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天津大剧院运营团队易主 负责人称五年拓荒如“水泥地上种庄稼”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天津大剧院运营团队易主 负责人称五年拓荒如“水泥地上种庄稼”

5年来,天津大剧院对京津两地观众而言代表着什么?对于中国戏剧业界和市场而言又代表着什么?

一篇为名《感谢我们共同走过的1990天,而今我们却不得不说再见》的文章日前在很多乐迷和戏剧迷的朋友圈刷屏。这次说再见的,是天津大剧院的运营方北京驱动传媒。在不久前公示的天津大剧院第二期委托运营招标结果中,驱动传媒未能中标,未来天津大剧院的经营权将归属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

当未能中标的消息传来时,驱动传媒负责天津大剧院项目的核心团队正在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场,为14日在上海首演的话剧《酗酒者莫非》做最后的准备。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记者到剧场探班时,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对于突如其来的噩耗,他们还来不及反应,更没有工夫多想,因为在舞台之上,由欧洲戏剧大师、波兰话剧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带领的主创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彩排,他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专心完成手头的工作。

天津大剧院夜景

据天津大剧院官方微信号介绍,天津大剧院第一期委托合同原本于今年4月30日就已经截止,但“由于近一年来天津特殊的形势,第二期委托运营工作迟迟无法展开,在此期间,天津大剧院得到了上级管理部门即天津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的两份授权文件,继续使用剧院场地”。

经营权易主的结果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包括驱动传媒总经理、天津大剧院院长钱程在内。在接受腾讯娱乐采访时,钱程表示,第一次听说保利将接手天津大剧院是在半年前,当时他并不相信,因为“原来的合同上写明了我们(驱动传媒)有优先续约权”。而在知道有强劲竞争者的前提下,驱动传媒也并未为竞标做更多争取,“我们只是把一场场艰难的演出做好,重压之下顾不上别的”。

此次失利始料未及,驱动传媒已将演出日程排到了明年1月,如果按照10月31日之前必须撤出的规定执行,将有50余场演出面临取消。“如果真是如此,它所带来的影响无法想象。”钱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叮嘱工作人员,对四、五万天津大剧院的会员一定要实话实说,不过由于剧院没有足够的资金退还会费,将会以会费转演出票的形式予以补偿。

天津大剧院院长钱程

自驱动传媒2012年入主天津大剧院以来,一共为观众奉上了2274场演出,邀请了大批国际顶尖乐团、剧团来华,其中很多演出都是以天津作为落地中国的唯一一站。尤其是近年来由驱动传媒主办的林兆华国际戏剧邀请展,每年在天津大剧院举办,引进了诸多国外好戏,口碑票房双丰收,早已成为众多戏剧人心目中的年度必看大展。这5年来,马林斯基剧院的《安娜·卡列尼娜》,英国国家芭蕾舞团的《葛蓓莉亚》,史诗歌剧《战争与和平》,话剧《茶馆》《白鹿原》《喜剧的忧伤》《英雄广场》《战马》《酗酒者莫非》,指挥大师迪图瓦指挥费城交响团,指挥大师马泽尔指挥芝加哥交响团,九度格莱美奖得主“艾默森四重奏”等精彩演出在这里依次登台亮相……天津大剧院不仅打破了这座城市35年来没有西方经典歌剧上演的历史,也促成了北京人艺时隔20年再登津门。260分钟《伐木》创造了“刷夜”看戏的新记录,12个小时的马拉松话剧《2666》更是从早晨演到深夜,观众和戏剧研究者京津奔袭看戏已成常态,在重磅剧目上演之时,天津大剧院外常能看见拖着拉杆箱、套着U型枕的观众往来。

从起初的零补贴运营剧院、市场反应冷淡,到逐步在业界建立口碑,培养了一批忠实观众,再到承办国际水准的戏剧节并向生产型剧院转型,天津大剧院和驱动传媒团队走过了异常艰辛的五年。在他们即将告别剧院之际,界面文化采访了正在上戏彩排的驱动传媒团队成员,与他们一起回忆了天津大剧院成长至今的1990天。

