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香港电影:嘿,“烂片王”,二十岁生日快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香港电影:嘿,“烂片王”,二十岁生日快乐

对于华语片而言,香港的电影产业仍旧是中流砥柱,并且已经随社会的发展和时间推移,逐渐融合进内地市场。

20年过得真快。

对于无数80与90后来说,香港,不仅是一个城市,而是许多人共同拥有的时代记忆。

他们是被香港文化影响最深的两代人:经历97年回归,从小追看TVB,听着四大天王、梅艳芳王菲的歌曲长大。

在最热血的年纪走进千禧年,影碟机里轮流放的是《英雄本色》、《东邪西毒》,至今念念不忘周星驰的“我养你啊”以及“一万年期限”。

除了江湖、武侠、无厘头喜剧之外,我们记忆中的香港电影还具备一股烟火气,那就是看似市井,实则折射整个时代的小人物传记。

比如96年陈可辛的《甜蜜蜜》,通过两岸年轻人的爱恨纠葛,展现香港回归前十年的历史变迁。

02年许鞍华执导,张学友梅艳芳主演的《男人四十》,述说了年逾不惑的中年男子,如何身处生活压力远超过北上广的香港,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困扰与无奈。

好的电影就像一面镜子,能让你看到时代的缩影。今年,一部《29+1》也继续关注小人物的香港精神,为我们描述了港女们在10年代下的生活印记。

电影女主角林若君(周秀娜饰),在步入三十岁之际,同时遭受双亲病重、爱情危机、工作变动的三重打击。所有的不安与不幸,都加重了她对三十岁大关的怨念和不满。

因缘巧合,林若君搬家后的新室友,是与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黄天乐(郑欣宜饰)。林若君通过黄天乐的日记,阅读对方人生的点滴,试图去了解这位与自己不同风格、不同命运的乐天派女生。

两人之间互相磨合、影响,又彼此支持,在同一个屋檐下迎来了人生的另一阶段。

影片是由香港才女彭秀慧,自编自导自演的同名舞台剧改编而成。虽然风格小众,但故事很典型,触摸到了很多香港女生的内心,因而成为香港近十年来最受欢迎的女性题材剧本。

导演彭秀慧

彭秀慧凭借此片,摘得尼斯电影节外语片的最佳导演奖。而更令人惊喜的是女主角周秀娜,万年的嫩模定位,终于得以翻身,迎来出头之日。

明年的金像奖最佳女主提名,可能会为她预留一个位子?

对港片一向蛮残忍的豆瓣,为这部口碑电影打出了7.5的高分,但却不能扭转《29+1》无人问津的局面。宣发期时,片方只在珠三角地区举办了小型粉丝见面会,6月2日电影在内地上映,立刻就被隔壁的《神奇女侠》秒杀。

同样都是女性题材,都在讲female power,港式风味在西方大片的夹击下,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盖尔·加朵成为了大家的新任女神,粉丝津津乐道讨论《神奇女侠》中的女权主义。反观《29+1》,只有一句“哎呀港片,我对它已经没期待啦”。

不看港片,似乎成为了很多观众,在面对当下电影市场做出的一种选择。尤其是近几年,具备“港片标配”的《澳门风云》、《寒战2》等作品,大咖助阵、制作高昂,一次次想重新扛起香港电影大旗,结果每回都难逃大范围差评。

持续有不及格的答卷出现,大家批判香港电影“made in HK”的特征不再明显,拍拍手大喊一声“香港电影死咗啦”的行为,也好像成为了一种观影的“政治正确”。

可是,香港电影真的死了吗?

在此祭出大佬杜琪峰说的一句话:

香港电影没有消亡,只是更好地融入了内地市场。

在全球化的今天,两岸的文化、认知、信息共享度不断融合,经历了辉煌时期的港片,不再只是一个地域性产物而是进入了“如何最大化保留特色,并与华语片合为一体”的阶段,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大时代的背景下,港片投入大陆的怀抱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香港经济的鼎盛期,也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在那个可怕的时期内,每天都会出现不得了的人物,一系列构思新颖的电影横空出世,顺势造就了王家卫、刘伟强、吴宇森等口碑导演,也把周润发、张国荣、成龙等人送上了封神之路。

