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一刻》的三位编导,一刻的美,皆永恒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一刻》的三位编导,一刻的美,皆永恒

《一刻》的演出包含了三位国内外当代舞编导名家的全球首演作品,结合了当代舞、舞台装置艺术、多媒体影像等多种手段,以舞蹈剧场艺术的方式传递对生命的感悟。演出领衔为青年舞蹈家华宵一,因此这也是从女性视角去诠释生命的演出。

2017年10月31和11月1日,

北京保利剧院上演了《一刻》的舞剧。

这“一刻”的“独自起舞”,

源于对舞台的一份执着。

一刻 EVERY MOMENT

关于 《一刻》 EVERY MOMENT

《一刻》的演出包含了三位国内外当代舞编导名家的全球首演作品,结合了当代舞、舞台装置艺术、多媒体影像等多种手段,以舞蹈剧场艺术的方式传递对生命的感悟。演出领衔为青年舞蹈家华宵一,因此这也是从女性视角去诠释生命的演出。

华宵一舞蹈剧场

《一刻》

EVERY MOMENT

「所谓一生,就是用尽生命每一刻」

他是谁?编导之一娄梦涵

娄梦涵34岁的人生算不上辉煌,但绝对十分精彩。

“不安分”和“倔强”是娄梦涵对自己的定义,他的代表作有《False Awakening》、《Dissonance》、《No Actions Without Reasons》、《Since When》、《Once Upon a Time》等听上去就十分高大上的舞蹈。他曾为荷兰舞蹈剧场(NDT)和海牙皇家音乐学院合作的“青年人才项目”编舞,也曾为中国舞协“青年舞蹈人才”编舞。

从舞者到编导,展现了他在当代舞编舞上的才华。

娄梦涵在NDT的编舞作品《Once Upon a Time》

对话新锐编导——娄梦涵

问:您平时休闲、放松的方式是什么?

答:我平时很喜欢参观各个地方的博物馆和展览馆,有的时候也会选择在家听听音乐、看看书。忙起来的时候,发呆也是一个很好的放松方式。

问:您是如何同舞蹈结缘的?

答: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我好像是那种命中注定就要跳舞的。小的时候听到音乐就会跟着扭屁股,大一点了看到电视上播MTV或者一些舞蹈视频,看几遍就学会了。后来妈妈送我去重庆歌舞团业余班学习舞蹈,进去第一天就被挑选为舞剧的小演员。

问:对未来有什么计划?

答:每年编舞的任务都有很多,一年维持在6—8部舞蹈左右。没有什么特别具体的计划,不管是跳舞还是编舞我都会好好享受。

问:您对像宵一这样的年轻舞者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答:我想说趁年轻就要去不断尝试吧,毕竟人生苦短,尝试过、体验过才不会后悔。

问: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对您对《一刻》的期待,您会说些什么?

答:其实这次我也很有压力,因为英国的阿库让·汉是我很喜欢的演员,也是非常优秀的编导。高成明老师是我原来的团长。和前辈在一起,感觉还是会有很大压迫感。但是我相信,我们的呈现,会给大家留下心底这“一刻”的感受,观众会感受到她的魅力和力量。

他是谁?编导之二高成明

高老师是国内久负盛名的顶尖编舞家,曾任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导和成明舞蹈工作室主任,他有太多经典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梦白》、《声、色、形》等,在国内外获奖无数。

4月在昆明,6月在深圳,春夏双城的编舞之旅,高成明为宵一量身打造了两个作品。

两段舞蹈都简约而纯净,充满了高端叛逆的独立气质,无论在想象力,还是在肢体控制上,都难度极高。但两个作品各自的表现手法,主题氛围又截然不同,甚至形成极大的对比和反差,余味悠长。

高成明说,“像宵一这个程度的舞者来找我编舞,一定得做对舞者和编导都有挑战性的作品。”

主创谈之高成明

记者:如何评价舞者华宵一?

高成明:宵一是个很有灵气的孩子,她无论基本功,想象力还是专业能力都很强。同时她身上可以被调动被挖掘的东西非常多。

记者:编舞思路是怎样呢?