5年赔2000万,被认为2013年底就要关门大吉

作为剧院唯一的摄影师,段超在12年就加入了这个团队,在他的印象中,最开始的一年是最困难的:“2012年一年有300场演出,一场音乐会中间总是有手机铃声响,乐章和乐章之间也经常响起“外行”的掌声。2013年初,著名指挥家洛林·马泽尔和芝加哥交响乐团来演出,票卖得不好,给钱总愁坏了,年会上晚饭就吃了两口疙瘩汤。”

驱动传媒北京负责人、制作总监吕斐然介绍说,在2012年的天津,演出市场几乎不存在,接地气的商业戏剧尚且无人问津,更不要说是歌剧舞剧,而驱动传媒是在“零补贴”的情况下开始运营天津大剧院的。《北京青年报》的报道称,剧院第一年的收入甚至无法填平700万元的地源热泵能耗,2013年4月新西兰皇家芭蕾舞团来演出时,由于供暖季已经结束,倒春寒突袭津门,剧院花费10万元购买线缆,将剧场温度提升至18度,但还是满足不了团方提出的23度的要求,导致演出最终夭折。

虽然后来得到了天津市政府的能源补贴以及高达50%的高端演出票房补贴,但天津大剧院依然入不敷出,甚至经常两三个月发不出工资,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钱程说剧院“5年赔了2000多万”。

吕斐然把钱程的做事原则形容为“不算账”。单单2013年一年,剧院就斥重金引进了八部歌剧,包括《叶甫根尼·奥涅金》《弄臣》和《茶花女》等经典作品,天津自此终于成为了一座“有歌剧的城市”。

600人的歌剧巨制《战争与和平》在天津大剧院演出

作为全年歌剧项目的项目经理,吕斐然一人带着两个实习生,承担了半个月三部歌剧的工作量。在她看来,这是在整个演出行业内都不可能复制的工作经历:“从合同的签订,到剧团吃住行的接待,加上排练日程的制定、本地合唱团和演员的招募,以及中方和外方所有沟通磨合工作,都是我们负责。你想象一下,一个歌剧团几百人的签证、机票、酒店都是我们安排,就像旅行社一样。”

由于运营成本所限,天津大剧院演出中心的团队规模有限。与此同时,吕斐然和她的同事们还要绞尽脑汁,在每一个细节上努力帮剧院省钱,“整个剧场只有三辆车、两个司机,我们要想尽办法安排接送路线,尽可能地每出一趟车都接送更多的人。”

即便如此,由于歌剧项目演出成本高昂,一年下来,剧院负债累累。“歌剧太费钱了,动辄就是八九十人的交响乐团,三四十人的合唱团,演员阵容也得有AB两组,再加上大量的道具、布景,我们不堪重负。那一年,我的很多朋友,包括我们的合作方都跟我说,你们肯定干不下去了,到年底就得关门大吉。”

拓荒市场,好比“在水泥地上种庄稼”

不料,天津大剧院不仅没关门,还越做越好。从2014年开始,剧院开始有计划地打造几个重磅板块:上半年是戏剧节,暑期是为孩子准备的室内乐演出“打开音乐之门”,9至12月是歌剧舞剧节。在此基础上每年增加新演出,人气和口碑就这样一点点聚攒起来。钱程用“在水泥地上种庄稼”形容这五年对天津演出市场的拓荒。

在持续引进高品质的演出之外,天津大剧院还推出了一系列配套的公众教育项目,演出前有“导赏”,演出结束后有“演后谈”和“研讨会”,邀请主创团队和业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和观众进行交流。从最初一场“导赏”讲座只有50人参加,到现在小剧场里座无虚席,天津大剧院培养起了一批忠实戏剧观众。今年7月,根据波拉尼奥小说改编的法国史诗级话剧《2666》在天津上演,加上中场休息时间,从早上十点半一直演到了接近凌晨,超过半数的观众在散场后依然兴致勃勃地参加了“演后谈”,与戴锦华等研究者和主创交流观剧感受。走出剧院的观众们或是坐上了回北京的剧院大巴,或是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陆帕对话林兆华

