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嘻哈音乐迎来了春天?看《中国有嘻哈》如何制造“嘻哈狂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嘻哈音乐迎来了春天?看《中国有嘻哈》如何制造“嘻哈狂欢”

《中国有嘻哈》和以往的选秀不同的是,它是用的产品经理的思维,关注的是节目之后可以如何做相关嘻哈文化的产品等问题。

“什么是嘻哈嘻哈是什么?不管你主流或者你地下,只要你尊重这个文化,我们个个都在同一个家。”在Hip-hop Man欧阳靖的带领下,《中国有嘻哈》的决赛终于按时开场,如期结束。最后的最后,无论“双冠军”的结果是否真的real,对于《中国有嘻哈》而言,能在2017年的暑期档制造出一个爆款现象级,已经算得上成功。

2017年,中国进入“超级网综时代”,除了网络视频用户的规模将达到5.5亿外,大制作、大体量的头部网络综艺也成为各网络平台争夺用户的关键。《中国有嘻哈》作为爱奇艺2017年唯一一档S+级重点自制综艺,说实话开播前并不被大多数人看好。

直到6月24日首期节目上线,随着“你有freestyle吗”梗席卷互联网后,《中国有嘻哈》就这样出乎意料地火了。每期节目爱奇艺点播量维持在2亿左右的成绩、每期节目之后必上微博热搜的战绩,即使是在总决赛后的两天PG ONE依旧可以登上热搜榜,还有选手的歌曲在音乐平台上横扫榜单,例如《Time》《天干物燥》《天堂来信》等等,这些都让原本特别小众的音乐节目,成功走进大众视野。

9月12日PG ONE登微博热搜

“嘻哈元年”的说法并不夸张,这个夏天人们就这样将民谣抛到脑后,而将嘻哈抬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而《中国有嘻哈》也注定会被写进音乐真人秀网综发展的史册。只不过不知道《中国有嘻哈》之于爱奇艺,会不会像《超级女声》之于湖南卫视那般,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小众”走向“大众”,除了互联网的传播属性还有剧情式剪辑

如何让小众的嘻哈音乐可以走入大众的视野?这个问题也许是《中国有嘻哈》在开播前被质问得最多的问题。从最终的成绩来看,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向,《中国有嘻哈》最关键的是运用了两点:一是互联网的特性,二是通过剧情式剪辑打造了情感的互通有无。

互联网,一个相较于其它大众媒介更加开放、自由的平台,《中国有嘻哈》作为一档网络综艺,其张扬的个性、自由的文化基因与互联网是十分吻合的。如果说以前嬉皮士文化、次元文化属于亚文化,那么现在它们也逐渐地走向大众,通过大众媒介对亚文化议题的选择从而进行传播,大众与小众的边界变得愈加模糊,是的,《中国有嘻哈》也是这样。

那么,在互联网的“圈层传播”里,《中国有嘻哈》又是如何通过圈层间的传播打破那一道道壁垒?可能,剧情式剪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刚开始几期,通过Hip-hop Man设置的悬念,这是第一个情绪点——他到底是谁?到了反选导师环节,那时Hip-hop Man是欧阳靖的身份其实已经不再是秘密,但是在他选择吴亦凡脱下面具的那一刻,节目的戛然而止,还是让观众在一种“愤怒”却又期待的心情中等待了一周;随后,在欧阳靖选择与谁battle以及他和双胞胎兄弟的battle之后的那句:“拜拜,美国见!”都将悬念保持到了最后。

这样的方式,《中国有嘻哈》中有不少,例如导师公演的时候,在观众万分期待的吴亦凡的表演时,节目在此戛然而止,只看到一排字:“下一期更精彩!”这是剧情式剪辑中的第一种方式——在那个“至高点”制造悬念。

当然,除了悬念,节目必然还是需要设置冲突。前几期,关于地下rapper和练习生rapper之间的矛盾冲突一触即发;后期,由PG ONE的那首Diss歌曲引发的他与其他rapper之间的矛盾冲突,他与GAI之间的“爱恨情仇”都被放大,虽然节目也有刻意通过剪辑放大矛盾冲突的意图在,但是从节目效果来看也还是不错。

“我们做的是把他们真实的性格特点适当做一个故事化呈现,搬到荧幕上。”而《中国有嘻哈》制片人陈伟则表示:“我只能以真人秀的方式,而且是剧情式的,比任何真人秀还要剧情强烈,通过2000到3000比1的素材剪辑,重构故事线。这个过程里满足两点,一是能相对还原真实的,二是这个还原通过强剧情传达出来。”

所以通过悬念、矛盾冲突的设计,《中国有嘻哈》的故事线极为丰富,这也是诸如第六期没有一首歌曲的演唱,仅仅导师与rapper之间的互选就可以撑起一期节目的原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许还会感叹:“小青龙如果选XXX就不会离开了!”

