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鹧鸪菜
编辑|老谢
10月10日,支付宝已正式上线租房平台,有超过100万间公寓将正式入驻支付宝,在上海、北京、深圳、杭州、南京、成都、西安、郑州这8个城市率先推广信用租房。
曾号称不搞房地产的马云做起了线上住房租赁平台,而一直要给员工建房的刘强东则更早就布局了地产领域。除了四处出击拿地建物流园、总部外,京东还在日前成立了地产部,搜狐网原副总裁、搜狐焦点总经理曾伏虎任京东房产业务部总经理,接手京东房产电商业务。
BATJ中,AJ已经涉足地产领域了,BT会不会也跟来?除了几大互联网巨头外,很多企业也开始跨界进入地产领域,不是说地产不行了么?怎么还都进来呢?
阿里和京东的下一个战场?
阿里的地产业务除了在杭州、北京、深圳等城市持有的物业外,开始在自己的大本营杭州试水房屋租赁业务。今年8月9日,杭州住保房管局与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集团在杭州市人民政府会议中心就合作搭建智慧住房租赁监管服务平台举行签约仪式。现在,该平台正式上线了。
该租赁平台把公共租赁住房、长租公寓、开发企业自持房源、中介居间代理房源、个人出租房源全部纳入平台管理。同时,该租赁平台还将引入淘宝评价体系和芝麻信用,全新打造租客、房东及租赁机构的信用体系。未来,杭州市的可租房源、租客、房东以及中介服务人员都将对应一套完善的信用体系。
而作为阿里的老对手,京东在地产领域的动作尺度更大。声称「要让兄弟们活的有尊严」的刘强东说要造好了房子然后用成本价卖给自己的员工。但房子没造好,用来做总部和物流地产的地却拿了不少。
今年8月,京东以38.5亿元拿下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一块商业用地。9月份又与东莞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投入300亿元在东莞凤岗镇建设「京东·都市人工智能产业新城」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8月,京东分别在全国拿到或签约土地超过10000亩。
尽管京东拿地不少,但主要还是作仓储物流基地、办公区域。京东房产部有可能做和阿里差不多的事情。刚刚履新的曾伏虎日前曾表示,京东既不是卖房的开发商,也不是购房的买家,无论站在哪个位置,传统还是互联网,媒体还是技术,京东都是属于服务这个行业的企业。
京东和阿里涉足房地产,优势是相同的,即流量和金融工具。据京东2017第二季度财报,截至2017年6月30日,京东过去12个月的活跃用户数为2.583亿,同比增长37%,而阿里的流量优势更大。在金融工具方面,京东有京东白条,阿里有蚂蚁金服加持。
两家手中的武器差不多,京东和阿里很可能会在地产领域开辟第三战场(电商和物流已经交锋不断),展开最直接的竞争。
当然,相比京东,阿里的芝麻信用则是一个巨大的杀手锏。记者在租房时就遇到过,某家旗下的租房品牌可以在线上支付房租并生产电子合同,如果选择分期付款的支付方式,可以选择京东白条。但分期付款前的信用验证,还是要通过阿里的信用验证才能通过。
巨额资金、大流量、互联网思维,这些都让阿里和京东不管是做长租公寓这样的住房租赁平台,还是搞总部经济、建产业园、做科技园都能得心应手。
其他人呢?