在2015年加入天津大剧院之前,赵伟曾是大剧院的一名普通观众。中文系出身,在大学时代就是学生剧团的骨干,后来干脆离开了看上去更有前景的电视剧产业,“找上门来”成了团队一员。“很多上学时在课本上读到的概念,包括雷曼的《后现代剧场》,包括现代戏剧诞生以来所有舞台上的玩法,曾经都只看到过文字的描述,没机会看到它们在舞台上如何实践。直到2014年德国邵宾纳剧院的《朱莉小姐》来到天津大剧院,我看到了舞台上一群演员在演出,舞台上方是一块屏幕,现场直播着一场电影。”赵伟对记者说。

2014年,天津大剧院举办了首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同年,由于负担不起北京高昂场地费而一度陷入停办危机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也在驱动传媒的支持下转战天津大剧院,《朱丽小姐》和《假面·玛丽莲》等走在世界戏剧艺术前沿的作品登台,吸引了大批观众从全国各地前来看戏,形成了一股“拖着行李进剧院”的风潮。在之后三届曹禺国际戏剧节暨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上,又陆续有《伐木》《英雄广场》《查理三世》及《2666》等多部颇具影响力的作品在天津大剧院完成了中国首演,很多剧目甚至达到了与国际演出市场同步上演。

《假面·玛丽莲》剧照

随着天津大剧院经营权易手,很多戏剧迷也开始为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命运担忧:驱动传媒还会继续与邀请展合作吗?失去了天津大剧院这块阵地,中国的观众又要去哪儿观看这些国际顶尖水准的戏剧演出呢?

从引进到生产,是未完待续还是戛然而止?

《酗酒者莫非》是今年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期间推出一部重磅大戏,6月份在天津大剧院首演以来,《酗酒者莫非》陆续受到了国内外十几个戏剧节的演出邀约,其中包括在业内久负盛名的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标志着天津大剧院向生产型剧院的转型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在连续引进了波兰戏剧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的《假面·玛丽莲》《伐木》和《英雄广场》之后,钱程向陆帕发出了“导一个中国故事”的邀请,在寻找合适的剧本的过程中,林兆华导演向钱程推荐了史铁生的小说《关于一部以电影做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

在写完这部剧本体小说之后,史铁生把它交给了林兆华导演,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手段所限,林兆华没能在史铁生在世时把这部作品排出来,这也成为了他心中一直以来的遗憾。随着近几年天津大剧院陆续引进了许多欧洲先锋剧团的作品,赵伟和他的同事们意识到,这些剧团主创对戏剧语汇的运用高出中国业界一大截。此次大剧院邀请陆帕来执导《酗酒者莫非》,正是一种以“国际语汇”讲述中国故事的尝试和突破。

酗酒者莫非

在赵伟看来,从零开始制作一部戏剧,比单纯的引进工作更累、更复杂,但也更有成就感。“这个项目最开始的时候连剧本都没完成,导演和演员花了大量时间坐在一起聊天、谈经历、分析角色,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剧本。我们见证了全过程:最开始只有史铁生的小说蓝本,后来蓝本被打散成为一个个碎片,最后再拼成一个完整的剧本。在以往的引进剧目中,我们只能看到一堆灯、一堆影片、一堆演员,我们的工作只是将他们整合起来,调试好,然后上演。”

距离《酗酒者莫非》上海首演还有两天。在上戏实验剧场内,所有中方外方的工作人员都穿着印有史铁生头像的工作衫忙前忙后,只有在晚饭休息间隙,才挤出一点时间坐下来接受采访。赵伟说,他们就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在今年6、7月《酗酒者莫非》在天津首演期间,他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以上。对他来说,这份工作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曾经在教科书出现的一个个名字,变成了一个个活人,站在你面前,成了和你一起工作的伙伴”。

在得知失去剧院经营权的当天,天津大剧院的微信公众号以《We Have A Dream》为题,公布了他们未来五年的工作计划,计划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打造“原创性剧院”,其中包括和陆帕合作“中国三部曲”,以及和波兰新锐戏剧导演格热戈日·亚日那合作由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铸剑》,然而这些梦想大概已经无法在天津实现了。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天津大剧院运营团队易主 负责人称五年拓荒如“水泥地上种庄稼”

5年来,天津大剧院对京津两地观众而言代表着什么?对于中国戏剧业界和市场而言又代表着什么?

