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斯拉CEO:花40亿美元送人类上火星,美国政府不做我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斯拉CEO:花40亿美元送人类上火星,美国政府不做我做

“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持续下去的话,我觉得2025年可能就是一个人可以上火星的时机。”

作者:小肥人

编辑:张楠

口述:埃隆·马斯克

特斯拉2015年中国市场兵败,前三季度分别卖出797、883、1345台车,全年数据远低于1万辆的预期,但下调2016年市场目标后,那台在中国的税前售价约为22.5万的Model 3却快速为其扳回一城。
 
埃隆·马斯克刚刚在Twitter上更新的预订数字显示,2018年才能在中国市场交付的「Model 3 期货」,全球已定出23万台。
 
其实这不影响舆论以各种极端与颂歌的描写方式处理他的报道,对埃隆·马斯克来说,令人无话可说的一个优势是,从一开始,他就以更高层级的思维方式在商业中行事,无论Tesla、SolarCity和SpaceX们成长路径是否通畅,作为一个「偶像」的马斯克,几乎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来自去年年末他在清华大学的一次分享实录,作为对邮件文字细微瑕疵都十分介怀的「暴君」,想必马老师不会对速记原文满意,博望志做了精编处理与必要的删减。
 
 
事实上我当时并不确定要去读大学,不知道想要干什么,最早离开南非之后,我是想去美国,因为那里的技术非常的发达,商业环境也很好。所以在17岁的时候离开了南非,我当时想做一些创新性的工作,所以选择去了北美。
 
我当时就这么想的,当时最顶尖的技术都在北美。我17岁办了护照先去了加拿大。当时就是想跟上全球最先进的技术,首先我的父母搬走了,然后我也就离开了南非。
 
当时互联网也刚刚兴起,我到加拿大之后给他们写了一封信,但他们从来没有给我回信。我那边有一个叔叔,最终得到了妈妈的回信,但是那个时候已经是夏天了,我在那边住在一个学生公寓,大概工作了几个月,大部分是在多伦多的电脑公司。之后我决定要去上大学,不然的话很难达到我的目标。
 
我考虑两个可能性,一个是电脑工程,另外一个是去女王大学。我去了沃德鲁,但是那个地方女生不多,所以我就想,可能没那么有意思吧。然后就去了女王大学,在那遇到了我的妻子,所以还不错吧。学了很多课程,商业、数学、工程,应该说涉猎比较广泛。
 
之后我去了沃顿,事实上之前有很多人从女王大学去了沃顿,有些反馈非常好,所以我也想像他们那么做,但是当时没有钱,为了去沃顿必须得到奖学金,不知道怎么能得到奖学金,但是我还是申请了,他们也给了我奖学金。
 
我在第一年结束了商业的课程,但有两年的学制,所以我想做点别的,我就开始学物理。我当时想要不要去华尔街,还是说去做工程,学理科继续深造,所以我当时拿到了物理的学位,然后又去了斯坦福,当时决定要做研究了,所以当时是去研究电池容量方面的一些技术。当时融合了物理学、材料学比较综合性的学科,但是我后来就辍学了,第二天就辍学了。
 
大概两三天我就辍学了。事实上是休学,如果没有好的出路的话,就回去继续上学。
 
 
 
 
我觉得物理,或者说科学类更多是让你了解到世界本身的本质,我们应该问怎么样的问题,讨论宇宙的终级或者宇宙的真理,这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另外我学商科是认为毕业了之后可能要给经济学位的人打工,如果他们知道的东西比我知道的东西多,我是不利的,所以我需要知道新的东西。
 
物理是一种最好的理解新生事物的方式,尤其是反直觉的事物。比方说量子力学它是非常反直觉的,大家可能认为现实上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但事实上就是这样的,很多实践证明就是出现这样的情况,极端的假设情况下是存在的。
 
物理之所以在反直觉的领域取得进步,就是把所有的事物拆开,拆到最本质的核心,然后你从那个地方开始思考,我想这应该说是唯一一个当你要了解新事物的时候可行的思考方法。因为通常一般都是类推。也就是说,我们都是做别人做过的事,只是做一些稍微的调整,这是一个捷径。
 
事实上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不可能随时用第一定律思考,面对新的事物的时候,这样思考方式非常重要。如果你是推理、类推的话,它是一种演绎的方法,但它只是借鉴别人的东西。(当然)大部分时间是这么做的,事实上必须这么做,否则没办法生活。
 
我是比较喜欢物理。但(中国物理教学)最大的问题是方法不大对,一般是教一些公式,需要背一些公式,背这个,背那个。基本的含义并没有传达给学生,并没有教给学生,这些公式代表什么,实际当中是怎么利用的,这个公式表达或者描述现实的情况,这是非常非常美妙的一点,但是这个信息并没有传达给学生。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说,你是要教给大家怎么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而不是怎么利用这个工具。你们可能会说把这个问题拆开,分开来看,然后再把它合在一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具呢?需要一个扳手,一个螺丝钳,各种各样的工具,当你把工具拆开之后才理解这个工具用来干什么的。但是反过来,在螺丝钳上,扳手上教一个课程,这是非常糟糕的教学办法,而且很难记得住。
 
大脑的演变过程其实是让我们记住对自己有关系的东西,所以你首先要创造这个东西跟你有什么关系,不然你很难记得住它。
 
你要让人们感觉得到看到物理之后大开眼界,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有吸引人的故事,而不是一堆公式,对他来说一点意义都没有。
 
 
当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就想,我希望参与那些能够对人类未来促成积极影响的事业,我想有五大领域,包括因特网、可持续能源、去其他星球生活、基因学和人工智能,最后两个领域我觉得好像是双刃剑。
 
其实我也算是考虑过它们,但不可能全部参与,后来发现我还是参与了前三项。我想参与那些对未来有大影响的领域,而不只是创造了公司或只是为了创造公司,刚开始的时候想在一个公司工作,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创业的。
 