可以说,当时一个香港,就能扛起亚洲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然而物极必反,从1994年开始,香港影业无论是质量还是票房,都开始下滑。造成这个局面的不可抗力很多,比如好莱坞的入侵、地域限制导致的格局有限、盗版猖獗、人才青黄不接,等等等等。

更加惨的是,97年金融风暴,上层的经济震动,直接影响到需要大把钞票供养的电影行业,港片持续走衰。

直到2003年,香港电影迎来一个转折点,那就是:两岸签订了CEPA协议,内地市场正式对其开放。

协议旨在依靠引进香港电影,丰富内地的文创产业。在当时,港片仍保持着高产量,却苦于没有更大的市场进行出口。而同期的内地市场,娱乐消费意识开始冒头,对于电影的需求激增,两者无形之间,达成了一种“供需平衡”的关系。

于是,在内地“电影院文化”刚起步的当时,《无间道3》作为签订协议后第一部在内地上映的港片,两周内就狂揽两千万的票房。

对不起,我是警察!

紧随其后是04年的《功夫》,顶着周星驰的金字招牌,总票房更是高达1.7亿。力压好莱坞电影,成为当年内地票房冠军。

包租婆,怎么没水啦?

内地市场需求之大,内地观众对港片的关注和期待度之高,可见一斑。而香港电影经过内地市场的扶持,也终于在持续多年的不景气之后,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CEPA协议初运营效果良好,2008年,两岸针对电影产业补充了新条款:让香港电影不限配额进入内地院线,放宽了合拍片模式。

如果CEPA最初的设立是为了拓展中国电影市场,那么补充协议的达成,则极大程度标志了我们正式发声,希望能够多方引进香港的影视制度、技术以及人才。

如此欢迎港澳同胞的政策,怎么能放过嗷。于是一大批香港导演、演员纷纷选择北上掘金,同时开启了两岸合拍电影的新世代。

不过,合拍电影之路,困难重重

陆港合拍的全新产业模式,没有先例可参考,磨合在所难免。大批香港导演,在进入内地市场后均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两岸的文化差异。

虽然都是中国人,可是被西方文化浸染152年的香港,和内地存在的cultural gap,不仅仅是你去茶餐厅食菠萝油,我在大排档吃烧烤,或者我叫草莓你叫士多啤梨这么简单。

两岸的文化差异渗透了每一处细节,从生活习惯到事物认知。彭浩翔在采访中举过一个例子,当《老鼠爱大米》红遍中国时,侯孝贤的女儿在国外打来电话,不解地问老鼠为什么会爱大米,老鼠爱的不是芝士吗?

这问题直到如今,也让很多电影人头疼。就像汇集了港台大陆三地演员的真人版麦兜《春天花花同学会》,也远远不及《大圣归来》一声“俺老孙”让内地观众心潮澎湃。

除了无法避免的文化差异,碍于内地严格的审查制度,以及为了适应内地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香港导演不得已要减少一些他们曾经最擅长拍摄和运用的素材。

内地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对一贯放荡不羁爱自由的香港电影画风起到了约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导演的发挥空间。所以你会发现,近十几年,底层三俗却爆笑不断的喜剧少了,类似《青蛇》、《东邪西毒》这些对原著无厘头改编的古装戏,也少了。

而90年代的《英雄本色》,叫一声“大佬”就能肝胆相照两肋插刀,为兄弟为义气,从九龙一路开火到中环的剧情,与如今的和平年代格格不入。那些曾经流行的拍摄题材、文化基础,在审查制度、社会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下,不得不被弱化甚至彻底摒除。

此外,唉,拿钱拍电影还得看好多人的脸色。内地的资本力量常常会干涉电影/电视剧的创作,这就需要电影人有一定判断力和侧重选择。运用得当是优势,无限妥协就离一星差评不远了。

香港导演选择北上的主要原因,无一例外是因为香港本土市场不景气、资金跟不上。当突然接触到来自内地神秘且庞大的资本力量之后,许多导演无法平衡资本与作品质量的关系,纷纷向资本势力低头。

在这里,真的不得不提一下王晶,这位来内地发展的香港交换生。作为曾!经!香港无厘头喜剧的代表人物,刘德华、梁朝伟等一线大咖无不在他的喜剧片里嬉闹耍宝。可自从转战内地市场,专注圈钱20年......连周润发也拯救不了《澳门风云》系列,感觉多评论几句自己就要窒息了。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削弱文化差异、适应审查制度、迎合市场需求、把控资本,一系列难题需要去克服和解决。虽然路不好走,但纵观这二十年的发展印记,港片也不是一直在原地踏步。