一篇为名《感谢我们共同走过的1990天,而今我们却不得不说再见》的文章日前在很多乐迷和戏剧迷的朋友圈刷屏。这次说再见的,是天津大剧院的运营方北京驱动传媒。在不久前公示的天津大剧院第二期委托运营招标结果中,驱动传媒未能中标,未来天津大剧院的经营权将归属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

当未能中标的消息传来时,驱动传媒负责天津大剧院项目的核心团队正在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场,为14日在上海首演的话剧《酗酒者莫非》做最后的准备。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记者到剧场探班时,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对于突如其来的噩耗,他们还来不及反应,更没有工夫多想,因为在舞台之上,由欧洲戏剧大师、波兰话剧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带领的主创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彩排,他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专心完成手头的工作。

天津大剧院夜景

据天津大剧院官方微信号介绍,天津大剧院第一期委托合同原本于今年4月30日就已经截止,但“由于近一年来天津特殊的形势,第二期委托运营工作迟迟无法展开,在此期间,天津大剧院得到了上级管理部门即天津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的两份授权文件,继续使用剧院场地”。

经营权易主的结果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包括驱动传媒总经理、天津大剧院院长钱程在内。在接受腾讯娱乐采访时,钱程表示,第一次听说保利将接手天津大剧院是在半年前,当时他并不相信,因为“原来的合同上写明了我们(驱动传媒)有优先续约权”。而在知道有强劲竞争者的前提下,驱动传媒也并未为竞标做更多争取,“我们只是把一场场艰难的演出做好,重压之下顾不上别的”。

此次失利始料未及,驱动传媒已将演出日程排到了明年1月,如果按照10月31日之前必须撤出的规定执行,将有50余场演出面临取消。“如果真是如此,它所带来的影响无法想象。”钱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叮嘱工作人员,对四、五万天津大剧院的会员一定要实话实说,不过由于剧院没有足够的资金退还会费,将会以会费转演出票的形式予以补偿。

天津大剧院院长钱程

自驱动传媒2012年入主天津大剧院以来,一共为观众奉上了2274场演出,邀请了大批国际顶尖乐团、剧团来华,其中很多演出都是以天津作为落地中国的唯一一站。尤其是近年来由驱动传媒主办的林兆华国际戏剧邀请展,每年在天津大剧院举办,引进了诸多国外好戏,口碑票房双丰收,早已成为众多戏剧人心目中的年度必看大展。这5年来,马林斯基剧院的《安娜·卡列尼娜》,英国国家芭蕾舞团的《葛蓓莉亚》,史诗歌剧《战争与和平》,话剧《茶馆》《白鹿原》《喜剧的忧伤》《英雄广场》《战马》《酗酒者莫非》,指挥大师迪图瓦指挥费城交响团,指挥大师马泽尔指挥芝加哥交响团,九度格莱美奖得主“艾默森四重奏”等精彩演出在这里依次登台亮相……天津大剧院不仅打破了这座城市35年来没有西方经典歌剧上演的历史,也促成了北京人艺时隔20年再登津门。260分钟《伐木》创造了“刷夜”看戏的新记录,12个小时的马拉松话剧《2666》更是从早晨演到深夜,观众和戏剧研究者京津奔袭看戏已成常态,在重磅剧目上演之时,天津大剧院外常能看见拖着拉杆箱、套着U型枕的观众往来。

从起初的零补贴运营剧院、市场反应冷淡,到逐步在业界建立口碑,培养了一批忠实观众,再到承办国际水准的戏剧节并向生产型剧院转型,天津大剧院和驱动传媒团队走过了异常艰辛的五年。在他们即将告别剧院之际,界面文化采访了正在上戏彩排的驱动传媒团队成员,与他们一起回忆了天津大剧院成长至今的1990天。

