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心灵猎人》:该不该去找一个变态聊天?呼吸在说你后悔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心灵猎人》:该不该去找一个变态聊天?呼吸在说你后悔了

他是《沉默的羔羊》中的杰克·克劳福德、《汉尼拔》中的威尔·葛兰姆、《犯罪心理》中的杰森·吉迪恩等角色的原型。

《心灵猎人》

已于10月13日,一次性放出全集

但这绝不是普遍印象中的犯罪美剧

是一种全新的风格

虽然最近国产悬疑剧盛行

但想了半天我也找不到可以类比的

它既不像《白夜追凶》也不像《无证之罪》

它更像是一种“聊天式”悬疑

如果你喜欢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

那这部剧可就够你看过瘾了!

意气风发地指点江山?

不,这是一个失败的美式专家

男主人设不像典型美式犯罪剧的主角那样

自信爆棚、讲话风趣、表情夸张声音大

他讲话娓娓道来,他性情温和,他有点失败

虽是名声在外的FBI探员,但却是授课类的

下课铃一响,他话还没说完,学生就走光了

被派去地方警所培训犯罪心理学,他试图深入浅出

却受到前线警官们的嘲讽,讲话被一次次打断

空有一身本领

却无法回应别人“FBI高级探案方法”的期待......

很多人在向朋友推荐这部剧的时候

都会强调“只要熬过第一集,后面绝对好看”

但是在人人都懂点心理学知识、推理规则的今天

不看第一集

真的没办法感受他们当时的那种无力感

节奏飞驰,血肉横飞?

不,这是我见过“最不刺激”的美式探案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

越来越多变态杀手、连环杀手出现

他们的犯罪动机不再是钱、不再是性欲

凶手的犯罪心理常人无法理解

就连侦探甚至是凶手自己可能都不知道

形势紧迫

他的无能为力带来了愤怒,也带来了热切

他悉心打扮,开始去找一个个“难得的”变态杀手聊天

试图从他们那里找到突破

于是大段大段的两人对白就开始了......

很多观众会觉得无聊

因为整部剧都是在聊大天

节奏不快、画面不刺激

人物的成长故事、作案过程、推理过程...

除了零星的照片,都是以聊天的形式展开

但这是一种《看不见的客人》式聊天

越聊到后来越惊悚!

作为一部犯罪剧,冲突性是不是太弱了?

学术气质、心理博弈才是重头戏!

全季十集,总共侦破了三起案件

作为美剧、犯罪剧,这个进展的确有点慢

探员面对犯人

不是针锋相对甚至有点“惺惺相惜”

还有什么看头?有!

剧中出现的大量心理学、社会学理论

以及随着剧情发展

在那个年代逐渐建立起来的犯罪学新理论

都为这部剧填充了迷人的学术气质

不像是以往的侦探探案剧

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叫霍顿的侦探自身发展的故事

受时代的驱使,迫切开始研究

受世俗的压力,被迫先一个人开始

受高智商对手的引诱,可能会发生什么?

随便一个外人都能看懂的道理

霍顿的直觉果然是异于常人的敏锐?

还是已经走入了当局者迷的怪圈?

本季结尾的一幕,令人窒息

最后一次聊天后

霍顿惊恐倒地、呼吸困难

当初队友死都不要陪他去跟大变态聊天

想在回想他们的对话,真鸡儿刺激了!

附:介绍一下,这是本剧的编剧导演

编剧——约翰· 道格拉斯

“侧写”:指根据罪犯的行为方式推断出他的心理状态

从而分析出他的性格、生活环境、职业、成长背景等

侧写方法为道格拉斯所创

约翰· 道格拉斯是谁?

他是前FBI探员,犯罪心理学经典读本《心理神探》的作者之一

他是《沉默的羔羊》中的杰克·克劳福德

《汉尼拔》中的威尔·葛兰姆

《犯罪心理》中的杰森·吉迪恩等角色的原型

上文中提到的一个探员的传记色彩

是犯罪题材的新角度

也是当了众多边角原型的作者心声:

看清楚了

你们用来装X的那些理论,可都是老子辛辛苦苦聊来的啊!

导演—— 大卫·芬奇

导演 大卫·芬奇执导了本剧的前两集、和最后两集

他以往的作品有:

电影《消失的爱人》、《搏击俱乐部》、《七宗罪》

《本杰明·巴顿奇事》以及电视剧《纸牌屋》

未播出时,Netflix已经提前预定两季

所以......

你们还不快去看!

