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伊朗宣布“伊斯兰国”被剿灭 这颗人类社会的毒瘤还会回来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伊朗宣布“伊斯兰国”被剿灭 这颗人类社会的毒瘤还会回来吗?

在“后伊斯兰国”时代,一切阴影都将散去吗?眼下看来并非如此简单。

按:据新华社消息,伊朗总统鲁哈尼21日宣布,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已经被剿灭,之后伊拉克总理阿巴迪也表示,伊拉克已在军事上终结了“伊斯兰国”。这一消息在社交网络上似乎并未被广泛庆祝或讨论,与伊斯兰国之前的斩首行动或恐怖袭击相比,这次剿灭简直可以算是静悄悄的。在“后伊斯兰国”时代,一切阴影都将散去吗?眼下看来并非如此简单。叙利亚危机已进入各方“赤裸博弈”的新阶段,那么在叙利亚将展开怎样的权力博弈和势力划分?失败已成定局的“伊斯兰国”组织下一步将在何处落脚“定居”?微信公众号“中东研究通讯”昨日发表文章预测,根据目前形势看来,“伊斯兰国”未来的发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恢复2014年以前极端势力的地下发展形势,呈现出散兵游勇式发展状态;另一种则是向非洲进军,因为非洲众多国家的动荡局势及普遍落后的发展状况为“伊斯兰国”组织扎根提供了土壤,眼下非洲的恐怖活动频率和程度都在加大,极端思想渗透,越来越多青年加入极端组织。“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国际社会都一定要保持警惕,以防悲剧重演。”

2014年,“伊斯兰国”横空出世,攻城掠地,悍然宣布成立哈里发国。我们听说“伊斯兰国”,多半是因其范围广泛、持续不断的宣教用刑和极其残忍、料之不及的恐怖袭击,而在这些表象背后,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雏形。美国学者查尔斯·利斯特(Charles R. Lister)的著作《“伊斯兰国”简论》是“伊斯兰国”研究的开山之作,该书最早收录了完整“伊斯兰国”领导层名册,全面介绍了“伊斯兰国”的历史及现状并剖析了“伊斯兰国”全球威胁。

值眼下“伊斯兰国”溃败之机,我们不妨重读此书,在回顾这颗人类社会毒瘤的无穷贻害——对古迹与文物、对儿童与女性、对宗教与文明、对世界和平——之时,亦对其继续保持警醒与反思。

《“伊斯兰国”简论》(节选)

文  |  查尔斯·利斯特   译  | 姜奕晖

当今时代,中东地区乃至广大穆斯林世界之稳定局面,可能遭遇的最大威胁便是“伊拉克和沙姆伊斯兰国”(ISIS,即后来宣布成立的“伊斯兰国”)的无情征战,及其对边境的破坏。“伊斯兰国”作为一种鼓动人心的力量,在动员全球穆斯林青年方面也取得了同样“骄人的成就”。公元7世纪,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后,阿拉伯穆斯林军队一路拓土开疆,征服世界;从那以后,我们一直没有再见到如此强大的力量,既能内修政治,外治武备,却也暴虐无道,残酷压迫受其奴役者。

不同于以前的穆斯林军队,ISIS的东征西讨往往伴随着耸人听闻的行径:大屠杀,处决行刑,数万平民被迫改变信仰或惨遭杀戮;有些少数族裔和妇女尽管未被立刻杀死,也难逃受人奴役的命运。而正是ISIS和“伊斯兰国”这种鼓动人心的力量,在本文写作之际,已促使来自90个国家的18,000多名穆斯林加入其行列。

