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写稿机器人”斩获新闻科技奖,你看的大量资讯不一定出自人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写稿机器人”斩获新闻科技奖,你看的大量资讯不一定出自人手

“机器和人并不是谁要替代谁,我们更可能出现的未来是人机共存、人机协作甚至是人机共生。”

全文总计2463字,阅读时间大约5分钟

在上周召开的2017年度“王选新闻科学技术”颁奖大会上,新华社机器人采访和写稿项目获得一等奖。即使新闻行业里已经普遍开始试水写稿机器人,这一奖项也在媒体界引发惊诧与思考。

有人预言,在不远的未来,写稿机器人将彻底取代人类记者,也有人认为,写稿机器人只是在规则既定的部分写作领域里有挑战性,但在规则模糊,乃至不断打破规则的高创造领域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对所有媒体从业者来说值得思考的是,写稿机器人到底是我们的对手还是帮手?未来的创作领域里,人们将如何与写稿机器人共存?

“i思机器人记者”首次两会采访,机器写稿斩获新闻科技奖

据了解,新华社机器人采访和写稿项目由新华社音视频部、新华社技术局、上海海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九州永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四家单位共同研发。新华社首个机器人记者“i思”是这一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i思机器人记者在2017年“两会”上投入使用,是首款实现两会采访的实体智能机器人。在今年“两会”上,“i思”与权威法学专家就《机器人什么时候具有民事权利?》进行了视频对话采访。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i思机器人记者集成声控识别、人脸识别、情绪识别等技术,还构建了能动态学习的中文知识图谱,使其可以一定程度上以类似于记者的方式进行采访。

国内主流写稿机器人一览

1,腾讯Dream Writer

腾讯从2014年12月开始筹划并建立数据库,到2015年3月正式启动机器人写作项目,经过开发和测试约半年后,旗下写稿机器人Dream Writer于2015年9月正式上线。DreamWriter目前在财经+科技应用方面的发稿量超过2000篇/天,体育稿量500篇/天,包括每天行情报盘、上市公司公告精要报道,以及体育赛事每轮每场的消息。

2,南方都市报写稿机器人“小南”

今年一月,南方都市报社写稿机器人“小南”正式上岗,并推出第一篇共300余字的春运报道。此外,南方都市报社、凯迪网络和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还在小南的基础上,联合成立了“智媒体实验室”,探索人工智能在媒体上的更多应用。

3,今日头条Xiaomingbot

Xiaomingbot,是今日头条头条实验室的研发成果,其写稿模块是由头条实验室与北京大学计算所)联合研发而成。这是国内第一款可以报道奥运赛事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在结合了最新的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视觉图像处理的技术之后,通过语法合成与排序学习生成新闻。该程序可以通过两种文本生成技术产出新闻:一是针对数据库中表格数据和知识库生成自然语言的比赛结果报道,即简讯;二是利用体育比赛文字直播精炼合成比赛过程的总结报道,即资讯。

4,第一财经“DT稿王”

“DT稿王”是阿里巴巴战略入股第一财经后,双方共同酝酿、联合推出的一款在DT(数据技术)时代帮助财经记者快速及时写稿的智能写稿系统,用机器代替人完成实时监控信息源,利用文本解析和信息抽取技术实现自动信息抽取,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并融合第一财经编辑记者团队的经验、智慧,以模板和规则知识库的方式根据实时抽取的信息做出判断,输出相应的模板及规则知识库内容从而产生新闻,以此应对海量、高速、多样的大数据产生的信息。

技术演进解放媒体人力,更多依靠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

其实,机器人写稿并不是新鲜事。近年来,写稿机器人在不少媒体和网站上加速布局。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正在深入传媒业,并推动着这一行业的变革。

事实上,有不少资深媒体看好机器人写作的前景。例如,《纽约》杂志作者KevinRoose就认为,“自动写作将是未来新闻行业最佳发展趋势。”自动化写作服务NarrativeScience的调查报告也预计到2020年前后,90%以上的新闻报道都将由机器来完成。

从技术角度看,写稿机器人的新闻生产可以不依赖于现场采访获取素材,更多是依靠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通过对数据和资料的快速搜集、加工,最终按照文字模版编制而成。