高成明:最近这段时间我自己很少做作品,没有太好的想法的时候,我也不会为了创作而创作。答应宵一以后我也犯难,如果按过去的舞蹈方式,把她的长处再提升的话没有意义,我希望让她的身体去接触陌生的感觉,接受陌生的运动方法。所以就是要给她编一个,用不同方式跳舞的作品。

第二,我从她的年龄她的气质出发,觉得她可以完成我很久以前考虑到,但一直未完成的一些想法,于是灵感就不约而至了。

记者:可以分别讲讲这两个作品吗?

高成明:第一个作品。我希望给宵一编一个有东方气质的舞蹈,但不能是哪种司空见惯的标志特别明显的东方女性形象。

一开始宵一来,我更多的是让她先即兴,三四天后,她把那些常规化的,已经成了条件反射和肌肉记忆的那些动作全部跳完,慢慢就能体会去发自内心地,由内而外地做一些动作。

她也慢慢地更能找到感觉,越来越笃定,特质也开始鲜明。

第二个作品。我常在排练时说一句话:趟过人生这条河。用什么方式去呈现是一个难题。今天中国舞台上的样式其实是贫乏的套路的,要设计出一种特殊的呈现方式,又充满形式感。我也看过很多那种无端的上来就跳的作品,但我需要那种形象更明确的,没有被用的表现方式。

所以这个作品我给她在舞蹈环境上刻意设置了很多障碍,普通舞者怕什么,我就给她来什么,刚开始练的时候宵一经常失误,她跳得很委屈,但新的舞蹈环境能充分调动和影响她的情感,现场对观看者的那种冲击力,你能感觉到是与她同在的,她也可以成长到用更多方式跳舞。

记者:可以评价一下这次合作吗?

高成明:创作者总是要不断跨越的,在一个作品出来后,下一个作品就要寻求新的方向,新的角度,新的样式,不可以重复自己,这是我自我勉励的宗旨。

尤其是第二个作品。我常说宵一啊,你喝了这壶酒,以后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我们都希望能给观众呈现一些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合作非常愉快!

他是谁?编导之三阿库让·汉

Akram Khan出生在温布尔登,伦敦,一个从孟加拉国达卡来到英国的家庭。 他从七岁开始跳舞,学习古代印度舞蹈形式Kathak。13 岁就开始了舞台生涯,在著名舞台导演彼得·布鲁克(PeterBrook)长达9 小时的传奇之作《摩科婆罗达》(the Mahabharata) 中出演角色。之后现代舞的灵感主要来自于Akram Khan幼年学习古代印度舞蹈Kathak和现代舞蹈所衍生出的混合舞蹈语言,为跨文化、跨领域的舞蹈表达带来了全新的活力,并在国际舞台上为人所知。

对话阿库让·汉

华宵一:您是否可以先介绍一下作品《未完》创作的过程?

Akram Khan:如果问我完整的故事的话, 创作之初我并不知道。但逐渐地经过即兴创作,以及与合作伙伴思想的碰撞和对话。某些情节自然而然就进入我的脑海中。

华宵一:是的,我一直在看着呢。

Akram Khan:这种寻觅一直存在,我一直相信自己的记忆,而且我一直关注生与死的话题。

华宵一:是关于所有人的生与死吗?

Akram Khan:是的,我想说的是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如何对待自己的过往,是简单的放手吗?当然还有如何对待未来。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距离过去却更加接近。因为我们距离我们未来的终点更为接近。我们逐渐老去,更加接近死亡。

相应地,我们距离记忆也更近了,那代表着过去。表面来看,这是哲学意义上或者是概念上的成熟。我过去钟情于钟声,这就是我的记忆。我现在感兴趣的不只是表象,不是那种只靠视觉图像带给我们的记忆。

听觉、嗅觉、味觉,比方说,有时候,你在餐厅就餐,然后突然有感而发,“我妈妈以前给做过这道菜,或者我的祖母以前也是这样做的。

华宵一: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表达?