被ISIS侵略毁坏后的摩苏尔

跟西方国家的分析恰恰相反,ISIS发动了伊斯兰教内部的一场战争:号召消灭所有什叶派教徒,从而加剧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嫌隙;宣布所有不遵守ISIS特有的伊斯兰教教义(脱胎于瓦哈比主义)的逊尼派教徒皆为叛教者(takfir),不可容忍而且理应处死;摧毁中东地区多元穆斯林社会的概念,自从先知穆罕默德时期以来,中东大部分地区都容纳了基督教徒、犹太教徒、雅兹迪教徒、德鲁兹教徒和库尔德人等各种宗派和少数民族。(注:瓦哈比主义,指兴起于18世纪中期的原教旨主义伊斯兰教逊尼派分支,因首创者穆罕默德·伊本·阿布德·瓦哈卜而得名,宣扬极端保守的排他性教义。)

至少从目前来看,ISIS尚未发动针对西方国家的战争(注:2015年7月,“伊斯兰国”向印度、中国、索马里、高加索、菲律宾、阿瓦士、伊朗、埃及、伊拉克、印尼、阿富汗、突尼斯、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以及阿拉伯半岛等国家和地区宣战),这一点使其在本质上区别于“基地”组织——后者旨在推翻西方资本主义,以使阿拉伯世界更容易落入自己股掌。“基地”组织试图打败远敌,为的是最终推翻阿拉伯统治者这一近敌;ISIS采取的做法截然不同,认为必须首先夺取中东地区的政治权力和领土。ISIS也不同于民族主义的圣战运动,比如阿富汗的“塔利班”和索马里的“青年党”——后者将其目标和方法限定为消除旧制度、建立单一民族的沙里亚新国家。

尽管ISIS的追随者在西方国家实施了个人恐怖行为(比如2014年法国和加拿大遭受ISIS背景的袭击事件),但这场运动本身并不倡导对抗西方的战略战争,也不是西方主要城市“9·11”式恐怖袭击的已知策划者。ISIS斩首西方记者和救援人员,纵然残酷如是,也并不意味着宣战,而是为了报复其战士死于美国及盟军的轰炸,并企图恐吓并使西方人和当地人投降。ISIS暂时不愿意与西方针锋相对,表现之一就是拒绝向以色列发动恐怖袭击或针对该国发起宣教运动。2014年巴以冲突期间,ISIS也像其他阿拉伯国家那样公开站在巴勒斯坦一方。

ISIS决心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哈里发国,消除中东地区的所有国界,甚至把国界线推得更远,一直延伸到印度和中亚。不同于其他组织的成员期盼以自杀式炸弹袭击的殉教方式进入天堂,ISIS的成员希望建立一座人间天堂。在建国的理论和实践上,ISIS遥遥领先于其他组织。虽然ISIS清除了受过良好教育、不遵循信条的穆斯林,但是也一直在努力招募具备技能、学识和管理能力的极端分子同道,参与在其控制的领土上进行的建国实验。因此,比起把国家建设的需求当作远虑的“基地”组织,ISIS要超前得多。ISIS也没有照搬塔利班的模式,后者在1996年至2001年统治阿富汗期间拒不信任一切穆斯林技术官僚,结果,塔利班在2001年美国入侵之前已是一派风雨飘摇。

比消除国界(比如叙利亚和伊拉克之间的国界)更为有害的是ISIS针对少数族裔和妇女的战争,其做法越来越赶尽杀绝。如果任其发展,该组织可能彻底摧毁中东地区上下四千年历史——中东地区孕育了世界三大宗教和无数先知。诸多文化、信仰、种族在此交织,形成灿烂丰富的景观。居住在伊拉克的基督教徒人数从2003年的100万,减少到现在的不到四分之一;讲阿拉米语(耶稣基督时代的语言)的50万亚述人已经逃离伊拉克,亚美尼亚人和希腊人也同样遭到迫害。叙利亚的少数族裔更是苦难深重:过去四年里,超过20万人惨遭杀害。欲使整个中东只剩下恪守ISIS信条的穆斯林,无异于针对世界的宗教和历史发动一场战争。

