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除了青蒿素,这可能是中国目前唯一的新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除了青蒿素,这可能是中国目前唯一的新药

目前国际上以IAP蛋白为靶点的药物均处于开发阶段,尚未有上市药物。该药物若研发成功将填补国内在IAP靶点领域的药物空白,也有望成为国际首批上市的同类药物之一。

鹰眼观察:

11月13日,亚盛医药宣布美国FDA同意其一款新药进行临床试验。这款药物是APG-1387,获准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恶性血液肿瘤。这是其第3个一次性30日通过FDA的临床试验(IND)审批品种。此前,亚盛医药已经有4个品种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

亚盛医药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做细胞凋亡通路的肿瘤药研发企业,在肿瘤、乙肝及与衰老相关的疾病治疗领域已进行布局。其拥有100多项国际发明专利,已成功开发近10项原创新药,其中6项已分别进入到中国、美国及澳大利亚的I-II期临床开发阶段,所有在研项目均为新化合物结构的原创1类新药。

目前国际上以IAP蛋白为靶点的药物均处于开发阶段,尚未有上市药物。该药物若研发成功将填补国内在IAP靶点领域的药物空白,也有望成为国际首批上市的同类药物之一。

为进军国际高端医药市场,亚盛医药6月启动了在美上市的准备工作,预计将于2018年初上市。

关键词:成功转型   中国资本   抗肿瘤

所属行业:医疗健康

研究领域:企业战略

案例编号:2017-11-16-01-10

【企业画像:拟上市原创新药研发企业】

2003年,杨大俊与王少萌教授在美国共建了亚生生物医药公司,致力于全新的靶向抗癌新药的研发。从5家著名风投公司获取近一亿美元风险资金。2008年亚生生物公司计划在美国上市,但因金融危机只能放弃。

2009年,亚生生物公司的三位创始人杨大俊博士、郭明博士和王少萌博士重新组成一个以中国为基地的研发团队,在上海成立了新公司,取名“亚盛”。

作为一家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原创新药研发企业,公司在肿瘤、乙肝及与衰老相关疾病治疗领域内成功布局多项全球原创新药,尤其在针对细胞凋亡和自噬双通道调控小分子药物领域的自主设计、研究与开发能力位于全球领先地位。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做细胞凋亡通路的肿瘤药研发的企业。

2015年成功完成A轮融资9600万元,2016完成B轮融资5亿元。据悉,2017年6月,亚盛医药启动了在美国上市的准备工作。若进展顺利,预计公司将于2018年初在美国上市。

【市值数据:估值150-200亿】

市场估值约150-200亿元人民币。

【创始人资料:“中国合伙人”】

杨大俊,医学博士,美国Ascenta和亚盛医药创始人。

郭明,药物化学博士,美国Ascenta和亚盛医药创始人。

王少萌,化学博士,美国Ascenta和亚盛医药创始人。

【技术和产品:抗肿瘤创新药物研发】

技术:细胞凋亡和自噬双通道调控小分子药物研发。

产品:原创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如:

AT-101:新靶点Bcl-2/xL、Mcl-1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

APG-1252:新靶点Bcl-2/Bcl-xL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

APG-2575:新靶点Bcl-2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

APG-1387:新靶点IAP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

APG-115:新靶点MDM2-p53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

APG-8361:第二代高选择性c-Met 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

APG-1351:第三代Bcr-Abl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

APG-2449:ALK突变第三代抑制剂

【利润来源:抗肿瘤创新药物】

抗肿瘤创新药物的销售收入。

【发展问题:研发周期长风险高】

1、新药临床申报时间长,参与国际创新竞争没有时间优势。

2、成药前景不确定,且研发工作的风险高周期长。

3、难入医保,社会对新药的认同度较低,研发成本较难收回。

【未来战略:继续开拓国际高端医药市场】

1、加快研发、制剂产业化,继续开拓国际高端医药市场。

2、逐步降低新药价格,让国人都能吃上、吃起新药。

【重点措施:高风险与低风险产品同步开发】

1、通过“中美双向联合,全球同步开发”的模式进行研发。所有研究方案设计与实验实施均严格按照国际最高技术标准进行,缩短审评审批时间。

2、为规避风险,同时布局两个方面,一是开发高精尖、高风险的细胞凋亡通路产品;二是同时开发符合中国市场、国内病人需要,并且在临床上相对比较成熟、风险比较小的替尼类产品。

(本文系丝绒智业研究中心关于“医药健康”的研究案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亚盛医药