Akram Khan:无知者无畏,因为你知道,我的舞者通常都已经和我合作超过半年,有时候甚至长达一年,他们才能登上舞台。我们会分享很多信息,包括身体方面的。虽然这很有挑战性,但是我认为你可以做到,因为我也会从你的身体中学习,了解哪些是你的身体可以做到的,哪些是不喜欢做的。哪些是你的意愿想去做的,哪些是不愿意去的。而且这是一种双向的学习。

如果只是单向的学习的话,这就很狭隘了。但是如果双方同时学习的话,那就很有魔力了。是我眼中的特别的事情。你们是在改进我的素材,很快就不再是我的素材了,因为它来自你的身体。但是我能看到我喜欢的方面,有点像是我的编舞。我会加上特殊的角度或者设计,比如加上我经常使用的动作。这或许会让人误认为就是我的创作,但是这并不是我原创的。

实际上,这来源于印度的传统舞,以及其他很多其他民族的传统舞蹈。 你身体的天赋和敏感碰撞到一起,就会起了化学反应,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新东西,这只属于你一个人。表面看起来像是我的作品,但这其实是一种交流。

▲阿库让·汉与华宵一排练作品

华宵一:说句题外话,我在这之前,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能够和您一起(合作)。这次您让我对生活有了一些新的改变。因为有些时候我觉得,得到的已经远远超过舞蹈和训练本身给我的经验。我认为这是个循环,生活,再去跳舞,再去生活再去跳舞。

Akram Khan:舞蹈即生活,生活亦舞蹈,就是这样的循环。我想你应该来伦敦演出,这样我就能看到你的舞蹈剧场《一刻》整场演出。正如我之前说的,这是一场演出,就是这样简单。因为地域的关系,我们有些工作不得不采用远程的方式进行。我与灯光设计师一直通过视频工作。你们发给我,我看了之后,然后回发修改意见。比较特别和新颖的是我很少采用这样的方式工作。我与合作伙伴讨论收集整理到的图片、视频、文字还有故事,我们会留存跟这个作品相关的一系列资料。

生命中的每一刻都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或闪耀,或沉寂,或挣扎,或释放。没有什么比舞动的身体更能表现生命的脉动了。刹那即永恒,一刻换一生。

- THE END -

空间戏剧主编:丸子

空间戏剧,留个空间,给戏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一刻》的三位编导,一刻的美,皆永恒

《一刻》的演出包含了三位国内外当代舞编导名家的全球首演作品,结合了当代舞、舞台装置艺术、多媒体影像等多种手段,以舞蹈剧场艺术的方式传递对生命的感悟。演出领衔为青年舞蹈家华宵一,因此这也是从女性视角去诠释生命的演出。

2017年10月31和11月1日,

北京保利剧院上演了《一刻》的舞剧。

这“一刻”的“独自起舞”,

源于对舞台的一份执着。

一刻 EVERY MOMENT

关于 《一刻》 EVERY MOMENT

《一刻》的演出包含了三位国内外当代舞编导名家的全球首演作品,结合了当代舞、舞台装置艺术、多媒体影像等多种手段,以舞蹈剧场艺术的方式传递对生命的感悟。演出领衔为青年舞蹈家华宵一,因此这也是从女性视角去诠释生命的演出。

华宵一舞蹈剧场

《一刻》

EVERY MOMENT

「所谓一生,就是用尽生命每一刻」

他是谁?编导之一娄梦涵

娄梦涵34岁的人生算不上辉煌,但绝对十分精彩。

“不安分”和“倔强”是娄梦涵对自己的定义,他的代表作有《False Awakening》、《Dissonance》、《No Actions Without Reasons》、《Since When》、《Once Upon a Time》等听上去就十分高大上的舞蹈。他曾为荷兰舞蹈剧场(NDT)和海牙皇家音乐学院合作的“青年人才项目”编舞,也曾为中国舞协“青年舞蹈人才”编舞。

从舞者到编导,展现了他在当代舞编舞上的才华。

娄梦涵在NDT的编舞作品《Once Upon a Time》

对话新锐编导——娄梦涵

问:您平时休闲、放松的方式是什么?

答:我平时很喜欢参观各个地方的博物馆和展览馆,有的时候也会选择在家听听音乐、看看书。忙起来的时候,发呆也是一个很好的放松方式。

问:您是如何同舞蹈结缘的?