我在大厅里晃悠跟人聊天,后来我想不知道该去哪,就创造了一家公司。我就是想成为有用之材。
 
起源并不是为了创造公司而创造公司,2001年的时候我和几个朋友讨论,为什么不能去火星呢?我们60年代就去了月球,肯定可以登陆火星了。后来我上美国航天局看火星计划,发现什么都没有,后来我了解他们已经不把这个列入目标了,当时已经取消了登陆火星的目标。
 
后来我想搞一个慈善活动,把温室气体放到火星上去,如果去火星就是我们去过最远的星球了,这个应当让公众觉得热情澎湃,会给更多的预算,也许我们可以再搞一个所谓的登陆计划。还去了三次俄罗斯,当时想买他们用过的火箭和航空器以便登陆火星,但后来没买成。
 
其实我的前提是错的,我以为人类没有去火星是因为没有意愿,但实际上不是,后来我想应当创造一个公司来减少人们去外太空的成本。60年代以来这个技术没有更多革新了,反而变的越来越糟,成本越来越高,这是我创造这个公司的前提,刚开始以为成功几率最多10%,但如果没有人做这个事情,人们不去改进火箭技术永远上不了火星。
 
后来我也接受了俄罗斯人的报价。我们认为当时火箭是他们因为裁军裁下来的折扣火箭,当时不买火箭成本又会增加,只是一个短期更便宜的火箭,不会是以后一直便宜,所以我们如果可持续登陆火星的话,用俄罗斯人是不管用的。
 
 
(我)自学学的更快,比科班学的更快。(方法是)读很多书,跟很多人交谈,还有自己做实验,(因为)有的时候书里的东西是不正确的。这个有作用的,而且学的很快,只要愿意读书,所有信息都已经写出来了。
 
比如机器人学,你读书的速度比听讲座快得多,而且你读的速度也比听的速度快得多,所以效率更高。
 
物理学的基础对我来说是最有用的,也就是说如何考虑物理学的方式,就是最有帮助的,我们通过物理学思考问题,首先第一个,学习的是它怎么改变人们的方式,以及一段时间人们的学习方式,因为他们学到一个模型比另外一个模型更好,这对我们来说是有帮助的。最简单的物理学就是最有帮助的,但是你一定要认真学习,因为物理学101其实是最有帮助的。还有量子物理学也非常有意思,量子物理学是最真实的。
 
但是量子物理学非常难。非常反直觉不能用普通的思维,现实的方式考虑量子物理学,普通思维方式在其他方面很管用,量子物理学不管用,因为你的这种直觉很难学,而且需要很多数学和统计学的知识,但如果统计学学的很好的话,量子物理学可能会学的不错。
 
统计学很有意思,我也想学统计学,大家都应当学统计学。不然的话很可能被骗了,有一句话这么说,丘吉尔他说有谎言,有糟糕的谎言,还有统计学,也就是说统计学是不容易被你骗的。
 
(钱颖一:是丘吉尔这么说的?)可能不是吧,我随便引的。一个英国人说的。
 
(人类上火星)我觉得大概十年。我可以上,其他人也可以上,我们有很多特别有才的人在我们公司工作,有五千人特别有才。此时此刻我觉得很有信心,可以重复使用火箭,我们两次掉到海里了,还有一次几秒钟火箭爆炸,我们还是取得了很多进步的。我特别乐观,在未来的几个月,可以把火箭安全的进行降落。这个(上火星)是非常有可能的,90%的可能。
 
10年后(实现)我觉得50%吧,其实要看全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全世界的状态如何,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持续下去的话,我觉得2025年可能就是一个人可以上火星的时机。
 
可反复利用很重要,物理学第一定律的分析很重要了,大家要以类比的分析来看。你看看以前怎么样利用空间站,比如俄罗斯的项目就上了空间站,以前不断重复利用并没有使得成本下降,反而使得每一次发射成本上升了,当时每年40亿美元的预算,只能飞四次,所以说每一次要花10亿美元来送一个火箭上太空,而且用了一次就废掉了,所以人们就会考虑基于这一点。
 
首先看物理学第一定律,物理学推进器是什么,比如用新的飞机油。我们火箭推进器的成本是非常低的,但是可能火箭是要60亿,推进器占到了一半的成本,我们要改进推进器的成本,这样能够降低总体的成本。可重复使用这个问题通过这个降低载人的成本,但是还有维护的飞跃。如果我们实现载人航空航天的话,在火箭方面,把成本降低到与民用航空成本差不多,也许每次飞行在6万美元左右,这是我们最终的一个目标。
 
如果看目前的火箭技术,或者发射成本状态,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正常的,我们可以普遍接受的状态,但是如果你能够从本质上来去看的话,看一下是不是改进一下火箭的材料,改进一下燃料的组成,当这些所有的因素发生改变带来你想要的结果,大幅降低火箭发射成本、维护成本和发射成本。问题是怎么把各个方面有机组合在一起,能够更有效率的进行工作。事实上这种可重复使用的技术占成本只是总成本很小的一部分。
 
解决新事物必须回到本质找到解决办法。
 
我想人类的历史或者走向是两个,第一是我们去了其他的星球,另外是灭绝,这两个都是有可能的。你知道第一种是更好的办法,这样的话必须在另外星球开发一个栖息地,火星是一个选择,我们应该尝试这么做,事实上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于我们来说有可能把生命带到地球之外的地方去,不管是在长期还是短期,我想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尽快的行动。
 
这就是我们目前考虑到人类文明面临的一些威胁,这是我们比较现实的,需要考虑的问题。
 
 
特斯拉成功的几率,一开始是非常渺茫的。一开始美国和其他国家电力汽车发展都不是特别的好。大的背景也不好,很多公司生存都非常困难,在美国只有特斯拉和福特没有破产,当时美国其他汽车公司都接近破产。
 
10%的(存活)机会,我们很多时候都要破产了,特斯拉和SpaceX都是一样,当时发射三次都失败了,预算只够发三次,做第四次好在成功了,否则的话我们就永远拜拜了。
 
特斯拉很多时候都快破产了,很多次。在2008年时候,融资基本上在最后一天,最后一分钟完成的,如果是那个时候没有筹到钱的话,几天之后我们就应该破产了。非常惊险地活到了现在,而其他的公司当时的基础比我们好很多,现在我们也好很多,因为特斯拉现在有Model X、Model S,SpaceX也有很多合同,大部分来自NASA的,还有很多的通讯公司,我们渡过了难关,但那个时候成功的几率非常渺茫,有时候也是有点幸运的成分。
 