在BATJ四大巨头中,AJ已经有动作了,而BT两家虽然还没开始涉及地产业务,但手中的物业却也不少。腾讯在深圳、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成都、武汉等七大城市均持有物业,且面积都不小。
而百度在北京、上海、深圳,以及李彦宏的老家山西阳泉持有的物业加起来价值也不低。
对于百度和腾讯来说,如果住以长租公寓为代表的房租赁市场被阿里和京东趟出一条路的话,两家选择进入也是大概率事件,毕竟BT都不缺流量。
腾讯手中的微信支付比起支付宝和京东白条甚至应用场景更多。当然,和京东一样,BT在信用体系建设上还处在短板,而百度在支付领域的应用场景更小。因此BT想要进入房屋租赁市场,需要补足的东西更多。这可能也是两家还暂时没有更多动作的原因之一。
除了BATJ外,「中华酷联」中的大部分也都或有意或无意,或多或少的与产业地产结缘了。
华为拿地建总部丝毫不手软。据东莞市政府官方信息披露,作为东莞市重大项目之一的华为终端总部项目,其总占地面积达到了1900亩(126.6万平方米)。官方信息显示,项目总投资达100亿,其中一期项目计划投资35亿万,占地面积约6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4.8万平方米。2015年,华为终端总部项目完成投资10亿元,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亿元,占总投资的17%此外,华为在深圳的土地占有总面积也高达2460亩。
今年6月27日,中兴通讯和神州数码在深圳湾总部基地各自拿下了一块商业服务业用地。此外,中兴通讯还与佳兆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佳兆业将在具体项目配套的商业、住宅中,整体植入中兴通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和专业服务。
相比华为和中兴,酷派似乎要完全转型地产商了。已经离职的刘江峰此前曾对外表示,酷派旗下还有约100亿的土地资源储备,因此地产是最容易变现的方式,通过合资或引入投资都行。日前就传出消息,地产商京基集团将入股酷派,酷派创始人郭德英也会增持回购。
也有看不懂的
除了建总部的,还有建园区的。9月26日,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海康威视宣布投资100亿建设6个科技或产业园区项目,分别为西安科技园、武汉科技园、成都科技园、杭州创新产业园、重庆科技园、武汉智慧产业园,规划投资额从10.32亿—26.8亿元不等,其中前4个项目建设为研发中心,用于智慧城市、系统解决方案、显示与控制、智慧存储、大数据、民用安防、工业自动化和汽车电子等领域的研发创新。
今年9月初,立白日化宣布在广州荔湾开发了一个科技园,占地116亩,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该园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IT/ICT)和人工智能科技为主导,重点集聚互联物联、大数据、云计算、软件设计、移动通信、智能模块和机器人技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园区内将设有孵化器、加速器以及全新概念的转化器。
另外,老牌家电企业海尔也开始涉足园区业务,6月,上海市政府与海尔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海尔集团将投资100亿元,在松江的投资包括一个总部和六大核心功能板块的建设,「一个总部」是海尔集团的上海区域总部,「六大功能板块」包括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中心、国际高端家电品牌中国总部及销售中心、产业投资基金、双创基地(海创汇)、海尔智谷、海尔智慧供应链基地。
不管是海康威视、立白还是海尔,其跨界地产,特别是产业地产就有些令人难以理解了。不同于腾讯、中兴、华为等拿地是为了办公区,这几家公司是将手直接伸到了地产甚至更专业的产业地产上来。
不过,不管是做物联网的建产业园,做洗衣液的建科技园,还是做家电的做产城融合,可能这几家都把事情想简单了。就以海尔为例,该公司在自己的主业家电领域要面对传统家电企业和小米这样的互联网新进势力的竞争。能有多大经历去跨界念好产业地产这门经,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都是利益惹的祸
跨界玩儿产业地产,归根到底都是利益的诱惑。买楼、置地、建园区的京东、阿里、腾讯自然是看到了地产行业的利润率。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房企加权平均毛利率为29.7%,较2016年上半年增长2.6个百分点;毛利率中位数为31%,同比上升5.3个百分点。
而互联网公司的主业大多数都是通过流量赚的钱,有分析师表示,在零售电商中,服饰的毛利率在20%以上,而电脑、手机等3C产品的毛利率均在个位数。地产尽管都说比不了以前了,但毕竟还有这么高的毛利率。手里有钱,这些互联网公司为什么不把租楼的钱用来建总部、做园区,还能顺便美化了财务报表。
大公司跨界产业地产业务,还有一个原因是希望通过与政府的合作,拿到更多的优惠政策。海尔在上海投资100亿元可以提升当地产业、带动就业,地方政府势必能够在土地、税收上有所优惠。园区界在采访中了解到,如果项目质量够好,地方政府在土地价格上的优惠极大,甚至可以零地价,以现在的土地价格,这就等于给企业白送钱。
当然,优惠还不止这些,比如立白,2015年4月,广州市国规委发文,立白企业综合科技园区及周边地块规划修改方案获批,容积率增加到4,建筑面积由最初的13万平方米提高到48万平方米,扩容2.7倍。
PS.钞票说,一起都是我的错!大企业的地产部们回答,不不不,这些都是月亮惹的祸!
鹧鸪菜
关心园区的人和事
微信号:xieyananxy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