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17中国消费金融报告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17中国消费金融报告

猎豹全球智库研究发现,消费金融领域公司的收入和利润惊人,本文基于消费金融领域各家财报和“猎豹大数据”,洞察目前国内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的现状、格局和发展趋势。

猎豹全球智库分析师 刘鹏

前言

进入2017年以来,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继续蓬勃发展,移动支付进一步深入普及,P2P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走入了正常发展轨道,而消费金融近期随着宜人贷、中银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等消费金融领域公司17年上半年财报的纷纷发布,再次引起了行业关注,猎豹全球智库研究发现,消费金融领域公司的收入和利润惊人,本文基于消费金融领域各家财报和“猎豹大数据”,洞察目前国内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的现状、格局和发展趋势。

一、 消费金融市场概况

1、消费金融市场规模:6万亿规模,潜力巨大

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在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的数据显示,当前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近6万亿元,如果按照 20%的增速预测,消费信贷的规模到2020年可超过12万亿元,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者金融市场。

从短期消费信贷情况来看, 2016年我国个人短期消费贷款约为5.1亿元,同比增长24.8%,在总消费支出中的占比达到16.1%。在过去几年内,无论是信贷结构还是消费模式上,我国消费信贷渗透率都以线性方式快速上涨(在2008年我国短期消费信贷仅占7.3%),且预计在未来5年左右有望达到美国的水平(近年稳定在27%左右),总体来看我国的短期消费信贷市场仍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互联网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猎豹全球智库”认为主要的驱动因素来自三个方面:

1) 政策利好,加速互联网消费金融布局

从2009年开始,国务院和银监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消费金融的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对消费金融参与主体及地域限制逐渐放开,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

2) 消费升级,但人均可支配支出仍然较少,年轻群体超前消费意愿强烈

据中国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人均可分配支出中,30岁以下的群体中75.3%的人每月可支配收入低于6000元。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成长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在消费水平制约的背景下,超前消费意愿强烈。

2、消费金融产业链:

消费金融生态圈的核心是消费金融的服务提供方,即直接面向终端用户。要开展消费金融,公司必然要经历几个方面的挑战:

1) 需要资金,资金的来源有自有资金、同业拆借、银行信贷和P2P资金等;

2) 获客,有了资金还要找客户,信息搜索、信息聚合、线下场景等等都是用来找到线下消费金融客户的渠道。

3) 征信,这部分主要通过银行的征信系统、征信服务机构来完成;

4) 大数据服务和风控,这两方面主要通过运营商、电商平台的大数据和建立风控模型来完成;

5) 当整个消费金融完成,最后一环是催收。

3、盈利模式: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模式是向借款用户收取一定的利息,以及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管理费。

二、 消费金融市场竞争格局

消费金融行业产业链上的参与者众多,就不完全统计消费金融公司就有300多家,但真正获得消费金融牌照的公司却不多,根据公开资料统计,目前全国大概有23家消费金融公司获得了牌照,其中,2010年银监会首批的中银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锦城消费金融和捷信消费金融四家消费金融公司是最早的四家,这四家公司也组成了目前消费金融行业的领军集团。同时,目前包括京东、宜信、钱包金服、拉卡拉、万达、唯品会等在内的公司均在积极申请消费金融牌照。

目前消费金融市场的参与公司主要分为三类,即银行系、产业系、互联网系:

银行系:银行系是消费金融市场的主要力量,具体公司包括中银消费金融(中国银行背景)、北银消费金融(北京银行北京)、锦城消费金融(锦州银行背景)、招联消费金融(招商银行背景)等。从用户覆盖度来说,银行自身具有很大的潜在用户,包括线下网点,此外风控能力最强。

中银消费金融网站

产业系:产业系主要是指线下及线上的消费场景方发起业务,如苏宁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等,产业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模式程度不一样,能够凭借完善的业务生态体系进行市场布局,线下场景优势突出,创新能力强。

互联网系:互联网系覆盖量大,人群更广,主要以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依托电商巨头为主,利用自有消费流量的优势,结合信贷发展消费金融业务。互联网系的核心优势是拥有电商场景以及丰富的数据,但风控能力较弱。

