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选秀类节目:横冲直撞的道上,敢问路在何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选秀类节目:横冲直撞的道上,敢问路在何方?

作为选秀节目,其造星能力直接影响节目的生命力,大部分电视选秀节目中的选手并未被大众熟知,选秀也因节目组感情路线过多遂被调侃为“大型情感谈话类节目”,种种现象都预示着电视选秀的造星势力日渐疲软,于是乎,选秀的车轮轧进了网络圈层。

作者 | 达尔文

编辑 | 梅子黎

2005湖南卫视推出《超级女声》引发全民狂欢后,选秀类节目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破土而出并野蛮生长。通过草根选秀这一基本逻辑,央视以及各大卫视纷纷推出各种内容、形式的选秀节目。

尽管由于总局调控一度遭遇滑坡,在《中国达人秀》之后,模式成为选秀节目再次崛起的关键。而今夏网络与直播又继续为选秀节目注入新元素。本期娱志稿件梳理中国电视选秀这14年,深度解析其中的发展趋势与内在脉络。

选秀初上路2004:《超级女声》引爆全民,缔造大众电视选秀神话

长期以来,大众媒体更多地将镁光灯投向星光闪耀的领军人物或权威人士,殊不知放眼大众文化这个汪洋大海,诸“星”们也不过是沧海一粟,真正构成此文化之海的却是一个个微不足道的大众文化个体——“粉丝”。用全国海选的形式,专家评委、大众评审和观众相结合的“三足鼎立”的评选机制,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将“粉丝”因子注入大众文化,“超女”这个襁褓中的婴儿,一诞生就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当成千上万的被忽略多时的“粉丝”重新回到大众文化的血液之时,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声势浩大的“超级女声现象”。

在2004年至2005年,这档娱乐节目成为电视娱乐节目极具典型的代表:全国15万多人直接走进“超级女声”的海选现场,45万人参与票决,900万手机短信投票,4亿多人收看。而这股电综时代以来超强威力的娱乐台风并没有因“众神狂欢”式的总决赛而迅速散退,而是以它不可估量的影响,继续掀起“后超级女声”的浪潮。

一批从《超级女声》舞台获得关注的“超女”们,在“后超女”时代依然保持着“偶像”的本色,继续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以李宇春为例,2005年10月,她成为赛事结束后第一位与唱片公司正式签约的“超女”,并参加了两部电视剧的拍摄,频频代言广告,值得一提的是,在2005年10月3日她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并被认为挑战了中国传统的规范,“所带来的震撼已经超过了自身,毫无疑问是中国的新偶像”。

扮演“幕后推手”的天娱公司与脱颖而出的“超女”们签约,并负责她们未来的发展。短短的几个月内,“超女”们完成了从“平民”到“英雄”的蜕变,开始跻身于大牌明星的行列,“粉丝”一词迅速燃爆民众,“超女”的口号“想唱就唱,我最闪亮”则让节目成为普通人的狂欢,人们只需要一个麦克风就可以在电视上展现自己,谁都可以迅速成名,它在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社会生活中持续掀起阵阵文化浪潮,成为折射当时青年文化最为典型的模板。

加速冲档阶段:紧攥“草根”语法,选秀节目蜂拥而至

《超级女声》的爆红直接引发了2004-2010阶段的“全民选秀”时代,各大卫视都在湖南卫视打造的“超女”中理出一套逻辑并为我所用,摒弃“精英”拥护“草根”的偶像构建模式里,主动权已经降临到“粉丝”。央视推出旨在“为中国打造一档自己的平民选秀参与节目,推出自己的平民偶像”的《梦想中国》、以“百姓自娱自乐”为宗旨,为大众提供展示才艺舞台的《星光大道》,东方卫视先后推出《我型我Show》、《加油!好男儿》培养出一批现在仍然当红的偶像明星。此外,北京卫视《红楼梦中人》,重庆卫视《第一次心动》,将选秀的内容转向演员。浙江卫视《我爱记歌词》、《麦霸英雄会》、《非同凡响》,音乐选秀类节目在为当代流行乐坛输送不少新生代歌手,而他们也以“个性的张扬”吸引自己的“粉丝团”,杨宗纬、陈楚生、何洁等等都因电视选秀节目一炮而红。