5年赔2000万,被认为2013年底就要关门大吉

作为剧院唯一的摄影师,段超在12年就加入了这个团队,在他的印象中,最开始的一年是最困难的:“2012年一年有300场演出,一场音乐会中间总是有手机铃声响,乐章和乐章之间也经常响起“外行”的掌声。2013年初,著名指挥家洛林·马泽尔和芝加哥交响乐团来演出,票卖得不好,给钱总愁坏了,年会上晚饭就吃了两口疙瘩汤。”

驱动传媒北京负责人、制作总监吕斐然介绍说,在2012年的天津,演出市场几乎不存在,接地气的商业戏剧尚且无人问津,更不要说是歌剧舞剧,而驱动传媒是在“零补贴”的情况下开始运营天津大剧院的。《北京青年报》的报道称,剧院第一年的收入甚至无法填平700万元的地源热泵能耗,2013年4月新西兰皇家芭蕾舞团来演出时,由于供暖季已经结束,倒春寒突袭津门,剧院花费10万元购买线缆,将剧场温度提升至18度,但还是满足不了团方提出的23度的要求,导致演出最终夭折。

虽然后来得到了天津市政府的能源补贴以及高达50%的高端演出票房补贴,但天津大剧院依然入不敷出,甚至经常两三个月发不出工资,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钱程说剧院“5年赔了2000多万”。

吕斐然把钱程的做事原则形容为“不算账”。单单2013年一年,剧院就斥重金引进了八部歌剧,包括《叶甫根尼·奥涅金》《弄臣》和《茶花女》等经典作品,天津自此终于成为了一座“有歌剧的城市”。

600人的歌剧巨制《战争与和平》在天津大剧院演出

作为全年歌剧项目的项目经理,吕斐然一人带着两个实习生,承担了半个月三部歌剧的工作量。在她看来,这是在整个演出行业内都不可能复制的工作经历:“从合同的签订,到剧团吃住行的接待,加上排练日程的制定、本地合唱团和演员的招募,以及中方和外方所有沟通磨合工作,都是我们负责。你想象一下,一个歌剧团几百人的签证、机票、酒店都是我们安排,就像旅行社一样。”

由于运营成本所限,天津大剧院演出中心的团队规模有限。与此同时,吕斐然和她的同事们还要绞尽脑汁,在每一个细节上努力帮剧院省钱,“整个剧场只有三辆车、两个司机,我们要想尽办法安排接送路线,尽可能地每出一趟车都接送更多的人。”

即便如此,由于歌剧项目演出成本高昂,一年下来,剧院负债累累。“歌剧太费钱了,动辄就是八九十人的交响乐团,三四十人的合唱团,演员阵容也得有AB两组,再加上大量的道具、布景,我们不堪重负。那一年,我的很多朋友,包括我们的合作方都跟我说,你们肯定干不下去了,到年底就得关门大吉。”

拓荒市场,好比“在水泥地上种庄稼”

不料,天津大剧院不仅没关门,还越做越好。从2014年开始,剧院开始有计划地打造几个重磅板块:上半年是戏剧节,暑期是为孩子准备的室内乐演出“打开音乐之门”,9至12月是歌剧舞剧节。在此基础上每年增加新演出,人气和口碑就这样一点点聚攒起来。钱程用“在水泥地上种庄稼”形容这五年对天津演出市场的拓荒。

在持续引进高品质的演出之外,天津大剧院还推出了一系列配套的公众教育项目,演出前有“导赏”,演出结束后有“演后谈”和“研讨会”,邀请主创团队和业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和观众进行交流。从最初一场“导赏”讲座只有50人参加,到现在小剧场里座无虚席,天津大剧院培养起了一批忠实戏剧观众。今年7月,根据波拉尼奥小说改编的法国史诗级话剧《2666》在天津上演,加上中场休息时间,从早上十点半一直演到了接近凌晨,超过半数的观众在散场后依然兴致勃勃地参加了“演后谈”,与戴锦华等研究者和主创交流观剧感受。走出剧院的观众们或是坐上了回北京的剧院大巴,或是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陆帕对话林兆华

