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新传智库研究院发布了《科幻片创作与市场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好莱坞进口科幻片片吸金,中国科幻电影成绩堪忧。2017年又是科幻片大热的一年,仅上半年,国内就上映了12部科幻电影,不过国产片仅有2部。
国产科幻电影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行业运营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那么中国科幻片的生存环境究竟如何?怎样突破重围谋求发展?
科幻片《猩球崛起3》上映首周狂揽4亿
“猩球”王者霸气归来!九月最燃大片《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以下简称《猩球崛起3》)已于9月15日在国内上映,票房势如破竹,开画首周票房4亿,强势登顶国内周末票房冠军!同时大幅度超越了此前该片在北美拿下的首周票房纪录562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3.69亿元)。据悉,上映短短三天,影片已连刷两项纪录,上映首日以1.32亿的票房成绩超越了《阿凡达》和《X战警:天启》,成为出品方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历史上内地首日票房最高大片,而首周4亿票房成绩也创下了创下福斯历史上内地首周票房新高!
自2011年起,《猩球崛起》系列至今已推出《猩球崛起》、《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两部,在全球创造了极大反响。作为该系列最终章,《猩球崛起3》一经上映便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和可观的票房数据,获得赞誉声一片。
获专业影评人点赞 票房口碑齐飞
与一路高企票房相伴随的,还有来自媒体、影评人和大众的真实好评。媒体报道称“最虐心的大猩猩”(《南方都市报》)、“《猩球崛起3》将整个系列提升到了一个艺术的高度,不仅仅因为瑟金斯精湛的动作捕捉或是1400个特效镜头,还包括导演、编剧对故事的设计以及人性的剖析”(《看电影杂志》)、“《猩球崛起3》承包了今年最逆天的电影特效,也让我们看到最像人的猩猩”(《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专业影评人方面对影片也赞不绝口。影评人“桃桃淘电影”表示“影片已经突破了之前特效大片以及一些情节剧式的设定,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毒舌电影在推文中将其称之为“近年最有野心的商业电影......有人物成长、有物种演义的精妙寓言、具超出一般大片的底气”;影评人“暗夜骑士”则认为“(影片)代表的是目前北美最高端的商业大片创作方向,不完全输出娱乐价值,而是把重心放在制造和传递理念,让观众在思考中得到精神满足和情感共鸣”。
与此同时,在以普罗大众评分为主的多个购票平台中,《猩球崛起3》赢得了广泛的好评,截至发稿前,影片在猫眼评分为8.1,淘票票为8.3、百度糯米为8.1,时光网为7.8。以猫眼电影为例,有近10万观众给出热评,受众年龄涵盖各个年龄层,其中有超过56.8%的观众为影片打了9-10的分数区间,好评集中于“演技精湛、画面劲爆、效果很好、影片好看”,有意思的是,影片显然对女性观众同样具有吸引力,女性观众占比高达45.7%。有女性观众就表示被诺娃和凯撒的组合“戳中少女心”,更直言“凯撒男友力爆表!超有责任感的样子简直想嫁给它!请女网友们告诉我有这样感觉的不止我一个人!”
95%的特效令凯撒影史留名
这是一部画面粗暴但并不简单的商业片,作为终章,它更像一则警示寓言。
《猩球崛起3》的画面以森林、戈壁、瀑布、雪山为主,广阔的自然景象频频出现。导演马特·里夫斯曾解释,在大自然的伟大造化之中,人类和猿类都只是努力求生的物种。就故事而言,《猩球崛起3》不光是表现人类与人类之间、猿类与猿类之间互相残杀,它站在了更高级视角,让大自然反扑,让人类和猿类统统束手无策。而前两部的优秀设定,《猩球崛起3》也一以贯之。
这还是一部特效占据95%场景的影片,但观众的视觉感受并不是虚幻,反而是太逼真了。特效主要用在猿类的塑造,影片所有猿类都是通过动作捕捉加后期特效完成,细致的毛发、眼神、肌肤纹理、呼吸节奏等,毫无动画感。
猿类领袖凯撒由著名动作捕捉大师安迪·瑟金斯表演。尽管银幕上的凯撒已经找不到半点安迪的原本面貌,但所有情绪都通过凯撒的眼神流露,他的悲悯、愤怒、纠结、失子之痛、自我救赎等,一切都直击观众内心。
国产科幻片成绩堪忧 进口科幻片垄断市场
进口科幻片取得如此佳绩,国内电影人纷纷探讨,本土情况如何?
