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千禧一代仍然热衷红叶游 香山不是没可能成为一个时髦的景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千禧一代仍然热衷红叶游 香山不是没可能成为一个时髦的景区

又一年香山红叶节落幕,这些边找红叶边发朋友圈吐槽的年轻人,不知明年是否还会再来?

距离香山路和香山南路的交叉口还有一公里多的地方,车速明显慢了下来,司机师傅回过头来,“哎,从这儿开去香山得堵俩小时呢,我经常打这儿走,错不了,就两公里左右的路了,要不要下车?”

“师傅,那换公交呢?”

“都一样!你听我的,从前面那个岔口,左拐,一直往西扎,跟着人流走,也就走个一刻钟,看到那个大花坛,就到正门口了。”

司机所说的大花坛,是香山公园今年在东门外,特别设立的“喜迎金秋”主题花坛,一个类似于心形拱门的立体花坛,主景是一棵枝桠伸展的深色树木造型,在红、黄、粉、绿相间的植物墙上格外醒目,据说,这象征着香山特有的红叶树种“黄栌”。

这是观赏香山红叶的最后一个周末,2017年香山红叶节从10月14日到11月12日为止,但就连门口扫地的老大爷都知道,在红叶节结束后,还有一星期左右的时间可以继续去看红叶。“上面的叶子都红着呢,红透了!”老大爷忙不迭地收拾着树下厚厚的落叶堆,头也不抬地说。

不过,扛着自拍杆出来的年轻人却给出了另一种说法,“红叶?不多,基本没瞅见啥。”住在南城的他一早约几个朋友过来爬山,午后一、两点钟,很多游客才刚开始爬山,但有不少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已经下山准备出园了,花10块钱门票锻炼一上午,而且“上边风景倒还行,人也不算特挤。”

年轻人说的不假,但老大爷也没骗人,红叶的确已经“红透了”,而正是这样“红透了”的红叶,与树的维系才更加脆弱,一夜大风、一场突如其来的低温,都有可能使大量树叶纷纷飘落枝头,让美好却短暂的红叶景观加速黯淡下去。

香山红叶在观赏期的后期已进入衰退期,人们在香山脚下“抓拍”红叶

那么,香山的红叶什么时间最红?

这要从红叶如何变色说起,香山红叶树种包括黄栌、元宝枫、火炬、鸡爪槭等数十种,其中以黄栌最具代表性。秋天气温渐凉,叶片中的叶绿素合成减低,其他元素如花青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等逐渐显现,故而颜色转为黄色、橙色或红色,通常以立冬时分红色最炽,又有“黄栌以红叶立冬”一说。

因此,从“红”的成色来说,以黄栌为主的香山,其红叶景观主要呈现为红、黄、橙、绿等颜色交织,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层林尽染”,与颜色更红艳的枫红仍然有着不小的差别,而观赏红叶的时间窗,也随着每一次节气变化,不可逆转地缩短:拿2017年来说,10月23日霜降,红叶景观渐入佳境;11月7日立冬,红叶由最盛转向凋零;12日香山红叶节结束,赏红叶进入最后一周倒计时;16日,香山公园开始执行冬季开放时间;11月19日,今年的香山红叶季便正式落幕,香山公园也由一年中游客最多的旺季立即跌入淡季。

大数据显示,近几年来,香山公园红叶节的客流量基本保持稳定水准。公园宣传科科长姚江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今年红叶观赏期的单日最高游客量为8.5万人。这个数字与2016年的周末高峰17万人、2015年的单日高峰7万人基本持平。

与此同时,游客在地域方面的多样性却在逐年下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2014年的研究显示,香山吸引的旅行者的客源地不断缩减,由2004年的17个减少到2012年的12个,而北京游客所占比例也在不断攀升,从2004年的78.71%,上升到2012年的99%。

不过,客源地减少并不一定与游客数量下降挂钩,毕竟,同样在2012年,香山在红叶节期间,创下13.8万人的单日游客数量新高,也就是13.6万名北京游客加上2000名外地游客,再度打破香山自1989年举办红叶节以来的最高纪录。