未来会有1亿辆车推向市场,(你)只能拿到市场份额10%,最多了,这是一个共赢的市场。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局面,这并不是一个天然带有垄断性的行业,是竞争性很激烈,但是很难做到垄断。所有交通都需要电力驱动的。
 
所有除了火箭之外所有的交通都会是电力驱动的。火箭不是,我非常确定不会有这样的事情。你用数学算一下,除非末端有推动力,否则是没办法升天的,这是普遍的道理。
 
(车像宠物)你要照顾你的车,要为车做很多事情。比如“空中升级”OTA,要升级你的软件,要停到车库,要护理它,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这是很常规的做法,你买了车理所应当做这些事情。就像买了电话,买了电脑,你要给他们充电,买车之后有一些事情期望里面自然而然要做的。
 
无人驾驶是要发展的,我们自动驾驶的系统已经投入使用了,我们在慢慢升级这个系统。我的猜想是在三年之内会看到完全可以自动驾驶的车。
 
我不想变成(人开车不再合法),我想可能有的辖区,或者有的地区会认为人开车在那个时候变成不安全的事情了。我支持人们开车,但是很可能未来某些地区认为人开车不安全,所以是不合法的。
 
如果一定阶段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技术够成熟的话,那么对人类驾驶来说问题就变成允不允许人再继续驾车了呢?当然可能有不同利益群体判断最后做这个结论。到底是人开车更危险,这样的话到底是合法还是不合法。这是大家判断的。
 
中国这么高的电动汽车产量非常令人印象深刻,这是很好的事情。我也看到中国二氧化碳捕捉技术,在这方面已经成为了世界的领袖。在可持续能源生产和消费方面也是世界领先的,我认为这是很好的事情。
 
从特斯拉来看的话,我们是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其他的行业,我们并没有对技术申请专利,大家都能用我们的技术,没有任何的费用。希望这样对全球有帮助,你都不用告诉我们用了我们的技术,你觉得有用拿去用就可以了,我想这会对中国企业有所帮助的。当我们制造新的汽车,可能也会考虑一下对于电力汽车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样的。可能会有很高的性能,时速会很多,加速会很好,未来电力汽车驾驶感会非常好,你的驾驶乐趣非常高,希望电动汽车比汽油车更酷,更炫,中国电动车领域发展非常兴奋的,政府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未来是非常看好的。
 
我们Model 3只有Model X一半的价格,进口中国关税很高,未来会在中国投产,这是长期计划,会减少我们进口税,降低购车的成本,最终可能会变成现在的三分之二的价格,本地投产之后你的成本大概降低三分之一,事实上续航里程会更长。
 
五年前我跟一个朋友打赌,说20年,离现在15年之后认为所有的车都是电动车,五年过去了,现在我还是非常的自信。我认为超过一半的,在2030年有超过一半的新生产的车会是电动汽车。我是很有信心的,一个车报废是20年左右。即便到2030年有一半的车是电动的,但是一年的产量只有1亿,而目前车有20亿,所以要取代整个车还是需要花一段时间,中国的份量会是最大的。
 
中国从工业能力角度来说,中国工业能力最大,什么东西都是最大,几乎所有东西都是最大。不是所有行业中国最大份额了,但是在宏观的工业产出方面中国的份额将是全世界最大的。
 
我猜中国会在这个领域成为领头羊的国家,当然有些小的国家可以超过,但是如果要说任何国家有可能的话,那中国一定是领头的。
 
(充电)这个东西比人们想象的容易,电气化已经广泛得到使用了,现在已经很少找到没有电的地方了,而且大多数的电动车充电会是在家里,有的时候是在办公室,只有长途开车的时候在外面。所以很多人以为到处都要有加油站这样有很多充电站,其实不是,你只需要在家,在办公室,可能在长途的时候外面充电,有一些有些市区街上停车的话就要充电,总体人口而言是很小的比例,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可能你需要政府帮忙在外面充电,但是如果车在哪里过夜的话,或者在哪里度过白天的话,那需要充电,但是不需要在商场或者零售店,人们很可能像充手机一样充他们的。
 
它的确是个心理障碍。实际如果你有一辆电动车其实完全没有问题的,当然你的里程一定要足够长。起码有400-500公里的里程,有这个里程充电不是人们的问题。
 
 
中国是最大的太阳能板的生产国。虽然有些大公司的确倒闭了,但是尽管如此中国还是光学太阳能板最大的生产国,这是很棒的事情,而且没有政府补贴。
 
一般规律上而言,政府干预经济通常不是个好做法。为什么呢?你不希望增加经济中的错误,价格只是信息。如果政府的行动使得信息错误升高的话,这就会使得经济受到负面的影响,大层面来说政府应当考虑如何减少信息错误,以及价格的扭曲。而补贴到底是升高错误还是降低错误呢?
 
在可再生能源这方面,我觉得只要对二氧化碳定价就会减少经济中的错误,我们甚至可以说现在只要造成二氧化碳的价格是高于零的话是好的,对二氧化碳定价不是一个受欢迎的做法,也就是说政府应该怎么做呢?他应当补贴低碳的活动,比如光学、电力车,对这样的活动进行补贴。当然不如对二氧化碳直接定价来得快。对洁净能源,电力车进行补贴,其实就是为了企及纠正价格上的误区,因为其他的车创造了二氧化碳,而电力车没有,所以只要对其他的。
 
大家都应当学物理101,这是很棒。经济学也是这样。大家都应当理解经济学的原理。
 
Solar City这个项目,太阳能的安装能力现在很明显的,就是那些非太阳能板的价格在总价格中占的比例太高,也就是说要设计屋顶上的太阳能板,以及把这个板装上去,获得许可、保养,这些七七八八的费用都是一些不是特别光明的费用,也不是技术上的费用,但这些费用,当然也跟技术相关,这也是技术一部分。比如说总体的安装费用,占比太高,需要更多企业家发挥创意。我的两个表兄,很有创意的表兄在太阳能上进行了创业。
 
