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电子人”队伍发展壮大,从人到机器还有多少差距?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电子人”队伍发展壮大,从人到机器还有多少差距?

不论是人的机器化还是机器的人化,都意味着人与机器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

作者:东方亦落

据英国卫报消息,全球范围内正有一大批“身体黑客”在技术与生物学之间游走,通过重新设计和改造自己的身体成为“电子人”,希望拥有超越人类的能力。

电子人,顾名思义就是人与机器的结合,这个听上去很像是科幻概念的词汇实际上却并不科幻。早在数年前,英国著名控制论专家、考文垂大学副校长Kevin Warwick教授早开始了相关试验,他将芯片植入自己的身体,也由此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人”的称号。

经过几年的发展,电子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实生活当中。狂热的科技爱好者们尽情地发挥想象,在自己身体上的许多地方植入了各类设备,淋漓尽致地扩展了身体的功能,而这些功能具体都是怎样的呢?从机器角度来说,其拟人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人的机器化和机器的人化拉近了人与机器之间的距离,这又是否会成为一种趋势呢?

电子人队伍逐渐壮大,但遭遇阻碍是必然

1998年,Warwick将一个硅片应答器植入身体之内,其作用是开关灯,Warwick因此自称为“cyborg(电子人)”。时隔4年,Warwick又发明了一种名为“Braingate”植入物,它能够在人的神经系统中连接数以百计的电极,并实现在互联网中的信号传输。而Warwick的妻子也植入了Braingate,他们之间可通过脉冲进行相互交流。

Warwick拥有许多“电子人”门徒,甚至近年来电子人已经在欧美地区发展成一种“亚文化”。这也引起了英国摄影师David Vintiner的注意。在此前的2年中,他着重拍摄这些“电子人”,并将照片分门别类的摆放。其中包括将植入当作人体艺术的人、努力延长生命的人以及希望永久改变人类身体的人。

拥有“电子眼”的Rob Spence属于做出改变的人。童年时期失去眼睛的他在10年前就开始用视频摄像头记录与传输实时影像,用以填补眼睛的缺憾。他认为科技融入到人类的身体中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并表示“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先是电脑,然后是智能手机,最后是科技产品进入身体。

5年前,James Young在一次火车事故中失去了手臂,此后他靠着某电脑游戏公司的资助获得了配备手机充电端口、激光照明及无人机附件的仿生手臂,该手臂由伦敦假肢艺术家Sophie de Oliveira Barata参与设计。

但一年半之后,James却对这个手臂有着复杂的感情。尽管机械臂颇有未来主义的酷炫风格,但实际上却相当笨重,尽管这个手臂帮助他成了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但James还是能不用就不用。他希望用一种可以恰当地附着在骨骼上的模型来替代假臂,并使之能为自己的神经意图所控。

住在巴塞罗那的Neil Harbisson患有先天性眼部遗传疾病,眼里能看到的只有灰色。2006年,一位外科医生在Harbisson头骨上植入了能将颜色光谱转换为音符的特质天线,通过骨传导技术使之能够通过声音“看”色彩。

Harbisson认为,“这不是两种感官的结合,而是创造一种新的感觉,我还能看到紫外线和红外线”。为了帮助更多的人,Harbisson参与了Cyborg Foundation(电子人基金会)的创建,该机构致力于为全球范围内的“身体黑客”和“跨人类”提供参考意见。Harbisson表示,天线“触角”已使他进化到后人类状态,就像蜜蜂也能“看”到紫外线一样,Harbisson将此类意识称为transspecies(跨物种)。

然而,电子人们的这种改变无一例外地遭到了一众反对声。

Warwick的研究招来骂声,并且其DIY作品并未被主流学术界、医学界及商业技术公司采用。不过Braingate的初衷是为了帮助那些瘫痪的病人。他甚至认为,如果人和机器不合二为一,人类或许会在将来退化为低等生物,所以人与机器的结合是种必然趋势。

一直以来,Spence曾试图和许多商业公司讨论关于电子眼的开发和应用,但都以失败告终。毕竟这种产品涉及到医学和法律方面的问题,而且人们只将其看作是独眼人设计的玩具而已。

Harbisson关于改进感官的想法,也遭到反对。但他认为对身体重新设计并加以改善,最终能够起到改善地球的作用。比如人们如果拥有夜视能力,就不必使用人造光,从而减少光污染,并且达到节能的目的。

对于“电子人”而言,太多在世俗眼里新奇甚至激进的改善方法都是可以尝试的,加深了人与机器的融合,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机器也愈发拟人化了。