外地游客也许有了更好的在京旅行地可供选择,但香山并未因此失去流量,络绎不绝的人们捏着10元一张的门票纷纷涌入大门,在勤政殿前那两棵标志性的枫树下聚集、打卡拍照,然后如潮水般分开,沿着南、北两个方向不同的标识路径,上山。

勤政殿前的红叶是由枫树树叶变红的 | 图片来源:VCG

红叶在香山的分布规律原本是山下较少而山上较多,但由于山里的气候变化,山间的红叶在红叶节后期往往所剩不多。于是,一场比拼耐心和毅力的红叶搜寻之旅开始了:行进、拍照、行进、吃东西、行进、休息……在不停循环的单调过程中,找红叶拍照成为人们上山途中唯一的亮点,因此,红叶也变得好找了,只看准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是——前提是,不要把很多人头顶的塑料红叶头环看成真的红叶。

简陋又过时的红叶游体验?

是的,红叶头环这种装饰品看起来简陋又过时,但事实是,在香山,除了门票价格,还有更多设施或产品从十年前到现在几乎完全没变过:譬如大部分只卖方便面、烤肠的廉价小吃摊位,譬如审美值得吐槽的塑封红叶贺卡或红叶景观书签,还有如今在全国各景区都已很少在使用的老旧的索道吊椅——如果说纪念品或小吃方面的影响还可勉强忽略,香山索道则是每年饱受游客吐槽最多的一项服务:作为1982年装配的全北京第一条客运观光索道,其配置的吊椅在当时也许还算领先,但如今相比很多景区普遍采用的索道吊厢,无论在安全或舒适性方面实在相差甚远;而且,这样一条晃晃悠悠、两脚悬空、四处漏风的吊椅,在红叶节期间,单程售价仍要每人100元。

公园内小货摊售卖的从设计到美感都无法令人不吐槽的红叶主题纪念品

景观游览本来就是一种体验感不强的旅行,而缺乏亮点的行程更是很容易沦为走马观花,那么,一处“岁岁年年叶相似”的红叶赏景地,为什么每年仍能吸引这么多游客,其中还有不少注重旅行体验的千禧一代?

“体验感?还行吧……没赶上红叶也没辙。”一帮刚在森玉笏的峭壁下面合影完毕的大学生互相看看,皱着眉想了想这个问题,“反正,从门票到车费一共不到20块,也不亏。”

越往高处爬山,中、老年游客开始变少,毕竟,对于平时没有太多运动习惯的人,一口气爬上海拔五百多米的香炉峰,也算是不可小觑的体力挑战。事实上,过了南线海拔300米的森玉笏之后,便很少看见四、五十岁的大爷大妈了,年轻的面孔渐渐多了起来。

走到一处供人休息的平台,几个年轻人围坐在地上,吆喝着斗地主,另两个貌似刚到的男生,看见他们悠哉地玩牌,便过去打招呼。

“你们咋停这儿了?待会儿天黑了,到上面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急什么嘛,上去也看不到几片叶子,你们也歇会儿,来打一局再爬。”

双方没有达成一致,于是分道扬镳,两个打算继续爬山的同伴很快离开了,玩牌的几位则从书包里掏出了薯片和饮料,看来短时间内不打算走。

阳光的角度开始有些倾斜,穿过时密时疏的枝叶,照在干净的木制栈道上。耳边不时传来叽叽喳喳的说笑声,几乎看不到任何落单或独行的人,三五成群的人们来来往往,走过掩映在彩色林木间的轩榭梵刹。

倚山分布的林木具有错落的美感

香山不是没可能成为一个时髦的景区

这令人想起香山公园的历史,在现代人为其冠以红叶节的名号之前,它本来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溯源其历史,香山自唐代起就有寺庙建设, 后经过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修缮,至清朝康乾盛世达到巅峰,成为京城“三山五园”中首屈一指的大型天然山地园林。

从自带的历史资源看,香山并不是没有可能变成一座更“时髦”的景区:同样具有皇家渊源的故宫在一次又一次脑洞奇葩的新媒体营销中,以“感觉自己萌萌哒”的形象打造爆款文创与旅行IP。此外,另一个具有爆款潜质的文化IP《红楼梦》,也和香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北京植物园内的曹雪芹纪念馆,《红楼梦》中“太虚幻境”的世间原型,经考证即是与香山仅有一墙之隔的卧佛寺,寺中的藏经橱、琉璃石牌坊乃至种植的古树,都与小说中的不少关键线索相呼应。但可惜,这些也许能让香山更具新意的卖点并没有被充分利用。

