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东婆采访了成都特色公寓品牌的创始人赵飞,听他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故事。关于赵飞的故事,我们后面会专门写一写,今天先聊一聊他的第一份职业——“二房东“。
赵飞进入“二房东“这一行的领路人便是他的一个大学师兄,这位师兄一口气从小学读到了川大的博士,中间没有上过一天班,但是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也丝毫没耽误买房买车。
他唯一的秘诀就是,在业余时间干起了校园周边出租屋的“二房东”。而且越做越大,建立了小团队,还把同济读研究生的赵飞都给叫回成都并纳入麾下。
生性不安分的赵飞在跟着师兄当了一段时间的“包租公”后,开始谋划转型,然后进入了长租公寓领域,并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可见“二房东”也是个能赚钱的职业,同时也可以作为公寓创业的很好跳板。
让我们再看看其它几个二房东的致富经。
杭州人小蒋长期扎根南京仙林地区,手上攥着四五十套房源。他是一名职业“二房东”,虽然这些房产没有一套真正属于他,但他每天都能通过出租这些房屋“掘金”,并准备用赚到的钱购买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住房。能在房价动辄三四万的南京买一套房子,其收入水平可见一斑。
青岛的柳先生因为看到房租涨幅越来越大,瞅准了租赁市场的机会,干脆辞掉工作,做起了专职“二房东”。柳先生说,现在他手里都是稳定的长租房源,平均一套房年收入在一万到两万,20多套房子就有二三十万的赚头,现在就算是一天躺着啥都不干,也能挣一千多元。
一方面很多年轻人抱怨房价太疯狂,快要被丈母娘逼上梁山;另外一方面,不少独具惠眼的个人创业者却发现了大量商机。在我们的传统思维里面,二房东的声誉都不太好,很多在租房的时候还不得不掩饰一下自己的身份。但是让我们看看去年的国家政策,政府对“二房东”创业的支持力度还是相当给力的。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39号),公布了一系列新政。对于整个行业构成利好。这份文件中提到税收优惠,鼓励出租房子,鼓励发展住房租赁企业,支持个人委托住房租赁企业和中介机构出租住房。“二房东”模式终于得到政策上的支持,开启了创业的新时代。
同时,《意见》允许将现有住房按照国家和地方的住宅设计规范改造后出租,改造中不得改变原有防火分区、安全疏散和防火分隔设施,必须确保消防设施完好有效。这一规定给二房东的“改造”赋予了合法地位,同时也给“二房东”留出了较大的获利空间。
另外,各大品牌公寓也在加快发展的步伐,但是目前尚无力快速覆盖全部重要城市,这也是不动产的属性决定的,因此在这个周期内,给职业“二房东”留出了市场空间和时间窗口!
但职业“二房东”的路也不是一条坦途。从房东手里拿到房源以后,包装好改头换面再出租给租客,“二房东”主要赚取的是差价。如果差价太少,或者空置期太长,都会导致赔本。摆在“二房东”面前的难题总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找到位置好,价格合适的房源。
通常情况下,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房屋质量好的房源,房东的要价不会低,那么可以发挥的空间就不大。对于地理位置不好的房源,成本倒是低了,可是租出去的难度又加大了。通常情况下“二房东”倾向于选择未经装修的毛坯房,或者装修陈旧房东无力改造的老房,再经过重新改造,提升租金获取较高的差价。
2、如何摊低房租费,运营成本与保洁费用。
摊低房租费通常惯例是对原有房屋空间进行分割,让尽可能多的租客来分摊费用。但是租客多了带来的问题也不少。水电煤气的分摊问题,公共区域的卫生也带来很大麻烦。创业总是辛苦的,只要勤快点,也都不算什么大事。
3、如何避免安全隐患,规避政策风险和其它风险。
国家目前的政策已经很明确了,不再像前几年有点风吹草动就要赶紧关门躲起来。对群租问题,流动人员的管理方面也有很大进步。“二房东”只要认真做好消防方面的验收工作,流动人员的证件登记,派出所也不会请你去喝茶了。当然风险也不是没有,小心驶得万年船,作为职业“二房东”,我们依然要时刻保持警惕,提防一切可能的变数。
4、如何破解装修的坑,提升住房品质抬高身价。
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二房东”,装修是一门必修课。尽可能少花钱,不花冤枉钱,保证工程质量,设计美观,房间卖相直接关系到房子的空置率,这一方面丝毫不能马虎。同时水电改装,智能门锁,家具配置,这些学问也要好好研究。 刚刚起步,没有多余的银子聘请大牌设计师,身兼数职也是在所难免。
5、如何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作为职业“二房东”,如果你碰巧发现一处不错的房源,很低的价格就能拿下,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但是苦于刚刚装了一套房子,签订了几年的合同,给了房东一笔不小的租金,手上再也拿不出钱了,这套房子要还是不要呢?如果有机构愿意借钱给你,如果利率和条件都合适的话,干嘛不要呢?现在的金融市场很开放了,各种金融产品种类繁多,作为缺钱的小老板多研究研究,总是有出路的。
职业“二房东”,从几套房开始,一套一套慢慢做,也许刚开始只是想赚点钱养家,只要机会合适,做大规模也并不难,从此走上规模化、品牌化、精细化运营的道路,甚至向资本市场借力也不是不可能。既有眼前的苟且,又有诗和远方。
当然,个人创业者想要与资本和规模雄厚的品牌公寓正面争夺市场,未免实力悬殊困难重重。但如果就另辟蹊径,深耕某一个细分领域,专攻特色小众市场,做个“小而美”的赚钱的企业,倒也不是特别困难。
评论