(他们)一个是工程师,另外一个是做销售,做领导的材料。当然他们都是很好的人,创造了一个公司,跟我没关系,是为了做大型的电脑和电脑设备管理的一家公司,如果你是联邦快递,在全世界有6万台电脑,如何管理这6万台电脑呢,他们就创造了一些软件来管理大量的电脑设备,而且是从中央位置来管理,远程位置来管理。这个对管理数以百万物理上太阳能板是很好的软件,他们在做这个事情。而另外我觉得这个项目成功率比我这些公司都更高,所以我就说服他们去创造这样的公司,而他们做的非常棒。Solar City上来说我只是老是去董事会听听好消息而已,这是我的贡献。
 
实际上功劳是他们的,这个是上市公司。
 
我希望Solar City可以促进太阳能产业的发展速度,变成了一个经济问题,太阳能如果人们觉得价格更低发展速度就会更快。比如产生二氧化碳的能源没有为二氧化碳释放受到一定的惩罚,比如说对海洋的加热作用等等。太阳能其实还是在进步的,而且会继续每年获得增长,当然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增长那么快,但每年都会不停的增长。
 
从长期而言绝大多数的能源生产将都是太阳能光学产生的能源,天上有个巨大的“聚变机器”叫做太阳,而且非常方便。但大家没有理解到有多少能源到达了地上,每公里是1GW,这就是太阳照射到地球的比例。如果把所有核电厂空白地区布上太阳能板,你会发现这个太阳能板产生的电比核能产生的电要多。
 
任何新技术发展都有共通之处。新技术的发展历程都很类似,Paypal是一家软件技术公司,特斯拉是做汽车的,也是做能源的。SpaceX是火箭公司,我们把工程师安排到某个项目上,让他们达到一个特定的结果。我想这在任何一个领域做法都是类似的。
 
 
创造公司是很难的,我可能并不会建议大家去做,总体而言要创造一家公司刚开始好像人们都很乐观,人们都觉得无限可能,六个月之后,可能一年到顶就没有这个感觉了,后来的几年就是极端的痛苦,后面是失败,这是很正常的经历。
 
在我看来这件事情很重要,一定要在电动汽车行业做出创新。我一开始想从PayPal的钱中拿一半出来,如果都没有了,我还有另外一半。但是实际结果不是这样的。
 
这个公司就变成了我的孩子。你的孩子如果吃不上东西,你会不给他吃吗?
 
(读书)我觉得历史类的书籍不错,很有趣。历史当中能学到很多东西。很多例子,总的来说看历史当中有趣的人物,他们经历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如何克服,这些都非常鼓舞人心。我想阅读本身就是很好的事情,你会看到很多杰出的作家。比如莎士比亚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很难有人不喜欢莎士比亚,有很多非常惊人的非常好的作品。本·富兰克林,当然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作家,他们在正确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科幻作品突破了人的极限。是在日常场景当中超脱出去的一个场景,读起来很有趣的,会突破很多限制。很多科幻作品,都有很好的想法。
 
我从科幻小说当中得到启发。这些作品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你可以大胆的想象,去探索,你会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过程,我们想把科幻变成现实。
 
一个有用的人可能会需要创造一个公司,可能需要成为一个工程师,但是最终目的都要成为有用的人。我希望人们认为我是一个有用的人。
 
我想总的来说是这样,一个人做了对这个世界有用的事情。我觉得这是很好的评价,他是个有用的人。
 
我想去火星,当然也有很多的困难,我希望空间技术的发展能够让更多的人去火星,也希望能够让人类成为一个跨行星的物种。
 
人类变成多行星的物种为了延长人类文明的跨度,我们为了保护这个文明不受到自然灾害,或者灭绝性事件的损害。比方说大火星喷发,比方说行星撞地球,内部板块碰撞、漂移等等自然灾害,那个时候人类会面临灭绝的问题,事实上在地球上这样的事情发生很多次了,我认为让人类找一个另外可以居住的星球是非常有必要的。很有可能人类会自己灭亡,我希望不会有第三次世界大战,但是可能会有,未来如果发生这样世界大战的话,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后果,考虑到今天技术的发达程度。我觉得有一个备选星球是很明智的选择。
 
对于成为一个跨行星物种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更多是非常激动人心的想法,也就是说如果说我们去了火星会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冒险,这是我能够想象最最激动人心的冒险,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对于没有去火星的人也是一样,他们也会受启发,深受鼓舞。也许到时候只有很少人去到火星,但是这也是很鼓舞人心的力量。对于人生来说,人生一直很苦,要解决很多的困难。
 
 
SpaceX在举办学生的设计比赛,我们想做1.5公里长的测试,就在我们公司旁边。我们会搞一个年度的比赛,大家来设计最好的超级回路的技术,这很有趣。关于未来的发展,我想未来是有很多潜力的,基因、人机交互方面有很多的潜力,过去都是科幻,但是未来都是可能性。像交通电气化,除了火箭以外,我们可以坐电力驱动的飞机,电力驱动的轮船,这都是有可能性。我是管道交通的大粉丝,我觉得管道也是大家过低重视的一个行业。交通其实应当变成3D才行,你可以往上3D,也可以往下3D,如果往上3D的话飞的车,这个车就会很吵,可能有东西没搞好会掉到人头上,但是隧道不一样。另外飞机也会受到天气影响,但如果隧道的话就不会受天气干扰,没有噪音,未来很有潜力。
 
这是可行的,我发表的白皮书已经通过全方位的数学计算对它进行了论证,而且很多外部的机构也确认了我的计算是正确的,刚开始人们挺怀疑,但现在大家都觉得这是可行的。毫无疑问,也许可能从经济上还是要进行更多的考虑,但从经济上来说这比高铁更便宜,因为每英里成本比高铁要低,其实仅仅是一个隧道而已。
 
起码某些地方未来能够看到一些隧道得以建立,其实要获得支持,要获得许可,技术上是可行的,技术上很简单。我觉得经济上也很简单,也很可行,就是一个隧道。而且中间是一个车,有压缩空气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斯拉CEO:花40亿美元送人类上火星,美国政府不做我做