从“freestyle”到一场“嘻哈狂欢”,制造话题的能力很重要

事实上,《中国有嘻哈》被大众所熟知,是从微博上出现的“freestyle”段子开始的。这个梗由吴亦凡抛出,或者准确说是由后期小哥们制造出来的。但不管怎样,这是《中国有嘻哈》在话题上打响的头炮——“你有freestyle吗?”由本来饱受争议的吴亦凡说出,网友很难不涌入,这个超级符合互联网亚文化气质(无厘头)的话题也成功将《中国有嘻哈》带入到大众视野。

随后,配合节目组每期设置的悬念、冲突,不少rapper轮番上了热搜,“嘻哈侠”“PG ONE”“Gai”“TT”“黄旭”等等,由此开启的一场“嘻哈狂欢”,是《中国有嘻哈》的群像刻写,而不再局限于几个个人的形象描述。

当然这种群像的刻写,也是因为这些rapper们都是有态度的。例如这样的对话:

--你为什么参赛?

--老子要红。

或者是备采中说到的:“idol别来《中国有嘻哈》,会死得很快。”

亦或者是歌词中唱到的:“oh,根本就不在个level,例如那《开心就拍手》。”

这些和以往选秀节目的参赛者形象截然不同的样子,是这些rapper们自我态度的一种表达。而这也是“Keep real”的本质属性,且不论这种“真”的表达是不是真的如网友所说的“教养”,是不是真的是“不可一世”,从另一方面说他们还是敢于跳出框框,自我认同吧。

《中国有嘻哈》商业价值真的无限?第二季还是要解决几个问题

“我们身边很多潮牌、奢侈品,其实都是嘻哈文化的底子,反戴帽子不嘻哈吗?帆布袋写字母不嘻哈吗?明星们去买的潮品,都是嘻哈的底子。”制片人陈伟如此说到。因此,在启动《中国有嘻哈》项目后的第一件事,他去亲手注册设计了潮流品牌——“Rising!Chinese Hip-hop”。而随着节目的向后推进,当PG ONE、TT、Jony J等人穿的衣服、戴的帽子成为热点,《中国有嘻哈》的商业价值得到初现。

因此,《中国有嘻哈》和以往的选秀不同的是,它是用的产品经理的思维,关注的是节目之后可以如何做相关嘻哈文化的产品等问题。从目前收获的商业获益而言,农夫山泉1.2亿的赞助,总决赛小米手机的中插广告,麦当劳品牌的全程露脸,还有抖音APP等都显示出《中国有嘻哈》的潜在商业价值,因此在第一季没能获得的盈利在第二季实现也许并不是梦。

当然,《中国有嘻哈》在第二季也还有值得解决的议题:

首先,是制作人的议题。其实在刚刚结束的《中国有嘻哈》里,三组明星制作人并没有真正起到“制作人”的作用,节目也没能凸显他们对于rapper们的帮助到底在哪里?这也使得决赛中几位明星制作人宛如“吃瓜群众”般的存在。因此,第二季首要议题就是制作人的选择以及与rapper们的互动议题。这也许是第二季的难题,毕竟就目前来看国内有嘻哈底子的称职制作人并不多。

其次,是受众培育的问题。《中国有嘻哈》第一季可能将嘻哈这样的形式推广到了大众,但是并不意味着它让嘻哈音乐走进了人们的大众日常生活。从目前的传唱度而言,除了《Time》《天干物燥》等不超过十首的歌曲有较高的传播度,其余的歌曲还是稍显尴尬。因此,第二季的《中国有嘻哈》能否在继续推广嘻哈形式的基础上,真正培育出一批喜欢嘻哈音乐的受众,是关键。毕竟,嘻哈形式并不等于嘻哈音乐。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一档综艺节目的职责并没有高到为嘻哈音乐规划未来。是的,作为节目而言能够为音乐人、资本、唱片公司搭建平台就是好的。只不过有了高要求,也许节目还能做得更有文化意义吧。如果能在节目火了的同时,拉上行业一把,难道不好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嘻哈音乐迎来了春天?看《中国有嘻哈》如何制造“嘻哈狂欢”

