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锈蚀是工业时代的宿命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锈蚀是工业时代的宿命吗?

纳森·瓦尔德曼在其所著的《锈蚀:人类最漫长的战争》中记述了伯利恒钢铁厂旧址,是如何被摄影师转化为锈蚀艺术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艺术性之外,锈蚀给美国、给这个世界所带来的现实困扰,更为突出。

所评图书:

书名:《锈蚀:人类最漫长的战争》

作者:(美)乔纳森·瓦尔德曼

译者:孙亚飞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伯利恒钢铁厂,曾是世界第二大炼钢企业。但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钢铁企业所带来的不仅有就业岗位,还有铁锈污染。铁锈会落在城市的玻璃和窗台上,居民们不敢晾晒衣服。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炼钢工人会根据自家窗户外铁锈的厚度,算出当月企业的景气指数,算出能拿多少薪水。

但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伯利恒的钢铁生产已经停止,这里也从美国最为核心的工业区,变成了所谓的“铁锈地带”。美国著名的环境调查记者、科罗拉多大学环境新闻学中心斯克里普斯研究员乔纳森·瓦尔德曼曾跟随摄影师阿丽莎·伊芙·苏克,走访了已经成为了一片铁锈废墟的伯利恒。苏克的作品多次刊载在《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上,以艺术的视角反映锈蚀的艺术性。

乔纳森·瓦尔德曼在其所著的《锈蚀:人类最漫长的战争》中记述了伯利恒钢铁厂旧址,是如何被摄影师转化为锈蚀艺术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艺术性之外,锈蚀给美国、给这个世界所带来的现实困扰,更为突出。

锈蚀让船舶生锈,使之不得不提早结束生命周期,就拿美国海军来说,也不得不为处置因锈蚀而报废的大量舰船而头痛。美国近年来已召回了多达数百万辆因刹车线等部件生锈而存在致命安全隐患的汽车,处置或修缮这些车辆变得十分困难。美国北部的一些州,为应付冬季寒冷及积雪带来的运输难题,大量使用融雪盐,但因此加速了车辆及道路桥梁的锈蚀损害。居民家里,商务楼中,各类电器设备面临锈蚀侵害。就连最最新潮的互联网行业,也免不了服务器生锈所带来的安全风险。这本书开篇就提到,就连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在20世纪80年代也因严重生锈而不得不斥巨资,并发动社会捐助,才勉强使之恢复到原有的模样,据统计,仅美国一国,而今每年就需要因为锈蚀付出多达4000亿美元的代价,这超出了其他各类的灾害。

书中介绍了美国官方和军方为应对锈蚀污染所进行的各种努力。美国军方锈蚀年损耗达到了210亿美元,覆盖了机动车、海军舰艇、飞机、导弹等各类军事装备,还包括因设备受损而造成的无法训练和不能承接任务,以及因此造成的各类事故。为此,美国军方斥巨资研发能够更好的保护武器装备的新型涂料、新型装备材料、新的制造和维修技术。

面临严峻锈蚀污染考验的,还远不止美国军方。美国石油开采兴起于19世纪,并因此推动了得克萨斯州的石油富豪群体在美国政界和商界的崛起。但也正因为炼油业和管道运输的基础设施建造时间较早,所以近年来就频频出现因锈蚀而导致的管道堵塞、破漏。20世纪后期才逐渐加大开采规模的阿拉斯加州的油田,往美国本土的输油管道,采用了最完善的防锈技术,却也败在了锈蚀作用之下,经常出现“凹痕、起皱、焊点错位、变形、断层以及锈斑”等情况,并因此专门兴起了一个清理输油管道的清洁行业。近年来,随着原油运输量逐渐下降,管道清理难度加大、成本升高,爆发大规模原油泄漏事故的风险也随之提高。

防锈在美国事实上也成为了一个有着很大规模的行业和市场,还可细分为镀锌、涂料、耐候钢行业和市场。《锈蚀:人类最漫长的战争》书中记述了这些行业的研发机构和企业为争夺官方及民间客户,所展开的明争暗斗,并介绍了上述三种防锈的工艺技术发展情况。全书还单列一章,向读者引介了一个知名度较低,但在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角色的职业:腐蚀工程师。

《锈蚀:人类最漫长的战争》是一本可读性很强并由一个个具有趣味性的案例故事及精彩分析串联起来的科普作品,出版后受到美国科学界、产业界、出版界的一致好评。这本书回顾了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近代以来遭遇锈蚀,并因此加紧研发各种防锈技术的进程。书中第二章介绍了尽数发生锈蚀的科学原理,第三章则回顾了不锈钢技术的发明。

在全书结语部分,书作者总结指出,由于地球环境,锈蚀其实是无法避免的科学现象,人们无法找到或制造出完全不朽的物品,现有的科学技术仅仅能够起到的缓解锈蚀进程,减弱其危害。他援引美国科学界权威人士的观点指出,包括美国在内,各国在加快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到锈蚀效应对于建筑、工业设施、生活设备的影响,将腐蚀教育纳入科普宣传范畴,培养更多的腐蚀工程师,以降低锈蚀对于社会所产生的危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锈蚀是工业时代的宿命吗?