在2015年加入天津大剧院之前,赵伟曾是大剧院的一名普通观众。中文系出身,在大学时代就是学生剧团的骨干,后来干脆离开了看上去更有前景的电视剧产业,“找上门来”成了团队一员。“很多上学时在课本上读到的概念,包括雷曼的《后现代剧场》,包括现代戏剧诞生以来所有舞台上的玩法,曾经都只看到过文字的描述,没机会看到它们在舞台上如何实践。直到2014年德国邵宾纳剧院的《朱莉小姐》来到天津大剧院,我看到了舞台上一群演员在演出,舞台上方是一块屏幕,现场直播着一场电影。”赵伟对记者说。

2014年,天津大剧院举办了首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同年,由于负担不起北京高昂场地费而一度陷入停办危机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也在驱动传媒的支持下转战天津大剧院,《朱丽小姐》和《假面·玛丽莲》等走在世界戏剧艺术前沿的作品登台,吸引了大批观众从全国各地前来看戏,形成了一股“拖着行李进剧院”的风潮。在之后三届曹禺国际戏剧节暨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上,又陆续有《伐木》《英雄广场》《查理三世》及《2666》等多部颇具影响力的作品在天津大剧院完成了中国首演,很多剧目甚至达到了与国际演出市场同步上演。

《假面·玛丽莲》剧照

随着天津大剧院经营权易手,很多戏剧迷也开始为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命运担忧:驱动传媒还会继续与邀请展合作吗?失去了天津大剧院这块阵地,中国的观众又要去哪儿观看这些国际顶尖水准的戏剧演出呢?

从引进到生产,是未完待续还是戛然而止?

《酗酒者莫非》是今年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期间推出一部重磅大戏,6月份在天津大剧院首演以来,《酗酒者莫非》陆续受到了国内外十几个戏剧节的演出邀约,其中包括在业内久负盛名的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标志着天津大剧院向生产型剧院的转型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在连续引进了波兰戏剧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的《假面·玛丽莲》《伐木》和《英雄广场》之后,钱程向陆帕发出了“导一个中国故事”的邀请,在寻找合适的剧本的过程中,林兆华导演向钱程推荐了史铁生的小说《关于一部以电影做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

在写完这部剧本体小说之后,史铁生把它交给了林兆华导演,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手段所限,林兆华没能在史铁生在世时把这部作品排出来,这也成为了他心中一直以来的遗憾。随着近几年天津大剧院陆续引进了许多欧洲先锋剧团的作品,赵伟和他的同事们意识到,这些剧团主创对戏剧语汇的运用高出中国业界一大截。此次大剧院邀请陆帕来执导《酗酒者莫非》,正是一种以“国际语汇”讲述中国故事的尝试和突破。

酗酒者莫非

在赵伟看来,从零开始制作一部戏剧,比单纯的引进工作更累、更复杂,但也更有成就感。“这个项目最开始的时候连剧本都没完成,导演和演员花了大量时间坐在一起聊天、谈经历、分析角色,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剧本。我们见证了全过程:最开始只有史铁生的小说蓝本,后来蓝本被打散成为一个个碎片,最后再拼成一个完整的剧本。在以往的引进剧目中,我们只能看到一堆灯、一堆影片、一堆演员,我们的工作只是将他们整合起来,调试好,然后上演。”

距离《酗酒者莫非》上海首演还有两天。在上戏实验剧场内,所有中方外方的工作人员都穿着印有史铁生头像的工作衫忙前忙后,只有在晚饭休息间隙,才挤出一点时间坐下来接受采访。赵伟说,他们就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在今年6、7月《酗酒者莫非》在天津首演期间,他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以上。对他来说,这份工作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曾经在教科书出现的一个个名字,变成了一个个活人,站在你面前,成了和你一起工作的伙伴”。

在得知失去剧院经营权的当天,天津大剧院的微信公众号以《We Have A Dream》为题,公布了他们未来五年的工作计划,计划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打造“原创性剧院”,其中包括和陆帕合作“中国三部曲”,以及和波兰新锐戏剧导演格热戈日·亚日那合作由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铸剑》,然而这些梦想大概已经无法在天津实现了。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