香港电影之于内地,优势在于拥有完善成熟的体制和工业意识,简单来说,就是香港电影人,明白如何拍出让观众喜爱的商业片。但香港毕竟属于弹丸之地,市场格局有限,技术更新缓慢,这些短板正好是内地电影产业能够填补的。

广阔的市场与题材选择、庞大的资本支持、丰富的明星资源……这些内地的优势加上香港专业的从业人员,只要搭配到位,两者也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比如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虽然故事是旧瓶换新酒,但加上由大量金钱堆积而成的3D魔幻特效,顺势创造了单日过亿的票房纪录,“欠星爷一张电影票”的怀旧情感也随之爆发,可谓商业运作的大成功。

本身仍旧以“江湖气”为核心的《毒战》,把香港惯用的缉毒题材,巧妙移植为内地背景,血腥、火拼、团灭一样不少,输出了港片氛围的同时,也让一贯严厉的审查制度,为杜琪峰留了一扇小窗。

以及早年靠类型片打下一片天的林超贤,大概能算是同代香港导演中,最懂得平衡之术的一个了。成功运用大资本与政府加持的《湄公河行动》,还能具备极强的可看性与商业转换,能够做到这点,real不易。

当然,还有沉迷于将自己本地化到极致的陈可辛。这位深谙内地观众口味的电影人,先是将工作室开到帝都,再是采用内地编剧说内地故事,导演拍摄的《中国合伙人》、《亲爱的》,接地气到几乎不见香港导演的痕迹。担任监制的《七月与安生》、《喜欢你》,给香港新锐导演保驾护航,也是运作高超,票房口碑双收。

说了这么多,口干到想饮杯茶。无非想告诉各位看客,“港片已死”这个论调,未免太过片面。

观众,或者说是内地观众,之所以不待见如今的港片,终归是因为“放不下”。

大家记忆中的香港电影,是猴赛雷的广东话,是悬挂广告牌的逼仄街道,是八婆师奶的麻将桌,是赌场、跑马和六合彩,是社团马仔拿出西瓜刀,是一碗云吞面、一条轩尼诗道、一栋重庆大厦。

左右是无数的生活细节,上下是西方化的资本社会。香港电影是什么?是大陆语境外的另一个世界。

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其中承载的资本社会形象与中西交融文化,强烈吸引着当时信息量接受度不高的内地观众。

而97年香港回归后,两岸逐渐开放自由行政策,内地游客数量激增。我们不用再通过电视去体会香港,而是可以亲自到铜锣湾、旺角吃吃逛逛买买。距离的拉近,让触不可及的东西变得习以为常,也让香港文化失去了神秘感,亦无法激起内地观众更多的好奇与遐想。

同时内地社会的高速发展,也让观众的审美和娱乐需求有了更多样化的标准。试想一下,“铜锣湾只有一个陈浩南”,这种适合出现在90年代语境的霸气宣言,以及街角喝杯冻柠茶都随身携带砍刀的画面,放到如今,看了可能没有热血,只有尴尬。