  • 亚盛医药美股IPO洞察:一家在“寒气”中坚持自己节奏的biotech样本
  • 财说|尝到出海甜头,亚盛医药递表纳斯达克,有何用意?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除了青蒿素,这可能是中国目前唯一的新药

目前国际上以IAP蛋白为靶点的药物均处于开发阶段,尚未有上市药物。该药物若研发成功将填补国内在IAP靶点领域的药物空白,也有望成为国际首批上市的同类药物之一。

鹰眼观察:

11月13日,亚盛医药宣布美国FDA同意其一款新药进行临床试验。这款药物是APG-1387,获准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恶性血液肿瘤。这是其第3个一次性30日通过FDA的临床试验(IND)审批品种。此前,亚盛医药已经有4个品种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

亚盛医药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做细胞凋亡通路的肿瘤药研发企业,在肿瘤、乙肝及与衰老相关的疾病治疗领域已进行布局。其拥有100多项国际发明专利,已成功开发近10项原创新药,其中6项已分别进入到中国、美国及澳大利亚的I-II期临床开发阶段,所有在研项目均为新化合物结构的原创1类新药。

目前国际上以IAP蛋白为靶点的药物均处于开发阶段,尚未有上市药物。该药物若研发成功将填补国内在IAP靶点领域的药物空白,也有望成为国际首批上市的同类药物之一。

为进军国际高端医药市场,亚盛医药6月启动了在美上市的准备工作,预计将于2018年初上市。

关键词:成功转型   中国资本   抗肿瘤

所属行业:医疗健康

研究领域:企业战略

案例编号:2017-11-16-01-10

【企业画像:拟上市原创新药研发企业】

2003年,杨大俊与王少萌教授在美国共建了亚生生物医药公司,致力于全新的靶向抗癌新药的研发。从5家著名风投公司获取近一亿美元风险资金。2008年亚生生物公司计划在美国上市,但因金融危机只能放弃。

2009年,亚生生物公司的三位创始人杨大俊博士、郭明博士和王少萌博士重新组成一个以中国为基地的研发团队,在上海成立了新公司,取名“亚盛”。

作为一家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原创新药研发企业,公司在肿瘤、乙肝及与衰老相关疾病治疗领域内成功布局多项全球原创新药,尤其在针对细胞凋亡和自噬双通道调控小分子药物领域的自主设计、研究与开发能力位于全球领先地位。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做细胞凋亡通路的肿瘤药研发的企业。

2015年成功完成A轮融资9600万元,2016完成B轮融资5亿元。据悉,2017年6月,亚盛医药启动了在美国上市的准备工作。若进展顺利,预计公司将于2018年初在美国上市。

【市值数据:估值150-200亿】

市场估值约150-200亿元人民币。

【创始人资料:“中国合伙人”】

杨大俊,医学博士,美国Ascenta和亚盛医药创始人。

郭明,药物化学博士,美国Ascenta和亚盛医药创始人。

王少萌,化学博士,美国Ascenta和亚盛医药创始人。

【技术和产品:抗肿瘤创新药物研发】

技术:细胞凋亡和自噬双通道调控小分子药物研发。

产品:原创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如:

AT-101:新靶点Bcl-2/xL、Mcl-1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

APG-1252:新靶点Bcl-2/Bcl-xL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

APG-2575:新靶点Bcl-2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

APG-1387:新靶点IAP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

APG-115:新靶点MDM2-p53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

APG-8361:第二代高选择性c-Met 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

APG-1351:第三代Bcr-Abl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

APG-2449:ALK突变第三代抑制剂

【利润来源:抗肿瘤创新药物】

抗肿瘤创新药物的销售收入。

【发展问题:研发周期长风险高】

1、新药临床申报时间长,参与国际创新竞争没有时间优势。

2、成药前景不确定,且研发工作的风险高周期长。

3、难入医保,社会对新药的认同度较低,研发成本较难收回。

【未来战略:继续开拓国际高端医药市场】

1、加快研发、制剂产业化,继续开拓国际高端医药市场。

2、逐步降低新药价格,让国人都能吃上、吃起新药。

【重点措施:高风险与低风险产品同步开发】

1、通过“中美双向联合,全球同步开发”的模式进行研发。所有研究方案设计与实验实施均严格按照国际最高技术标准进行,缩短审评审批时间。

2、为规避风险,同时布局两个方面,一是开发高精尖、高风险的细胞凋亡通路产品;二是同时开发符合中国市场、国内病人需要,并且在临床上相对比较成熟、风险比较小的替尼类产品。

(本文系丝绒智业研究中心关于“医药健康”的研究案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