ISIS将女孩和年轻女性作为奴隶出售

ISIS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第一,ISIS精通三种形式的战斗,没有任何一支阿拉伯军队或者其他极端组织可与之匹敌。夺取伊拉克政府军的美国重炮、导弹和坦克,让ISIS充分领会常规战争的艺术,包括围困城市、(大规模)无差别攻击、集中兵力同时打击多个目标——无论它们在叙利亚还是伊拉克;在皮卡车和摩托车上架设机枪,从而增强武装力量的机动性,能够打一场持久的游击战争,在广袤的沙漠地带多次骚扰敌军;通过自杀式炸弹袭击和大规模处决,将恐怖主义行为提升到新的水平。

尽管上述某些战术已为塔利班、“基地”和其他组织所用,但没有哪个极端势力能像执行总体战略规划那样,采取如此广泛的军事战术。正如查尔斯·利斯特所述,这之所以成为可能,部分原因在于,ISIS从十年前美国遣散的伊拉克军队中征募到1000多名正规军官。很多ISIS的高级指挥官都是前伊拉克军官,如今被剥夺公民身份,远离原籍国。

在使用社交媒体向世界传播信息,以及限制全球媒体和情报机构了解其控制区域内情况方面,ISIS同样毫不逊色。ISIS只允许媒体报道该组织自己发布的消息。通过处死美国记者,ISIS确保了独立记者没有机会进入它所试图建立的这个国家。

此外,通过攻占油井、绑架勒索、洗劫银行,以及向控制区内的企业和商铺收税,ISIS已迅速成为历史上最富有的恐怖势力。ISIS拥有数百万美元收入,用于为战士发薪,支持社会服务和国家建设。在削弱ISIS运用社交媒体或筹款的能力方面,西方和阿拉伯盟国几乎无所作为。

最终,ISIS的发展并非取决于技能或残忍的行径:在叙利亚,它依赖的是四年毁灭性内战带来的罕见的政治和军事真空;在伊拉克,它依赖的是前总理努里·马利基(Nurial-Maliki)政府对逊尼派的打压。这些表面情况实则意味着,美国入侵伊拉克之后,西方武装力量在该国切实开展国家建设的企图已告失败。

美军撤离之前,美国未能给伊拉克留下可持续的民主制度、训练有素的军队、运转正常的行政机构以及相对融洽的种族和宗派局面。不幸的是,美国干涉伊拉克所留下的遗产也已在阿富汗得到体现,利比亚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向利比亚提供军事力量推翻穆阿迈尔·卡扎菲后,没有继续帮助建立新政府。

由于采取了某些行动——或者未采取某些行动,阿拉伯街头不免激起对美国的强烈仇恨,ISIS正是从中坐收渔翁之利。然而,阿拉伯世界也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方面,随着美国不断轰炸ISIS目标,反美主义情绪或将水涨船高;另一方面,许多阿拉伯人仍然相信,只有美国军队才能将他们从ISIS的魔掌中救出。反美主义也无疑在更广泛的穆斯林移民之间掀起一股急流,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青年纷纷希望加入ISIS武装。

2015年11月13日晚,ISIS在法国巴黎制造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32人死亡。

查尔斯·利斯特所著的《“伊斯兰国”简论》一书,非常有助于我们认识ISIS以及阿拉伯世界近期发生的种种事件。利斯特的研究表明,ISIS并不是阿拉伯世界一次短期的脱轨失常,而是在伊拉克有着深刻的思想和社会根源,可回溯到美国入侵前的时期,回溯到塔利班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发展阶段。利斯特也帮助我们认识ISIS的所欲所求,这是了解怎样摧毁ISIS的第一步。

我相信,要接受有关ISIS的这些事实,即该组织势力一心想要确立霸权并不惜任何代价,我们需要一种与美国现行策略不同的策略。首先,当前联盟的领导者应该是阿拉伯国家,而不是华盛顿。美国挑起领导者的大梁,只会让阿拉伯人和穆斯林想起美国过去在伊拉克、利比亚和阿富汗的滑铁卢,进一步激起反美情绪。