就像有人调侃:现在的“古惑仔”谁还打架啊,都去开公司搞贸易喇。

当那股“港味”应时代的征召而落幕,不少观众却仍心怀执念,夹带情怀,以旧时标准要求今日港片。当对方做不到时,就像无法被满足的小孩,感叹“香港电影已死”。

香港电影不是“死了”。只是那个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的港片时代,已经过去了。

2017年,当我们回顾近5年,乃至近10年间,每年内地票房前30的电影,在几乎被好莱坞包榜的情况下,由香港团队主导拍摄的电影,仍坚挺占据了榜单将近30%的比例。

这说明什么?说明对于华语片而言,香港的电影产业仍旧是中流砥柱,并且已经随社会的发展和时间推移,逐渐融合进内地市场。

与其哀叹,不如自省。每个时代都有一首波澜壮阔的歌,当这首歌唱到结尾时,我们能做的,是好好把它们记在心里,然后在下一个时代,写一首更棒的作品。

最后,送上发哥式祝福

二十岁生快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香港电影:嘿,“烂片王”,二十岁生日快乐

对于华语片而言,香港的电影产业仍旧是中流砥柱,并且已经随社会的发展和时间推移,逐渐融合进内地市场。

20年过得真快。

对于无数80与90后来说,香港,不仅是一个城市,而是许多人共同拥有的时代记忆。

他们是被香港文化影响最深的两代人:经历97年回归,从小追看TVB,听着四大天王、梅艳芳王菲的歌曲长大。

在最热血的年纪走进千禧年,影碟机里轮流放的是《英雄本色》、《东邪西毒》,至今念念不忘周星驰的“我养你啊”以及“一万年期限”。

除了江湖、武侠、无厘头喜剧之外,我们记忆中的香港电影还具备一股烟火气,那就是看似市井,实则折射整个时代的小人物传记。

比如96年陈可辛的《甜蜜蜜》,通过两岸年轻人的爱恨纠葛,展现香港回归前十年的历史变迁。

02年许鞍华执导,张学友梅艳芳主演的《男人四十》,述说了年逾不惑的中年男子,如何身处生活压力远超过北上广的香港,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困扰与无奈。

好的电影就像一面镜子,能让你看到时代的缩影。今年,一部《29+1》也继续关注小人物的香港精神,为我们描述了港女们在10年代下的生活印记。

电影女主角林若君(周秀娜饰),在步入三十岁之际,同时遭受双亲病重、爱情危机、工作变动的三重打击。所有的不安与不幸,都加重了她对三十岁大关的怨念和不满。

因缘巧合,林若君搬家后的新室友,是与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黄天乐(郑欣宜饰)。林若君通过黄天乐的日记,阅读对方人生的点滴,试图去了解这位与自己不同风格、不同命运的乐天派女生。

两人之间互相磨合、影响,又彼此支持,在同一个屋檐下迎来了人生的另一阶段。

影片是由香港才女彭秀慧,自编自导自演的同名舞台剧改编而成。虽然风格小众,但故事很典型,触摸到了很多香港女生的内心,因而成为香港近十年来最受欢迎的女性题材剧本。

导演彭秀慧

彭秀慧凭借此片,摘得尼斯电影节外语片的最佳导演奖。而更令人惊喜的是女主角周秀娜,万年的嫩模定位,终于得以翻身,迎来出头之日。

明年的金像奖最佳女主提名,可能会为她预留一个位子?

对港片一向蛮残忍的豆瓣,为这部口碑电影打出了7.5的高分,但却不能扭转《29+1》无人问津的局面。宣发期时,片方只在珠三角地区举办了小型粉丝见面会,6月2日电影在内地上映,立刻就被隔壁的《神奇女侠》秒杀。

同样都是女性题材,都在讲female power,港式风味在西方大片的夹击下,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盖尔·加朵成为了大家的新任女神,粉丝津津乐道讨论《神奇女侠》中的女权主义。反观《29+1》,只有一句“哎呀港片,我对它已经没期待啦”。

不看港片,似乎成为了很多观众,在面对当下电影市场做出的一种选择。尤其是近几年,具备“港片标配”的《澳门风云》、《寒战2》等作品,大咖助阵、制作高昂,一次次想重新扛起香港电影大旗,结果每回都难逃大范围差评。

持续有不及格的答卷出现,大家批判香港电影“made in HK”的特征不再明显,拍拍手大喊一声“香港电影死咗啦”的行为,也好像成为了一种观影的“政治正确”。

可是,香港电影真的死了吗?

在此祭出大佬杜琪峰说的一句话:

香港电影没有消亡,只是更好地融入了内地市场。

在全球化的今天,两岸的文化、认知、信息共享度不断融合,经历了辉煌时期的港片,不再只是一个地域性产物而是进入了“如何最大化保留特色,并与华语片合为一体”的阶段,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大时代的背景下,港片投入大陆的怀抱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香港经济的鼎盛期,也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在那个可怕的时期内,每天都会出现不得了的人物,一系列构思新颖的电影横空出世,顺势造就了王家卫、刘伟强、吴宇森等口碑导演,也把周润发、张国荣、成龙等人送上了封神之路。