从“猎豹大数据”看,消费金融类APP的活跃渗透率不高,周人均打开次数最高的招联金融只有18次,周活渗透率也只有0.06%。

此外,猎豹全球智库体验了招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三款银行APP后发现,这三款最主流的银行APP中均有消费借贷功能,这从侧面反应出了消费金融APP功能单一,把消费借贷功能融合进银行APP,在各种金融交易中方便用户进行消费借贷,更符合消费金融场景化的趋势。另外在一些P2P和理财APP中,也不乏消费借贷的功能。

三、 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1. 总体财务数据情况

猎豹全球智库库统计了七家消费金融公司的财报,通过对比发现,目前各大消费金融公司发展迅猛,七家中有六家实现了盈利,其中中银消费金融在2017年上半年盈利6.4亿元,而招联消费金融在2016年盈利3.2亿元,可见消费金融行业不乏闷声发大财的公司。

2. 中银消费金融

关于中银消费金融

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6月,是经银监会获准建立的全国首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中国银行作为大股东,股份占比40.02%。

中银消费金融的主要业务包括信用贷款、商户专享贷和互联网贷款,其中信用贷款的产品包括无抵押信用贷和需要房产抵押的乐享贷,商户专享贷是与商户开展的消费金融业务合作,将消费金融的申请、使用环节嵌入到消费环境中,互联网贷款则是基于互联网方式授信的小额现金贷及分期,该类产品主要有新易贷和信用金。截止2016年底,中银消费金融的新易贷、乐享贷和商户专享贷占总贷款余额的比例分别为84.8%、12.37%和2.75%。

营收及利润

2017年上半年,中银消费金融营业收入为20亿元,去年同期数为8.9亿元,营业总收入增长率达到132.7%,净利润6.4亿元,而2016年全年净利润为5.4亿元。中银消费金融2017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已经超过2016年全年,其盈利能力可谓超强。

在营业收入中,2017年上半年利息净收入为18.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28.8%,占营业总收入比重高达91.5%。作为中国银行控股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盈利模式和银行相同,依靠利差。

从2013年到2016年,中银的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3.23%、79.13%、87.26%、90.38%。

中银消费金融在2017年的财务表现继续飘红,这主要得益于良好的银行融资渠道,其控股股东中国银行承诺在其出现支付困难时,及时给予流动性支持。目前,中银消费金融机构授信额度已突破378亿元,共计新增授信额度211亿元,加之资金来源得到拓宽,金融机构授信额度加上股东的流动性支持以及市场融入资金,能够满足其业务发展需求”。

从获客来看,中银作为银行背景的消费金融公司,主要依靠渠道获客。财报显示,目前中银80%的客户都是通过合作渠道获得的,相较线下中介公司的不可控,越来越多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开始和互金平台合作(为互金平台提供便宜的资金),中银消费金融也不例外,他们选择了和2345贷款王(一款现金贷产品)进行了合作。据二三四五未经审计2016年度业绩快报显示,2345贷款王2016年发放贷款总笔数411.75万笔,发放贷款总金额62.74 亿元,截至2016年12月31日,贷款余额超过13.76亿元。

3 招联消费金融

关于招联消费金融

招联消费金融成立于2015年,由招行和联通共同打造,主打纯线上模式,以“好期”和“信用付”两个产品体系为主打。招商银行财报显示,招联消费金融以互联网方式开展纯线上消费金融业务。

运营数据

作为一家成立一年多的消费金融公司,招联消费金融的授信客户已经高达1100万,目前累计放款450亿元,坏账率(90天以上逾期)为0.83%。这些授信客户中,七成以上是大专以上学历,一半以上在三线以下城市。由于从成立之初就坚持全线上运营,而且选择合作渠道作为主要的获客渠道,因此其运营、获客等各方面的成本都控制的非常低。

招联消费金融网站

4. 宜人贷

关于宜人贷

宜人贷于2012年3月上线,2015年底在纽交所上市,是一家网络借贷撮合平台,据零壹数据统计的宜人贷近5年的交易数据,发现其消费信贷规模占比一直维持70%以上。

宜人贷盈利模式是向借款人和出借人收费。借款人需要向宜人贷支付服务费和利息,出借人仅需支付服务费。宜人贷的借款人主要为都市白领,借款人可以凭公积金、工资流水、信用卡或者寿险保单在线上获得小额贷款。