纳森·瓦尔德曼在其所著的《锈蚀:人类最漫长的战争》中记述了伯利恒钢铁厂旧址,是如何被摄影师转化为锈蚀艺术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艺术性之外,锈蚀给美国、给这个世界所带来的现实困扰,更为突出。

所评图书:

书名:《锈蚀:人类最漫长的战争》

作者:(美)乔纳森·瓦尔德曼

译者:孙亚飞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伯利恒钢铁厂,曾是世界第二大炼钢企业。但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钢铁企业所带来的不仅有就业岗位,还有铁锈污染。铁锈会落在城市的玻璃和窗台上,居民们不敢晾晒衣服。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炼钢工人会根据自家窗户外铁锈的厚度,算出当月企业的景气指数,算出能拿多少薪水。

但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伯利恒的钢铁生产已经停止,这里也从美国最为核心的工业区,变成了所谓的“铁锈地带”。美国著名的环境调查记者、科罗拉多大学环境新闻学中心斯克里普斯研究员乔纳森·瓦尔德曼曾跟随摄影师阿丽莎·伊芙·苏克,走访了已经成为了一片铁锈废墟的伯利恒。苏克的作品多次刊载在《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上,以艺术的视角反映锈蚀的艺术性。

乔纳森·瓦尔德曼在其所著的《锈蚀:人类最漫长的战争》中记述了伯利恒钢铁厂旧址,是如何被摄影师转化为锈蚀艺术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艺术性之外,锈蚀给美国、给这个世界所带来的现实困扰,更为突出。

锈蚀让船舶生锈,使之不得不提早结束生命周期,就拿美国海军来说,也不得不为处置因锈蚀而报废的大量舰船而头痛。美国近年来已召回了多达数百万辆因刹车线等部件生锈而存在致命安全隐患的汽车,处置或修缮这些车辆变得十分困难。美国北部的一些州,为应付冬季寒冷及积雪带来的运输难题,大量使用融雪盐,但因此加速了车辆及道路桥梁的锈蚀损害。居民家里,商务楼中,各类电器设备面临锈蚀侵害。就连最最新潮的互联网行业,也免不了服务器生锈所带来的安全风险。这本书开篇就提到,就连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在20世纪80年代也因严重生锈而不得不斥巨资,并发动社会捐助,才勉强使之恢复到原有的模样,据统计,仅美国一国,而今每年就需要因为锈蚀付出多达4000亿美元的代价,这超出了其他各类的灾害。

书中介绍了美国官方和军方为应对锈蚀污染所进行的各种努力。美国军方锈蚀年损耗达到了210亿美元,覆盖了机动车、海军舰艇、飞机、导弹等各类军事装备,还包括因设备受损而造成的无法训练和不能承接任务,以及因此造成的各类事故。为此,美国军方斥巨资研发能够更好的保护武器装备的新型涂料、新型装备材料、新的制造和维修技术。

面临严峻锈蚀污染考验的,还远不止美国军方。美国石油开采兴起于19世纪,并因此推动了得克萨斯州的石油富豪群体在美国政界和商界的崛起。但也正因为炼油业和管道运输的基础设施建造时间较早,所以近年来就频频出现因锈蚀而导致的管道堵塞、破漏。20世纪后期才逐渐加大开采规模的阿拉斯加州的油田,往美国本土的输油管道,采用了最完善的防锈技术,却也败在了锈蚀作用之下,经常出现“凹痕、起皱、焊点错位、变形、断层以及锈斑”等情况,并因此专门兴起了一个清理输油管道的清洁行业。近年来,随着原油运输量逐渐下降,管道清理难度加大、成本升高,爆发大规模原油泄漏事故的风险也随之提高。

防锈在美国事实上也成为了一个有着很大规模的行业和市场,还可细分为镀锌、涂料、耐候钢行业和市场。《锈蚀:人类最漫长的战争》书中记述了这些行业的研发机构和企业为争夺官方及民间客户,所展开的明争暗斗,并介绍了上述三种防锈的工艺技术发展情况。全书还单列一章,向读者引介了一个知名度较低,但在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角色的职业:腐蚀工程师。

《锈蚀:人类最漫长的战争》是一本可读性很强并由一个个具有趣味性的案例故事及精彩分析串联起来的科普作品,出版后受到美国科学界、产业界、出版界的一致好评。这本书回顾了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近代以来遭遇锈蚀,并因此加紧研发各种防锈技术的进程。书中第二章介绍了尽数发生锈蚀的科学原理,第三章则回顾了不锈钢技术的发明。

在全书结语部分,书作者总结指出,由于地球环境,锈蚀其实是无法避免的科学现象,人们无法找到或制造出完全不朽的物品,现有的科学技术仅仅能够起到的缓解锈蚀进程,减弱其危害。他援引美国科学界权威人士的观点指出,包括美国在内,各国在加快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到锈蚀效应对于建筑、工业设施、生活设备的影响,将腐蚀教育纳入科普宣传范畴,培养更多的腐蚀工程师,以降低锈蚀对于社会所产生的危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