可以说,当时一个香港,就能扛起亚洲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然而物极必反,从1994年开始,香港影业无论是质量还是票房,都开始下滑。造成这个局面的不可抗力很多,比如好莱坞的入侵、地域限制导致的格局有限、盗版猖獗、人才青黄不接,等等等等。

更加惨的是,97年金融风暴,上层的经济震动,直接影响到需要大把钞票供养的电影行业,港片持续走衰。

直到2003年,香港电影迎来一个转折点,那就是:两岸签订了CEPA协议,内地市场正式对其开放。

协议旨在依靠引进香港电影,丰富内地的文创产业。在当时,港片仍保持着高产量,却苦于没有更大的市场进行出口。而同期的内地市场,娱乐消费意识开始冒头,对于电影的需求激增,两者无形之间,达成了一种“供需平衡”的关系。

于是,在内地“电影院文化”刚起步的当时,《无间道3》作为签订协议后第一部在内地上映的港片,两周内就狂揽两千万的票房。

对不起,我是警察!

紧随其后是04年的《功夫》,顶着周星驰的金字招牌,总票房更是高达1.7亿。力压好莱坞电影,成为当年内地票房冠军。

包租婆,怎么没水啦?

内地市场需求之大,内地观众对港片的关注和期待度之高,可见一斑。而香港电影经过内地市场的扶持,也终于在持续多年的不景气之后,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CEPA协议初运营效果良好,2008年,两岸针对电影产业补充了新条款:让香港电影不限配额进入内地院线,放宽了合拍片模式。

如果CEPA最初的设立是为了拓展中国电影市场,那么补充协议的达成,则极大程度标志了我们正式发声,希望能够多方引进香港的影视制度、技术以及人才。

如此欢迎港澳同胞的政策,怎么能放过嗷。于是一大批香港导演、演员纷纷选择北上掘金,同时开启了两岸合拍电影的新世代。

不过,合拍电影之路,困难重重

陆港合拍的全新产业模式,没有先例可参考,磨合在所难免。大批香港导演,在进入内地市场后均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两岸的文化差异。

虽然都是中国人,可是被西方文化浸染152年的香港,和内地存在的cultural gap,不仅仅是你去茶餐厅食菠萝油,我在大排档吃烧烤,或者我叫草莓你叫士多啤梨这么简单。

两岸的文化差异渗透了每一处细节,从生活习惯到事物认知。彭浩翔在采访中举过一个例子,当《老鼠爱大米》红遍中国时,侯孝贤的女儿在国外打来电话,不解地问老鼠为什么会爱大米,老鼠爱的不是芝士吗?

这问题直到如今,也让很多电影人头疼。就像汇集了港台大陆三地演员的真人版麦兜《春天花花同学会》,也远远不及《大圣归来》一声“俺老孙”让内地观众心潮澎湃。

除了无法避免的文化差异,碍于内地严格的审查制度,以及为了适应内地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香港导演不得已要减少一些他们曾经最擅长拍摄和运用的素材。

内地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对一贯放荡不羁爱自由的香港电影画风起到了约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导演的发挥空间。所以你会发现,近十几年,底层三俗却爆笑不断的喜剧少了,类似《青蛇》、《东邪西毒》这些对原著无厘头改编的古装戏,也少了。

而90年代的《英雄本色》,叫一声“大佬”就能肝胆相照两肋插刀,为兄弟为义气,从九龙一路开火到中环的剧情,与如今的和平年代格格不入。那些曾经流行的拍摄题材、文化基础,在审查制度、社会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下,不得不被弱化甚至彻底摒除。

此外,唉,拿钱拍电影还得看好多人的脸色。内地的资本力量常常会干涉电影/电视剧的创作,这就需要电影人有一定判断力和侧重选择。运用得当是优势,无限妥协就离一星差评不远了。

香港导演选择北上的主要原因,无一例外是因为香港本土市场不景气、资金跟不上。当突然接触到来自内地神秘且庞大的资本力量之后,许多导演无法平衡资本与作品质量的关系,纷纷向资本势力低头。

在这里,真的不得不提一下王晶,这位来内地发展的香港交换生。作为曾!经!香港无厘头喜剧的代表人物,刘德华、梁朝伟等一线大咖无不在他的喜剧片里嬉闹耍宝。可自从转战内地市场,专注圈钱20年......连周润发也拯救不了《澳门风云》系列,感觉多评论几句自己就要窒息了。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削弱文化差异、适应审查制度、迎合市场需求、把控资本,一系列难题需要去克服和解决。虽然路不好走,但纵观这二十年的发展印记,港片也不是一直在原地踏步。