第二季度,宜人贷为138,529位借款人促成借款总额81.90亿元,同比增长80%;为199,591位出借人完成114.47亿元的资金出借。

营收及利润

宜人贷第二财季净营收为11.831亿元人民币(1.745亿美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61%。

净利润为2.691亿元人民币(3970万美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3%。

5. 苏宁消费金融

关于苏宁消费金融

2015年5月,苏宁消费金融公司经银监会批准成立,大股东为上市公司苏宁云商,持股比例49%。苏宁消费金融优势在于依靠大股东线上线下的消费场景以及强大的客户资源。

苏宁消费金融的产品主要有任性付(消费分期)和任性借(小额现金贷),其中任性付是公司的核心产品,初期主要借苏宁易购电商平台和1600多家实体门店,践行"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O2O消费金融模式。通过不断开拓场景,目前任性付业务体系已经渗透到家装、校园、旅游、租房、教育、通讯等细分领域。

营收及利润

苏宁消费金融2017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1.0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36%;利润总额达到0.43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29.26%,净利润没有公布。根据此前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苏宁消费金融已经扭亏为盈,净利润为762万元,而2016年亏损1.9亿元。苏宁消费金融方面表示,公司之所以实现扭亏为盈,得益于消费金融O2O模式的布局成熟,已在"场景、获客、风控"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截至2017年6月末,该公司累计发放消费贷款数量超过1500万笔,累计投放贷款超过200亿,平均单笔贷款1400元。

四、 总结

通过以上梳理和分析,我们发现,面对潜力巨大的消费金融市场,传统银行、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三大主体角力,从目前看,头部公司已经实现了惊人的盈利,猎豹全球智库预测,未来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将出现以下几个趋势:

1、消费金融场景小额化、分散化,用户进一步年轻化、普惠化

未来随着新兴细分场景不断被开拓,以生活消费为目的的小额、短期借贷服务将继续扩张,教育、家装、旅游等消费场景是各企业抢夺的重点,此外,农村人口、大学生、蓝领以及年轻家庭将成为消费金融的核心客户,新兴消费金融市场将被企业深耕,长期被压抑的消费金融需求将进一步爆发和释放,对于更多尚未盈利的企业来说,市场机会很大。

2、监管与创新平衡 ,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的趋势明显

从监管角度看,目前国家对消费金融的发展持大力支持的态度,政策不断放开,鼓励企业创新,但同时,对消费金融牌照的发放又要求严格,并没有任由消费金融也去野蛮扩张,政府在监管与鼓励企业创新之间寻求平衡。

传统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公司、第三方支付以及信征服务商等各产业环节态协同发展日趋明显,各环节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互通有无。例如近期中银消费金融与新浪就共同发布了消费金融产品,双方通过整合各自资源,试图打通线上与线下消费场景,在深度融合中实现共赢。此外,国美金融与郑州银行、招联消费金融与中国联通、京东金融与民生银行等等,均在消费金融领域实现了强强联合。

数据说明:

1.除特别说明外,数据来源于“猎豹大数据”(cn.data.cmcm.com)app分析平台,猎豹全球智库将在此基础上为大家提供更权威、详实的移动互联网行业报告;

2.排行榜的排名依据为周活跃用户渗透率;只适用于安卓平台;

3.数据为猎豹产品日常功能收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4.数据受到猎豹产品的用户规模、分布影响。

重磅来了!

千呼万唤始出来,“猎豹大数据”(原libra)app分析平台全新改版上线,开放注册~~~!