《中国有嘻哈》和以往的选秀不同的是,它是用的产品经理的思维,关注的是节目之后可以如何做相关嘻哈文化的产品等问题。

“什么是嘻哈嘻哈是什么?不管你主流或者你地下,只要你尊重这个文化,我们个个都在同一个家。”在Hip-hop Man欧阳靖的带领下,《中国有嘻哈》的决赛终于按时开场,如期结束。最后的最后,无论“双冠军”的结果是否真的real,对于《中国有嘻哈》而言,能在2017年的暑期档制造出一个爆款现象级,已经算得上成功。

2017年,中国进入“超级网综时代”,除了网络视频用户的规模将达到5.5亿外,大制作、大体量的头部网络综艺也成为各网络平台争夺用户的关键。《中国有嘻哈》作为爱奇艺2017年唯一一档S+级重点自制综艺,说实话开播前并不被大多数人看好。

直到6月24日首期节目上线,随着“你有freestyle吗”梗席卷互联网后,《中国有嘻哈》就这样出乎意料地火了。每期节目爱奇艺点播量维持在2亿左右的成绩、每期节目之后必上微博热搜的战绩,即使是在总决赛后的两天PG ONE依旧可以登上热搜榜,还有选手的歌曲在音乐平台上横扫榜单,例如《Time》《天干物燥》《天堂来信》等等,这些都让原本特别小众的音乐节目,成功走进大众视野。

9月12日PG ONE登微博热搜

“嘻哈元年”的说法并不夸张,这个夏天人们就这样将民谣抛到脑后,而将嘻哈抬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而《中国有嘻哈》也注定会被写进音乐真人秀网综发展的史册。只不过不知道《中国有嘻哈》之于爱奇艺,会不会像《超级女声》之于湖南卫视那般,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小众”走向“大众”,除了互联网的传播属性还有剧情式剪辑

如何让小众的嘻哈音乐可以走入大众的视野?这个问题也许是《中国有嘻哈》在开播前被质问得最多的问题。从最终的成绩来看,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向,《中国有嘻哈》最关键的是运用了两点:一是互联网的特性,二是通过剧情式剪辑打造了情感的互通有无。

互联网,一个相较于其它大众媒介更加开放、自由的平台,《中国有嘻哈》作为一档网络综艺,其张扬的个性、自由的文化基因与互联网是十分吻合的。如果说以前嬉皮士文化、次元文化属于亚文化,那么现在它们也逐渐地走向大众,通过大众媒介对亚文化议题的选择从而进行传播,大众与小众的边界变得愈加模糊,是的,《中国有嘻哈》也是这样。

那么,在互联网的“圈层传播”里,《中国有嘻哈》又是如何通过圈层间的传播打破那一道道壁垒?可能,剧情式剪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刚开始几期,通过Hip-hop Man设置的悬念,这是第一个情绪点——他到底是谁?到了反选导师环节,那时Hip-hop Man是欧阳靖的身份其实已经不再是秘密,但是在他选择吴亦凡脱下面具的那一刻,节目的戛然而止,还是让观众在一种“愤怒”却又期待的心情中等待了一周;随后,在欧阳靖选择与谁battle以及他和双胞胎兄弟的battle之后的那句:“拜拜,美国见!”都将悬念保持到了最后。

这样的方式,《中国有嘻哈》中有不少,例如导师公演的时候,在观众万分期待的吴亦凡的表演时,节目在此戛然而止,只看到一排字:“下一期更精彩!”这是剧情式剪辑中的第一种方式——在那个“至高点”制造悬念。

当然,除了悬念,节目必然还是需要设置冲突。前几期,关于地下rapper和练习生rapper之间的矛盾冲突一触即发;后期,由PG ONE的那首Diss歌曲引发的他与其他rapper之间的矛盾冲突,他与GAI之间的“爱恨情仇”都被放大,虽然节目也有刻意通过剪辑放大矛盾冲突的意图在,但是从节目效果来看也还是不错。

“我们做的是把他们真实的性格特点适当做一个故事化呈现,搬到荧幕上。”而《中国有嘻哈》制片人陈伟则表示:“我只能以真人秀的方式,而且是剧情式的,比任何真人秀还要剧情强烈,通过2000到3000比1的素材剪辑,重构故事线。这个过程里满足两点,一是能相对还原真实的,二是这个还原通过强剧情传达出来。”

所以通过悬念、矛盾冲突的设计,《中国有嘻哈》的故事线极为丰富,这也是诸如第六期没有一首歌曲的演唱,仅仅导师与rapper之间的互选就可以撑起一期节目的原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许还会感叹:“小青龙如果选XXX就不会离开了!”