香港电影之于内地,优势在于拥有完善成熟的体制和工业意识,简单来说,就是香港电影人,明白如何拍出让观众喜爱的商业片。但香港毕竟属于弹丸之地,市场格局有限,技术更新缓慢,这些短板正好是内地电影产业能够填补的。

广阔的市场与题材选择、庞大的资本支持、丰富的明星资源……这些内地的优势加上香港专业的从业人员,只要搭配到位,两者也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比如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虽然故事是旧瓶换新酒,但加上由大量金钱堆积而成的3D魔幻特效,顺势创造了单日过亿的票房纪录,“欠星爷一张电影票”的怀旧情感也随之爆发,可谓商业运作的大成功。

本身仍旧以“江湖气”为核心的《毒战》,把香港惯用的缉毒题材,巧妙移植为内地背景,血腥、火拼、团灭一样不少,输出了港片氛围的同时,也让一贯严厉的审查制度,为杜琪峰留了一扇小窗。

以及早年靠类型片打下一片天的林超贤,大概能算是同代香港导演中,最懂得平衡之术的一个了。成功运用大资本与政府加持的《湄公河行动》,还能具备极强的可看性与商业转换,能够做到这点,real不易。

当然,还有沉迷于将自己本地化到极致的陈可辛。这位深谙内地观众口味的电影人,先是将工作室开到帝都,再是采用内地编剧说内地故事,导演拍摄的《中国合伙人》、《亲爱的》,接地气到几乎不见香港导演的痕迹。担任监制的《七月与安生》、《喜欢你》,给香港新锐导演保驾护航,也是运作高超,票房口碑双收。

说了这么多,口干到想饮杯茶。无非想告诉各位看客,“港片已死”这个论调,未免太过片面。

观众,或者说是内地观众,之所以不待见如今的港片,终归是因为“放不下”。

大家记忆中的香港电影,是猴赛雷的广东话,是悬挂广告牌的逼仄街道,是八婆师奶的麻将桌,是赌场、跑马和六合彩,是社团马仔拿出西瓜刀,是一碗云吞面、一条轩尼诗道、一栋重庆大厦。

左右是无数的生活细节,上下是西方化的资本社会。香港电影是什么?是大陆语境外的另一个世界。

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其中承载的资本社会形象与中西交融文化,强烈吸引着当时信息量接受度不高的内地观众。

而97年香港回归后,两岸逐渐开放自由行政策,内地游客数量激增。我们不用再通过电视去体会香港,而是可以亲自到铜锣湾、旺角吃吃逛逛买买。距离的拉近,让触不可及的东西变得习以为常,也让香港文化失去了神秘感,亦无法激起内地观众更多的好奇与遐想。

同时内地社会的高速发展,也让观众的审美和娱乐需求有了更多样化的标准。试想一下,“铜锣湾只有一个陈浩南”,这种适合出现在90年代语境的霸气宣言,以及街角喝杯冻柠茶都随身携带砍刀的画面,放到如今,看了可能没有热血,只有尴尬。

就像有人调侃:现在的“古惑仔”谁还打架啊,都去开公司搞贸易喇。

当那股“港味”应时代的征召而落幕,不少观众却仍心怀执念,夹带情怀,以旧时标准要求今日港片。当对方做不到时,就像无法被满足的小孩,感叹“香港电影已死”。

香港电影不是“死了”。只是那个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的港片时代,已经过去了。

2017年,当我们回顾近5年,乃至近10年间,每年内地票房前30的电影,在几乎被好莱坞包榜的情况下,由香港团队主导拍摄的电影,仍坚挺占据了榜单将近30%的比例。

这说明什么?说明对于华语片而言,香港的电影产业仍旧是中流砥柱,并且已经随社会的发展和时间推移,逐渐融合进内地市场。

与其哀叹,不如自省。每个时代都有一首波澜壮阔的歌,当这首歌唱到结尾时,我们能做的,是好好把它们记在心里,然后在下一个时代,写一首更棒的作品。

最后,送上发哥式祝福

二十岁生快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