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骗局的历史:从小骗术到假新闻 鬼话连篇真实难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骗局的历史:从小骗术到假新闻 鬼话连篇真实难寻

“真实”本身难以认识,我们能够追求的只是一种“真实感”。

没有什么比革新更符合美国精神了,毕竟“创造”与“伪造”也不过只有一字之差。吉米·盖茨(Jimmy Gatz)这个来自中西部地区的穷小子,换个名字,改个简历,左右逢源,嘴里常念叨着“老式体育运动”,现在已经摇身一变成为风光无限穿金戴银的纽约城大佬了。

《鬼话连篇》

鉴于美国是不同种族身份人士的大熔炉,大概很少有人会觉得美国人对“真实性”有什么执念。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菲利普·迪克式灵魂的暗夜之中,一切都只不过是纯粹的假象,世界变成了戏台,男人女人都不过是逢场作戏的演员。在《鬼话连篇》(Bunk)这本书中,凯文·杨(Kevin Young)不遗余力地描述了我们一直以来面对“谣言、诈骗、抄袭、欺瞒、后事实、假新闻”等等种种现象的矛盾态度。在这本书中,美国的开国元勋与其说是乔治·华盛顿——这位从来不说谎的正直之士,倒不如说是马戏团老板P·T·巴诺姆(P.T. Barnum),他肆无忌惮地展览一位黑人老妇,并宣称她已经160岁高龄而且做过华盛顿的奶妈!

杨在书中告诉我们,任何一场伟大的行骗,靠的都是不要脸的功夫。以前行骗的小贩其实并不在意你是否真的相信他们说的话,他们只要你玩得开心,觉得钱掏得值就够了。狂欢节上出现的猿人也许是真的,也许是一个黑人套上猿人服装假扮的,但是不管如何,你看得高兴,你女朋友看得起劲时还会紧紧抱住你,这一刻你还觉得有什么不值的吗?

当然,只要现场工作人员朝你眨眨眼,你可能就知道这一切都是骗人的把戏了。的确,行骗不过一场表演,考验的就是演技。还记得那位臭名昭著的抄袭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吗?他说受骗“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怀疑,而这正是诗意的信仰”。今天,没有年龄超过9岁的人还相信电视剧呈现的是真实的生活片段。“真实”本身难以辨识,我们能够追求的只是一种“真实感”。正如巴诺姆所说,“傻瓜每一分钟都在诞生”。

杨多才多艺,身兼诗人、老师、文化评论员多重身份,今年还成为了一位诗歌编辑。在《鬼话连篇》的前几章中,杨重点描述了记者理查德·洛克(Richard Locke)1835年为纽约《太阳报》写的“月亮骗局”系列文章,文章说月亮表面存在着长着翅膀的类人生物,《太阳报》一度因此销量大增。接着他还讲述了19世纪后期福克斯姐妹是如何靠着偷偷抠脚趾头开创了招魂术:她们与另一世界进行联系,以影像的方式将死人的灵魂呈现出来,以此表明那些我们爱过的人尽管死了,但还是会在我们身边围绕着。与此同时,受骗的科学家还真的去检测了这些“人造奇迹”的骨骼,包括皮尔丹人和加迪夫的巨人。

凯文·杨。摄:Melanie Dunea

杨之前写过《灰色专辑:在黑暗的黑暗中》(The Grey Album: On the Blackness of Blackness)一书,因此他十分强调潜藏于欺瞒与诈骗之中的种族主义特性,包括用来支撑黑人是下等人理论的一些虚假的科学数据,他巧妙地剥去了《小美人鱼》《“软弱的”野蛮人》及《切尔克斯人》等作品表面的伪装,发现了其中种族主义的本质。他还花时间研究了阿瑟·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对于仙女的天真幻想以及恶名远扬的抄袭作家埃尔马·德·奥里(Elmyr de Hory)、汉·凡·米格伦(Han van Meegeren)的艺术作品,还有一些经典诗歌里的骗局,尤其是查特顿发现的中世纪吟游诗人托马斯·罗利马利(Thomas Rowley)以及澳大利亚诗人厄恩·马利(Ern Malley)的作品,这件事件无一例外,都表明了如今的杂志编辑可以多么轻易地被一些现代诗式的作品糊弄。

