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开播,一面,《猎场》获得全网的版权抢占及高曝光制造的高期待,另一面,这部备受期待且有胡歌加持的年度大剧在开播后得到豆瓣1星低评分,《猎场》的口碑之路就这样和男主郑秋冬的故事线意外吻合:期待极高又跌入谷底,伴随着毁誉参半的争议进入了两极化的口碑与收视的“跌宕”,随着剧情的发展,一个最新的洞察是:虽有“少女杀手”胡歌的主演加持,但这部剧的男性追剧比例高达六成,这不但与胡歌本身的粉丝构成形成反差,更与电视剧大盘受众的数据形成了反差。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猎场》以一种“反套路”的表现,让同质化严重的电视剧市场又多了新的可能。
今年随着“大女主”戏同质化,市场已对男性题材作品佳作表现出“饥渴”,《人民的名义》收视率高达3.661%,便是观众需求的爆发式证明。在这种环境下,《猎场》通过非典型男主的“反套路”表现,无疑是对电视剧市场内容的一次绝佳互补。
但是《猎场》的播出可谓是一波三折,从未播出时即被剧方宣传过度渲染提前“封王”,到首播收视率不足1遭受漫天质疑,到现在逐步爬升,正是市场逐渐回归理性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口碑的豆瓣评分上,该剧短期内出现了严重两极化的情况:从未开播前备受看好的9.7,跌至开播后偏激的2.8,直至目前回归至平稳的6.2;而从打分人数上看,总共56030个人参与打分,其中14119个人打了五星,却也有12214个人打了一星的评价,一星和五星的人数加起来占了将近一半的份额,两级分化极其凸显。巧合的是《猎场》的口碑之路和男主角郑秋冬的故事线意外吻合:期待极高又跌落谷底,持续着毁誉参半的争议,爱它、恨它的两拨人,给出的理由却是一样的:《猎场》很“直男”。
成也胡歌,败也胡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角胡歌的标签效应无疑是其中重要原因,虽然胡歌本人也是压根没料到。“这个人的灵魂在我身体里住了太久,从我第一次读到剧本,我就是他了。”早在2016年《猎场》关机之时,胡歌就在微博表示,郑秋冬是他最爱的角色。胡歌挑大梁无疑是该局最受瞩目的亮点,然而“胡歌=剧王=高收视”难道就是市场定律吗?那倒未必——要知道让胡歌近年封神的《琅琊榜》,在电视上的平均收视率双台表现仅0.83%+0.809%,甚至排不进2015年全年度前50名。通过一系列实力角色,胡歌固然已是好品质的标签,却并不能为高收视提供绝对保证,毕竟演员质量只是一部剧的收视基础要素之一。
与此同时更具个例意义的是,正是胡歌以往角色的成功与定性,让其在《猎场》中所扮演的男主郑秋冬一开始就被观众贴上了下一个“梅长苏”的寄望。然而胡歌这次在《猎场》中却做出了大胆尝试——一个吊儿郎当的满口跑火车的“小混混”出没在各类打鸡血的场合,甚至还误入了传销一行,前期剧情铺垫对胡歌形象颠覆,让观众出现了“不适应”的阵痛。不完美的“梅长苏”让胡歌的女性受众无法接受,甚至出现口碑“反噬”的情况,不理智的声音也充斥在社交平台。但是郑秋冬的奋斗经历,却让胡歌走进了男性受众的心,成为直男心中的“奋斗榜样”,这也成为开播期口碑两极的重要原因。
男性受众占据核心
"不完美"更有共鸣感
除了演员的双面效应,在开播初期备受诟病的剧情问题,也随着情节的推进得到合理解释——“反套路”逆袭逐渐明朗,原来都是一场关于内容的精心布局:不难发现姜伟导演在塑造人物时,很喜欢运用一些“哑光”的色彩,通过前期的铺垫通过用郑秋冬还原那个时代的迷茫、衰败、萎缩的经验,他凝视着这个小人物的痛苦挣扎,他的微弱希望,甚至一次次试图在时代惊涛骇浪中试图力挽狂澜的努力。郑秋冬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是时代的一记记重拳,有卑微有悲壮,却反而让后面的逆袭更具力量,也让观众找到残酷中成长的意义。