然而强大的“草根”语法让选秀逐渐变味。在比赛中,观众对自己喜爱的比赛选手产生心理认同进而产生“代替满足”感,仿佛选手晋级就如同自己达到成功,观众达到了某种自我确认,始终处在选秀节目“场”的气氛中;而在看遍吸引粉丝便能一夜爆红的诸多“草根成长案例”之后,选手们与粉丝之间微妙的博弈中选手往往作为妥协方——从最开始“不是我们要听什么,春春(李宇春)就唱什么;而是春春唱什么,我们就听什么!”的粉丝追随话语渐趋转为以粉丝需求为导向的“我的粉丝喜欢什么,我就怎么做”的乖孩子偶像形象。

随着真人选秀节目的快速发展,不少节目为吸睛趋向庸俗低俗,甚至屡屡传出买票、拉票的丑闻,节目组黑幕的报道频出,为此,广电总局曾出台不得采用场外投票、规定选秀节目比赛时间限定75天之内、上星频道的选秀节目不得超过三个等一系列调控措施,真人选秀节目在2009年至2010年初陷低谷。

上坡吃力2010:引进海外版权获短暂重生,“草根荒”令人人慌

以2010年7月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为标志,选秀类节目在中国电视屏幕再度爆发。比起上一阶段,这一时期的选秀类节目将透视镜对准海外,注重引进国外版权,直接购买并严格按照国外节目的宝典制作,与国外团队进行深度合作,在制作上进行大投入,试图在荧屏上呈现超级大片的极致效果。以《中国好声音》(后更名《中国新歌声》)为例,价格昂贵的原版转椅、中国流行乐坛的顶级导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音响总工程师和“中国第一贝斯手”带领的中国第一乐队统一备齐;录制现场架设26个机位,每期不到90分钟的成片调用素材量达近1000分钟,可谓极尽所能造体验环境。

通过对Britain’s Got Talent 的原版引进缔造了《中国达人秀》的成功,一度掀起中国大陆的选秀类节目的复制高潮,甚至让其模仿惯性持续至今,国外大部分选秀类型节目都有“中国版本”:The Voice 有《中国好声音》,Mad for Music 有《我为歌狂》,Duets 有《最美和声》,The X Factor 有《激情唱响》,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有《舞林争霸》,The Apprentice有《嬴在中国》,Master Chef有《顶级厨师》,Super Dive 有《妈妈咪呀》,中国的选秀类节目大舞台俨然成为世界选秀节目的博览会,这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电视节目的选秀模仿之路已经走到尽头,倒逼其另辟创新之路。

与此同时,乐坛的老歌星们以导师、评委的身份不断刷新存在感,而新生代歌手大都是曾参加过多档音乐选秀节目的“回锅肉”选手,却也回炉重造得不亦乐乎。《中国好声音》学员张玮曾参加过《非同凡响》和《激情唱响》;肖懿航曾是《最美和声》第一季冠军,之后有参加《唱出爱火花》;汪小敏2011年曾在《花儿朵朵》夺冠,2013年有参加《一声所爱·大地飞歌》再获冠军,近年《中国新歌声》更是对“回锅肉”选手无比包容。音乐选秀节目扎堆分流,素人资源开发过度,出台展示技能的一批“优秀专业户”只是为了实现更红的期待,观众也只在重复观赏和故事演绎的神经刺激下进行娱乐消费。

迷雾狂欢2017:造互联网传播新型圈层,“小众”成为爆款现象级

作为选秀节目,其造星能力直接影响节目的生命力,大部分电视选秀节目中的选手并未被大众熟知,选秀也因节目组感情路线过多遂被调侃为“大型情感谈话类节目”,种种现象都预示着电视选秀的造星势力日渐疲软,于是乎,选秀的车轮轧进了网络圈层。