“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持续下去的话,我觉得2025年可能就是一个人可以上火星的时机。”

作者:小肥人

编辑:张楠

口述:埃隆·马斯克

特斯拉2015年中国市场兵败,前三季度分别卖出797、883、1345台车,全年数据远低于1万辆的预期,但下调2016年市场目标后,那台在中国的税前售价约为22.5万的Model 3却快速为其扳回一城。
 
埃隆·马斯克刚刚在Twitter上更新的预订数字显示,2018年才能在中国市场交付的「Model 3 期货」,全球已定出23万台。
 
其实这不影响舆论以各种极端与颂歌的描写方式处理他的报道,对埃隆·马斯克来说,令人无话可说的一个优势是,从一开始,他就以更高层级的思维方式在商业中行事,无论Tesla、SolarCity和SpaceX们成长路径是否通畅,作为一个「偶像」的马斯克,几乎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来自去年年末他在清华大学的一次分享实录,作为对邮件文字细微瑕疵都十分介怀的「暴君」,想必马老师不会对速记原文满意,博望志做了精编处理与必要的删减。
 
 
事实上我当时并不确定要去读大学,不知道想要干什么,最早离开南非之后,我是想去美国,因为那里的技术非常的发达,商业环境也很好。所以在17岁的时候离开了南非,我当时想做一些创新性的工作,所以选择去了北美。
 
我当时就这么想的,当时最顶尖的技术都在北美。我17岁办了护照先去了加拿大。当时就是想跟上全球最先进的技术,首先我的父母搬走了,然后我也就离开了南非。
 
当时互联网也刚刚兴起,我到加拿大之后给他们写了一封信,但他们从来没有给我回信。我那边有一个叔叔,最终得到了妈妈的回信,但是那个时候已经是夏天了,我在那边住在一个学生公寓,大概工作了几个月,大部分是在多伦多的电脑公司。之后我决定要去上大学,不然的话很难达到我的目标。
 
我考虑两个可能性,一个是电脑工程,另外一个是去女王大学。我去了沃德鲁,但是那个地方女生不多,所以我就想,可能没那么有意思吧。然后就去了女王大学,在那遇到了我的妻子,所以还不错吧。学了很多课程,商业、数学、工程,应该说涉猎比较广泛。
 
之后我去了沃顿,事实上之前有很多人从女王大学去了沃顿,有些反馈非常好,所以我也想像他们那么做,但是当时没有钱,为了去沃顿必须得到奖学金,不知道怎么能得到奖学金,但是我还是申请了,他们也给了我奖学金。
 
我在第一年结束了商业的课程,但有两年的学制,所以我想做点别的,我就开始学物理。我当时想要不要去华尔街,还是说去做工程,学理科继续深造,所以我当时拿到了物理的学位,然后又去了斯坦福,当时决定要做研究了,所以当时是去研究电池容量方面的一些技术。当时融合了物理学、材料学比较综合性的学科,但是我后来就辍学了,第二天就辍学了。
 
大概两三天我就辍学了。事实上是休学,如果没有好的出路的话,就回去继续上学。
 
 
 
 
我觉得物理,或者说科学类更多是让你了解到世界本身的本质,我们应该问怎么样的问题,讨论宇宙的终级或者宇宙的真理,这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另外我学商科是认为毕业了之后可能要给经济学位的人打工,如果他们知道的东西比我知道的东西多,我是不利的,所以我需要知道新的东西。
 
物理是一种最好的理解新生事物的方式,尤其是反直觉的事物。比方说量子力学它是非常反直觉的,大家可能认为现实上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但事实上就是这样的,很多实践证明就是出现这样的情况,极端的假设情况下是存在的。
 
物理之所以在反直觉的领域取得进步,就是把所有的事物拆开,拆到最本质的核心,然后你从那个地方开始思考,我想这应该说是唯一一个当你要了解新事物的时候可行的思考方法。因为通常一般都是类推。也就是说,我们都是做别人做过的事,只是做一些稍微的调整,这是一个捷径。
 
事实上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不可能随时用第一定律思考,面对新的事物的时候,这样思考方式非常重要。如果你是推理、类推的话,它是一种演绎的方法,但它只是借鉴别人的东西。(当然)大部分时间是这么做的,事实上必须这么做,否则没办法生活。
 
我是比较喜欢物理。但(中国物理教学)最大的问题是方法不大对,一般是教一些公式,需要背一些公式,背这个,背那个。基本的含义并没有传达给学生,并没有教给学生,这些公式代表什么,实际当中是怎么利用的,这个公式表达或者描述现实的情况,这是非常非常美妙的一点,但是这个信息并没有传达给学生。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说,你是要教给大家怎么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而不是怎么利用这个工具。你们可能会说把这个问题拆开,分开来看,然后再把它合在一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具呢?需要一个扳手,一个螺丝钳,各种各样的工具,当你把工具拆开之后才理解这个工具用来干什么的。但是反过来,在螺丝钳上,扳手上教一个课程,这是非常糟糕的教学办法,而且很难记得住。
 
大脑的演变过程其实是让我们记住对自己有关系的东西,所以你首先要创造这个东西跟你有什么关系,不然你很难记得住它。
 
你要让人们感觉得到看到物理之后大开眼界,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有吸引人的故事,而不是一堆公式,对他来说一点意义都没有。
 
 
当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就想,我希望参与那些能够对人类未来促成积极影响的事业,我想有五大领域,包括因特网、可持续能源、去其他星球生活、基因学和人工智能,最后两个领域我觉得好像是双刃剑。
 
其实我也算是考虑过它们,但不可能全部参与,后来发现我还是参与了前三项。我想参与那些对未来有大影响的领域,而不只是创造了公司或只是为了创造公司,刚开始的时候想在一个公司工作,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创业的。
 
我在大厅里晃悠跟人聊天,后来我想不知道该去哪,就创造了一家公司。我就是想成为有用之材。
 
起源并不是为了创造公司而创造公司,2001年的时候我和几个朋友讨论,为什么不能去火星呢?我们60年代就去了月球,肯定可以登陆火星了。后来我上美国航天局看火星计划,发现什么都没有,后来我了解他们已经不把这个列入目标了,当时已经取消了登陆火星的目标。
 