要建立打击ISIS的国家同盟,尤其是协调军事行动,美国的作用当然至关重要,但其真正的角色应该是协助阿拉伯人承担联盟的领导工作。这需要美国做出巨大的外交投资,这在目前并不显见。

阿拉伯世界自身存在严重分歧。在打击ISIS取得任何进展之前,迫切需要刺激阿拉伯国家之间形成更广泛的政治团结,消除分歧,更好地携手合作,共同发挥更重要的军事作用,从而最终战胜ISIS。此外,阿拉伯人和伊朗人之间的裂痕亟待修补。伊朗可以在打败ISIS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唯有同阿拉伯世界并肩作战,而非为仇作对,伊朗才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双方关系的改善也将有利于弥合目前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嫌隙。

库尔德人民保卫联盟击退ISIS,光复拉卡。

关键在于教育。阿拉伯国家必须形成一种反对极端主义的共同叙事,并通过更现代的教育课程来满足温和解释伊斯兰教的需要。阿拉伯政权唯有采取激进的举措,才能阻止年轻人不断被ISIS影响的趋势。不过,目前看来没有任何一位阿拉伯领导人具备此种认知。

如今,ISIS已经敲开黎巴嫩、约旦和沙特阿拉伯的大门,其他海湾国家也指日可待。要打败ISIS,铲除极端主义,鼓励更宽容的伊斯兰在这一地区的发展,各个阿拉伯政权必须就行动路线达成一致。美国和北约组织应当为此创造条件,开展紧锣密鼓的外交活动——而不应像现在的美国这样动辄付诸武力。必须从军事、政治、外交多方面击败ISIS,别无他法。

本文节选自《“伊斯兰国”简论》([美]查尔斯·利斯特 著,姜奕晖 译,中信出版社,2015-12)前言部分,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伊斯兰国”简论》
[美]查尔斯·利斯特 著  姜奕晖 译
中信出版社 2015-12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伊朗宣布“伊斯兰国”被剿灭 这颗人类社会的毒瘤还会回来吗?

在“后伊斯兰国”时代,一切阴影都将散去吗?眼下看来并非如此简单。

按:据新华社消息,伊朗总统鲁哈尼21日宣布,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已经被剿灭,之后伊拉克总理阿巴迪也表示,伊拉克已在军事上终结了“伊斯兰国”。这一消息在社交网络上似乎并未被广泛庆祝或讨论,与伊斯兰国之前的斩首行动或恐怖袭击相比,这次剿灭简直可以算是静悄悄的。在“后伊斯兰国”时代,一切阴影都将散去吗?眼下看来并非如此简单。叙利亚危机已进入各方“赤裸博弈”的新阶段,那么在叙利亚将展开怎样的权力博弈和势力划分?失败已成定局的“伊斯兰国”组织下一步将在何处落脚“定居”?微信公众号“中东研究通讯”昨日发表文章预测,根据目前形势看来,“伊斯兰国”未来的发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恢复2014年以前极端势力的地下发展形势,呈现出散兵游勇式发展状态;另一种则是向非洲进军,因为非洲众多国家的动荡局势及普遍落后的发展状况为“伊斯兰国”组织扎根提供了土壤,眼下非洲的恐怖活动频率和程度都在加大,极端思想渗透,越来越多青年加入极端组织。“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国际社会都一定要保持警惕,以防悲剧重演。”

2014年,“伊斯兰国”横空出世,攻城掠地,悍然宣布成立哈里发国。我们听说“伊斯兰国”,多半是因其范围广泛、持续不断的宣教用刑和极其残忍、料之不及的恐怖袭击,而在这些表象背后,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雏形。美国学者查尔斯·利斯特(Charles R. Lister)的著作《“伊斯兰国”简论》是“伊斯兰国”研究的开山之作,该书最早收录了完整“伊斯兰国”领导层名册,全面介绍了“伊斯兰国”的历史及现状并剖析了“伊斯兰国”全球威胁。