答: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我好像是那种命中注定就要跳舞的。小的时候听到音乐就会跟着扭屁股,大一点了看到电视上播MTV或者一些舞蹈视频,看几遍就学会了。后来妈妈送我去重庆歌舞团业余班学习舞蹈,进去第一天就被挑选为舞剧的小演员。

问:对未来有什么计划?

答:每年编舞的任务都有很多,一年维持在6—8部舞蹈左右。没有什么特别具体的计划,不管是跳舞还是编舞我都会好好享受。

问:您对像宵一这样的年轻舞者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答:我想说趁年轻就要去不断尝试吧,毕竟人生苦短,尝试过、体验过才不会后悔。

问: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对您对《一刻》的期待,您会说些什么?

答:其实这次我也很有压力,因为英国的阿库让·汉是我很喜欢的演员,也是非常优秀的编导。高成明老师是我原来的团长。和前辈在一起,感觉还是会有很大压迫感。但是我相信,我们的呈现,会给大家留下心底这“一刻”的感受,观众会感受到她的魅力和力量。

他是谁?编导之二高成明

高老师是国内久负盛名的顶尖编舞家,曾任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导和成明舞蹈工作室主任,他有太多经典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梦白》、《声、色、形》等,在国内外获奖无数。

4月在昆明,6月在深圳,春夏双城的编舞之旅,高成明为宵一量身打造了两个作品。

两段舞蹈都简约而纯净,充满了高端叛逆的独立气质,无论在想象力,还是在肢体控制上,都难度极高。但两个作品各自的表现手法,主题氛围又截然不同,甚至形成极大的对比和反差,余味悠长。

高成明说,“像宵一这个程度的舞者来找我编舞,一定得做对舞者和编导都有挑战性的作品。”

主创谈之高成明

记者:如何评价舞者华宵一?

高成明:宵一是个很有灵气的孩子,她无论基本功,想象力还是专业能力都很强。同时她身上可以被调动被挖掘的东西非常多。

记者:编舞思路是怎样呢?

高成明:最近这段时间我自己很少做作品,没有太好的想法的时候,我也不会为了创作而创作。答应宵一以后我也犯难,如果按过去的舞蹈方式,把她的长处再提升的话没有意义,我希望让她的身体去接触陌生的感觉,接受陌生的运动方法。所以就是要给她编一个,用不同方式跳舞的作品。

第二,我从她的年龄她的气质出发,觉得她可以完成我很久以前考虑到,但一直未完成的一些想法,于是灵感就不约而至了。

记者:可以分别讲讲这两个作品吗?

高成明:第一个作品。我希望给宵一编一个有东方气质的舞蹈,但不能是哪种司空见惯的标志特别明显的东方女性形象。

一开始宵一来,我更多的是让她先即兴,三四天后,她把那些常规化的,已经成了条件反射和肌肉记忆的那些动作全部跳完,慢慢就能体会去发自内心地,由内而外地做一些动作。

她也慢慢地更能找到感觉,越来越笃定,特质也开始鲜明。

第二个作品。我常在排练时说一句话:趟过人生这条河。用什么方式去呈现是一个难题。今天中国舞台上的样式其实是贫乏的套路的,要设计出一种特殊的呈现方式,又充满形式感。我也看过很多那种无端的上来就跳的作品,但我需要那种形象更明确的,没有被用的表现方式。

所以这个作品我给她在舞蹈环境上刻意设置了很多障碍,普通舞者怕什么,我就给她来什么,刚开始练的时候宵一经常失误,她跳得很委屈,但新的舞蹈环境能充分调动和影响她的情感,现场对观看者的那种冲击力,你能感觉到是与她同在的,她也可以成长到用更多方式跳舞。

记者:可以评价一下这次合作吗?

高成明:创作者总是要不断跨越的,在一个作品出来后,下一个作品就要寻求新的方向,新的角度,新的样式,不可以重复自己,这是我自我勉励的宗旨。

尤其是第二个作品。我常说宵一啊,你喝了这壶酒,以后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我们都希望能给观众呈现一些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合作非常愉快!