还用我再推荐个蛇皮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心灵猎人》:该不该去找一个变态聊天?呼吸在说你后悔了

他是《沉默的羔羊》中的杰克·克劳福德、《汉尼拔》中的威尔·葛兰姆、《犯罪心理》中的杰森·吉迪恩等角色的原型。

《心灵猎人》

已于10月13日,一次性放出全集

但这绝不是普遍印象中的犯罪美剧

是一种全新的风格

虽然最近国产悬疑剧盛行

但想了半天我也找不到可以类比的

它既不像《白夜追凶》也不像《无证之罪》

它更像是一种“聊天式”悬疑

如果你喜欢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

那这部剧可就够你看过瘾了!

意气风发地指点江山?

不,这是一个失败的美式专家

男主人设不像典型美式犯罪剧的主角那样

自信爆棚、讲话风趣、表情夸张声音大

他讲话娓娓道来,他性情温和,他有点失败

虽是名声在外的FBI探员,但却是授课类的

下课铃一响,他话还没说完,学生就走光了

被派去地方警所培训犯罪心理学,他试图深入浅出

却受到前线警官们的嘲讽,讲话被一次次打断

空有一身本领

却无法回应别人“FBI高级探案方法”的期待......

很多人在向朋友推荐这部剧的时候

都会强调“只要熬过第一集,后面绝对好看”

但是在人人都懂点心理学知识、推理规则的今天

不看第一集

真的没办法感受他们当时的那种无力感

节奏飞驰,血肉横飞?

不,这是我见过“最不刺激”的美式探案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

越来越多变态杀手、连环杀手出现

他们的犯罪动机不再是钱、不再是性欲

凶手的犯罪心理常人无法理解

就连侦探甚至是凶手自己可能都不知道

形势紧迫

他的无能为力带来了愤怒,也带来了热切

他悉心打扮,开始去找一个个“难得的”变态杀手聊天

试图从他们那里找到突破

于是大段大段的两人对白就开始了......

很多观众会觉得无聊

因为整部剧都是在聊大天

节奏不快、画面不刺激

人物的成长故事、作案过程、推理过程...

除了零星的照片,都是以聊天的形式展开

但这是一种《看不见的客人》式聊天

越聊到后来越惊悚!

作为一部犯罪剧,冲突性是不是太弱了?

学术气质、心理博弈才是重头戏!

全季十集,总共侦破了三起案件

作为美剧、犯罪剧,这个进展的确有点慢

探员面对犯人

不是针锋相对甚至有点“惺惺相惜”

还有什么看头?有!

剧中出现的大量心理学、社会学理论

以及随着剧情发展

在那个年代逐渐建立起来的犯罪学新理论

都为这部剧填充了迷人的学术气质

不像是以往的侦探探案剧

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叫霍顿的侦探自身发展的故事

受时代的驱使,迫切开始研究

受世俗的压力,被迫先一个人开始

受高智商对手的引诱,可能会发生什么?

随便一个外人都能看懂的道理

霍顿的直觉果然是异于常人的敏锐?

还是已经走入了当局者迷的怪圈?

本季结尾的一幕,令人窒息

最后一次聊天后

霍顿惊恐倒地、呼吸困难

当初队友死都不要陪他去跟大变态聊天

想在回想他们的对话,真鸡儿刺激了!

附:介绍一下,这是本剧的编剧导演

编剧——约翰· 道格拉斯

“侧写”:指根据罪犯的行为方式推断出他的心理状态

从而分析出他的性格、生活环境、职业、成长背景等

侧写方法为道格拉斯所创

约翰· 道格拉斯是谁?

他是前FBI探员,犯罪心理学经典读本《心理神探》的作者之一

他是《沉默的羔羊》中的杰克·克劳福德

《汉尼拔》中的威尔·葛兰姆

《犯罪心理》中的杰森·吉迪恩等角色的原型

上文中提到的一个探员的传记色彩

是犯罪题材的新角度

也是当了众多边角原型的作者心声:

看清楚了

你们用来装X的那些理论,可都是老子辛辛苦苦聊来的啊!

导演—— 大卫·芬奇

导演 大卫·芬奇执导了本剧的前两集、和最后两集

他以往的作品有:

电影《消失的爱人》、《搏击俱乐部》、《七宗罪》

《本杰明·巴顿奇事》以及电视剧《纸牌屋》

未播出时,Netflix已经提前预定两季

所以......

你们还不快去看!

还用我再推荐个蛇皮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