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方亦落
11月20日晚间,顺丰集团通过官微发布消息称,旗下的无人零食售货架“丰e足食”上线。最初在深圳开启,未来会推向全国。
近年来,无人售货模式在中国可谓遍地开花。商场、车站、校园等公共场合都随处可见无人售货机。无人售货模式早期在日本最为常见,此后传入中国。如今日本又有了售卖零食的无人货架,并且已经进入办公室。
在中国,类似的场景也同样在上演。近两个月,大批新兴的办公室无人货架创业公司频频融资,而如顺丰这样的巨头也开始入局。虽然无人货架还未到爆发的程度,但显然竞争局势已经拉开帷幕。
看起来,无人零食货架能够满足白领群体对于零食的需求。然而白领人群的规模、食品品类,以及来自外部的压力等因素,都可能对无人零食货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影响。
国外类似模式已出现,无人零食货架竞争初现端倪
在我们普遍的观念中,自动售货机起源于日本。其实,早在古埃及时代,自动售货装置就已出现。亚历山大科学家HERON在其所著的《气体装置》中,描述了一种名为“圣水壶”的装置,只要将钱币投入,水就会自动流出。这其实就是自动售货机的雏形,在公元前215年,埃及寺院已经开始用这种装置来销售所谓的“圣水”。
在日本,第一台自动售货机于明治23年(1890年)获得了专利,彼时尚未投入实际应用。1904年,明治时期的发明家俵谷高七发明了邮票明信片自动售货机,被当时的邮递机构采用。
最早普及开来的自动售货机是1924年由中山小一郎制作的袋装零食自动售货机,并被大量放置在全日本零食店门口。自此,自动售货机在日本以零食、香烟、邮票等为中心大量出现,在二战时期中断,但随后又逐渐复苏。
如今,日本的便利店将无人售货机的便捷程度升级,成为设置在办公室中的无人售货架。上个月,日本连锁售货店“罗森”推出了一种名为Petit Lawson的自助式食品购物架。里面有糖果、泡面等50余种零食,并且每个货架都设有自助结款机,顾客可以刷卡支付,罗森计划到明年2月要让这种无人售货架的数量达到1000个。
另一家大型连锁便利店“全家”也在推广放置在办公室中的自动贩卖机,这种贩卖机能够储存饭团和沙拉等需要冷藏的食物。对于白领而言,全家自动贩卖机是解决午饭的利器,可以使他们免于在饭店拥挤之苦。
而在中国,无人售货架也随市场的发展和需求的旺盛而逐渐兴起。领蛙、七只考拉、哈米科技、友盒、猩便利等一大批新兴的办公室无人货架创业公司频频融资,在功能上也是各有千秋。
成立于2015年的领蛙在成立当年获得Pre-A轮融资,今年4月获得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长岭资本。领蛙已在杭州铺设1000多个点位,进入上海后,3个月迅速铺设近千个点位,入驻了智联、滴滴等多个企业。除了开放式货架,还增加了开放式冰箱、冷柜等多种形式。而且还带有支付发声的摄像头,并能够通过人脸识别抓取用户数据。
成立于去年10月的哈米科技由新美大、京东、窝窝团等企业的高管组成,在今年4月已完成3轮融资,投资机构有云启资本、元璟资本、真格基金和点亮基金。其主要功能是为办公室白领提供早餐及加班代餐、饮品雪糕等商品,已入驻爱奇艺、ofo、瓜子二手车等企业。
七只考拉成立于今年3月,A轮融资5000万元,由执一资本领投,经纬创投跟投。目前已在北京布点接近3000个。其货品平均毛利为35%,单个货架平均日流水120~150元,客单价7~8元。
新公司成长速度快,老玩家也不甘落后。易果与哈米科技合作进入无人售货架领域,每日优鲜内部孵化便利购,京东到家传出布局无人售货架的消息,如今顺丰的无人售货架也正式投入使用。
与自动贩售机相比,无人零食售货架服务的基础是顾客和商家之间的相互信赖,这也决定了此种模式会先在办公室中试行。照目前的行业状况来看,竞争的到来是迟早的事。那么,吸引资本和企业争相入局的无人售货架前景究竟会如何呢?
无人售货架具备成功机会,但发展过程并不容易
根据《2017年中国无人货架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显示,截至今年9月,有16家以上的无人售货架成功融资,总金额超过25亿元。从长远角度来看,无人售货架还是具备成功机会的。
以刚刚入局的顺丰为例。作为老牌快递企业,顺丰在大数据、供应链、仓储、物流配送等方面都有自身的优势,甚至还有自己的支付系统。在与O2O相关的“嘿客”失败之后,“丰e足食”无人货架可看作是顺丰对新零售板块做出的全新探索。
不同于其他的无人货架,顺丰主打“有信任、有管理、有温度的熟人店铺”。顺丰采用直营模式,快递人员固定,在无人货架进入办公室之后,负责原区域的快递小哥就直接成为“店长”,以便及时补货和进行管理。
中国本身就是熟人社会,加上顺丰送货速度相对较快,服务也较好。比如许多顺丰的快递小哥已经和办公室的白领们相当熟识,那么这种关系很容易转化到无人货架的生意中去。
此外,根据顺丰控股发布的10月快递服务业务经营简报显示,其十月份快递量为2.55亿,同比增长12.33%,营收额达60.29亿元,同比增长25.03%,这些对于无人货架的发展来说都大有裨益。
然而,无人货架生意想要成功,却也并不轻松。
办公室无人货架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是“市场很大,其产生的流量甚至可能对线上电商的格局造成影响”。然而事实却是,国内白领的数量其实并不像某些报道所说的有2亿人之众。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行业就业人数仅为349.9万,也就是说,真正符合办公室无人货架条件消费场景的,也就只有300多万人。那么按照每50个人一个货架,全国仅需7万多个就够了。
那么许多人可能就会有疑问了,除了互联网行业,政府、教育机构、金融行业也可以算上啊。但试想一下,老师、政府职员这类人肯定不能在工作时间吃零食,消费场景就非常违和了,就算是白领,也不太好经常吃着零食完成工作的。
此外,还要考虑货损问题。因为存在货损的风险,所以投放场景只能是熟人社交场景,投放人群也只能是收入达到一定数值的白领人群,这样才能有效地形成道德监督。
另外,品类和毛利率也要加以考虑。无人货架目前只销售一些零食、泡面之类的速食食品。而在便利店中,出售的食品多种多样,包括关东煮、包子、便当等熟食。此外,越来越便利的外卖平台也给白领的用餐提供了更多选择。相比之下,无人货架销售的食品品类就比较单一了。
在便利店,便当、包子、现磨咖啡等食品的毛利率超过了70%,但考虑到保质方面,这些加工食品不太可能在无人售货架上销售。但速食品的毛利率又非常低。通常来说,非畅销速食品的零售毛利约在10%~20%之间,畅销速食品的毛利约在5%~10%之间,甚至可能为负。而无人货架上目前销售的,正是这类速食品。
此外,对于久坐办公室的白领而言,泡面、薯片一类的速食品和健康理念也可能形成冲突。本来锻炼的时间就不多,办公室里放个满是零食的无人货架,脑力劳动久了就更容易饥饿,所以在零食的摄入方面可能会加剧。长此以往,对于身材和健康都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当然,从长远来看,无人货架进办公室体现的是零售业不断发展的趋势,对各方都有益处。而且随着行业和技术的发展,无人货架上的品类也是有拓展的可能的,只是想要成功,可能还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过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