他是谁?编导之三阿库让·汉

Akram Khan出生在温布尔登,伦敦,一个从孟加拉国达卡来到英国的家庭。 他从七岁开始跳舞,学习古代印度舞蹈形式Kathak。13 岁就开始了舞台生涯,在著名舞台导演彼得·布鲁克(PeterBrook)长达9 小时的传奇之作《摩科婆罗达》(the Mahabharata) 中出演角色。之后现代舞的灵感主要来自于Akram Khan幼年学习古代印度舞蹈Kathak和现代舞蹈所衍生出的混合舞蹈语言,为跨文化、跨领域的舞蹈表达带来了全新的活力,并在国际舞台上为人所知。

对话阿库让·汉

华宵一:您是否可以先介绍一下作品《未完》创作的过程?

Akram Khan:如果问我完整的故事的话, 创作之初我并不知道。但逐渐地经过即兴创作,以及与合作伙伴思想的碰撞和对话。某些情节自然而然就进入我的脑海中。

华宵一:是的,我一直在看着呢。

Akram Khan:这种寻觅一直存在,我一直相信自己的记忆,而且我一直关注生与死的话题。

华宵一:是关于所有人的生与死吗?

Akram Khan:是的,我想说的是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如何对待自己的过往,是简单的放手吗?当然还有如何对待未来。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距离过去却更加接近。因为我们距离我们未来的终点更为接近。我们逐渐老去,更加接近死亡。

相应地,我们距离记忆也更近了,那代表着过去。表面来看,这是哲学意义上或者是概念上的成熟。我过去钟情于钟声,这就是我的记忆。我现在感兴趣的不只是表象,不是那种只靠视觉图像带给我们的记忆。

听觉、嗅觉、味觉,比方说,有时候,你在餐厅就餐,然后突然有感而发,“我妈妈以前给做过这道菜,或者我的祖母以前也是这样做的。

华宵一: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表达?

Akram Khan:无知者无畏,因为你知道,我的舞者通常都已经和我合作超过半年,有时候甚至长达一年,他们才能登上舞台。我们会分享很多信息,包括身体方面的。虽然这很有挑战性,但是我认为你可以做到,因为我也会从你的身体中学习,了解哪些是你的身体可以做到的,哪些是不喜欢做的。哪些是你的意愿想去做的,哪些是不愿意去的。而且这是一种双向的学习。

如果只是单向的学习的话,这就很狭隘了。但是如果双方同时学习的话,那就很有魔力了。是我眼中的特别的事情。你们是在改进我的素材,很快就不再是我的素材了,因为它来自你的身体。但是我能看到我喜欢的方面,有点像是我的编舞。我会加上特殊的角度或者设计,比如加上我经常使用的动作。这或许会让人误认为就是我的创作,但是这并不是我原创的。

实际上,这来源于印度的传统舞,以及其他很多其他民族的传统舞蹈。 你身体的天赋和敏感碰撞到一起,就会起了化学反应,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新东西,这只属于你一个人。表面看起来像是我的作品,但这其实是一种交流。

▲阿库让·汉与华宵一排练作品

华宵一:说句题外话,我在这之前,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能够和您一起(合作)。这次您让我对生活有了一些新的改变。因为有些时候我觉得,得到的已经远远超过舞蹈和训练本身给我的经验。我认为这是个循环,生活,再去跳舞,再去生活再去跳舞。

Akram Khan:舞蹈即生活,生活亦舞蹈,就是这样的循环。我想你应该来伦敦演出,这样我就能看到你的舞蹈剧场《一刻》整场演出。正如我之前说的,这是一场演出,就是这样简单。因为地域的关系,我们有些工作不得不采用远程的方式进行。我与灯光设计师一直通过视频工作。你们发给我,我看了之后,然后回发修改意见。比较特别和新颖的是我很少采用这样的方式工作。我与合作伙伴讨论收集整理到的图片、视频、文字还有故事,我们会留存跟这个作品相关的一系列资料。

生命中的每一刻都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或闪耀,或沉寂,或挣扎,或释放。没有什么比舞动的身体更能表现生命的脉动了。刹那即永恒,一刻换一生。

- THE END -

空间戏剧主编:丸子

空间戏剧,留个空间,给戏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