2017年暑期无疑是“超级网综时代”的鲜明预兆,网综是坐在电综的肩膀上站起来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要部分延续电综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机制。由于互联网自带的用户粘性,先前的粉丝逻辑似乎再度发挥作用,且功效更强大,见效更迅速:观众具有更强的参与感和互动感,并在参与互动中进行自证,同时又极易聚集同文化观众,吸附一样倾向的个体从而壮大自身塑造群体狂欢。“快男”、《明日之子》、《中国有嘻哈》在今夏不一而同地采取直播形式,可以说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这层特性。

《中国有嘻哈》前期的剪辑展现其剧情式发展,可谓极大地满足吃瓜群众爱看diss的快感和好奇心。嘻哈元素和文化也乘着这股风,正在快速形成行业、资本和粉丝逐利的下一个高地,做了将小众文化引入商业主流的成功尝试,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小众”走入了大众生活,毕竟节目里的嘻哈形式、嘻哈音乐并不代指嘻哈文化,它们更多地把“小众”落脚在“与众不同”。无论是“快男”的“随我”,还是刚刚出世的《明日之子》,又或是亲身出演专场diss文化的“嘻哈”,都在刻意宣扬“我与别人不一样”的世界里自我迷醉,然而越强调什么即越缺少什么,越是渴望标榜个性、张扬、独特的人却越显幼稚不谙此理。

于是我们看到,《明日之子》不明所以地设置盛世美颜赛道,“快男”现场扮相整齐夸张的“挑食少女团”,纵然可作为选秀节目吸金目标里的重要一环,当然,如果选秀节目变成了作秀节目,但又缺乏作秀的原创性,到头来,就只能靠卖弄美色了。

自2004 年《超级女声》的轰动开始,各式各样的电视选秀节目瞬间充斥了整个荧屏,汹涌如潮,势不可挡,有利可图自然就有人前赴后继。在聚焦互联网,大众狂欢的参与幻象里,选秀前路迷雾重重,当某巨星缄默不语捧起奖杯来,当《中国有街舞》节奏响起来,这架躁动的马车和着喧哗声莽莽撞撞,留下尘土一片。静观其远去,无力拨云开,无心见月明,叹呜呼哀哉。

主编 | 米迦勒

执行主编 | 子牙

编委 | 鸡肋 梅子黎 小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选秀类节目:横冲直撞的道上,敢问路在何方?

作为选秀节目,其造星能力直接影响节目的生命力,大部分电视选秀节目中的选手并未被大众熟知,选秀也因节目组感情路线过多遂被调侃为“大型情感谈话类节目”,种种现象都预示着电视选秀的造星势力日渐疲软,于是乎,选秀的车轮轧进了网络圈层。

作者 | 达尔文

编辑 | 梅子黎

2005湖南卫视推出《超级女声》引发全民狂欢后,选秀类节目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破土而出并野蛮生长。通过草根选秀这一基本逻辑,央视以及各大卫视纷纷推出各种内容、形式的选秀节目。

尽管由于总局调控一度遭遇滑坡,在《中国达人秀》之后,模式成为选秀节目再次崛起的关键。而今夏网络与直播又继续为选秀节目注入新元素。本期娱志稿件梳理中国电视选秀这14年,深度解析其中的发展趋势与内在脉络。

选秀初上路2004:《超级女声》引爆全民,缔造大众电视选秀神话

长期以来,大众媒体更多地将镁光灯投向星光闪耀的领军人物或权威人士,殊不知放眼大众文化这个汪洋大海,诸“星”们也不过是沧海一粟,真正构成此文化之海的却是一个个微不足道的大众文化个体——“粉丝”。用全国海选的形式,专家评委、大众评审和观众相结合的“三足鼎立”的评选机制,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将“粉丝”因子注入大众文化,“超女”这个襁褓中的婴儿,一诞生就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当成千上万的被忽略多时的“粉丝”重新回到大众文化的血液之时,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声势浩大的“超级女声现象”。

在2004年至2005年,这档娱乐节目成为电视娱乐节目极具典型的代表:全国15万多人直接走进“超级女声”的海选现场,45万人参与票决,900万手机短信投票,4亿多人收看。而这股电综时代以来超强威力的娱乐台风并没有因“众神狂欢”式的总决赛而迅速散退,而是以它不可估量的影响,继续掀起“后超级女声”的浪潮。