“猎豹大数据”(cn.data.cmcm.com)是中国领先,拥有全球海量app数据的大数据平台,覆盖全球近6亿用户、200+国家和地区、100万+app、90+手机品牌和40+分类。基于猎豹的出海优势及自有全球海量数据、丰富的标签,建立客观、权威的移动应用排行、评级系统,为客户提供App全球行为数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17中国消费金融报告

猎豹全球智库研究发现,消费金融领域公司的收入和利润惊人,本文基于消费金融领域各家财报和“猎豹大数据”,洞察目前国内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的现状、格局和发展趋势。

猎豹全球智库分析师 刘鹏

前言

进入2017年以来,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继续蓬勃发展,移动支付进一步深入普及,P2P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走入了正常发展轨道,而消费金融近期随着宜人贷、中银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等消费金融领域公司17年上半年财报的纷纷发布,再次引起了行业关注,猎豹全球智库研究发现,消费金融领域公司的收入和利润惊人,本文基于消费金融领域各家财报和“猎豹大数据”,洞察目前国内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的现状、格局和发展趋势。

一、 消费金融市场概况

1、消费金融市场规模:6万亿规模,潜力巨大

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在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的数据显示,当前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近6万亿元,如果按照 20%的增速预测,消费信贷的规模到2020年可超过12万亿元,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者金融市场。

从短期消费信贷情况来看, 2016年我国个人短期消费贷款约为5.1亿元,同比增长24.8%,在总消费支出中的占比达到16.1%。在过去几年内,无论是信贷结构还是消费模式上,我国消费信贷渗透率都以线性方式快速上涨(在2008年我国短期消费信贷仅占7.3%),且预计在未来5年左右有望达到美国的水平(近年稳定在27%左右),总体来看我国的短期消费信贷市场仍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互联网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猎豹全球智库”认为主要的驱动因素来自三个方面:

1) 政策利好,加速互联网消费金融布局

从2009年开始,国务院和银监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消费金融的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对消费金融参与主体及地域限制逐渐放开,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

2) 消费升级,但人均可支配支出仍然较少,年轻群体超前消费意愿强烈

据中国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人均可分配支出中,30岁以下的群体中75.3%的人每月可支配收入低于6000元。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成长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在消费水平制约的背景下,超前消费意愿强烈。

2、消费金融产业链:

消费金融生态圈的核心是消费金融的服务提供方,即直接面向终端用户。要开展消费金融,公司必然要经历几个方面的挑战:

1) 需要资金,资金的来源有自有资金、同业拆借、银行信贷和P2P资金等;

2) 获客,有了资金还要找客户,信息搜索、信息聚合、线下场景等等都是用来找到线下消费金融客户的渠道。

3) 征信,这部分主要通过银行的征信系统、征信服务机构来完成;

4) 大数据服务和风控,这两方面主要通过运营商、电商平台的大数据和建立风控模型来完成;

5) 当整个消费金融完成,最后一环是催收。

3、盈利模式: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模式是向借款用户收取一定的利息,以及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管理费。

二、 消费金融市场竞争格局

消费金融行业产业链上的参与者众多,就不完全统计消费金融公司就有300多家,但真正获得消费金融牌照的公司却不多,根据公开资料统计,目前全国大概有23家消费金融公司获得了牌照,其中,2010年银监会首批的中银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锦城消费金融和捷信消费金融四家消费金融公司是最早的四家,这四家公司也组成了目前消费金融行业的领军集团。同时,目前包括京东、宜信、钱包金服、拉卡拉、万达、唯品会等在内的公司均在积极申请消费金融牌照。

目前消费金融市场的参与公司主要分为三类,即银行系、产业系、互联网系:

银行系:银行系是消费金融市场的主要力量,具体公司包括中银消费金融(中国银行背景)、北银消费金融(北京银行北京)、锦城消费金融(锦州银行背景)、招联消费金融(招商银行背景)等。从用户覆盖度来说,银行自身具有很大的潜在用户,包括线下网点,此外风控能力最强。

中银消费金融网站

产业系:产业系主要是指线下及线上的消费场景方发起业务,如苏宁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等,产业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模式程度不一样,能够凭借完善的业务生态体系进行市场布局,线下场景优势突出,创新能力强。

互联网系:互联网系覆盖量大,人群更广,主要以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依托电商巨头为主,利用自有消费流量的优势,结合信贷发展消费金融业务。互联网系的核心优势是拥有电商场景以及丰富的数据,但风控能力较弱。