举个例子,目前写稿机器人涉足更多的领域是体育、财经等方面,这些领域都涉及到大量数据。从庞杂繁复的数据中寻找可用信息,就准确度和速度而言,机器人比人类更有优势,而且也减轻了媒体记者的工作强度。

机器写稿仍存局限,需要规则辅助才能完成工作

不少媒体人士认为,记者和编辑的工作依赖思考,而机器人完成工作还需要记者将自己的想法输入进去,报道其实还没有脱离记者思维方式和思维高度的较量。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写稿机器人并不会完全替代记者和编辑。机器人写作探索的领域主要是资讯和快讯,内容生产方式主要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平台,优势在于适用在信息量巨大的财经资讯类新闻,其实涉足的领域还是有局限性的。

从技术上讲,机器人写稿需要一定的设置,包括数据库的建立、稿件逻辑的设定、语言包的更新等。有了基础配备,才可以提高时效,机器的成稿才具备新闻要素,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力。因此未来机器人报道会涉足更多领域,在传播上会不断去突破传统报道所谓的防线。人类能做得很多,除了记录事实外,进行高质量的报道才是媒体人的责任。

未来的媒体内容创造趋势是人机协作

目前来说,写稿机器人可以成为记者和编辑的助手,凭借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可长时间运行的特性,理想情况下,可以将采编人员从搜集数据、整理素材等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机器人写作也是帮助媒体人自己去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释放出媒体人更多的潜能,做更高附加值的、更富创造性的工作。人类思维是灵动的,具有创新性,不拘泥于程序设计,新闻媒体人可以做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分析报道。写稿机器人实则是一个初级的事件记录员,媒体人可以发挥自身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成为高级别的媒体撰稿人。

虽然如此,但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人类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及伦理审视是机器人技术所无法替代的,过度依靠“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新闻稿件缺乏温度和真情,也可能会导致稿件缺乏深度和高度。机器人生产新闻是未来的趋势,但机器人也需要人去操作,更需要人机协作来完成较为复杂的新闻稿件撰写。在这一过程中,媒体人仅仅是抛离了简单的工作,但需要进行角色转变,审阅机器人稿件,做好把关人角色。

正如媒体人杨澜所言,“机器和人并不是谁要替代谁,我们更可能出现的未来是人机共存、人机协作甚至是人机共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写稿机器人”斩获新闻科技奖,你看的大量资讯不一定出自人手

“机器和人并不是谁要替代谁,我们更可能出现的未来是人机共存、人机协作甚至是人机共生。”

全文总计2463字,阅读时间大约5分钟

在上周召开的2017年度“王选新闻科学技术”颁奖大会上,新华社机器人采访和写稿项目获得一等奖。即使新闻行业里已经普遍开始试水写稿机器人,这一奖项也在媒体界引发惊诧与思考。

有人预言,在不远的未来,写稿机器人将彻底取代人类记者,也有人认为,写稿机器人只是在规则既定的部分写作领域里有挑战性,但在规则模糊,乃至不断打破规则的高创造领域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对所有媒体从业者来说值得思考的是,写稿机器人到底是我们的对手还是帮手?未来的创作领域里,人们将如何与写稿机器人共存?

“i思机器人记者”首次两会采访,机器写稿斩获新闻科技奖

据了解,新华社机器人采访和写稿项目由新华社音视频部、新华社技术局、上海海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九州永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四家单位共同研发。新华社首个机器人记者“i思”是这一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i思机器人记者在2017年“两会”上投入使用,是首款实现两会采访的实体智能机器人。在今年“两会”上,“i思”与权威法学专家就《机器人什么时候具有民事权利?》进行了视频对话采访。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i思机器人记者集成声控识别、人脸识别、情绪识别等技术,还构建了能动态学习的中文知识图谱,使其可以一定程度上以类似于记者的方式进行采访。

国内主流写稿机器人一览

1,腾讯Dream Writer

腾讯从2014年12月开始筹划并建立数据库,到2015年3月正式启动机器人写作项目,经过开发和测试约半年后,旗下写稿机器人Dream Writer于2015年9月正式上线。DreamWriter目前在财经+科技应用方面的发稿量超过2000篇/天,体育稿量500篇/天,包括每天行情报盘、上市公司公告精要报道,以及体育赛事每轮每场的消息。

2,南方都市报写稿机器人“小南”