这样看来,《鬼话连篇》的前几章内容已经足够丰富了,但这些只是为了引出后面“重头戏”的预热而已。杨想要重点说明的,还是我们这个时代赫赫有名的大骗子们。那可多了去了!克利福德·艾尔文(Clifford Irving)伪造了隐居富豪霍华德·休斯(Howard Hughes)的自传;杰西·科辛斯基(Jerzy Kosinski)分不清小说与非虚构作品之间的界限;杰内特·库克(Janet Cooke)在《吉米的世界》中编造了一个吸毒年轻人的故事,还因此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兰斯·阿姆斯特朗(Lance Armstrong)一再发誓,他从来不曾靠兴奋剂赢得环法自行车比赛;性虐待丑闻缠身的传记作家JT·勒罗伊(JT LeRoy)结果是作家劳拉·艾伯特(Laura Albert)虚构出来的“人物”;詹姆斯·弗雷(James Frey)用他的幻想作品《大木偶剧场》(Grand Guignol)短暂地骗过了整个世界,也骗过了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斯蒂芬·格拉斯(Stephen Glass)通过把杂志上美好或可怕的故事变成事实而名声大振;杰森·布莱尔(Jayson Blair)为求升职,编造了华盛顿环城快道上狙击手的故事并把它交给了《纽约时报》的白人上司,而他本人在编这些故事时甚至没离开他在布鲁克林的公寓一步。

正如杨所强调的:“最近几年新闻业层出不穷的欺骗性伪造性报道,只会一次又一次中伤‘新闻事业’的理念,而这个理念对于民主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种积极的怀疑主义本来应该是新闻工作者最有力的武器之一,但现在新闻事业却反讽似地变成了最受质疑的对象,遑论人们对于整个媒体行业彻底的失信了。第一宪法修正案也是最后一个修正案了。”

杨经常提醒我们,许多虚假的新闻报道都是对美国黑人的焦虑与刻板印象造成的。比如瑞秋·多尔扎尔(Rachel Dolezal)的例子,她是白人,却假扮成黑人走进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导致别人给她写了一大堆充满讽刺意味的观察记录。在书的最后一章,杨失望地对白宫自我神话的幻想家、P·T·巴诺姆邪恶的双胞胎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尽管《鬼话连篇》已经备受赞誉,尤其是因为它注释详尽的参考书目,然而肯定还是会有读者觉得它有些冗长琐碎。杨的写作风格大多时候是新闻稿般简明扼要的,但他的散文风格非常多变,有时候深奥得像文化理论,有时候又朴素得像街边闲谈。这种写作风格上的变幻莫测使得整本书更为丰富饱满,也证明了杨其实是一位知无不言、言不无尽的作家。事实上,这本百科全书式全方位解读美国欺诈案的书实在字字珠玑,令人大饱眼福,因此即便略有冗余也无伤大雅了。

(翻译:朱雨婷)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华盛顿邮报

原标题:Liars, hucksters and fake news are nothing new: a history lesson in hoaxes

最新更新时间:12/03 13:33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骗局的历史:从小骗术到假新闻 鬼话连篇真实难寻

“真实”本身难以认识,我们能够追求的只是一种“真实感”。

没有什么比革新更符合美国精神了,毕竟“创造”与“伪造”也不过只有一字之差。吉米·盖茨(Jimmy Gatz)这个来自中西部地区的穷小子,换个名字,改个简历,左右逢源,嘴里常念叨着“老式体育运动”,现在已经摇身一变成为风光无限穿金戴银的纽约城大佬了。

《鬼话连篇》

鉴于美国是不同种族身份人士的大熔炉,大概很少有人会觉得美国人对“真实性”有什么执念。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菲利普·迪克式灵魂的暗夜之中,一切都只不过是纯粹的假象,世界变成了戏台,男人女人都不过是逢场作戏的演员。在《鬼话连篇》(Bunk)这本书中,凯文·杨(Kevin Young)不遗余力地描述了我们一直以来面对“谣言、诈骗、抄袭、欺瞒、后事实、假新闻”等等种种现象的矛盾态度。在这本书中,美国的开国元勋与其说是乔治·华盛顿——这位从来不说谎的正直之士,倒不如说是马戏团老板P·T·巴诺姆(P.T. Barnum),他肆无忌惮地展览一位黑人老妇,并宣称她已经160岁高龄而且做过华盛顿的奶妈!

杨在书中告诉我们,任何一场伟大的行骗,靠的都是不要脸的功夫。以前行骗的小贩其实并不在意你是否真的相信他们说的话,他们只要你玩得开心,觉得钱掏得值就够了。狂欢节上出现的猿人也许是真的,也许是一个黑人套上猿人服装假扮的,但是不管如何,你看得高兴,你女朋友看得起劲时还会紧紧抱住你,这一刻你还觉得有什么不值的吗?