从“猎豹大数据”看,消费金融类APP的活跃渗透率不高,周人均打开次数最高的招联金融只有18次,周活渗透率也只有0.06%。

此外,猎豹全球智库体验了招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三款银行APP后发现,这三款最主流的银行APP中均有消费借贷功能,这从侧面反应出了消费金融APP功能单一,把消费借贷功能融合进银行APP,在各种金融交易中方便用户进行消费借贷,更符合消费金融场景化的趋势。另外在一些P2P和理财APP中,也不乏消费借贷的功能。

三、 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1. 总体财务数据情况

猎豹全球智库库统计了七家消费金融公司的财报,通过对比发现,目前各大消费金融公司发展迅猛,七家中有六家实现了盈利,其中中银消费金融在2017年上半年盈利6.4亿元,而招联消费金融在2016年盈利3.2亿元,可见消费金融行业不乏闷声发大财的公司。

2. 中银消费金融

关于中银消费金融

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6月,是经银监会获准建立的全国首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中国银行作为大股东,股份占比40.02%。

中银消费金融的主要业务包括信用贷款、商户专享贷和互联网贷款,其中信用贷款的产品包括无抵押信用贷和需要房产抵押的乐享贷,商户专享贷是与商户开展的消费金融业务合作,将消费金融的申请、使用环节嵌入到消费环境中,互联网贷款则是基于互联网方式授信的小额现金贷及分期,该类产品主要有新易贷和信用金。截止2016年底,中银消费金融的新易贷、乐享贷和商户专享贷占总贷款余额的比例分别为84.8%、12.37%和2.75%。

营收及利润

2017年上半年,中银消费金融营业收入为20亿元,去年同期数为8.9亿元,营业总收入增长率达到132.7%,净利润6.4亿元,而2016年全年净利润为5.4亿元。中银消费金融2017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已经超过2016年全年,其盈利能力可谓超强。

在营业收入中,2017年上半年利息净收入为18.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28.8%,占营业总收入比重高达91.5%。作为中国银行控股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盈利模式和银行相同,依靠利差。

从2013年到2016年,中银的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3.23%、79.13%、87.26%、90.38%。

中银消费金融在2017年的财务表现继续飘红,这主要得益于良好的银行融资渠道,其控股股东中国银行承诺在其出现支付困难时,及时给予流动性支持。目前,中银消费金融机构授信额度已突破378亿元,共计新增授信额度211亿元,加之资金来源得到拓宽,金融机构授信额度加上股东的流动性支持以及市场融入资金,能够满足其业务发展需求”。

从获客来看,中银作为银行背景的消费金融公司,主要依靠渠道获客。财报显示,目前中银80%的客户都是通过合作渠道获得的,相较线下中介公司的不可控,越来越多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开始和互金平台合作(为互金平台提供便宜的资金),中银消费金融也不例外,他们选择了和2345贷款王(一款现金贷产品)进行了合作。据二三四五未经审计2016年度业绩快报显示,2345贷款王2016年发放贷款总笔数411.75万笔,发放贷款总金额62.74 亿元,截至2016年12月31日,贷款余额超过13.76亿元。

3 招联消费金融

关于招联消费金融

招联消费金融成立于2015年,由招行和联通共同打造,主打纯线上模式,以“好期”和“信用付”两个产品体系为主打。招商银行财报显示,招联消费金融以互联网方式开展纯线上消费金融业务。

运营数据

作为一家成立一年多的消费金融公司,招联消费金融的授信客户已经高达1100万,目前累计放款450亿元,坏账率(90天以上逾期)为0.83%。这些授信客户中,七成以上是大专以上学历,一半以上在三线以下城市。由于从成立之初就坚持全线上运营,而且选择合作渠道作为主要的获客渠道,因此其运营、获客等各方面的成本都控制的非常低。

招联消费金融网站

4. 宜人贷

关于宜人贷

宜人贷于2012年3月上线,2015年底在纽交所上市,是一家网络借贷撮合平台,据零壹数据统计的宜人贷近5年的交易数据,发现其消费信贷规模占比一直维持70%以上。

宜人贷盈利模式是向借款人和出借人收费。借款人需要向宜人贷支付服务费和利息,出借人仅需支付服务费。宜人贷的借款人主要为都市白领,借款人可以凭公积金、工资流水、信用卡或者寿险保单在线上获得小额贷款。

