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
故无香炉。
今所谓香炉,
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
关于香炉: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
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 。
关于香:在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使用。从熏燃、悬佩到涂傅、饮用、乃至到奇思妙想地用来计时,都反映了古人对“香”这种海外来物的认识以及古人精致的生活情趣。
自古以来,从寺庙、宫廷乃至民间,参禅拜佛,品茗静坐,都有焚香的习俗。“红袖添香夜读书”,古代文人在书斋读书时更有焚香的优雅情致。
书斋又名芸馆
唐 萧项《赠翁承赞漆林书堂诗》:“却对芸窗勤苦处,举头全是锦为衣。”金 冯延登《洮石砚》诗:“芸窗尽日无人到,坐看玄云吐翠微。”
其实,书房除了“书斋”之名外,还有“芸窗”、“芸馆”也是书房的别名。“芸窗”和“芸馆”缘于古人书斋熏染的香料——芸。
书斋焚香 静中成友
对于香的功能,北宋黄庭坚所作的《香之十德》说得最为全面:“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久藏不朽、常用无碍。”
古人读书最讲究平心静气,“焚香除妄念”,“香”可谓书斋读书的“静中之友”。
书斋焚香是文人雅趣
北宋初年的诗文家王禹偁在《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中写自己道:“公退之暇,手持《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事虑”
宋代诗人陆游常在书斋中焚香静读,有诗为证:“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谿诗。”
北宋诗人陈与义的《焚香》诗更是写出了焚香读书的美妙意境:“明窗延静书,静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书斋香器是文人爱物
香在宋代从生活附属品一跃成为皇室贵族、文人雅士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香道产生之后,香器也随之进化,汉代开始出现专为焚香而制作的香器,此后历代出现各种式样的香炉、香熏、熏球、香盒等……
形制繁多的各式香器,从“物道”的角度直观而精致地记载了我国源远流长的香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精美绝伦的香器。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博山炉
叠山飞兽:博山炉
香炉起源于何时,尚未有明确的定论。中国香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
明 高濂在《遵生八笺 起居安乐笺》里描述的书斋陈设:“或置鼎炉 一,用烧印篆清香。”宋 赵希鹄《洞天清禄集 古钟鼎彝器辨》:“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
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 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
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等名,是中国汉、晋时期汉族民间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
器物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常见的为青铜器和陶瓷器。
据《两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善做博山炉,能够重叠雕刻奇禽怪兽以做香炉的表面装饰,博山炉工艺之繁,远远超过后来出现的五足或三足香炉。
北宋考古学者吕大临《考古图》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
两汉时期,博山炉已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的生活之中。1968年在河北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就是见证,其造型和工艺已达到高峰。
2015年 底,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三只博山炉,工艺精湛。除了博山香炉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五足和三足瓷器香炉。
清 竹雕兰亭图香筒
香 筒
香筒,为东亚汉字文化圈传统用于净化空气的一种室内用品、常见的祭祀供具之一。造型与古时汉族民间使用的筷笼相似,所以又名香笼,是种清雅的室内陈设品。
一般是将特制之香料或是香花放入筒内,使香气从筒壁、筒盖的气孔中溢出。是古代贵族之生活实用品,由于是放置祀神敬祖的香枝,做工装饰均有讲究,并以各种 吉祥图案装饰,以表对于神明祖先的虔诚敬意。
有竹、木、玉、瓷等材质,切雕工多为镂空,较为经典的图案有商山四皓、惠山五老、竹溪六逸、竹林七贤等。
袖 炉
袖炉,亦作“袖罏”。 一种熏衣烤手用的小烘炉,文人书斋常用之物。 明 屠隆《考槃馀事 袖炉》:“袖炉,书斋中薰衣炙手对客常谈之具,如倭人所制漏空罩盖漆鼓。”
明 文震亨《长物志 器具》:“熏衣炙手,袖罏最不可少,以倭制漏空罩盖漆鼓为上,新制轻重方圆二式,俱俗制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