值眼下“伊斯兰国”溃败之机,我们不妨重读此书,在回顾这颗人类社会毒瘤的无穷贻害——对古迹与文物、对儿童与女性、对宗教与文明、对世界和平——之时,亦对其继续保持警醒与反思。

《“伊斯兰国”简论》(节选)

文  |  查尔斯·利斯特   译  | 姜奕晖

当今时代,中东地区乃至广大穆斯林世界之稳定局面,可能遭遇的最大威胁便是“伊拉克和沙姆伊斯兰国”(ISIS,即后来宣布成立的“伊斯兰国”)的无情征战,及其对边境的破坏。“伊斯兰国”作为一种鼓动人心的力量,在动员全球穆斯林青年方面也取得了同样“骄人的成就”。公元7世纪,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后,阿拉伯穆斯林军队一路拓土开疆,征服世界;从那以后,我们一直没有再见到如此强大的力量,既能内修政治,外治武备,却也暴虐无道,残酷压迫受其奴役者。

不同于以前的穆斯林军队,ISIS的东征西讨往往伴随着耸人听闻的行径:大屠杀,处决行刑,数万平民被迫改变信仰或惨遭杀戮;有些少数族裔和妇女尽管未被立刻杀死,也难逃受人奴役的命运。而正是ISIS和“伊斯兰国”这种鼓动人心的力量,在本文写作之际,已促使来自90个国家的18,000多名穆斯林加入其行列。

被ISIS侵略毁坏后的摩苏尔

跟西方国家的分析恰恰相反,ISIS发动了伊斯兰教内部的一场战争:号召消灭所有什叶派教徒,从而加剧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嫌隙;宣布所有不遵守ISIS特有的伊斯兰教教义(脱胎于瓦哈比主义)的逊尼派教徒皆为叛教者(takfir),不可容忍而且理应处死;摧毁中东地区多元穆斯林社会的概念,自从先知穆罕默德时期以来,中东大部分地区都容纳了基督教徒、犹太教徒、雅兹迪教徒、德鲁兹教徒和库尔德人等各种宗派和少数民族。(注:瓦哈比主义,指兴起于18世纪中期的原教旨主义伊斯兰教逊尼派分支,因首创者穆罕默德·伊本·阿布德·瓦哈卜而得名,宣扬极端保守的排他性教义。)

至少从目前来看,ISIS尚未发动针对西方国家的战争(注:2015年7月,“伊斯兰国”向印度、中国、索马里、高加索、菲律宾、阿瓦士、伊朗、埃及、伊拉克、印尼、阿富汗、突尼斯、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以及阿拉伯半岛等国家和地区宣战),这一点使其在本质上区别于“基地”组织——后者旨在推翻西方资本主义,以使阿拉伯世界更容易落入自己股掌。“基地”组织试图打败远敌,为的是最终推翻阿拉伯统治者这一近敌;ISIS采取的做法截然不同,认为必须首先夺取中东地区的政治权力和领土。ISIS也不同于民族主义的圣战运动,比如阿富汗的“塔利班”和索马里的“青年党”——后者将其目标和方法限定为消除旧制度、建立单一民族的沙里亚新国家。

尽管ISIS的追随者在西方国家实施了个人恐怖行为(比如2014年法国和加拿大遭受ISIS背景的袭击事件),但这场运动本身并不倡导对抗西方的战略战争,也不是西方主要城市“9·11”式恐怖袭击的已知策划者。ISIS斩首西方记者和救援人员,纵然残酷如是,也并不意味着宣战,而是为了报复其战士死于美国及盟军的轰炸,并企图恐吓并使西方人和当地人投降。ISIS暂时不愿意与西方针锋相对,表现之一就是拒绝向以色列发动恐怖袭击或针对该国发起宣教运动。2014年巴以冲突期间,ISIS也像其他阿拉伯国家那样公开站在巴勒斯坦一方。