第二季度,宜人贷为138,529位借款人促成借款总额81.90亿元,同比增长80%;为199,591位出借人完成114.47亿元的资金出借。

营收及利润

宜人贷第二财季净营收为11.831亿元人民币(1.745亿美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61%。

净利润为2.691亿元人民币(3970万美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3%。

5. 苏宁消费金融

关于苏宁消费金融

2015年5月,苏宁消费金融公司经银监会批准成立,大股东为上市公司苏宁云商,持股比例49%。苏宁消费金融优势在于依靠大股东线上线下的消费场景以及强大的客户资源。

苏宁消费金融的产品主要有任性付(消费分期)和任性借(小额现金贷),其中任性付是公司的核心产品,初期主要借苏宁易购电商平台和1600多家实体门店,践行"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O2O消费金融模式。通过不断开拓场景,目前任性付业务体系已经渗透到家装、校园、旅游、租房、教育、通讯等细分领域。

营收及利润

苏宁消费金融2017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1.0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36%;利润总额达到0.43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29.26%,净利润没有公布。根据此前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苏宁消费金融已经扭亏为盈,净利润为762万元,而2016年亏损1.9亿元。苏宁消费金融方面表示,公司之所以实现扭亏为盈,得益于消费金融O2O模式的布局成熟,已在"场景、获客、风控"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截至2017年6月末,该公司累计发放消费贷款数量超过1500万笔,累计投放贷款超过200亿,平均单笔贷款1400元。

四、 总结

通过以上梳理和分析,我们发现,面对潜力巨大的消费金融市场,传统银行、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三大主体角力,从目前看,头部公司已经实现了惊人的盈利,猎豹全球智库预测,未来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将出现以下几个趋势:

1、消费金融场景小额化、分散化,用户进一步年轻化、普惠化

未来随着新兴细分场景不断被开拓,以生活消费为目的的小额、短期借贷服务将继续扩张,教育、家装、旅游等消费场景是各企业抢夺的重点,此外,农村人口、大学生、蓝领以及年轻家庭将成为消费金融的核心客户,新兴消费金融市场将被企业深耕,长期被压抑的消费金融需求将进一步爆发和释放,对于更多尚未盈利的企业来说,市场机会很大。

2、监管与创新平衡 ,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的趋势明显

从监管角度看,目前国家对消费金融的发展持大力支持的态度,政策不断放开,鼓励企业创新,但同时,对消费金融牌照的发放又要求严格,并没有任由消费金融也去野蛮扩张,政府在监管与鼓励企业创新之间寻求平衡。

传统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公司、第三方支付以及信征服务商等各产业环节态协同发展日趋明显,各环节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互通有无。例如近期中银消费金融与新浪就共同发布了消费金融产品,双方通过整合各自资源,试图打通线上与线下消费场景,在深度融合中实现共赢。此外,国美金融与郑州银行、招联消费金融与中国联通、京东金融与民生银行等等,均在消费金融领域实现了强强联合。

数据说明:

1.除特别说明外,数据来源于“猎豹大数据”(cn.data.cmcm.com)app分析平台,猎豹全球智库将在此基础上为大家提供更权威、详实的移动互联网行业报告;

2.排行榜的排名依据为周活跃用户渗透率;只适用于安卓平台;

3.数据为猎豹产品日常功能收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4.数据受到猎豹产品的用户规模、分布影响。

重磅来了!

千呼万唤始出来,“猎豹大数据”(原libra)app分析平台全新改版上线,开放注册~~~!

“猎豹大数据”(cn.data.cmcm.com)是中国领先,拥有全球海量app数据的大数据平台,覆盖全球近6亿用户、200+国家和地区、100万+app、90+手机品牌和40+分类。基于猎豹的出海优势及自有全球海量数据、丰富的标签,建立客观、权威的移动应用排行、评级系统,为客户提供App全球行为数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