机器人拟人化程度渐强,人与机器距离更进一步

最近,关于机器人类人的报道屡见不鲜,机器人做工,机器人做服务员,甚至是机器人写文章出书等。但人类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自我意识,而机器尚且不具备这一点。不过近日,法国科学院院士Stanislas Dehaene带领的三位神经科学家研究神经科学,可能会为解决机器人的意识问题提供一些线索。简单来说,人类的意识分三种,但计算机目前只掌握了其中一种。

一种是潜意识,人类绝大多数的信息处理和行为都是由潜意识决定的,外在表现为能力。这和AI的处理方式大致相似,如AlphaGo或Face++的人脸识别算法就是模仿大脑的潜意识完成的。

而除潜意识之外,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保持思想并传递至大脑的其他部分,从而使长期计划可行。另一种是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反思能力。这两种形式目前尚未出现在机器学习的技术中。

不过在某些领域,这两种意识的研究已取得了可观的进展。2016年,DeepMind开发了一个深度学习系统,可在思考过程中保存数据,有望通过它实现全球信息通用性。而“GANs(生成对抗网络)之父”Ian Goodfellow所构想的敌对神经网络则能够通过人工生成数据的真实性,而且正朝自我意识的方向发展。

虽然这都只是研究过程中小小的进展,但研究人员表示,这些过程极有可能使得机器与人脑一样拥有意识。此外,如果一台机器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功能,那么其表现也会趋向于具备意识。例如它能表达出看到的东西,会告诉其他人,甚至于会产生类似人的感知觉。

此外,AI的发展也使得机器愈发拟人化。最近,芯片制造商NVIDIA开发了由AI技术产生的图片群面孔,图中的人栩栩如生,但实际上他们并不存在。

今年年中,一种能将粗糙的面部涂鸦转化为逼真图像的发生器在互联网中火爆,这一系统使用了一种被称为GaN(生成式对抗性网络)的新型算法。而NVIDIA开发的系统,正是用GaN来创建人脸图像。

首先是生成网络以低分辨率创建图像,之后进行鉴别评估,最终采用处理高分辨率细节的新技术,生成看起来与人类面孔高度近似的图像。

此外,在语音方面AI也能做到惟妙惟肖,如谷歌的DeepMind利用WaveNet复制人类语音,而Lyrebird的算法能够根据一分钟的音频合成人的声音。

不论是人的机器化还是机器的人化,都意味着人与机器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这样的转变会带来好的一面,但也同样会涉及到伦理、道德等一系列问题,所以人类应该提早做好准备,迎接机器时代的到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电子人”队伍发展壮大,从人到机器还有多少差距?

不论是人的机器化还是机器的人化,都意味着人与机器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

作者:东方亦落

据英国卫报消息,全球范围内正有一大批“身体黑客”在技术与生物学之间游走,通过重新设计和改造自己的身体成为“电子人”,希望拥有超越人类的能力。

电子人,顾名思义就是人与机器的结合,这个听上去很像是科幻概念的词汇实际上却并不科幻。早在数年前,英国著名控制论专家、考文垂大学副校长Kevin Warwick教授早开始了相关试验,他将芯片植入自己的身体,也由此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人”的称号。

经过几年的发展,电子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实生活当中。狂热的科技爱好者们尽情地发挥想象,在自己身体上的许多地方植入了各类设备,淋漓尽致地扩展了身体的功能,而这些功能具体都是怎样的呢?从机器角度来说,其拟人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人的机器化和机器的人化拉近了人与机器之间的距离,这又是否会成为一种趋势呢?

电子人队伍逐渐壮大,但遭遇阻碍是必然

1998年,Warwick将一个硅片应答器植入身体之内,其作用是开关灯,Warwick因此自称为“cyborg(电子人)”。时隔4年,Warwick又发明了一种名为“Braingate”植入物,它能够在人的神经系统中连接数以百计的电极,并实现在互联网中的信号传输。而Warwick的妻子也植入了Braingate,他们之间可通过脉冲进行相互交流。

Warwick拥有许多“电子人”门徒,甚至近年来电子人已经在欧美地区发展成一种“亚文化”。这也引起了英国摄影师David Vintiner的注意。在此前的2年中,他着重拍摄这些“电子人”,并将照片分门别类的摆放。其中包括将植入当作人体艺术的人、努力延长生命的人以及希望永久改变人类身体的人。

拥有“电子眼”的Rob Spence属于做出改变的人。童年时期失去眼睛的他在10年前就开始用视频摄像头记录与传输实时影像,用以填补眼睛的缺憾。他认为科技融入到人类的身体中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并表示“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先是电脑,然后是智能手机,最后是科技产品进入身体。

5年前,James Young在一次火车事故中失去了手臂,此后他靠着某电脑游戏公司的资助获得了配备手机充电端口、激光照明及无人机附件的仿生手臂,该手臂由伦敦假肢艺术家Sophie de Oliveira Barata参与设计。