ISIS决心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哈里发国,消除中东地区的所有国界,甚至把国界线推得更远,一直延伸到印度和中亚。不同于其他组织的成员期盼以自杀式炸弹袭击的殉教方式进入天堂,ISIS的成员希望建立一座人间天堂。在建国的理论和实践上,ISIS遥遥领先于其他组织。虽然ISIS清除了受过良好教育、不遵循信条的穆斯林,但是也一直在努力招募具备技能、学识和管理能力的极端分子同道,参与在其控制的领土上进行的建国实验。因此,比起把国家建设的需求当作远虑的“基地”组织,ISIS要超前得多。ISIS也没有照搬塔利班的模式,后者在1996年至2001年统治阿富汗期间拒不信任一切穆斯林技术官僚,结果,塔利班在2001年美国入侵之前已是一派风雨飘摇。

比消除国界(比如叙利亚和伊拉克之间的国界)更为有害的是ISIS针对少数族裔和妇女的战争,其做法越来越赶尽杀绝。如果任其发展,该组织可能彻底摧毁中东地区上下四千年历史——中东地区孕育了世界三大宗教和无数先知。诸多文化、信仰、种族在此交织,形成灿烂丰富的景观。居住在伊拉克的基督教徒人数从2003年的100万,减少到现在的不到四分之一;讲阿拉米语(耶稣基督时代的语言)的50万亚述人已经逃离伊拉克,亚美尼亚人和希腊人也同样遭到迫害。叙利亚的少数族裔更是苦难深重:过去四年里,超过20万人惨遭杀害。欲使整个中东只剩下恪守ISIS信条的穆斯林,无异于针对世界的宗教和历史发动一场战争。

ISIS将女孩和年轻女性作为奴隶出售

ISIS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第一,ISIS精通三种形式的战斗,没有任何一支阿拉伯军队或者其他极端组织可与之匹敌。夺取伊拉克政府军的美国重炮、导弹和坦克,让ISIS充分领会常规战争的艺术,包括围困城市、(大规模)无差别攻击、集中兵力同时打击多个目标——无论它们在叙利亚还是伊拉克;在皮卡车和摩托车上架设机枪,从而增强武装力量的机动性,能够打一场持久的游击战争,在广袤的沙漠地带多次骚扰敌军;通过自杀式炸弹袭击和大规模处决,将恐怖主义行为提升到新的水平。

尽管上述某些战术已为塔利班、“基地”和其他组织所用,但没有哪个极端势力能像执行总体战略规划那样,采取如此广泛的军事战术。正如查尔斯·利斯特所述,这之所以成为可能,部分原因在于,ISIS从十年前美国遣散的伊拉克军队中征募到1000多名正规军官。很多ISIS的高级指挥官都是前伊拉克军官,如今被剥夺公民身份,远离原籍国。

在使用社交媒体向世界传播信息,以及限制全球媒体和情报机构了解其控制区域内情况方面,ISIS同样毫不逊色。ISIS只允许媒体报道该组织自己发布的消息。通过处死美国记者,ISIS确保了独立记者没有机会进入它所试图建立的这个国家。

此外,通过攻占油井、绑架勒索、洗劫银行,以及向控制区内的企业和商铺收税,ISIS已迅速成为历史上最富有的恐怖势力。ISIS拥有数百万美元收入,用于为战士发薪,支持社会服务和国家建设。在削弱ISIS运用社交媒体或筹款的能力方面,西方和阿拉伯盟国几乎无所作为。

最终,ISIS的发展并非取决于技能或残忍的行径:在叙利亚,它依赖的是四年毁灭性内战带来的罕见的政治和军事真空;在伊拉克,它依赖的是前总理努里·马利基(Nurial-Maliki)政府对逊尼派的打压。这些表面情况实则意味着,美国入侵伊拉克之后,西方武装力量在该国切实开展国家建设的企图已告失败。

