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认可、无疾而终的爱情悲剧,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能唤起人们的同情与想象。莎士比亚的天才之处,在于用一部《罗密欧与朱丽叶》把这一故事打造成了文学艺术史上的一则经典母题,被后人反复演绎。
在上海音乐剧迷还在翘首盼望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时,一部号称“纽约现代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剧已率先抵沪。11月23日,百老汇经典音乐剧《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拉开了中国首演的序幕。演出将持续到12月6日,连演16场。
《西区故事》诞生于1957年,三年后被改编成电影上映,并一举斩获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的10项大奖,成为了美国最著名的歌舞片之一。
早在1949年,著名百老汇编舞家杰罗姆·罗宾斯(Jerome Robbins)与著名音乐家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stein)就开始计划将《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成现代音乐剧,于是找来剧作家亚瑟·劳伦斯(Arthur Laurents)参与作品编著。当时三人的构想,是描述在曼哈顿城东区的一位犹太裔少女与一位意大利籍青年的爱情故事,并将之命名为《东区故事》(East Side Story)。然而,随着两个族群之间冲突逐渐减少以及类似题材音乐剧的率先上演,他们暂时搁置了该计划。
1954年,伯恩斯坦与劳伦斯再度开启了这部音乐剧的创作。彼时,伯恩斯坦注意到拉丁美洲裔移民群体暴力冲突不断,便决定将故事背景挪至林肯中心一带的波多黎各移民社区,改名为《西区故事》。当时伯恩斯坦正忙于另一部作品《憨第德》(Candide)的创作,分身乏术,于是斯蒂芬·桑德汉姆(Stephen Sondheim)接手了歌词创作工作。三年后,《西区故事》在百老汇首演。
《西区故事》将“罗朱之恋”搬到了上世纪50年代的纽约街头。男女主角玛利亚和托尼分别来自两大针锋相对的街头帮派:由波多黎各移民组成的“鲨鱼帮”和由当地美国人组成的“喷气机帮”。两位年轻人逾越了文化背景的鸿沟悄然相恋,然而两个敌对帮派之间的仇视与偏见,残忍地抹杀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作为一部创作于60年前的音乐剧,《西区故事》的音乐有着浓重的时代特征,很容易使观众联想到同时代的美国好莱坞电影配乐。该剧音乐指导唐纳德·陈(Donald Chan)带领交响乐团为演出伴奏。在他担任音乐总监和指挥的100多部音乐剧和歌剧中,《西区故事》是他受邀最多的作品,至今为止他已为《西区故事》担任了3000多场音乐总监,超过了全球其他任何一位指挥家。唐纳德·陈在伯恩斯坦晚年与其相识,非常熟悉对方的作品。在他看来,《西区故事》的音乐融合了包括歌剧、爵士、拉丁乐等各种音乐风格,融合了大量了古典乐技巧,海纳百川的音乐让这部音乐剧在60年来不断吸引着新的观众。
此次来到中国的版本由杰罗姆·罗宾斯的学生——托尼奖最佳编舞提名乔伊·麦克尼利(Joey McKneely)创作于2005年,这也是目前全球唯一复拍罗宾斯原版编舞的版本。从2016年10月开始,麦克尼利携剧团开始了全球巡演,历经伦敦、巴黎、悉尼、东京等城市,终于在今年11月来到上海。麦克尼利在接受媒体群访时表示,这部剧在还原原作精髓的同时,在舞台设计、灯光、音响和服装上融入了诸多现代元素。
“我们希望能够吸引年轻一代观众,所以这部剧在很多地方看上去前所未有的摩登。比如说服装,有人知道音乐剧《油脂》(Grease)吗?《西区故事》和《油脂》同为1950年代的音乐剧,但如果你采用同样的服装设计,对现在的《西区故事》来说就不太合适了,因为这会看上去有点儿傻。为了让剧更现代,我们把服装设计得更性感、更裸露皮肤、更简单。这样今天的观众就能感到,‘哦我也想穿成那样,那是我的故事,我能感觉到。’在舞台上呈现当今世界的情感审美非常重要。”麦克尼利说。
他认为,《西区故事》之所以被誉为音乐剧历史上的里程碑之作,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这是第一部围绕种族主义、暴力和仇恨这一严肃主题展开的音乐剧,“直到1950年代,大多数音乐剧都以喜剧结尾,所有人都幸福美满,所有事都是美好的。《西区故事》是第一部以黑暗悲剧为结尾的音乐剧,结尾不再是又唱又跳,它更像真实的生活。因此它开启了新的音乐剧传统,即你可以以任何主题创作音乐剧,它可以是精神疾病、纽约市的艾滋病危机、移民问题甚至连环杀手。这些音乐剧的出现都源自《西区故事》所开的先河”。
第二,这是第一部将舞蹈作为叙事组成部分的音乐剧。“只是通过舞蹈,你就能讲述《西区故事》的故事了。舞蹈是故事叙述的一部分,如果你去掉舞蹈,就会失去很多信息和叙述——这是《西区故事》另外一个突破。”从首演效果来看,观众普遍对剧中精彩绝伦的舞蹈编排印象深刻,不少观众注意到舞蹈中融入了大量的芭蕾舞元素。麦克尼利表示,海选时非常注重演员是否具备较高的芭蕾舞技巧,是否能快速适应其他的舞蹈风格,例如拉丁舞。关于编舞,他还透露了一个不太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西区故事》的编舞实际上是由杰罗姆·罗宾斯和著名舞者、编舞家彼得·根纳罗(Peter Gennaro)共同完成的,剧中“鲨鱼帮”的所有舞蹈——包括最知名的片段之一《美国》(America)实际上都是由根纳罗编排的。因此,观众若是细心观察,或可发现两大帮派之间的对立也通过舞蹈表现了出来。
另外,《西区故事》还是第一部没有单独合唱团的音乐。剧中的每一位歌手、舞者都不是龙套,在剧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部剧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角色,每个人都被编织进了剧情里。”
偏见、歧视、种族冲突、对外来者的恐惧与控诉……剧中一段单纯美好的情缘,被这些力量生生斩断,令观众怅然若失。在麦克尼利看来,《西区故事》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60年来从未改变,在反全球化、反移民浪潮迭起的当下甚至更具有时代意义:“这个故事仍然发生在当下的每一份报纸上和每一个国家中,你可以把美国人和波多黎各人替换成任何其他民族。人们仍然害怕着另外一个他们不理解的种族,而这种恐惧带来了暴力,又因暴力而摧毁了希望。这就是《西区故事》想要传达的信息。”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