后来我想搞一个慈善活动,把温室气体放到火星上去,如果去火星就是我们去过最远的星球了,这个应当让公众觉得热情澎湃,会给更多的预算,也许我们可以再搞一个所谓的登陆计划。还去了三次俄罗斯,当时想买他们用过的火箭和航空器以便登陆火星,但后来没买成。
 
其实我的前提是错的,我以为人类没有去火星是因为没有意愿,但实际上不是,后来我想应当创造一个公司来减少人们去外太空的成本。60年代以来这个技术没有更多革新了,反而变的越来越糟,成本越来越高,这是我创造这个公司的前提,刚开始以为成功几率最多10%,但如果没有人做这个事情,人们不去改进火箭技术永远上不了火星。
 
后来我也接受了俄罗斯人的报价。我们认为当时火箭是他们因为裁军裁下来的折扣火箭,当时不买火箭成本又会增加,只是一个短期更便宜的火箭,不会是以后一直便宜,所以我们如果可持续登陆火星的话,用俄罗斯人是不管用的。
 
 
(我)自学学的更快,比科班学的更快。(方法是)读很多书,跟很多人交谈,还有自己做实验,(因为)有的时候书里的东西是不正确的。这个有作用的,而且学的很快,只要愿意读书,所有信息都已经写出来了。
 
比如机器人学,你读书的速度比听讲座快得多,而且你读的速度也比听的速度快得多,所以效率更高。
 
物理学的基础对我来说是最有用的,也就是说如何考虑物理学的方式,就是最有帮助的,我们通过物理学思考问题,首先第一个,学习的是它怎么改变人们的方式,以及一段时间人们的学习方式,因为他们学到一个模型比另外一个模型更好,这对我们来说是有帮助的。最简单的物理学就是最有帮助的,但是你一定要认真学习,因为物理学101其实是最有帮助的。还有量子物理学也非常有意思,量子物理学是最真实的。
 
但是量子物理学非常难。非常反直觉不能用普通的思维,现实的方式考虑量子物理学,普通思维方式在其他方面很管用,量子物理学不管用,因为你的这种直觉很难学,而且需要很多数学和统计学的知识,但如果统计学学的很好的话,量子物理学可能会学的不错。
 
统计学很有意思,我也想学统计学,大家都应当学统计学。不然的话很可能被骗了,有一句话这么说,丘吉尔他说有谎言,有糟糕的谎言,还有统计学,也就是说统计学是不容易被你骗的。
 
(钱颖一:是丘吉尔这么说的?)可能不是吧,我随便引的。一个英国人说的。
 
(人类上火星)我觉得大概十年。我可以上,其他人也可以上,我们有很多特别有才的人在我们公司工作,有五千人特别有才。此时此刻我觉得很有信心,可以重复使用火箭,我们两次掉到海里了,还有一次几秒钟火箭爆炸,我们还是取得了很多进步的。我特别乐观,在未来的几个月,可以把火箭安全的进行降落。这个(上火星)是非常有可能的,90%的可能。
 
10年后(实现)我觉得50%吧,其实要看全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全世界的状态如何,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持续下去的话,我觉得2025年可能就是一个人可以上火星的时机。
 
可反复利用很重要,物理学第一定律的分析很重要了,大家要以类比的分析来看。你看看以前怎么样利用空间站,比如俄罗斯的项目就上了空间站,以前不断重复利用并没有使得成本下降,反而使得每一次发射成本上升了,当时每年40亿美元的预算,只能飞四次,所以说每一次要花10亿美元来送一个火箭上太空,而且用了一次就废掉了,所以人们就会考虑基于这一点。
 
首先看物理学第一定律,物理学推进器是什么,比如用新的飞机油。我们火箭推进器的成本是非常低的,但是可能火箭是要60亿,推进器占到了一半的成本,我们要改进推进器的成本,这样能够降低总体的成本。可重复使用这个问题通过这个降低载人的成本,但是还有维护的飞跃。如果我们实现载人航空航天的话,在火箭方面,把成本降低到与民用航空成本差不多,也许每次飞行在6万美元左右,这是我们最终的一个目标。
 
如果看目前的火箭技术,或者发射成本状态,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正常的,我们可以普遍接受的状态,但是如果你能够从本质上来去看的话,看一下是不是改进一下火箭的材料,改进一下燃料的组成,当这些所有的因素发生改变带来你想要的结果,大幅降低火箭发射成本、维护成本和发射成本。问题是怎么把各个方面有机组合在一起,能够更有效率的进行工作。事实上这种可重复使用的技术占成本只是总成本很小的一部分。
 
解决新事物必须回到本质找到解决办法。
 
我想人类的历史或者走向是两个,第一是我们去了其他的星球,另外是灭绝,这两个都是有可能的。你知道第一种是更好的办法,这样的话必须在另外星球开发一个栖息地,火星是一个选择,我们应该尝试这么做,事实上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于我们来说有可能把生命带到地球之外的地方去,不管是在长期还是短期,我想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尽快的行动。
 
这就是我们目前考虑到人类文明面临的一些威胁,这是我们比较现实的,需要考虑的问题。
 
 
特斯拉成功的几率,一开始是非常渺茫的。一开始美国和其他国家电力汽车发展都不是特别的好。大的背景也不好,很多公司生存都非常困难,在美国只有特斯拉和福特没有破产,当时美国其他汽车公司都接近破产。
 
10%的(存活)机会,我们很多时候都要破产了,特斯拉和SpaceX都是一样,当时发射三次都失败了,预算只够发三次,做第四次好在成功了,否则的话我们就永远拜拜了。
 
特斯拉很多时候都快破产了,很多次。在2008年时候,融资基本上在最后一天,最后一分钟完成的,如果是那个时候没有筹到钱的话,几天之后我们就应该破产了。非常惊险地活到了现在,而其他的公司当时的基础比我们好很多,现在我们也好很多,因为特斯拉现在有Model X、Model S,SpaceX也有很多合同,大部分来自NASA的,还有很多的通讯公司,我们渡过了难关,但那个时候成功的几率非常渺茫,有时候也是有点幸运的成分。
 