9月份,北京新传智库研究院发布了《科幻片创作与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科幻片在中国的历史成绩惊人,但大多是好莱坞进口片吸金,中国科幻片外因在进口片争夺市场,内因在制作水平拙劣,内外因共同作用导致成绩堪忧。
自2010年先后上映的《未来警察》、《全城戒备》等4部影片收获不错成绩后,国产科幻片的市场份额一直徘徊在零的边缘;2015年以后,相继有《时光大战》、《东宫皇子》、《食人岛》、《蒸发太平洋》和《逆时营救》上映,国产科幻片的市场表现才相对以往有上扬之势。反观进口科幻片的市场表现则往往以碾压之势霸占市场,《阿凡达》、《变形金刚》、《星际穿越》都是获得较高票房和口碑。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
外因:首先,类似于《阿凡达》、《变形金刚》的科幻商业大片屡屡创下票房纪录,进口大制作科幻片使本类型影片门槛升高,国产科幻生存空间变小。其次,2012年中美双方签订的《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已在今年到期,进口片的配额限制极有可能被进一步放开甚至取消。
内因:首先,传统教育体制不重视培养创造性人才,中国的编导们热衷对现实生活进行挖掘、表现,创新力不足,科学基础薄弱,对哲学和思想层面疏于表达,对全新世界观的建构同样缺乏。其次,美国电影界和资本界的紧密联系,国内制作水平拙劣,只有稳妥的资金流才能保证前端进一步的产品制作。最后,公众整体科学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中科技文化氛围较弱。
观众对科幻类型辨别不敏感
调研比较不同年龄层偏爱的科幻片发现,00后偏爱“爆米花”大片,最爱《变形金刚》;90后、80后以及70后,因为年纪阅历的原因,开始对《星际穿越》和《盗梦空间》这样的硬科幻产生兴趣,其中,作为看好莱坞大片长大的一代,78.95%的80后科幻片观众表示曾为《阿凡达》贡献票房。
不同于上面提到的广为知晓的科幻大片,还有一些影片,科幻片观众对其偏爱程度排名相对靠后,其中包括豆瓣评分7.6的《前目的地》和评分8.0的《云图》,还包括原本数量上就占劣势的几部国产科幻片。
对喜爱科幻片的观众进行深访发现,已不同于学界以往对于观众的认识(学界曾一度认为,中国观众单纯觉得外星人即科幻、3D即科幻),现在的科幻片观众表示更关注科幻片表达出的高概念的科学构想和震撼心灵的视效奇观。但是当追问最喜欢的科幻片时,很多观众给出的答案并不是科幻片,而是类似《哈利波特》这样的魔幻片,分析认为,中国的科幻片观众对科幻类型辨别并不敏感。
国产科幻片如何产出爆款?
今后,中国的科幻片创作与制作究竟该何去何从?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一个可能的突破点在哪里?也许正如所有类型的中国电影一样,必须要经过一点一点学习的过程,借鉴国外优秀经验,从而不断发展自身风格。在当下电影的创作过程中,逐渐渗透进入少部分科幻元素,不断地进行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观众才能逐渐从已经被美国的科幻大片建构起来的科幻世界观中走出来,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国产科幻世界观。
但不论如何,无论任何时候,优质的内容和极具冲击力的感官享受永远都将是中国的科幻电影人努力的方向。这个过程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只能是日积月累,滴水穿石。究竟何时才能看到国产科幻电影的一部现象级爆款作品,现在看来仍是一个未知数。不过,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永远都是进行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