但一年半之后,James却对这个手臂有着复杂的感情。尽管机械臂颇有未来主义的酷炫风格,但实际上却相当笨重,尽管这个手臂帮助他成了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但James还是能不用就不用。他希望用一种可以恰当地附着在骨骼上的模型来替代假臂,并使之能为自己的神经意图所控。

住在巴塞罗那的Neil Harbisson患有先天性眼部遗传疾病,眼里能看到的只有灰色。2006年,一位外科医生在Harbisson头骨上植入了能将颜色光谱转换为音符的特质天线,通过骨传导技术使之能够通过声音“看”色彩。

Harbisson认为,“这不是两种感官的结合,而是创造一种新的感觉,我还能看到紫外线和红外线”。为了帮助更多的人,Harbisson参与了Cyborg Foundation(电子人基金会)的创建,该机构致力于为全球范围内的“身体黑客”和“跨人类”提供参考意见。Harbisson表示,天线“触角”已使他进化到后人类状态,就像蜜蜂也能“看”到紫外线一样,Harbisson将此类意识称为transspecies(跨物种)。

然而,电子人们的这种改变无一例外地遭到了一众反对声。

Warwick的研究招来骂声,并且其DIY作品并未被主流学术界、医学界及商业技术公司采用。不过Braingate的初衷是为了帮助那些瘫痪的病人。他甚至认为,如果人和机器不合二为一,人类或许会在将来退化为低等生物,所以人与机器的结合是种必然趋势。

一直以来,Spence曾试图和许多商业公司讨论关于电子眼的开发和应用,但都以失败告终。毕竟这种产品涉及到医学和法律方面的问题,而且人们只将其看作是独眼人设计的玩具而已。

Harbisson关于改进感官的想法,也遭到反对。但他认为对身体重新设计并加以改善,最终能够起到改善地球的作用。比如人们如果拥有夜视能力,就不必使用人造光,从而减少光污染,并且达到节能的目的。

对于“电子人”而言,太多在世俗眼里新奇甚至激进的改善方法都是可以尝试的,加深了人与机器的融合,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机器也愈发拟人化了。

机器人拟人化程度渐强,人与机器距离更进一步

最近,关于机器人类人的报道屡见不鲜,机器人做工,机器人做服务员,甚至是机器人写文章出书等。但人类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自我意识,而机器尚且不具备这一点。不过近日,法国科学院院士Stanislas Dehaene带领的三位神经科学家研究神经科学,可能会为解决机器人的意识问题提供一些线索。简单来说,人类的意识分三种,但计算机目前只掌握了其中一种。

一种是潜意识,人类绝大多数的信息处理和行为都是由潜意识决定的,外在表现为能力。这和AI的处理方式大致相似,如AlphaGo或Face++的人脸识别算法就是模仿大脑的潜意识完成的。

而除潜意识之外,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保持思想并传递至大脑的其他部分,从而使长期计划可行。另一种是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反思能力。这两种形式目前尚未出现在机器学习的技术中。

不过在某些领域,这两种意识的研究已取得了可观的进展。2016年,DeepMind开发了一个深度学习系统,可在思考过程中保存数据,有望通过它实现全球信息通用性。而“GANs(生成对抗网络)之父”Ian Goodfellow所构想的敌对神经网络则能够通过人工生成数据的真实性,而且正朝自我意识的方向发展。

虽然这都只是研究过程中小小的进展,但研究人员表示,这些过程极有可能使得机器与人脑一样拥有意识。此外,如果一台机器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功能,那么其表现也会趋向于具备意识。例如它能表达出看到的东西,会告诉其他人,甚至于会产生类似人的感知觉。

此外,AI的发展也使得机器愈发拟人化。最近,芯片制造商NVIDIA开发了由AI技术产生的图片群面孔,图中的人栩栩如生,但实际上他们并不存在。

今年年中,一种能将粗糙的面部涂鸦转化为逼真图像的发生器在互联网中火爆,这一系统使用了一种被称为GaN(生成式对抗性网络)的新型算法。而NVIDIA开发的系统,正是用GaN来创建人脸图像。

首先是生成网络以低分辨率创建图像,之后进行鉴别评估,最终采用处理高分辨率细节的新技术,生成看起来与人类面孔高度近似的图像。

此外,在语音方面AI也能做到惟妙惟肖,如谷歌的DeepMind利用WaveNet复制人类语音,而Lyrebird的算法能够根据一分钟的音频合成人的声音。

不论是人的机器化还是机器的人化,都意味着人与机器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这样的转变会带来好的一面,但也同样会涉及到伦理、道德等一系列问题,所以人类应该提早做好准备,迎接机器时代的到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