也正因此,爬到一半的香山,不似山脚下那种紧凑、哄闹,虽然在体力上感觉辛苦,却因为这种有些无聊的淡定,气氛轻松慵懒:抱着孩子的年轻父亲随意地哼着儿歌,背着双肩包的女学生指导闺蜜一起噘嘴摆POSE自拍,几个户外爱好者穿着颜色比红叶还醒目的冲锋衣,一边轻快地小跑下山,一边商量着,待会儿要去公园旁的“水煮三国”里撸串、啃麻小。

不过,到了山顶的香炉峰,气氛便焕然一变:冷飕飕的索道仍带来大量乐于付费走捷径登顶的游客,随遇而安的淡然不见了,人们在拥簇下挪动、前行,打卡又成了第一要务。

出了索道上站的站口,拐两道弯,山顶的全貌就展现在眼前。人们围在树下挂祈福牌,或是聚在几个好位置互相拍照,香炉峰的石碑自然是众望所归的中心。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就像卢浮宫里围观《蒙娜丽莎》的盛况。带着围巾的青年,举着自拍杆的大叔,比着剪刀手的学生,人人轮流跑去搂着冰凉的石碑,喧嚷不休却默守秩序,其他人则耐心地等待着自己的机会,然后笑容满面地完成最后的打卡任务。

人们争相与香炉峰石碑合影

至于第二拥挤的地方,可不是卫生间,而是重阳阁边上的便利店,打开百度地图,你会看到这是山顶上唯一标有购物车图案的位置:卖吃食的地方,而且,是热食。

这家便利店看上去也可以称之为“便利殿”,挑高的屋顶,南北两侧是两列柜台,售卖桶装方便面、煮玉米、烤肠、炸鸡腿、关东煮,还有香飘飘奶茶。中间是东、西串堂的过道,摆了张宽大的长条桌子,外加十几只矮凳。穿堂风刮个不停,人们仍然握着玉米、鸡腿,或是捧着刚冲好的方便面,在桌旁随便找个地方挤挤,迫不及待地开吃——刚刚爬完海拔575米的高度,以及仿佛从四面八方钻进来的冷风,让眼前的热量补充不仅十分必要,还有着比平日更难忘的滋味。

“十块钱三串,串儿自己选咯。”关东煮的方形炉子,上面围着简易的塑料棚子,里面煮着鸡肉卷、鱼豆腐、鱼丸、蟹棒和海带。汤色清淡,意味着大部分熟食没来得及被浸煮太久,也许只有下锅打个滚的功夫,便被买走了。可没有勺子怎么舀汤呢?炉子靠内侧的下边竟然有一个小水龙头,一拧,热汤就会汩汩地流出来,穿明黄色执勤服的大婶收钱、取串忙个不停,“麻烦您多给来点儿汤。”“好嘞!”

吃饱喝暖后,方有底气迎着渐冷的山风,站在观景台上远眺,享受登顶香山后真正的胜利果实:金顶辉煌的碧云寺、层层叠叠的彩色林木,以及更远处的属于城市的楼宇广厦——在北京近郊,的确没有一个能与香山媲美的大型山地园林,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不用花太多心思,来去随意,一天内打个往返。

从香炉峰俯瞰西山与京城

运气好的话,在山顶上,说不定还能享受到意料之外的服务:手机充电——苹果6S忽然在显示还有32%电量的时候直接关机,幸亏邮局门口卖明信片的老大娘给指了条明路,“亭子前面那个卖木牌的小伙子,他那儿能充电。”

“你这是没电了还是被冻关机了?”看上去也就95后的小伙子裹着一件半新不旧的军大衣,耳朵被冻得有点红。他从摊位下面的纸箱里掏出只白色的充电宝,插上数据线:“唔,看样子是没电了。”同时不忘笑嘻嘻地补一句,“我跟你讲个方法,在我这儿买个暖宝宝贴手机背面,保管手机再也不会冻关机。”