今年一月,南方都市报社写稿机器人“小南”正式上岗,并推出第一篇共300余字的春运报道。此外,南方都市报社、凯迪网络和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还在小南的基础上,联合成立了“智媒体实验室”,探索人工智能在媒体上的更多应用。

3,今日头条Xiaomingbot

Xiaomingbot,是今日头条头条实验室的研发成果,其写稿模块是由头条实验室与北京大学计算所)联合研发而成。这是国内第一款可以报道奥运赛事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在结合了最新的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视觉图像处理的技术之后,通过语法合成与排序学习生成新闻。该程序可以通过两种文本生成技术产出新闻:一是针对数据库中表格数据和知识库生成自然语言的比赛结果报道,即简讯;二是利用体育比赛文字直播精炼合成比赛过程的总结报道,即资讯。

4,第一财经“DT稿王”

“DT稿王”是阿里巴巴战略入股第一财经后,双方共同酝酿、联合推出的一款在DT(数据技术)时代帮助财经记者快速及时写稿的智能写稿系统,用机器代替人完成实时监控信息源,利用文本解析和信息抽取技术实现自动信息抽取,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并融合第一财经编辑记者团队的经验、智慧,以模板和规则知识库的方式根据实时抽取的信息做出判断,输出相应的模板及规则知识库内容从而产生新闻,以此应对海量、高速、多样的大数据产生的信息。

技术演进解放媒体人力,更多依靠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

其实,机器人写稿并不是新鲜事。近年来,写稿机器人在不少媒体和网站上加速布局。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正在深入传媒业,并推动着这一行业的变革。

事实上,有不少资深媒体看好机器人写作的前景。例如,《纽约》杂志作者KevinRoose就认为,“自动写作将是未来新闻行业最佳发展趋势。”自动化写作服务NarrativeScience的调查报告也预计到2020年前后,90%以上的新闻报道都将由机器来完成。

从技术角度看,写稿机器人的新闻生产可以不依赖于现场采访获取素材,更多是依靠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通过对数据和资料的快速搜集、加工,最终按照文字模版编制而成。

举个例子,目前写稿机器人涉足更多的领域是体育、财经等方面,这些领域都涉及到大量数据。从庞杂繁复的数据中寻找可用信息,就准确度和速度而言,机器人比人类更有优势,而且也减轻了媒体记者的工作强度。

机器写稿仍存局限,需要规则辅助才能完成工作

不少媒体人士认为,记者和编辑的工作依赖思考,而机器人完成工作还需要记者将自己的想法输入进去,报道其实还没有脱离记者思维方式和思维高度的较量。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写稿机器人并不会完全替代记者和编辑。机器人写作探索的领域主要是资讯和快讯,内容生产方式主要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平台,优势在于适用在信息量巨大的财经资讯类新闻,其实涉足的领域还是有局限性的。

从技术上讲,机器人写稿需要一定的设置,包括数据库的建立、稿件逻辑的设定、语言包的更新等。有了基础配备,才可以提高时效,机器的成稿才具备新闻要素,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力。因此未来机器人报道会涉足更多领域,在传播上会不断去突破传统报道所谓的防线。人类能做得很多,除了记录事实外,进行高质量的报道才是媒体人的责任。

未来的媒体内容创造趋势是人机协作

目前来说,写稿机器人可以成为记者和编辑的助手,凭借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可长时间运行的特性,理想情况下,可以将采编人员从搜集数据、整理素材等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机器人写作也是帮助媒体人自己去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释放出媒体人更多的潜能,做更高附加值的、更富创造性的工作。人类思维是灵动的,具有创新性,不拘泥于程序设计,新闻媒体人可以做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分析报道。写稿机器人实则是一个初级的事件记录员,媒体人可以发挥自身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成为高级别的媒体撰稿人。

虽然如此,但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人类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及伦理审视是机器人技术所无法替代的,过度依靠“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新闻稿件缺乏温度和真情,也可能会导致稿件缺乏深度和高度。机器人生产新闻是未来的趋势,但机器人也需要人去操作,更需要人机协作来完成较为复杂的新闻稿件撰写。在这一过程中,媒体人仅仅是抛离了简单的工作,但需要进行角色转变,审阅机器人稿件,做好把关人角色。

正如媒体人杨澜所言,“机器和人并不是谁要替代谁,我们更可能出现的未来是人机共存、人机协作甚至是人机共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