未来会有1亿辆车推向市场,(你)只能拿到市场份额10%,最多了,这是一个共赢的市场。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局面,这并不是一个天然带有垄断性的行业,是竞争性很激烈,但是很难做到垄断。所有交通都需要电力驱动的。
 
所有除了火箭之外所有的交通都会是电力驱动的。火箭不是,我非常确定不会有这样的事情。你用数学算一下,除非末端有推动力,否则是没办法升天的,这是普遍的道理。
 
(车像宠物)你要照顾你的车,要为车做很多事情。比如“空中升级”OTA,要升级你的软件,要停到车库,要护理它,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这是很常规的做法,你买了车理所应当做这些事情。就像买了电话,买了电脑,你要给他们充电,买车之后有一些事情期望里面自然而然要做的。
 
无人驾驶是要发展的,我们自动驾驶的系统已经投入使用了,我们在慢慢升级这个系统。我的猜想是在三年之内会看到完全可以自动驾驶的车。
 
我不想变成(人开车不再合法),我想可能有的辖区,或者有的地区会认为人开车在那个时候变成不安全的事情了。我支持人们开车,但是很可能未来某些地区认为人开车不安全,所以是不合法的。
 
如果一定阶段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技术够成熟的话,那么对人类驾驶来说问题就变成允不允许人再继续驾车了呢?当然可能有不同利益群体判断最后做这个结论。到底是人开车更危险,这样的话到底是合法还是不合法。这是大家判断的。
 
中国这么高的电动汽车产量非常令人印象深刻,这是很好的事情。我也看到中国二氧化碳捕捉技术,在这方面已经成为了世界的领袖。在可持续能源生产和消费方面也是世界领先的,我认为这是很好的事情。
 
从特斯拉来看的话,我们是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其他的行业,我们并没有对技术申请专利,大家都能用我们的技术,没有任何的费用。希望这样对全球有帮助,你都不用告诉我们用了我们的技术,你觉得有用拿去用就可以了,我想这会对中国企业有所帮助的。当我们制造新的汽车,可能也会考虑一下对于电力汽车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样的。可能会有很高的性能,时速会很多,加速会很好,未来电力汽车驾驶感会非常好,你的驾驶乐趣非常高,希望电动汽车比汽油车更酷,更炫,中国电动车领域发展非常兴奋的,政府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未来是非常看好的。
 
我们Model 3只有Model X一半的价格,进口中国关税很高,未来会在中国投产,这是长期计划,会减少我们进口税,降低购车的成本,最终可能会变成现在的三分之二的价格,本地投产之后你的成本大概降低三分之一,事实上续航里程会更长。
 
五年前我跟一个朋友打赌,说20年,离现在15年之后认为所有的车都是电动车,五年过去了,现在我还是非常的自信。我认为超过一半的,在2030年有超过一半的新生产的车会是电动汽车。我是很有信心的,一个车报废是20年左右。即便到2030年有一半的车是电动的,但是一年的产量只有1亿,而目前车有20亿,所以要取代整个车还是需要花一段时间,中国的份量会是最大的。
 
中国从工业能力角度来说,中国工业能力最大,什么东西都是最大,几乎所有东西都是最大。不是所有行业中国最大份额了,但是在宏观的工业产出方面中国的份额将是全世界最大的。
 
我猜中国会在这个领域成为领头羊的国家,当然有些小的国家可以超过,但是如果要说任何国家有可能的话,那中国一定是领头的。
 
(充电)这个东西比人们想象的容易,电气化已经广泛得到使用了,现在已经很少找到没有电的地方了,而且大多数的电动车充电会是在家里,有的时候是在办公室,只有长途开车的时候在外面。所以很多人以为到处都要有加油站这样有很多充电站,其实不是,你只需要在家,在办公室,可能在长途的时候外面充电,有一些有些市区街上停车的话就要充电,总体人口而言是很小的比例,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可能你需要政府帮忙在外面充电,但是如果车在哪里过夜的话,或者在哪里度过白天的话,那需要充电,但是不需要在商场或者零售店,人们很可能像充手机一样充他们的。
 
它的确是个心理障碍。实际如果你有一辆电动车其实完全没有问题的,当然你的里程一定要足够长。起码有400-500公里的里程,有这个里程充电不是人们的问题。
 
 
中国是最大的太阳能板的生产国。虽然有些大公司的确倒闭了,但是尽管如此中国还是光学太阳能板最大的生产国,这是很棒的事情,而且没有政府补贴。
 
一般规律上而言,政府干预经济通常不是个好做法。为什么呢?你不希望增加经济中的错误,价格只是信息。如果政府的行动使得信息错误升高的话,这就会使得经济受到负面的影响,大层面来说政府应当考虑如何减少信息错误,以及价格的扭曲。而补贴到底是升高错误还是降低错误呢?
 
在可再生能源这方面,我觉得只要对二氧化碳定价就会减少经济中的错误,我们甚至可以说现在只要造成二氧化碳的价格是高于零的话是好的,对二氧化碳定价不是一个受欢迎的做法,也就是说政府应该怎么做呢?他应当补贴低碳的活动,比如光学、电力车,对这样的活动进行补贴。当然不如对二氧化碳直接定价来得快。对洁净能源,电力车进行补贴,其实就是为了企及纠正价格上的误区,因为其他的车创造了二氧化碳,而电力车没有,所以只要对其他的。
 
大家都应当学物理101,这是很棒。经济学也是这样。大家都应当理解经济学的原理。
 
Solar City这个项目,太阳能的安装能力现在很明显的,就是那些非太阳能板的价格在总价格中占的比例太高,也就是说要设计屋顶上的太阳能板,以及把这个板装上去,获得许可、保养,这些七七八八的费用都是一些不是特别光明的费用,也不是技术上的费用,但这些费用,当然也跟技术相关,这也是技术一部分。比如说总体的安装费用,占比太高,需要更多企业家发挥创意。我的两个表兄,很有创意的表兄在太阳能上进行了创业。
 