识趣地花十块钱买下两个暖宝宝,借机和他聊起来。他在城里的一所高职学校念机电系,家里就在香山旁不远,赶上赏红叶旺季,被家人拉来帮忙看摊,“邮局门口那个是我奶奶,我盯完明天,下周就回去了,还准备考试呢。”

“也就这几天了。”看着眼前来来往往的游客说,“过了这周末,香山马上就冷清下来,那时候连摊子都不用摆了,因为淡季根本不挣钱。”喜欢香山么?“还行吧,红叶最红的时候是挺好看。”毕业以后打算干嘛?“我啊,以后想留在城市里,自己当老板搞点活儿做,不想给别人打工。”整天守着成堆的祈福牌,自己不去把愿望写个牌子挂起来?他扑哧一声笑了,忙不迭地摇头,“人们也就来凑个兴致……大冷天的,好不容易爬上来,图个喜庆嘛。”

香炉峰顶上挂着的祈福牌内容从“买别墅、买好车”到“永远快乐”无所不包

香炉峰一带的祈福牌实在太多,在这个即将结束的红叶旺季,树上成簇成团的红色木牌,视觉效果比红叶要艳丽得多。祈愿的心思看上去大多很敷衍,许多牌子的主人估计早就忘了自己曾写过什么。吸引人们图热闹来玩的香山,在最具象征意义的山顶,其价值似乎也不过在于“图个热闹”。

这样的热闹不能带来或留下些什么,但由此聚集的人情却不一样,从这点来说,香山和故宫各自吸引的年轻旅行者,并非完全没有交集:毕竟,香山已经不缺乏“自来水”游客,而“千禧一代”所喜欢的人情味故事,也许是坐拥丰厚宝藏的香山,有待开发的另一种基因——回程路上,从兜里摸出手机,才发现背面是小伙子已经帮忙贴好的暖宝宝:握在手里并没感觉很热,但手机果然再没关机,踏实地撑了一路P图、发朋友圈,直至四环路上的万家灯火再次映入眼帘。

摄影:许亚芳

题图与部分图片:VCG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千禧一代仍然热衷红叶游 香山不是没可能成为一个时髦的景区

又一年香山红叶节落幕,这些边找红叶边发朋友圈吐槽的年轻人,不知明年是否还会再来?

距离香山路和香山南路的交叉口还有一公里多的地方,车速明显慢了下来,司机师傅回过头来,“哎,从这儿开去香山得堵俩小时呢,我经常打这儿走,错不了,就两公里左右的路了,要不要下车?”

“师傅,那换公交呢?”

“都一样!你听我的,从前面那个岔口,左拐,一直往西扎,跟着人流走,也就走个一刻钟,看到那个大花坛,就到正门口了。”

司机所说的大花坛,是香山公园今年在东门外,特别设立的“喜迎金秋”主题花坛,一个类似于心形拱门的立体花坛,主景是一棵枝桠伸展的深色树木造型,在红、黄、粉、绿相间的植物墙上格外醒目,据说,这象征着香山特有的红叶树种“黄栌”。

这是观赏香山红叶的最后一个周末,2017年香山红叶节从10月14日到11月12日为止,但就连门口扫地的老大爷都知道,在红叶节结束后,还有一星期左右的时间可以继续去看红叶。“上面的叶子都红着呢,红透了!”老大爷忙不迭地收拾着树下厚厚的落叶堆,头也不抬地说。

不过,扛着自拍杆出来的年轻人却给出了另一种说法,“红叶?不多,基本没瞅见啥。”住在南城的他一早约几个朋友过来爬山,午后一、两点钟,很多游客才刚开始爬山,但有不少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已经下山准备出园了,花10块钱门票锻炼一上午,而且“上边风景倒还行,人也不算特挤。”

年轻人说的不假,但老大爷也没骗人,红叶的确已经“红透了”,而正是这样“红透了”的红叶,与树的维系才更加脆弱,一夜大风、一场突如其来的低温,都有可能使大量树叶纷纷飘落枝头,让美好却短暂的红叶景观加速黯淡下去。

香山红叶在观赏期的后期已进入衰退期,人们在香山脚下“抓拍”红叶

那么,香山的红叶什么时间最红?

