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我们每天都在网络或社会中与形形色色的人的打着交道,人际关系成了我们最大的课题。
据统计资料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更加的快乐健康,可使工作成功率成率达85%以上;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因素中,85%决定于人际关系,而知识、技术、经验等因素仅占15%;某地被解雇的4000人中,人际关系不好者占90%,不称职者占10%;大学毕业生中人际关系处理得好的人平均年薪比优等生高15%,比普通生高出33%。正所谓“朋友多了路好走”也是这个道理。
那么如何才能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呢?
先从一个悦目娱心的称呼开始
亲
“亲”最早出自淘宝店小二之口,后来成为网络世界的通用称呼;接着,它溢出网络世界,成为现实世界服务也的标配:用于营造友好的用户界面。但“亲”的泛滥也导致一个直接后果:现在,情侣们已经没办法互称“亲爱的”了。
宝宝
据说叫“宝宝”源自一次手误,某网友回帖时本来想打“吓死爸爸了”,结果手滑打成“吓死宝宝了”。自称或称他人“宝宝”遂成风。用于自称,是典型的网络娇嗔语态,显示自己萌萌哒;用于他称,则显得比“亲”亲热——都是套路。
老公
老婆
迷妹对男偶像的爱称,从含蓄的“我X”(如“我抖森”)进化到奔放的“老公”,表达爱意的方式也很直接:爱他就想睡了他,爱他就要为他生猴子。同理,迷妹亦可称女偶像“老婆”,反正百合也是可以接受的。有情商的偶像如黄渤面对成为被睡对象的问题,会机智地回答:也许她们都困了?
爸爸
知乎用户叶小白表示:和女性好友聊天时自称宝宝,和男性好友聊天时自称爸爸,据统计,这样能提升友谊质量。比如,朋友说女票闹分手时,你要表示“爸爸马上到”;而朋友说:“男票又和我吵架了”时,你可以安慰她“宝宝不哭”。
美女
帅哥
有硕士论文专门探讨“美女”“帅哥”的使用状况,发现它们作为替代“小姐”“先生”的称谓语,在社会上的使用比例高达90%,原因是“能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但鉴于它们不分年龄层、不分美丑均可使用,也遭到一些人的排斥。
同学
同事或同行之间,互称名字显得生分,“xx老师”又显得矫情,“同学”则免除了这些尴尬:既表明大家属于同一圈子,也显示彼此平等交往的心态。真正的同学,却多数断了来往,尤其是一方在大城市一方在三四五六线小城市的,简直没有任何共同语言。
男神
女神
既然“美女”“帅哥”已经不能描述一个人的外貌,“女神”“男神”作为外貌和魅力指数的可信度就大大提升。不过现在“女神”“男神”也开始有泛滥的趋向,被人这么称呼,且慢心中窃喜。有鉴于此,有人代之以无性别的“大神”。
老板
读研不仅要选专业,更重要的是选有能力的导师。而研究生把导师称谓“老板”而不是“老师”,有着“门下走狗”的自觉,谋求的是“跟着老大有肉吃”的人脉和关系。因此。哪怕被“老板”压榨“走狗”们也在所不辞。
老师
老师不叫老师,偏要叫“老板”;而一些以往跟老师沾不上边的人,却堂而皇之地成为“老师”——比如成造型师、发型师等为“老师”,是为了表现其专业、资深。但这些“老师”和顾客沟通,却是一口一个“亲”,听着尴尬症都要犯了。
哥/姐
有客进门,立刻扯开大嗓门招呼“哥/姐,您来啦”的多半是东北馆子。这种做法往往让南方人吓一跳:跟你很熟么就叫的这么亲热?很困扰好么!店家的初衷,无非是想给顾客宾至如归之感,但用力过猛,就变成了惊吓。
点赞
有人说,点赞功能是社交产品最伟大发明之一,因为从正面的含义如关注(“我一直在关注你哦!”)、不错、爽,到父母的含义如不屑、呵,一个“赞”皆可涵盖。不过是动动手指,就能增加接触/互动,何乐而不为?
红包
发红包已成为朋友圈通行礼仪:新人入群,发个红包;有时相求,发个红包;求转发求扩散,更要发个红包。抢了红包而不办事,就显得理亏。在朋友圈,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就建立在发红包够不够自觉上。
隐身
你做不到不用手机、不用朋友圈,又想跟人们把持一定的距离,还有一个选择:隐身——“不让TA看我的朋友圈”或“不看TA的朋友圈”。
呵呵
如今的“呵呵”更多的意思是“拒绝”“嘲弄”“不满”“不赞同”,对于半熟不熟之间的关系,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是最常见的用法。
晒
尽管有些人用社交媒体的唯一用途就是各种晒——晒幸福、晒bigger、晒娃、晒美食,但晒需要分寸感,否则就是冒犯。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熟悉到熟悉,给彼此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决定着日后交往关系的基础,因此市面上不少的社交技巧方面的书籍应运而生。它们以见效快,效果好,而在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但再高超的技巧能帮助我们改进的也仅仅只是处理事情方法和表达方式,“以诚相待,以心交心”!才是社交中的至高“绝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