(他们)一个是工程师,另外一个是做销售,做领导的材料。当然他们都是很好的人,创造了一个公司,跟我没关系,是为了做大型的电脑和电脑设备管理的一家公司,如果你是联邦快递,在全世界有6万台电脑,如何管理这6万台电脑呢,他们就创造了一些软件来管理大量的电脑设备,而且是从中央位置来管理,远程位置来管理。这个对管理数以百万物理上太阳能板是很好的软件,他们在做这个事情。而另外我觉得这个项目成功率比我这些公司都更高,所以我就说服他们去创造这样的公司,而他们做的非常棒。Solar City上来说我只是老是去董事会听听好消息而已,这是我的贡献。
 
实际上功劳是他们的,这个是上市公司。
 
我希望Solar City可以促进太阳能产业的发展速度,变成了一个经济问题,太阳能如果人们觉得价格更低发展速度就会更快。比如产生二氧化碳的能源没有为二氧化碳释放受到一定的惩罚,比如说对海洋的加热作用等等。太阳能其实还是在进步的,而且会继续每年获得增长,当然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增长那么快,但每年都会不停的增长。
 
从长期而言绝大多数的能源生产将都是太阳能光学产生的能源,天上有个巨大的“聚变机器”叫做太阳,而且非常方便。但大家没有理解到有多少能源到达了地上,每公里是1GW,这就是太阳照射到地球的比例。如果把所有核电厂空白地区布上太阳能板,你会发现这个太阳能板产生的电比核能产生的电要多。
 
任何新技术发展都有共通之处。新技术的发展历程都很类似,Paypal是一家软件技术公司,特斯拉是做汽车的,也是做能源的。SpaceX是火箭公司,我们把工程师安排到某个项目上,让他们达到一个特定的结果。我想这在任何一个领域做法都是类似的。
 
 
创造公司是很难的,我可能并不会建议大家去做,总体而言要创造一家公司刚开始好像人们都很乐观,人们都觉得无限可能,六个月之后,可能一年到顶就没有这个感觉了,后来的几年就是极端的痛苦,后面是失败,这是很正常的经历。
 
在我看来这件事情很重要,一定要在电动汽车行业做出创新。我一开始想从PayPal的钱中拿一半出来,如果都没有了,我还有另外一半。但是实际结果不是这样的。
 
这个公司就变成了我的孩子。你的孩子如果吃不上东西,你会不给他吃吗?
 
(读书)我觉得历史类的书籍不错,很有趣。历史当中能学到很多东西。很多例子,总的来说看历史当中有趣的人物,他们经历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如何克服,这些都非常鼓舞人心。我想阅读本身就是很好的事情,你会看到很多杰出的作家。比如莎士比亚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很难有人不喜欢莎士比亚,有很多非常惊人的非常好的作品。本·富兰克林,当然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作家,他们在正确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科幻作品突破了人的极限。是在日常场景当中超脱出去的一个场景,读起来很有趣的,会突破很多限制。很多科幻作品,都有很好的想法。
 
我从科幻小说当中得到启发。这些作品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你可以大胆的想象,去探索,你会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过程,我们想把科幻变成现实。
 
一个有用的人可能会需要创造一个公司,可能需要成为一个工程师,但是最终目的都要成为有用的人。我希望人们认为我是一个有用的人。
 
我想总的来说是这样,一个人做了对这个世界有用的事情。我觉得这是很好的评价,他是个有用的人。
 
我想去火星,当然也有很多的困难,我希望空间技术的发展能够让更多的人去火星,也希望能够让人类成为一个跨行星的物种。
 
人类变成多行星的物种为了延长人类文明的跨度,我们为了保护这个文明不受到自然灾害,或者灭绝性事件的损害。比方说大火星喷发,比方说行星撞地球,内部板块碰撞、漂移等等自然灾害,那个时候人类会面临灭绝的问题,事实上在地球上这样的事情发生很多次了,我认为让人类找一个另外可以居住的星球是非常有必要的。很有可能人类会自己灭亡,我希望不会有第三次世界大战,但是可能会有,未来如果发生这样世界大战的话,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后果,考虑到今天技术的发达程度。我觉得有一个备选星球是很明智的选择。
 
对于成为一个跨行星物种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更多是非常激动人心的想法,也就是说如果说我们去了火星会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冒险,这是我能够想象最最激动人心的冒险,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对于没有去火星的人也是一样,他们也会受启发,深受鼓舞。也许到时候只有很少人去到火星,但是这也是很鼓舞人心的力量。对于人生来说,人生一直很苦,要解决很多的困难。
 
 
SpaceX在举办学生的设计比赛,我们想做1.5公里长的测试,就在我们公司旁边。我们会搞一个年度的比赛,大家来设计最好的超级回路的技术,这很有趣。关于未来的发展,我想未来是有很多潜力的,基因、人机交互方面有很多的潜力,过去都是科幻,但是未来都是可能性。像交通电气化,除了火箭以外,我们可以坐电力驱动的飞机,电力驱动的轮船,这都是有可能性。我是管道交通的大粉丝,我觉得管道也是大家过低重视的一个行业。交通其实应当变成3D才行,你可以往上3D,也可以往下3D,如果往上3D的话飞的车,这个车就会很吵,可能有东西没搞好会掉到人头上,但是隧道不一样。另外飞机也会受到天气影响,但如果隧道的话就不会受天气干扰,没有噪音,未来很有潜力。
 
这是可行的,我发表的白皮书已经通过全方位的数学计算对它进行了论证,而且很多外部的机构也确认了我的计算是正确的,刚开始人们挺怀疑,但现在大家都觉得这是可行的。毫无疑问,也许可能从经济上还是要进行更多的考虑,但从经济上来说这比高铁更便宜,因为每英里成本比高铁要低,其实仅仅是一个隧道而已。
 
起码某些地方未来能够看到一些隧道得以建立,其实要获得支持,要获得许可,技术上是可行的,技术上很简单。我觉得经济上也很简单,也很可行,就是一个隧道。而且中间是一个车,有压缩空气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