这要从红叶如何变色说起,香山红叶树种包括黄栌、元宝枫、火炬、鸡爪槭等数十种,其中以黄栌最具代表性。秋天气温渐凉,叶片中的叶绿素合成减低,其他元素如花青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等逐渐显现,故而颜色转为黄色、橙色或红色,通常以立冬时分红色最炽,又有“黄栌以红叶立冬”一说。

因此,从“红”的成色来说,以黄栌为主的香山,其红叶景观主要呈现为红、黄、橙、绿等颜色交织,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层林尽染”,与颜色更红艳的枫红仍然有着不小的差别,而观赏红叶的时间窗,也随着每一次节气变化,不可逆转地缩短:拿2017年来说,10月23日霜降,红叶景观渐入佳境;11月7日立冬,红叶由最盛转向凋零;12日香山红叶节结束,赏红叶进入最后一周倒计时;16日,香山公园开始执行冬季开放时间;11月19日,今年的香山红叶季便正式落幕,香山公园也由一年中游客最多的旺季立即跌入淡季。

大数据显示,近几年来,香山公园红叶节的客流量基本保持稳定水准。公园宣传科科长姚江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今年红叶观赏期的单日最高游客量为8.5万人。这个数字与2016年的周末高峰17万人、2015年的单日高峰7万人基本持平。

与此同时,游客在地域方面的多样性却在逐年下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2014年的研究显示,香山吸引的旅行者的客源地不断缩减,由2004年的17个减少到2012年的12个,而北京游客所占比例也在不断攀升,从2004年的78.71%,上升到2012年的99%。

不过,客源地减少并不一定与游客数量下降挂钩,毕竟,同样在2012年,香山在红叶节期间,创下13.8万人的单日游客数量新高,也就是13.6万名北京游客加上2000名外地游客,再度打破香山自1989年举办红叶节以来的最高纪录。

外地游客也许有了更好的在京旅行地可供选择,但香山并未因此失去流量,络绎不绝的人们捏着10元一张的门票纷纷涌入大门,在勤政殿前那两棵标志性的枫树下聚集、打卡拍照,然后如潮水般分开,沿着南、北两个方向不同的标识路径,上山。

勤政殿前的红叶是由枫树树叶变红的 | 图片来源:VCG

红叶在香山的分布规律原本是山下较少而山上较多,但由于山里的气候变化,山间的红叶在红叶节后期往往所剩不多。于是,一场比拼耐心和毅力的红叶搜寻之旅开始了:行进、拍照、行进、吃东西、行进、休息……在不停循环的单调过程中,找红叶拍照成为人们上山途中唯一的亮点,因此,红叶也变得好找了,只看准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是——前提是,不要把很多人头顶的塑料红叶头环看成真的红叶。

简陋又过时的红叶游体验?

是的,红叶头环这种装饰品看起来简陋又过时,但事实是,在香山,除了门票价格,还有更多设施或产品从十年前到现在几乎完全没变过:譬如大部分只卖方便面、烤肠的廉价小吃摊位,譬如审美值得吐槽的塑封红叶贺卡或红叶景观书签,还有如今在全国各景区都已很少在使用的老旧的索道吊椅——如果说纪念品或小吃方面的影响还可勉强忽略,香山索道则是每年饱受游客吐槽最多的一项服务:作为1982年装配的全北京第一条客运观光索道,其配置的吊椅在当时也许还算领先,但如今相比很多景区普遍采用的索道吊厢,无论在安全或舒适性方面实在相差甚远;而且,这样一条晃晃悠悠、两脚悬空、四处漏风的吊椅,在红叶节期间,单程售价仍要每人100元。

公园内小货摊售卖的从设计到美感都无法令人不吐槽的红叶主题纪念品

景观游览本来就是一种体验感不强的旅行,而缺乏亮点的行程更是很容易沦为走马观花,那么,一处“岁岁年年叶相似”的红叶赏景地,为什么每年仍能吸引这么多游客,其中还有不少注重旅行体验的千禧一代?