当然,只要现场工作人员朝你眨眨眼,你可能就知道这一切都是骗人的把戏了。的确,行骗不过一场表演,考验的就是演技。还记得那位臭名昭著的抄袭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吗?他说受骗“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怀疑,而这正是诗意的信仰”。今天,没有年龄超过9岁的人还相信电视剧呈现的是真实的生活片段。“真实”本身难以辨识,我们能够追求的只是一种“真实感”。正如巴诺姆所说,“傻瓜每一分钟都在诞生”。

杨多才多艺,身兼诗人、老师、文化评论员多重身份,今年还成为了一位诗歌编辑。在《鬼话连篇》的前几章中,杨重点描述了记者理查德·洛克(Richard Locke)1835年为纽约《太阳报》写的“月亮骗局”系列文章,文章说月亮表面存在着长着翅膀的类人生物,《太阳报》一度因此销量大增。接着他还讲述了19世纪后期福克斯姐妹是如何靠着偷偷抠脚趾头开创了招魂术:她们与另一世界进行联系,以影像的方式将死人的灵魂呈现出来,以此表明那些我们爱过的人尽管死了,但还是会在我们身边围绕着。与此同时,受骗的科学家还真的去检测了这些“人造奇迹”的骨骼,包括皮尔丹人和加迪夫的巨人。

凯文·杨。摄:Melanie Dunea

杨之前写过《灰色专辑:在黑暗的黑暗中》(The Grey Album: On the Blackness of Blackness)一书,因此他十分强调潜藏于欺瞒与诈骗之中的种族主义特性,包括用来支撑黑人是下等人理论的一些虚假的科学数据,他巧妙地剥去了《小美人鱼》《“软弱的”野蛮人》及《切尔克斯人》等作品表面的伪装,发现了其中种族主义的本质。他还花时间研究了阿瑟·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对于仙女的天真幻想以及恶名远扬的抄袭作家埃尔马·德·奥里(Elmyr de Hory)、汉·凡·米格伦(Han van Meegeren)的艺术作品,还有一些经典诗歌里的骗局,尤其是查特顿发现的中世纪吟游诗人托马斯·罗利马利(Thomas Rowley)以及澳大利亚诗人厄恩·马利(Ern Malley)的作品,这件事件无一例外,都表明了如今的杂志编辑可以多么轻易地被一些现代诗式的作品糊弄。

这样看来,《鬼话连篇》的前几章内容已经足够丰富了,但这些只是为了引出后面“重头戏”的预热而已。杨想要重点说明的,还是我们这个时代赫赫有名的大骗子们。那可多了去了!克利福德·艾尔文(Clifford Irving)伪造了隐居富豪霍华德·休斯(Howard Hughes)的自传;杰西·科辛斯基(Jerzy Kosinski)分不清小说与非虚构作品之间的界限;杰内特·库克(Janet Cooke)在《吉米的世界》中编造了一个吸毒年轻人的故事,还因此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兰斯·阿姆斯特朗(Lance Armstrong)一再发誓,他从来不曾靠兴奋剂赢得环法自行车比赛;性虐待丑闻缠身的传记作家JT·勒罗伊(JT LeRoy)结果是作家劳拉·艾伯特(Laura Albert)虚构出来的“人物”;詹姆斯·弗雷(James Frey)用他的幻想作品《大木偶剧场》(Grand Guignol)短暂地骗过了整个世界,也骗过了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斯蒂芬·格拉斯(Stephen Glass)通过把杂志上美好或可怕的故事变成事实而名声大振;杰森·布莱尔(Jayson Blair)为求升职,编造了华盛顿环城快道上狙击手的故事并把它交给了《纽约时报》的白人上司,而他本人在编这些故事时甚至没离开他在布鲁克林的公寓一步。

正如杨所强调的:“最近几年新闻业层出不穷的欺骗性伪造性报道,只会一次又一次中伤‘新闻事业’的理念,而这个理念对于民主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种积极的怀疑主义本来应该是新闻工作者最有力的武器之一,但现在新闻事业却反讽似地变成了最受质疑的对象,遑论人们对于整个媒体行业彻底的失信了。第一宪法修正案也是最后一个修正案了。”

杨经常提醒我们,许多虚假的新闻报道都是对美国黑人的焦虑与刻板印象造成的。比如瑞秋·多尔扎尔(Rachel Dolezal)的例子,她是白人,却假扮成黑人走进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导致别人给她写了一大堆充满讽刺意味的观察记录。在书的最后一章,杨失望地对白宫自我神话的幻想家、P·T·巴诺姆邪恶的双胞胎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尽管《鬼话连篇》已经备受赞誉,尤其是因为它注释详尽的参考书目,然而肯定还是会有读者觉得它有些冗长琐碎。杨的写作风格大多时候是新闻稿般简明扼要的,但他的散文风格非常多变,有时候深奥得像文化理论,有时候又朴素得像街边闲谈。这种写作风格上的变幻莫测使得整本书更为丰富饱满,也证明了杨其实是一位知无不言、言不无尽的作家。事实上,这本百科全书式全方位解读美国欺诈案的书实在字字珠玑,令人大饱眼福,因此即便略有冗余也无伤大雅了。

(翻译:朱雨婷)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华盛顿邮报

原标题:Liars, hucksters and fake news are nothing new: a history lesson in hoaxes

最新更新时间:12/03 13:33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