一批从《超级女声》舞台获得关注的“超女”们,在“后超女”时代依然保持着“偶像”的本色,继续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以李宇春为例,2005年10月,她成为赛事结束后第一位与唱片公司正式签约的“超女”,并参加了两部电视剧的拍摄,频频代言广告,值得一提的是,在2005年10月3日她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并被认为挑战了中国传统的规范,“所带来的震撼已经超过了自身,毫无疑问是中国的新偶像”。

扮演“幕后推手”的天娱公司与脱颖而出的“超女”们签约,并负责她们未来的发展。短短的几个月内,“超女”们完成了从“平民”到“英雄”的蜕变,开始跻身于大牌明星的行列,“粉丝”一词迅速燃爆民众,“超女”的口号“想唱就唱,我最闪亮”则让节目成为普通人的狂欢,人们只需要一个麦克风就可以在电视上展现自己,谁都可以迅速成名,它在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社会生活中持续掀起阵阵文化浪潮,成为折射当时青年文化最为典型的模板。

加速冲档阶段:紧攥“草根”语法,选秀节目蜂拥而至

《超级女声》的爆红直接引发了2004-2010阶段的“全民选秀”时代,各大卫视都在湖南卫视打造的“超女”中理出一套逻辑并为我所用,摒弃“精英”拥护“草根”的偶像构建模式里,主动权已经降临到“粉丝”。央视推出旨在“为中国打造一档自己的平民选秀参与节目,推出自己的平民偶像”的《梦想中国》、以“百姓自娱自乐”为宗旨,为大众提供展示才艺舞台的《星光大道》,东方卫视先后推出《我型我Show》、《加油!好男儿》培养出一批现在仍然当红的偶像明星。此外,北京卫视《红楼梦中人》,重庆卫视《第一次心动》,将选秀的内容转向演员。浙江卫视《我爱记歌词》、《麦霸英雄会》、《非同凡响》,音乐选秀类节目在为当代流行乐坛输送不少新生代歌手,而他们也以“个性的张扬”吸引自己的“粉丝团”,杨宗纬、陈楚生、何洁等等都因电视选秀节目一炮而红。

然而强大的“草根”语法让选秀逐渐变味。在比赛中,观众对自己喜爱的比赛选手产生心理认同进而产生“代替满足”感,仿佛选手晋级就如同自己达到成功,观众达到了某种自我确认,始终处在选秀节目“场”的气氛中;而在看遍吸引粉丝便能一夜爆红的诸多“草根成长案例”之后,选手们与粉丝之间微妙的博弈中选手往往作为妥协方——从最开始“不是我们要听什么,春春(李宇春)就唱什么;而是春春唱什么,我们就听什么!”的粉丝追随话语渐趋转为以粉丝需求为导向的“我的粉丝喜欢什么,我就怎么做”的乖孩子偶像形象。

随着真人选秀节目的快速发展,不少节目为吸睛趋向庸俗低俗,甚至屡屡传出买票、拉票的丑闻,节目组黑幕的报道频出,为此,广电总局曾出台不得采用场外投票、规定选秀节目比赛时间限定75天之内、上星频道的选秀节目不得超过三个等一系列调控措施,真人选秀节目在2009年至2010年初陷低谷。

上坡吃力2010:引进海外版权获短暂重生,“草根荒”令人人慌

以2010年7月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为标志,选秀类节目在中国电视屏幕再度爆发。比起上一阶段,这一时期的选秀类节目将透视镜对准海外,注重引进国外版权,直接购买并严格按照国外节目的宝典制作,与国外团队进行深度合作,在制作上进行大投入,试图在荧屏上呈现超级大片的极致效果。以《中国好声音》(后更名《中国新歌声》)为例,价格昂贵的原版转椅、中国流行乐坛的顶级导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音响总工程师和“中国第一贝斯手”带领的中国第一乐队统一备齐;录制现场架设26个机位,每期不到90分钟的成片调用素材量达近1000分钟,可谓极尽所能造体验环境。