美军撤离之前,美国未能给伊拉克留下可持续的民主制度、训练有素的军队、运转正常的行政机构以及相对融洽的种族和宗派局面。不幸的是,美国干涉伊拉克所留下的遗产也已在阿富汗得到体现,利比亚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向利比亚提供军事力量推翻穆阿迈尔·卡扎菲后,没有继续帮助建立新政府。

由于采取了某些行动——或者未采取某些行动,阿拉伯街头不免激起对美国的强烈仇恨,ISIS正是从中坐收渔翁之利。然而,阿拉伯世界也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方面,随着美国不断轰炸ISIS目标,反美主义情绪或将水涨船高;另一方面,许多阿拉伯人仍然相信,只有美国军队才能将他们从ISIS的魔掌中救出。反美主义也无疑在更广泛的穆斯林移民之间掀起一股急流,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青年纷纷希望加入ISIS武装。

2015年11月13日晚,ISIS在法国巴黎制造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32人死亡。

查尔斯·利斯特所著的《“伊斯兰国”简论》一书,非常有助于我们认识ISIS以及阿拉伯世界近期发生的种种事件。利斯特的研究表明,ISIS并不是阿拉伯世界一次短期的脱轨失常,而是在伊拉克有着深刻的思想和社会根源,可回溯到美国入侵前的时期,回溯到塔利班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发展阶段。利斯特也帮助我们认识ISIS的所欲所求,这是了解怎样摧毁ISIS的第一步。

我相信,要接受有关ISIS的这些事实,即该组织势力一心想要确立霸权并不惜任何代价,我们需要一种与美国现行策略不同的策略。首先,当前联盟的领导者应该是阿拉伯国家,而不是华盛顿。美国挑起领导者的大梁,只会让阿拉伯人和穆斯林想起美国过去在伊拉克、利比亚和阿富汗的滑铁卢,进一步激起反美情绪。

要建立打击ISIS的国家同盟,尤其是协调军事行动,美国的作用当然至关重要,但其真正的角色应该是协助阿拉伯人承担联盟的领导工作。这需要美国做出巨大的外交投资,这在目前并不显见。

阿拉伯世界自身存在严重分歧。在打击ISIS取得任何进展之前,迫切需要刺激阿拉伯国家之间形成更广泛的政治团结,消除分歧,更好地携手合作,共同发挥更重要的军事作用,从而最终战胜ISIS。此外,阿拉伯人和伊朗人之间的裂痕亟待修补。伊朗可以在打败ISIS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唯有同阿拉伯世界并肩作战,而非为仇作对,伊朗才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双方关系的改善也将有利于弥合目前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嫌隙。

库尔德人民保卫联盟击退ISIS,光复拉卡。

关键在于教育。阿拉伯国家必须形成一种反对极端主义的共同叙事,并通过更现代的教育课程来满足温和解释伊斯兰教的需要。阿拉伯政权唯有采取激进的举措,才能阻止年轻人不断被ISIS影响的趋势。不过,目前看来没有任何一位阿拉伯领导人具备此种认知。

如今,ISIS已经敲开黎巴嫩、约旦和沙特阿拉伯的大门,其他海湾国家也指日可待。要打败ISIS,铲除极端主义,鼓励更宽容的伊斯兰在这一地区的发展,各个阿拉伯政权必须就行动路线达成一致。美国和北约组织应当为此创造条件,开展紧锣密鼓的外交活动——而不应像现在的美国这样动辄付诸武力。必须从军事、政治、外交多方面击败ISIS,别无他法。

本文节选自《“伊斯兰国”简论》([美]查尔斯·利斯特 著,姜奕晖 译,中信出版社,2015-12)前言部分,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伊斯兰国”简论》
[美]查尔斯·利斯特 著  姜奕晖 译
中信出版社 2015-12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