而作为这部剧主要受众的男性受众,从这看似残酷剧情的“反套路”的大男主戏中更有代入感,周围一些完全不看电视的直男甚至开始追起了这部剧,甚至在社交平台直言:“根本停不下来。”“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特别是郑秋冬初期摸爬滚打时的奋斗历史,真实的让男性观众有共鸣感。他们却不是作为口碑重要出口的豆瓣的活跃用户,简而言之,直男不爱打分甚至不屑于打分,也是导致了这部剧口碑两极化的重要原因。
和职场偶像剧很大的不同,《猎场》看不到男主的霸道总裁人设,也没有“人生赢家”的完美预定。郑秋冬前期擅长小聪明却频频碰壁到头破血流,发展到后面逐渐成熟;在利益面前他也不是没有动摇过,却一次次被现实打脸。脱离了职场剧一贯的光鲜亮丽,主人公这种“不完美”的个性与历程,反而让人看到了背后沉甸甸的现实:没有一蹴而就的成长,踏实而努力的“高能逆袭”才是获得成功的必要途径。
《猎场》和近两年大火的剧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彻头彻尾的男性视角叙事,虽然没有特意为了迎合电视主流受众群女性观众做浪漫化处理,但是却能够切入到男性受众的痛点,比如能从剧中拍摄的现实中找出自己人生映射的共鸣性。在前期的郑秋冬的成长历程中看到了自己的成长缩影,直言:“跟我一模一样”而其“不完美的真实”更具有共鸣性。而《猎场》能够击中他们,或许是因为他们在剧中感受到了一种活着本身的疲惫,和如何深吸一口气继续上路的共鸣。
这种“不完美”的影响同样也反射到了主演胡歌身上,可以看到近年来他对自己挑战不同纬度角色的努力。经历了前期“不适应”的阵痛后,观众对胡歌在《猎场》的表现评价也渐趋理性。在目前看来胡歌对于角色的完成度较高,不仅表现出了职场生活的百般滋味,更传达了跌宕人生中的信念不灭,网友点赞之声也日益高涨。相比“自带男主光环”、“开挂金手指”,观众更期待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带领其感受生活百象找到内心共鸣。
《猎场》前期的基调很丧,这让很多习惯看“貌美”的韩剧的女性受众大大不能接受,但是只要熬过了前面的现实,恭喜你,是被《猎场》挑中的受众了,《猎场》或许是个有争议的作品,但瑕不掩瑜,蕴藏在其中的灰暗甚至求生欲,映射出的男性受众的共鸣感却是最珍贵的感受。
这也给市场带来信号:除了傻白甜、除了大女主、除了霸道总裁,观众渴求更丰富立体的形象照进现实,获得更好的文艺寄养。“不完美”才是当下电视剧市场现实题材需要弥补的缺憾,相较于过度的“艺术感”,有时候“真实感”带来的共鸣触动反而更具价值。”
职场恋爱太现实
花前月下才是女性受众的嗨点
中国式行业剧屡遭诟病就是运用过多的言情元素去迎合观剧主力军女性用户,这已经成为一种套路,同时也是市场对行业剧的一种放逐。相较于自带“滤镜”的偶像剧而言,《猎场》的“原生”滤镜就让很多女性受众直接弃剧了,而男性受众对这种所谓的“糙”一点的剧接受度更高,因为他们比起好看而言更愿意聚焦于剧集背后传递的现实意义。根据最新数据统计显示,《猎场》的受众画像电视剧非主体受众的男性占据了65%,所以可以说《猎场》的热播无论是在剧集的结构体现上以及剧情设置上,都是一场男性受众的“逆袭”,相比女性的嗨点在于看颜值,看言情,男性更多的是看到的随着主角的“反套路”逆袭,映射出自己的人生。
“在这个世界上即使只有一个人信任我,我也绝不能够让他后悔。”这句来自《猎场》的经典台词,恐怕正是该剧想要表达的核心:即使受众有限,也绝不能让追剧的人后悔。
微观视线,洞察传媒圈:
出品 | 传媒微观
主 编 | 兮兮子 责 编 | 霍 霍
视 觉 | 小 脸 编 辑 | 庄 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