从“freestyle”到一场“嘻哈狂欢”,制造话题的能力很重要

事实上,《中国有嘻哈》被大众所熟知,是从微博上出现的“freestyle”段子开始的。这个梗由吴亦凡抛出,或者准确说是由后期小哥们制造出来的。但不管怎样,这是《中国有嘻哈》在话题上打响的头炮——“你有freestyle吗?”由本来饱受争议的吴亦凡说出,网友很难不涌入,这个超级符合互联网亚文化气质(无厘头)的话题也成功将《中国有嘻哈》带入到大众视野。

随后,配合节目组每期设置的悬念、冲突,不少rapper轮番上了热搜,“嘻哈侠”“PG ONE”“Gai”“TT”“黄旭”等等,由此开启的一场“嘻哈狂欢”,是《中国有嘻哈》的群像刻写,而不再局限于几个个人的形象描述。

当然这种群像的刻写,也是因为这些rapper们都是有态度的。例如这样的对话:

--你为什么参赛?

--老子要红。

或者是备采中说到的:“idol别来《中国有嘻哈》,会死得很快。”

亦或者是歌词中唱到的:“oh,根本就不在个level,例如那《开心就拍手》。”

这些和以往选秀节目的参赛者形象截然不同的样子,是这些rapper们自我态度的一种表达。而这也是“Keep real”的本质属性,且不论这种“真”的表达是不是真的如网友所说的“教养”,是不是真的是“不可一世”,从另一方面说他们还是敢于跳出框框,自我认同吧。

《中国有嘻哈》商业价值真的无限?第二季还是要解决几个问题

“我们身边很多潮牌、奢侈品,其实都是嘻哈文化的底子,反戴帽子不嘻哈吗?帆布袋写字母不嘻哈吗?明星们去买的潮品,都是嘻哈的底子。”制片人陈伟如此说到。因此,在启动《中国有嘻哈》项目后的第一件事,他去亲手注册设计了潮流品牌——“Rising!Chinese Hip-hop”。而随着节目的向后推进,当PG ONE、TT、Jony J等人穿的衣服、戴的帽子成为热点,《中国有嘻哈》的商业价值得到初现。

因此,《中国有嘻哈》和以往的选秀不同的是,它是用的产品经理的思维,关注的是节目之后可以如何做相关嘻哈文化的产品等问题。从目前收获的商业获益而言,农夫山泉1.2亿的赞助,总决赛小米手机的中插广告,麦当劳品牌的全程露脸,还有抖音APP等都显示出《中国有嘻哈》的潜在商业价值,因此在第一季没能获得的盈利在第二季实现也许并不是梦。

当然,《中国有嘻哈》在第二季也还有值得解决的议题:

首先,是制作人的议题。其实在刚刚结束的《中国有嘻哈》里,三组明星制作人并没有真正起到“制作人”的作用,节目也没能凸显他们对于rapper们的帮助到底在哪里?这也使得决赛中几位明星制作人宛如“吃瓜群众”般的存在。因此,第二季首要议题就是制作人的选择以及与rapper们的互动议题。这也许是第二季的难题,毕竟就目前来看国内有嘻哈底子的称职制作人并不多。

其次,是受众培育的问题。《中国有嘻哈》第一季可能将嘻哈这样的形式推广到了大众,但是并不意味着它让嘻哈音乐走进了人们的大众日常生活。从目前的传唱度而言,除了《Time》《天干物燥》等不超过十首的歌曲有较高的传播度,其余的歌曲还是稍显尴尬。因此,第二季的《中国有嘻哈》能否在继续推广嘻哈形式的基础上,真正培育出一批喜欢嘻哈音乐的受众,是关键。毕竟,嘻哈形式并不等于嘻哈音乐。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一档综艺节目的职责并没有高到为嘻哈音乐规划未来。是的,作为节目而言能够为音乐人、资本、唱片公司搭建平台就是好的。只不过有了高要求,也许节目还能做得更有文化意义吧。如果能在节目火了的同时,拉上行业一把,难道不好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