“体验感?还行吧……没赶上红叶也没辙。”一帮刚在森玉笏的峭壁下面合影完毕的大学生互相看看,皱着眉想了想这个问题,“反正,从门票到车费一共不到20块,也不亏。”

越往高处爬山,中、老年游客开始变少,毕竟,对于平时没有太多运动习惯的人,一口气爬上海拔五百多米的香炉峰,也算是不可小觑的体力挑战。事实上,过了南线海拔300米的森玉笏之后,便很少看见四、五十岁的大爷大妈了,年轻的面孔渐渐多了起来。

走到一处供人休息的平台,几个年轻人围坐在地上,吆喝着斗地主,另两个貌似刚到的男生,看见他们悠哉地玩牌,便过去打招呼。

“你们咋停这儿了?待会儿天黑了,到上面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急什么嘛,上去也看不到几片叶子,你们也歇会儿,来打一局再爬。”

双方没有达成一致,于是分道扬镳,两个打算继续爬山的同伴很快离开了,玩牌的几位则从书包里掏出了薯片和饮料,看来短时间内不打算走。

阳光的角度开始有些倾斜,穿过时密时疏的枝叶,照在干净的木制栈道上。耳边不时传来叽叽喳喳的说笑声,几乎看不到任何落单或独行的人,三五成群的人们来来往往,走过掩映在彩色林木间的轩榭梵刹。

倚山分布的林木具有错落的美感

香山不是没可能成为一个时髦的景区

这令人想起香山公园的历史,在现代人为其冠以红叶节的名号之前,它本来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溯源其历史,香山自唐代起就有寺庙建设, 后经过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修缮,至清朝康乾盛世达到巅峰,成为京城“三山五园”中首屈一指的大型天然山地园林。

从自带的历史资源看,香山并不是没有可能变成一座更“时髦”的景区:同样具有皇家渊源的故宫在一次又一次脑洞奇葩的新媒体营销中,以“感觉自己萌萌哒”的形象打造爆款文创与旅行IP。此外,另一个具有爆款潜质的文化IP《红楼梦》,也和香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北京植物园内的曹雪芹纪念馆,《红楼梦》中“太虚幻境”的世间原型,经考证即是与香山仅有一墙之隔的卧佛寺,寺中的藏经橱、琉璃石牌坊乃至种植的古树,都与小说中的不少关键线索相呼应。但可惜,这些也许能让香山更具新意的卖点并没有被充分利用。

也正因此,爬到一半的香山,不似山脚下那种紧凑、哄闹,虽然在体力上感觉辛苦,却因为这种有些无聊的淡定,气氛轻松慵懒:抱着孩子的年轻父亲随意地哼着儿歌,背着双肩包的女学生指导闺蜜一起噘嘴摆POSE自拍,几个户外爱好者穿着颜色比红叶还醒目的冲锋衣,一边轻快地小跑下山,一边商量着,待会儿要去公园旁的“水煮三国”里撸串、啃麻小。

不过,到了山顶的香炉峰,气氛便焕然一变:冷飕飕的索道仍带来大量乐于付费走捷径登顶的游客,随遇而安的淡然不见了,人们在拥簇下挪动、前行,打卡又成了第一要务。

出了索道上站的站口,拐两道弯,山顶的全貌就展现在眼前。人们围在树下挂祈福牌,或是聚在几个好位置互相拍照,香炉峰的石碑自然是众望所归的中心。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就像卢浮宫里围观《蒙娜丽莎》的盛况。带着围巾的青年,举着自拍杆的大叔,比着剪刀手的学生,人人轮流跑去搂着冰凉的石碑,喧嚷不休却默守秩序,其他人则耐心地等待着自己的机会,然后笑容满面地完成最后的打卡任务。

人们争相与香炉峰石碑合影

至于第二拥挤的地方,可不是卫生间,而是重阳阁边上的便利店,打开百度地图,你会看到这是山顶上唯一标有购物车图案的位置:卖吃食的地方,而且,是热食。

这家便利店看上去也可以称之为“便利殿”,挑高的屋顶,南北两侧是两列柜台,售卖桶装方便面、煮玉米、烤肠、炸鸡腿、关东煮,还有香飘飘奶茶。中间是东、西串堂的过道,摆了张宽大的长条桌子,外加十几只矮凳。穿堂风刮个不停,人们仍然握着玉米、鸡腿,或是捧着刚冲好的方便面,在桌旁随便找个地方挤挤,迫不及待地开吃——刚刚爬完海拔575米的高度,以及仿佛从四面八方钻进来的冷风,让眼前的热量补充不仅十分必要,还有着比平日更难忘的滋味。

