人的受众需求。

成都nasa内部,摄于2017年3月6日

若R!ch能发展成为Hip-Hop商业厂牌,他们也许能为音乐人提供十分宝贵的场地资源。“财大气粗”的摩登天空就耗大量资源建立了Modernsky Lab,R!ch也完全可以效仿MDSK,组织几场充分利用内部资源的现场演出。

相比《盖世英雄》,《中国有嘻哈》为何成功?

在2016年,还有一档综艺节目《盖世音雄》在江苏卫视上线。这一年的确是中国电子乐的井喷年,但这一井喷现象却和这部号称“主打EDM”的综艺节目毫无关联。

《盖世音雄》在宣传上主打“国产EDM”名号,但在内容上依然以歌手的演唱为主,而非电子乐所注重的合成器音色表现。在形式上,更是沿袭了国内音乐类综艺节目的老套路,围绕一批”明星导师“做文章,赛制有所变化但基本模式不变,换汤不换药。“明星导师”阵容也是让人大跌眼镜:王力宏和庾澄庆和国内外电子乐圈子毫无关联,凤凰传奇被多数人划为“低端电音”甚至“土嗨”范畴,只有“鸟叔”PSY是地地道道的电子乐制作人。

一系列“不专业”的制作使得《盖世音雄》在音乐人尤其是电子乐制作人圈内沦为笑柄,再加上大张伟抄袭(一说扒带)的丑闻被曝出,《盖世音雄》的暴死也就成了定局。

相比《盖世音雄》,《中国有嘻哈》尽管拥有极高人气,但整体口碑依然不高;再加上节目本身就存在形式上的抄袭,说《中国有嘻哈》是个烂节目毫不过分。但是与《盖世音雄》不同,《中国有嘻哈》是一档实打实的Hip-Hop节目,几位“明星制作人“也脱离了国内绝大多数综艺节目中”导师“形象的老套路,更像是一个Producer的形象,将发挥的空间更多地留给Rapper们。从这一角度看,《中国有嘻哈》走的的确是”嘻哈“的模式,而非一味照搬C-Pop类综艺的模式。这种对Hip-Hop音乐最起码的尊重,使得口碑不高的《中国有嘻哈》依然有着高人气,也使这一节目在成功带红一批嘻哈音乐人的同时吸引了大众对Hip-Hop音乐的关注。

“《盖世英雄》呢?不光没有让任何一位中国音乐制作人/DJ获得人气,从365个角度出发《盖世英雄》都没有带动EDM文化,对EDM文化没有起到任何一点点帮助。甚至对于C-pop音乐的表面推动也是勉强一时,这些C-pop歌手在节目结束之后照样做回了C-pop而并没有因为《盖世英雄》而转型到EDM。《盖世英雄》对全世界的音乐文化起到的都是非常负面的效果,带偏了非常多吃瓜群众,属于对电子音乐具有毁灭性伤害的节目。”(电子音乐资讯《为什么说〈中国有嘻哈〉起码好过〈盖世英雄〉?》)

《盖世音雄》失败之处在于,制作方天真地认为只要沿袭传统的音乐综艺节目的模式,加上一个足够吸引粉丝的明星阵容,节目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娱乐节目,娱乐是表面,内容才是核心。《盖世音雄》过分膨胀了娱乐的作用,以至于娱乐反噬了“EDM”这一内核,这种让一群“外行”瞎指挥的行为让这一节目注定免谈“推广EDM”这一大目的。

《中国有嘻哈》也有娱乐,也有噱头,在后几期中甚至有些过分娱乐,但不影响这档节目的Hip-Hop音乐足够“内行”。几位制作人多多少少都有主流Hip-Hop音乐的制作精力,吴亦凡更是在近几年逐步走向国际舞台;而参赛选手也有不少拥有大量粉丝积淀的专业音乐人,他们在舞台上的实力也确实很强。从这一角度讲,《中国有嘻哈》相对“内行”的制作对Hip-Hop音乐的推广是正面的:会有一批观众通过这档节目来认识红花会,认识GO$H,认识CDC说唱会馆。

Noisey《川渝陷阱》,Bridge

那么《中国有嘻哈》会长期做下去么?不排除爱奇艺在不久的将来推出第二季的可能性,毕竟现在这档节目确实让他们“狠赚”了一笔,倘若推出第二季也必然能吸引到更加诱人的广告商投资。但从长远角度看,嘻哈终究是一种亚文化,说到底经不起大众娱乐的折腾;借综艺节目之手,发展Hip-Hop商业厂牌、进一步组织大规模的Hip-Hop现场活动才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END--

主编 | 米迦勒

执行主编 | 子牙

编委 | 鸡肋 叶云 梅子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