通过对Britain’s Got Talent 的原版引进缔造了《中国达人秀》的成功,一度掀起中国大陆的选秀类节目的复制高潮,甚至让其模仿惯性持续至今,国外大部分选秀类型节目都有“中国版本”:The Voice 有《中国好声音》,Mad for Music 有《我为歌狂》,Duets 有《最美和声》,The X Factor 有《激情唱响》,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有《舞林争霸》,The Apprentice有《嬴在中国》,Master Chef有《顶级厨师》,Super Dive 有《妈妈咪呀》,中国的选秀类节目大舞台俨然成为世界选秀节目的博览会,这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电视节目的选秀模仿之路已经走到尽头,倒逼其另辟创新之路。

与此同时,乐坛的老歌星们以导师、评委的身份不断刷新存在感,而新生代歌手大都是曾参加过多档音乐选秀节目的“回锅肉”选手,却也回炉重造得不亦乐乎。《中国好声音》学员张玮曾参加过《非同凡响》和《激情唱响》;肖懿航曾是《最美和声》第一季冠军,之后有参加《唱出爱火花》;汪小敏2011年曾在《花儿朵朵》夺冠,2013年有参加《一声所爱·大地飞歌》再获冠军,近年《中国新歌声》更是对“回锅肉”选手无比包容。音乐选秀节目扎堆分流,素人资源开发过度,出台展示技能的一批“优秀专业户”只是为了实现更红的期待,观众也只在重复观赏和故事演绎的神经刺激下进行娱乐消费。

迷雾狂欢2017:造互联网传播新型圈层,“小众”成为爆款现象级

作为选秀节目,其造星能力直接影响节目的生命力,大部分电视选秀节目中的选手并未被大众熟知,选秀也因节目组感情路线过多遂被调侃为“大型情感谈话类节目”,种种现象都预示着电视选秀的造星势力日渐疲软,于是乎,选秀的车轮轧进了网络圈层。

2017年暑期无疑是“超级网综时代”的鲜明预兆,网综是坐在电综的肩膀上站起来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要部分延续电综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机制。由于互联网自带的用户粘性,先前的粉丝逻辑似乎再度发挥作用,且功效更强大,见效更迅速:观众具有更强的参与感和互动感,并在参与互动中进行自证,同时又极易聚集同文化观众,吸附一样倾向的个体从而壮大自身塑造群体狂欢。“快男”、《明日之子》、《中国有嘻哈》在今夏不一而同地采取直播形式,可以说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这层特性。

《中国有嘻哈》前期的剪辑展现其剧情式发展,可谓极大地满足吃瓜群众爱看diss的快感和好奇心。嘻哈元素和文化也乘着这股风,正在快速形成行业、资本和粉丝逐利的下一个高地,做了将小众文化引入商业主流的成功尝试,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小众”走入了大众生活,毕竟节目里的嘻哈形式、嘻哈音乐并不代指嘻哈文化,它们更多地把“小众”落脚在“与众不同”。无论是“快男”的“随我”,还是刚刚出世的《明日之子》,又或是亲身出演专场diss文化的“嘻哈”,都在刻意宣扬“我与别人不一样”的世界里自我迷醉,然而越强调什么即越缺少什么,越是渴望标榜个性、张扬、独特的人却越显幼稚不谙此理。

于是我们看到,《明日之子》不明所以地设置盛世美颜赛道,“快男”现场扮相整齐夸张的“挑食少女团”,纵然可作为选秀节目吸金目标里的重要一环,当然,如果选秀节目变成了作秀节目,但又缺乏作秀的原创性,到头来,就只能靠卖弄美色了。

自2004 年《超级女声》的轰动开始,各式各样的电视选秀节目瞬间充斥了整个荧屏,汹涌如潮,势不可挡,有利可图自然就有人前赴后继。在聚焦互联网,大众狂欢的参与幻象里,选秀前路迷雾重重,当某巨星缄默不语捧起奖杯来,当《中国有街舞》节奏响起来,这架躁动的马车和着喧哗声莽莽撞撞,留下尘土一片。静观其远去,无力拨云开,无心见月明,叹呜呼哀哉。

主编 | 米迦勒

执行主编 | 子牙

编委 | 鸡肋 梅子黎 小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