“十块钱三串,串儿自己选咯。”关东煮的方形炉子,上面围着简易的塑料棚子,里面煮着鸡肉卷、鱼豆腐、鱼丸、蟹棒和海带。汤色清淡,意味着大部分熟食没来得及被浸煮太久,也许只有下锅打个滚的功夫,便被买走了。可没有勺子怎么舀汤呢?炉子靠内侧的下边竟然有一个小水龙头,一拧,热汤就会汩汩地流出来,穿明黄色执勤服的大婶收钱、取串忙个不停,“麻烦您多给来点儿汤。”“好嘞!”

吃饱喝暖后,方有底气迎着渐冷的山风,站在观景台上远眺,享受登顶香山后真正的胜利果实:金顶辉煌的碧云寺、层层叠叠的彩色林木,以及更远处的属于城市的楼宇广厦——在北京近郊,的确没有一个能与香山媲美的大型山地园林,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不用花太多心思,来去随意,一天内打个往返。

从香炉峰俯瞰西山与京城

运气好的话,在山顶上,说不定还能享受到意料之外的服务:手机充电——苹果6S忽然在显示还有32%电量的时候直接关机,幸亏邮局门口卖明信片的老大娘给指了条明路,“亭子前面那个卖木牌的小伙子,他那儿能充电。”

“你这是没电了还是被冻关机了?”看上去也就95后的小伙子裹着一件半新不旧的军大衣,耳朵被冻得有点红。他从摊位下面的纸箱里掏出只白色的充电宝,插上数据线:“唔,看样子是没电了。”同时不忘笑嘻嘻地补一句,“我跟你讲个方法,在我这儿买个暖宝宝贴手机背面,保管手机再也不会冻关机。”

识趣地花十块钱买下两个暖宝宝,借机和他聊起来。他在城里的一所高职学校念机电系,家里就在香山旁不远,赶上赏红叶旺季,被家人拉来帮忙看摊,“邮局门口那个是我奶奶,我盯完明天,下周就回去了,还准备考试呢。”

“也就这几天了。”看着眼前来来往往的游客说,“过了这周末,香山马上就冷清下来,那时候连摊子都不用摆了,因为淡季根本不挣钱。”喜欢香山么?“还行吧,红叶最红的时候是挺好看。”毕业以后打算干嘛?“我啊,以后想留在城市里,自己当老板搞点活儿做,不想给别人打工。”整天守着成堆的祈福牌,自己不去把愿望写个牌子挂起来?他扑哧一声笑了,忙不迭地摇头,“人们也就来凑个兴致……大冷天的,好不容易爬上来,图个喜庆嘛。”

香炉峰顶上挂着的祈福牌内容从“买别墅、买好车”到“永远快乐”无所不包

香炉峰一带的祈福牌实在太多,在这个即将结束的红叶旺季,树上成簇成团的红色木牌,视觉效果比红叶要艳丽得多。祈愿的心思看上去大多很敷衍,许多牌子的主人估计早就忘了自己曾写过什么。吸引人们图热闹来玩的香山,在最具象征意义的山顶,其价值似乎也不过在于“图个热闹”。

这样的热闹不能带来或留下些什么,但由此聚集的人情却不一样,从这点来说,香山和故宫各自吸引的年轻旅行者,并非完全没有交集:毕竟,香山已经不缺乏“自来水”游客,而“千禧一代”所喜欢的人情味故事,也许是坐拥丰厚宝藏的香山,有待开发的另一种基因——回程路上,从兜里摸出手机,才发现背面是小伙子已经帮忙贴好的暖宝宝:握在手里并没感觉很热,但手机果然再没关机,踏实地撑了一路P图、发朋友圈,直至四环路上的万家灯火再次映入眼帘。

摄影:许亚芳

题图与部分图片:VCG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